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报道失实新探

新闻报道失实新探

时间:2017-11-05 21:48:41    下载该word文档

新闻报道失实新探

作者: 赵振宇

[内容摘要] 先有事实后有报道,这是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新闻传播策划的实践中却 常常发生与此相悖的情况。有的是先于事实进行报道,有的是人为地制造新闻进行报道,有的是违背 事实进行报道,有的是知识贫乏、哗众取宠造成新闻失真,有的则是因现代化的电脑制作技术造假使 新闻失实,等等。根据新形势下新闻失实的新特点,采取新的纠偏措施,这是新闻传播策划者不得不 考虑的新问题。

[关键词] 真实;时间;观念;程序;技术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个报道可以是过 程,也可以是结果,但必须是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事实。 也就是说,事实是第一性,报道是第二性,先有运动着的 事实,后有新闻媒体的报道。没有事实的发生就有了报道 或报道先于事实的发生而出现或报道与发生的事实有较大 的差距等,就是虚假的报道、歪曲的报道、不全面的报道, 这样的策划自然也是违背我们经常强调的新闻的真实性原 则的。新闻报道必须讲究真实,这是新闻的基本规律,每 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但是,在我们的新闻传 播策划实践中,却常常有人(包括显赫媒体的高层资深人 )忘记了这个根本,出现了与新闻的真实性相背离的报 道,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新闻报道的实践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使得报道 失真。

一、报道先于事实,把报道等同于一般的宣传广告

事实在先,报道在后,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新闻人都 是能够做到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重大节假日、重 大纪念日、重大事件等报道中,有些情节或程序是可以预 测的。于是,有的媒体,将报道及报道的运作过程提前到 事实发生以前进行,把报道混同于一般的广告宣传,违反 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001713,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取得成功, 这无疑是中国体育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同时,人们 也不会忘记新闻传媒的功劳,因为,是新闻工作者用最快 的速度最准确的报道反映了这一动人的时刻。广播、电视 和网络自不消说,他们以自己的速度特长取胜。报纸也不 甘落后,为了把最精彩的画面最详细的情节记录下来传播 出去,除了精心策划正常的出版报纸外,有不少的报纸还 出了号外。但是,有的号外(包括中央大报和有影 响的报纸)却没有按照新闻的真实性要求办事。

什么是号外?甘惜芬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 这样表述:定期出版的报刊为及时报道突发性重要事件消 息和某些特殊事件消息而在固定编号出版物之外临时印发 的单张新闻,是一种弥补因报刊出版周期限制而延缓新闻 发布之缺陷的措施。一般是在前一期报刊已经出版,后一 期报刊尚来不及出版的一段时间内发行。因不列入报刊的 原有编号内,故名号外。(1)正像对新闻有多种理解一 样,对号外也可能有多种说法。但是,有一点是必须 明确的,即号外也是新闻纸,它的出版必须符合新闻 报道和出版的一般规律。

“号外要遵循新闻报道规律。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 的报道,也就是说,只有事实出现了,事件发生了,才可 能报道,才可以报道。那么,申办奥运城市的表决大会是 一种什么样的事实呢?在投票结果未出来以前,对北京来 说,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成功,另一种可能是失败。 对于报道者来说,也应该做好两种准备,就像1993年那一 次申办一样。这些都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但是,我们 的消息报道,我们的图片摄影,必须是在新闻事实出现之 后才能反映出来。但是,十分遗憾,在已经出版的号外 中我们却发现有的报纸是在712号就已经印好了(当然 是北京取得举办权的报道),有的是在1322时以前印好 了并分送到各个散发点,只等22时投票结果到来就发送给 读者(北京申奥结果是在莫斯科13日晚612分北京时 132212分公布的)。这些号外,在时间上绝对 领先了,但是,他们恰恰忘记了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 在事实发生以前,他们的消息就已经全部写好了。他们出 版的号外披露的消息是什么呢--本报莫斯科7 13日急电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今晚在此间向世界宣 布:经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投票确定,2008年第29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行。本报莫斯科13日专 今晚,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在此投票表决2008 29届奥运会举办城市。经过与巴黎、大阪、多伦多和伊 斯坦布尔的激烈角逐,北京市以超过半数票胜出,成为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今 晚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赢了。这些消息虽然写法各有不同, 北京申奥取得成功这一主题都是一样的,这也是亿 万华夏儿女所企盼的。问题在于,这些都是结果而且是申 办成功后必定出现的一种结果,只要是我们胜出就一定是 这样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是在确定中国和其他4个参加 城市最后角逐后就能预测到的;而没有反映结果产生的过 程,如什么时候开始投的票,经过几轮才胜出,中国得票 数是多少,当时投票的场景如何,这些都是受众所关注想 了解的--作为号外必须记录这一过程才更具新闻价 值,才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历史瞬间,具有收藏价值。可惜, 这些号外都没有,也不可能有,因为他们都是在投票 结果产生以前出版的,也就是说当事实还未出现时消息就 已经写好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十分高兴地看到,尽管时间紧迫, 尽管心情激动,有的报社在策划出版号外时却是严格 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的。如广东惟一出版号外的羊城晚 报,他们是在13日晚1120分印出号外的。虽然时 间上比前面几家报社晚了一点,但是,他们的消息却真实 得多,丰富得多。请看他们的报道--本报莫斯科今晚 612分急电 特派记者王学忠、郑讯报道:令人紧张得 几乎窒息的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投票仪式于北京时间今 1012分结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庄重向世界 宣布:中国首都北京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102张有效票中 56票,以明显超过半数的比分胜出,成功赢得主办权! 与消息同时刊发的还有一张摄于北京中华世纪坛前人潮庆 贺狂欢的大幅照片,照片下注明本报北京今晚1030 分数码传真,本报记者 黄伟江摄。在这份100多字的急 电里,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过程,有结果。除此, 还有场景的气氛描写,一句令人紧张得几乎窒息的 语,为后面的消息作了极好的铺垫。试想一下,如果该报 记者没到或没看到投票现场,能够或者说敢于写出这样的 文字么?特别有趣的是,在这些文字和图片报道中,都有 该报记者的名字,而前面说的几张报纸的号外只有 “本报记者的字样。为什么呢,他们不可能也不敢署名。

对于这样的重大事件而且是对其结果有可能进行预测 的事件,作为新闻媒体的报道者和组织者来说,精心组织, 提前策划是十分必要的。需要提出的是,我们的一切策划 前提必须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新闻报道的客 观规律,不可有半点含糊。中国申办奥运是所有华夏儿女 关心的大事,新闻传媒理应把它报道好。在结果没有出来 以前,做好两手准备,这些都是必要的,特别是北京申办 如果失败了,我们的媒体报道更要成熟一些才是。借中国 申办奥运鼓舞国人士气,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契机。但是, 新闻报道和宣传广告不是一回事:广告的宣传品是可以事 先印刷好分送到各个宣传点,一旦申奥成功就可以送出去; 新闻报道则一定要等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事实发生了,才 可以进行报道(报道的准备工作可以提前进行),对没有发 生的事实只能是预测性的报道,不可能是进行时的报道。 这个界限应是十分明确的。

二、违背事实真相,使新闻报道失真

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到从本质上反映报道 的事物,而且在具体描述上也应恪守真实性的原则,不可 添枝加叶,更不可扭曲本意,一切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去 反映。切忌用自己的主观臆断代替客观实际,使我们的报 道失真。

1999119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一 条朱镕基总理在福州市场桥新村慰问困难职工的新闻,其 中有一组一位站在阳台上的老人询问朱镕基去年寄给他的 一封信收到没有,朱镕基答应查一下的镜头。接着便播出 了朱镕基随即指示工作人员查询并于当天下午就将结果告 诉老人的后续报道。这是一组很好地体现朱镕基平易近人 雷厉风行作风的好报道。然而其中有一段记者采访老人的 问话却留下些许遗憾。记者采访时问老人,对于朱镕基查 复信件下落有没有想到会这么快。老人答道,想到了。记 者问,为什么?老人答,因为朱镕基答应了就会去办。记 者对此并不满意又重复问道,有没有想到这么快就有了结 ?好像要老人说出没想到才算满意。但是,老人对 此并未理会,还是坚持说想到了。后来新华社和人民日 报社记者所写的报道《总理与一封人民来信》中,在描述 老人的回答时却变成了我很激动,没想到……”(2)一个好 端端的真实回答就这样在记者的笔下被扭曲了被篡改了。 看似几个字的改动,反映的却是我们某些记者头脑里还有 一种落后的观念在作怪。

何谓没想到,说简单一点就是现实情况与人们原先 头脑里的想象不一致或者说差别很大。人们干任何一件事, 都要对未来作一点事先的预测,都要用心想一想。一般来 说,随着人们的经验日益成熟,随着人们的知识日益增多, 人们对未来事物的预测和计划与实际发生的情况相比,差 别不是很大或者说比较接近。人们的想象与实际越接近, 接近的次数越多,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认识得越清 楚,由此作出的判断就越科学。这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思想 的过程。天底下没有也不可能要求哪一个人是先知先觉的 圣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问题都能作出完全不误的判断; 天底下有好些东西是我们正常人按一般规律所无法预测得 到的--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修改自己的计 划,这是十分正常和必须的事情。福州的那位老人凭着自 己的生活经历和对朱总理的信任,说出想到了,这是很 正常的事实。而我们有的记者或后方编辑却要按着自己的 思维模式去改为没想到,这说明那位记者或编辑或策划 者的思想落后了。在这些人的眼中,好像只有用没想到 才能反映总理的伟大人格和领导人雷厉风行的作风,这恰 恰是错误的。这种错误除了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外,就是对 活生生的事实不敢求是

实事求是讲真话,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做到的。但是, 要坚持始终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这既包括记者本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新闻业务水平,同时也包括新闻单位和管理新闻单位的领导部门的领导素质以及真实报道的外 部环境。从上述两个方面努力改进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一 项重要任务。

三、偏听偏信,使报道失真

人们认识世界不仅要受着自己主观认识水平和客观环 境的影响或限制,有时还会因报道者或策划者自己的知识 缺乏,对其报道的事实未作认真的思考和调查,偏听偏信, 从而导致新闻报道失真。也有的是为利益所驱动,这种利 益有时表现在物质利益上,有时则表现为追求一种虚假.的 名誉上。

2001226,星期一。上海的记者们一上班就 在大洋网上看到一条消息:上海拟建300层容10万人的摩 天楼。两天内所有的网站几乎都转载了这条消息,上海一 家报纸也于27日刊发了这则新闻。一时间,舆论界为之哗 然。

消息中说,西班牙建筑师皮奥斯已向中方推荐其设计 构思:用15年时间,耗资1100多亿人民币,在上海市兴 建一栋楼高1111、可容纳10万人的300层超高级摩天 大楼。据皮奥斯表示,上海市长徐匡迪曾经看过有关建议, 并已成立专门小组研究其方案。假如拍板兴建的话,这将 是全球最高的摩天大厦,比起现时全球最高、位于马来西 亚首都吉隆坡452的双子塔大厦还高出一倍多。接着, 报道详细地介绍了这幢超级摩天大厦的设计情况,并配以 彩色效果图加以说明。

消息的最后还进一步披露:大楼设计者曾经同上海市 长徐匡迪及城市规划官员会晤,并讨论有关构思,他们除 了表示感兴趣外,还成立了研究小组评估可能兴建位置, 以及如何从公众和政府方面筹措资金。

这条新闻有鼻子有眼,且言之凿凿,图文并茂,教人 如何不信?

但是,此时此刻,许多聪明冷静的记者对此提出了质 疑并揭开了事实的真相。228的《文汇报》在第4 头条位置刊登记者洪崇恩、王蔚的文章《上海建300 “摩天楼纯属子虚乌有》。文章引用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委 员、著名建筑学家蔡镇钰的话说,这个消息有三个不可 第一,世界建筑界一度曾流行以高为美的理论, 但由于在实践中证明过高的建筑非常不适合人居住需要, 而早已为世界建筑界摒弃;第二,在技术上,如此高的建 筑势必有许多难以逾越的困难,至少在目前不可行;第三, 造高层超高层建筑还有一个经济上是否合理的问题,很难 设想,有哪位业主会在上海制造这样一个将会耗费巨大投 资,而又很难吸引住户的金元漏斗而上海市规划局 总工程师严涧的话更干脆:离奇、荒唐!这位主管城市建 筑审批的政府官员明确指出,大大小小的城建研讨会他参 加得不算少,从未听到有这样的内容,更没有得到哪个部 门对有关此事的报告。

35下午,在全国两会上,上海市市长徐匡 迪在上海代表团分组审议会上,公开澄清事实:上海没有 建造300层大楼的计划,我也没有像一些网上说的那样会 见什么英国专家代表团,一些网站散布的不实之辞已经到 ?昆淆视听的程度。此刻,真相大白,原来这是一条 虚乌有的假新闻!

有关人士从网上查找,发现最早披露这条消息的是英 225出版的《星期日泰晤士报》。26日香港《文汇 报》以外电消息报道的形式作了报道。网上最早发布 此消息的是大洋网。但是,当28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 澄清事实的消息之后,大洋网上原来的所有消息都一夜之 间被蒸发,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检索到原来发布过的 相关消息,而只剩下上海《文汇报》的当日消息《上海建 300摩天楼纯属子虚乌有》。(3)

此条跨国假新闻给我们许多深刻的警示:如此玄妙的 “新闻凭常识是应该打一个问号的。当此报道在网上披露 后,就有不少的网友发表了措词严厉的不信任件,更何况 我们的记者呢?目前的假新闻不像往日那样是AB市, 让人无法辨认,现在的假新闻一般都是时间、地点、人物、 情节、结果清清楚楚的,自然是很容易让人相信了。但是, 越是这样越给我们识破它提供了方便,打个电话,发个 E-mail,问一问有关方面的专家和文中涉及的当事人,是 很容易搞清楚事实真相的;要用理智战胜情感,用科学战 胜假想。关于修建摩天高楼的事好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过, 但是并没有得到中国方面的认可,这只是一种假想。在上 海修建一座如此高的大楼或许符合一般人的好奇心,但是, 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新闻更是要求有根有据。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很多我们现在还一时无法认识的东西 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变为现实,新闻报道应做科学普及的先 锋。但是,对于一些尚在设想阶段的东西,如果没有事实 根据就予以舆论传播,那不是新闻,只能是神话或科幻小 说。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知识文化素质是一项十分重要和 长期的任务。

新闻是容不得任何假想的,它也非情感所动,一切报 道和活动都必须以真实可靠的事实为前提。此条应成为我 们一切新闻报道者和新闻传播策划者必须牢记的行动守则。

四、电脑技术做伪,产生假新闻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传播业的突飞猛进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同时,它也为造假者提供了更为方便和快捷 的条件,电脑技术的广泛使用就存在这种情况。

2001年美国纽约9·11'’事件发生后不到两周,一张 令人过目不忘的照片出现在互联网上,并以爱虫病毒 扩散般的速度传向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一名游客站在纽约 世贸中心楼顶,摆出拍照留念的姿势,他的背后是一架即 将撞向世贸的被劫客机,而那名游客对这一切全然不知! 那么,这张照片是真的吗?照片上的那个神秘的小伙子又 是谁?现在,答案终于浮出水面……

细心的网民很快就发现了这张照片的破绽:照片上的 客机是一架波音757,而9·11”那天从北部撞向世贸中 心的是一架波音767。照片上的日期使用的文字也十分罕见。这是一张用电脑合成的假照片无疑。问题是,照片上 的小伙子到底是谁?一些网民专门为他开设了网站,并为 那名神秘的小伙子取名旅游小伙子,向全世界征求谜 底。

谜底尚未解开,神秘小伙子又陆续在网上公开了一些 捉弄人的电脑合成照片:他与尼克松总统握手,在雅尔塔 会议上站在邱吉尔首相后面,他的身影甚至出现在肯尼迪 遇刺时的车队里……当然,再也没有人相信这些照片了。

“神秘小伙子的真名叫皮特·吉兹利,今年25岁,家 住匈牙利布达佩斯。因为19971128他到纽约探亲 时曾登上世贸中心拍了几张照片,其中一张的背景是美丽 的曼哈顿。他认为,如果将这张照片在网上公开,一定会 吸引很多的人。于是,他用自己的电脑将那张照片与一架 客机的照片合到一起,最后的照片就这样诞生了。他将 照片用电子邮件寄给了他的几个朋友,当时只想开个玩笑, 并没有想到,照片竟然引起了这么多人的注意,造成如此 严重的后果。(4)

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知识和文明,但同时, 它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东西,如造假新闻,不论是内容和 手段上都是以往传统媒体所不能及的。

互联网普及之后,海量的网上新闻信息,其下载的便 捷与成本接近于零,使得剪刀加浆糊已经落伍。虽然 有关部门明令报刊不得擅自直接从网站上下载文章刊用, 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网络稿源的无穷大,以及几乎是 即时的时效性,加上转录移用的方便,还是有相当多的报 刊编辑明知故犯,日复一日地靠从网上扒稿填充版面。(5) 此造成了新闻报道的严重失真,这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 一个新问题。

从目前网络新闻的来源看主要有三种:一是由传统媒 体自办网站发布的消息;二是商业网站的新闻频道发布的 消息;三是一些网民个人发布的消息。从新闻的真实性来 评价,这三类新闻的真实性程度是依次递减的。因此,在 接收、采用网络新闻时,应区别对待,尤其是对个人发布 的新闻,一定要进行核实,这样才是负责的、理性的态 度。(6)如东方网编辑部为了保证新闻的权威和真实,他们制 定,了本网的不可用原则,其中首条就是假不可用 他们对所有稿件按信息来源标明其危险级别,网友自发 来稿为最危险级,网络媒体来稿为次危险级,省市 级以上纸质传媒来稿列为免检。编辑部制定了上稿前的 “四审制:稿源分发、编辑、页面合成、稿件签发,各个 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对每条新闻认真甄别,绝不编发来路 不明的信息。东方网设立了投稿热线以加强与网友的 互动,但要求投稿网友必须同时提供身份证号和真实的联 系电话,以便编辑部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核查。(7)20005 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在线新闻协会联合宣布设立网络 新闻奖,以表彰致力于提高互联网上新闻可信度和提高网 络媒体魅力的网络记者。(8)

网络新闻正以不同寻常的速度迅猛发展,为我们的社 会服务。但是,它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这 正如江泽民在200085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 的讲话中所指出:因特网可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大量有用 的信息,但也存在大量信息垃圾和虚假信息。如何区别网 上哪些信息是真实的?哪些信息是被歪曲的?科学技术本 身难以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更要恪守 职责,爱岗敬业,以对人民和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搞好新闻 报道工作,使自己的报道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注释:

甘惜芬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8页。

朱兵:《从一则新闻报道说起》,《中国报刊月报》,1999年第4期。

贾亦凡:《一起跨国假新闻追踪记》,《新闻记者》,2001年第4期。

《破解最后的照片之谜》,《武汉晚报》,2001121

曹鹏:《媒介出现新现象和新问题》,《新闻记者》,2002年第2期。

⑥⑧ 胡钰:《网络新闻真实性的评价与实现》,《新闻界》,2000年第6期。

李勇华:《网络新闻的不足与对策》,《新闻与写作》,2001年第2期。

转引自刘建明:《走出网络传播的迷惘》,《新闻界》,2000年第6期。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新闻系主任 邮编:430074)

[责任编辑:姜依文]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新闻报道失实新探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