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通江十二五

通江十二五

时间:2012-08-14 14:09:39    下载该word文档

通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胜了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致力破除发展瓶颈,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1-2015年,是我县巩固发展成果,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缩小发展差距,力争到2015年与全省、全市同步实现小康的关键5年。认真审视县情,我们既面临诸多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发挥优势,弥补差距,化解矛盾和困难,科学系统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关系着全县人民的福祉,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科学编制和实施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通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我县实际而编制的,其主要目的是明确未来五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明确政府工作方向和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履行政府市场调节和公共管理等职责,是引领今后5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的蓝图。

 第一章  规 划 背 景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上下按照省委两个加快、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战和发展翻身仗两个强力推进的决策部署和县委四大产业富民,开发资源强县的发展思路,克难攻坚促发展,爬坡上坎求突破,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3.76亿元,较2005年增长115%,五年间年均增长保持在12%以上,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400元,较2005年增长87.7%,年均增长13.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458万元,较2005年同口径增长160 %,年均增长21.1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0549.613.636.8调整为2010年的32.931.036.1

固定资产投资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明显夯实。 “十一五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4亿元,是“十五”累计投资的5.75倍,年均增长45.6 %。完成了通()(宁寺)路、双江路、纪红路等干线公路改造,完成了49个乡镇通乡公路建设,建成了近1000公里通村公路,启动实施了通()()路、通()()路、通()()公路改造和县乡联网路建设。开工建设二郎庙水库,完成病险水库整治,解决了34.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对农村和城市电网进行了改造,实施了户户通电工程,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完成了草池220KV、永安110KV变电站和高坑电站建设,启动了洪口电站建设。建成了壁州大道、环城南路、石牛嘴大桥等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完成了通江花园、阳光小区、锦江花园等居民小区建设,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 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18.5%提高到2010年的23.5%。启动实施了通二中迁建、县医院??设施建设显著加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科技推广和应用加快,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就业工作稳步推进,群众收入较快增加,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保障能力和救助体系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 %以内,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840元、3614元,比2005年翻一番。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38‰以内,资源节约与保护工作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协同推进,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45.2%提高到2010年的58.77 %,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进程明显加快。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四川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决战时期,也是我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发展差距,打好老区扶贫开发攻坚战和发展建设翻身仗的关键时期,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存在较多困难和挑战。

国家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秦巴山区发展,从支持西部地区巩固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加快培育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支持西部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将西部连片贫困区域开发列入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框架统筹考虑,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均为我县跨越发展和推进富民强县进程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机遇。同时,全市大交通建设有力推进,县内干线公路和县乡联网公路正加快改造,县域区位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水利、电网、市政等基础设施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我县突破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条件。我县远离大中城市,绿色食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环境污染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次转移提供了资源和生态条件,以生态绿色产品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前景看好,县域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我县人口众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其消费需求引领发展的潜力持续看好。

在看到十二五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严峻挑战。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经济结构不优,社会发展不足,尤其是县域经济缺乏优势骨干支柱产业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总体偏低,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日益拉大,仍是当前我县的基本县情。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没有一条铁路和一条高速公路过境通江,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区位劣势未得到根本改变,区域发展被边缘化的趋势渐趋明显,是我县当前最大的困难。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科技、资金等发展要素的吸附能力严重不足,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弱,企业和产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体制机制障碍相对较多,投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三农问题较为突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就业及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难,城乡就业矛盾和压力较大;农村基础设施还较落后,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压力持续加大。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科技、文化等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还较多,公共事业发展水平与人们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逐步转型,收入分配不公、城乡统筹、社会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矛盾将增多,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主体的难度明显加大。

总的来看, “十二五时期既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突出问题、应对各种挑战的攻坚破难期。我们必须按照力争与全省全市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紧紧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乘势而上,破难攻坚,加快推进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突破发展、跨越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国家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支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按照县委四大产业富民,开发资源强县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绿色经济示范区、连片扶贫样板区、红色生态旅游区、山水园林红军城的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科技支撑和民生改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抓好体制机制创新,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突破发展、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机遇,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立足点和关键,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

发挥优势,绿色发展。坚持生态立县,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大的优势和财富,高度重视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构建生态农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生态旅游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体系,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强县。

统筹协调,科学发展。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事业同经济发展同步推进。按照合理开发、开展节约与保护并举的原则抓好资源深度开发,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努力实现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协调、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坚持富民优先、成果共享,深入推进就业、养老、医疗等民生工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社会环境。着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坚持改革和发展成果共享。

强化合作,开放发展。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加快融入成都、重庆、西安西三角经济区。

三、发展定位

依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十二五通江的总体发展定位为:

绿色经济示范区。高度重视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探索新的环境经济政策,积极推进生态农业、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形成以绿色生态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努力把通江建成全省绿色经济示范区。

连片扶贫试验区。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对秦巴特殊贫困地区进行重点扶持的机遇,对县内贫困区域,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等进行归类划片,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农户环境等方面进行连片扶贫,尽快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稳定脱贫致富,将通江打造成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的试验区。

红色生态旅游区。充分利用诺水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空山国家森林公园、川陕苏区首府等红色资源以及临江峡谷、陈河温泉等特色旅游资源和县域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的优势,打造旅游亮点,建设旅游环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接待服务水平,努力把我县建成优秀的红色生态旅游区。

魅力山水红军城。按照现代城市发展方向,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宜居宜业,加强市政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保护遗址遗迹,提升城市品位,增强承载能力,提高管理水平,着力把县城打造成具有鲜明红军文化特色的山水园林红军城。

四、发展目标

我县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番,努力实现基础设施、特色农业、工业经济、旅游产业、扶贫开发、城镇建设管理、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水平、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把通江建设成为绿色经济示范区、连片扶贫试验区、红色生态旅游区、魅力山水红军城,使通江成为一个产业特色更加突出、经济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更加良好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通江。具体目标为:

经济增长。全县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按可比价格计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4.3亿元,同口径年均增长6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亿元,年均增长5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5亿元,年均增长18 % 

结构调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十一五期末的32.931.036.1调整为27:35:38。工业增加值达到3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5%。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1.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8 %。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5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45 %。城镇化率每年提高4.3个百分点,2015年达到45%

资源环境保护。耕地保有量保持在83万亩左右。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2%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比十一五期末下降20%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35‰以内。

社会事业发展。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90 %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以上;有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80%以上;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公共卫生和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城镇和农村居民参保率达到95%以上。

人民生活。帮助19.2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年培训城镇和农村劳动力1万人,引导5万农村新增剩余劳动力异地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口2.5万人,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000元,年均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年均增长14%

 第三章  加快发展重点产业

 一、提升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畜牧、食用菌、茶叶等四大产业,同时抓好林果业、水产养殖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将通江建设成为优质粮油生产大县、生态畜牧大县、食用菌生产基地县、茶叶生产基地县,全力打造全省生态农业示范县。

优质粮油  按照区域布局,突出发展旱作农业,以南部中低山区为主,建设15万亩优质商品稻生产基地,年产优质稻8万吨以上。以空山为核心,建立马铃薯商品种薯繁育基地1万亩,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1万亩,建成规范化商品薯生产基地20万亩,年马铃薯总产量达到30万吨以上。推广高淀粉含量的饲用型、青贮型、加工型玉米新品种,建立40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以民胜、瓦室片区为中心,建设20万亩优质油菜籽商品基地,年油菜籽总产量达到3万吨以上。到2015年,全县粮油播面保持在15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超过40万吨,油料总产超过3.5万吨,商品率超过40%

畜牧业  立足突出生态特色,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以建立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为重点,实现一厂二十乡一千户百万猪的产业构想,到2015年,出栏肉猪140万头,猪肉产量12万吨。大规模开展肉牛杂交改良,巩固建立15个优质无公害肉牛生产基地乡,促进肉牛规模养殖,到 2015年,肉牛出栏12万头,牛肉产量1.4万吨。以巴山土鸡为商品品牌,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场户,到2015年,出栏家禽700万只,禽肉产量1万吨。到2015年,猪、牛、羊等畜禽品种改良面达到95%40%70%,肉类总产量15万吨。年产值突破35亿元。

食用菌  以通江银耳为主打品牌,在小通江河流域建设银木耳产业带,在大通江河流域建设香菇产业带,在诺江镇、民胜、杨柏、广纳等乡镇重点发展蔬菜型食用菌,把通江建成全省食菌生产大县和优质菌种供应基地。到2015年,接种椴木银耳120万瓶、木屑银耳500万袋、黑木耳100万瓶,产干耳500吨以上;栽培香菇3000万袋,产干菇3000吨;栽培蔬菜型食用菌1200万袋,产鲜菇720吨;发展药用及采集野生菌10吨。实现年产值20亿元。

茶叶。实行新发展生态茶园与改造低产茶园相结合,将通江建设成为全省主要的富硒茶和有机茶基地强县。到2015年,全县茶叶专业乡达到8个、专业村30个,新发展茶园10万亩,改造低产茶园3万亩,茶园总面积发展到20万亩,无性系良种达到90%以上,茶叶总产达到1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达到5000吨以上。产值达到10亿元。

林果业。以核桃、银杏为重点,选择、培育、驯化1—2个优良品种,改良老化树种。到2015年,全县干果栽植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核桃8万亩,板栗3万亩,银杏4万亩,干果产量7000吨以上。引进或组建2-3个林产品深加工或林产品营销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速生林,年加工木材能力达到4万立方米以上。

 产。合理利用宜渔水面,大力发展名优特水产品,培殖以诺水河大鲵救护驯养繁育场为中心诺水河休闲渔业养殖生态园区,以平昌双滩电站通江库区的商品鱼养殖生态园区,以冬囤水田为基础的稻田标准化养鱼。到2015年,建立双滩电站深溪子河段、九浴溪河段等鱼类网箱养殖基地,建成诺水河特种水产和观光休闲园区1个,水产品总量突破1.5万吨。

二、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以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着力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良性互动。到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10亿元,年均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亿元,年均增长18%。

(一)培育骨干支柱工业

重点抓好绿色食品加工业、水能矿产开发、建筑建材工业、天然气关联工业四大产业。

1、绿色食品加工业。“4+2”产业为重点,整合绿色优势资源,集中力量把优质粮油精深加工、畜牧产品综合加工、食用菌加工、茶叶深加工、水产品加工、干果及山野菜加工等培育成有规模、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到2015年,农副产品市场转化率达到30%以上。加争食品加工业年产值超过50亿元。

——粮油加工业。积极发展玉米、薯类等食品加工业,形成优质大米、食用植物油、玉米食品、薯类全粉、专用淀粉、变性淀粉及各类方便食品等产品共同发展的粮油加工体系。

——肉食品加工业。以猪、牛、羊、兔等为重点,大力发展规范化、标准化屠宰和精深加工,打造通江肉制品绿色品牌。大力开发冷却肉、分割肉、直接食用熟肉。继续吸引县内外企业从事畜牧产业,发挥大型企业对产业资本的整合作用,强力推进生态牛肉系列产品开发,重点开发高档、方便肉制品;引进或培育1—2户肉兔屠宰加工企业和水产品加工企业。

——食用菌加工业。充分利用全县丰富的两耳一菇食用菌资源,重点研发一批银耳饮料、银耳保健食品、银耳化妆品和食用菌调味品等,提高附加值,做大做强通江食用菌产业。

——茶叶产业。加速整合全县茶叶资源,大力推广生态有机茶叶和绿色茶叶标准化栽植,大力开发有机茶、富硒绿茶、保健茶、茶饮料,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集中打造1—2个国家级品牌,提高通江茶叶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干果及森林蔬菜加工业。搞好银杏、核桃、板栗、山野菜等优势资源开发,扩大腌制食品规模,搞好森林蔬菜特色食品开发。

2、能源工业。加快水资源、煤矿资源和风力开发进程,力争全县煤炭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电力生产及供应业产值年均增长45%以上。到2015年,全县原煤年产量达到80万吨,水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达到16万千瓦。能源工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

——煤炭工业。加快对现有煤矿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强安全设施建设,着力搞好深度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力争到2015年全县煤炭总产值达到4亿元。

——电力工业。加快水能资源梯级开发步伐,每年新开工1-2座电站,着力抓好电源和电网建设,有效提升电力输变供电质量。年产值超过3亿元。

——新能源。根据通江风能、太阳能、生物资源禀赋,引进相关能源开发企业,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将通江将建成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绿色能源县。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达到2×30MW,风力发电装机达到100MW,并积极发展太阳能。

3、天然气关联工业。加大天然气勘探和开采力度,积极发展天然气化工业,重点抓好、天然气脱硫厂、20万吨/年液化天然气项目、15万吨/年天然气制乙炔等项目,同时加大天然气应用领域的拓展力度,加快气化乡镇建设,提高天然气在我县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在2015前有12户较大规模的天然气化工企业落户通江。年产值超过30亿元。

4、建筑建材工业。充分挖掘丰富的石灰石、铁矿石等矿产资源,切实抓好水泥生产,大力发展新型节能砖、墙体材料等环保建筑建材,加快铁矿石的勘探与开发。建材业年产值超过15亿元。

(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抓好龙溪沟食品医药工业园、城南广纳工业园建设,按照 “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的目标,着力搞好工业园区规划,全力抓好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努力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入园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集群发展。到2015年,使两个工业园连成一片,整个工业园区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入驻工业企业40户以上,使工业园区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主平台。

三、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以建设红色生态旅游区为重点,配套抓好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构建优势明显、独具特色、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方便县域群众生产生活的服务业体系。到201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1.8亿元。

(一)推进旅游业突破发展

坚持旅游兴县战略,充分发挥我县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培育精品旅游景点,完善旅游环线,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努力把我县建成川东北知名的红色生态旅游区。到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达到2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10亿元以上。

打造四大旅游品牌。将诺水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红军烈士陵园建成国家4A级景区,将空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成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完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五一村的陈列改进,完成中共川陕省委党校旧址维修。红军烈士陵园景区搞好步行道、停车场、旅游公厕、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并完善陈列布展。加强和完善诺水河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理顺经营管理体制,打造观光度假旅游精品,塑造中国溶洞第一景,开发临江峡谷、陈河温泉。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连接诺水河景区、临江丽峡、空山森林公园、红军烈士陵园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的旅游干线公路建设,建设诺水河与光雾山景区连接的旅游公路,构建旅游交通大环线。完成临()()公路硬化,改扩建水(口)空(山)公路,完成通()()公路过境诺水河核心景区改道工程,畅通旅游进出通道。完善县内出境、干线公路旅游标识标牌设置,加强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强景区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医疗卫生、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设施。建成2-3家三星级以上宾馆,建设一批较高档次的餐饮、娱乐场所,增强旅游接待能力。加大景区能源和通讯建设,确保景区用电和主要景区、旅游环线无通讯盲区。

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深度挖掘我县丰富的红军文化、历史文化、银耳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文化内涵,注重旅游产品创新。加强中国银耳博物馆、巴山民俗展览馆建设,宣介巴山民俗文化,推介红色毛浴古镇风情,整理通江人文轶事、历史古迹和民间传说,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营造通江旅游文化氛围,全力打造川陕苏区首府红军文化、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品牌。重点围绕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及地方土特产品等进行旅游商品开发,拓展旅游服务功能和提升旅游开发综合效益。

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按照立足四川、主攻陕渝、延伸全国的市场开发思路,整合旅游资源和营销力量,推进川陕渝旅游合作,创新旅游机制,大力开展宣传促销,合力推介诺水洞天游,红军故里行旅游品牌,着力拓展客源市场。加大旅游市场整治力度,强化消费维权工作,完善旅游服务保障,维护旅游良好形象。

(二)配套抓好其它服务业

大力提升流通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适应城乡发展需要的金融、信息、商务等生产型服务业,积极发展为生活服务的社区、餐饮、房地产等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发展提档升级。

商贸流通业。加强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建设,运用新型业态改造传统商业,逐步形成功能清晰、层次分明、覆盖面广的商业网络体系。积极兴办大型商场超市,重视发展专卖店等新型流通组织。利用特许加盟和自由连锁等方式,做大做强连锁商贸企业,促进连锁企业向社区、乡镇和有条件的村组延伸,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业态多样的零售终端市场。

现代物流。按照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要求,着重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建设西南地区食用菌交易市场,建立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广泛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建设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积极引导和扩大农民消费。以产业为支撑发展壮大物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改善流通环境,降低物流成本。

现代金融。构建新型银政、银企关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效整合现有金融机构的存量资源,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管理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对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信贷支农力度。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探索构建小额民间借贷组织等方式,引导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支持保险机构拓宽保险服务领域,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大力发展担保体系,推动民营企业、社会资金进入信用担保领域,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能力。

信息服务。构建较为完善、覆盖面宽的现代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促进通信网、宽带网和数字电视网的融合。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交换、信息发布等现代信息服务业。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互动的门户网站体系,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形成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促共进。

宾馆、餐饮业。突出宾馆、餐饮特色,培育星级宾馆,鼓励餐饮名店实施连销经营。

房地产业。认真研究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规范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合理规范有序发展。加快发展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代理等房地产中介服务,积极推广和规范物业管理。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逐步形成社区服务体系。

中介咨询。积极营造促进社会中介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和规范各类市场的中介服务,培育投资论证、资产评估、决策咨询等咨询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法律、会计、拍卖等中介服务业,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第四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努力提升交通、水利、能源、通讯、城镇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增强基础设施对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保障和供给能力。

一、交通体系建设

按照挤、靠、连要求连接交通大动脉,以国省干道公路建设为主构筑交通主骨架,以县乡联网公路和村道公路为主推进路网大循环,以配套建设内河航道和交通客货站点为中心完善交通物流网络。到十二五期末,使通江融入西三角的半日经济圈。

 ()公路基础设施

1、出境大通道。开工建设通江与巴(中)达(州)高速公路、通江与巴(中)陕(西)高速公路连接线,完成巴()()()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搞好巴()()()()铁路规划。

2、省道公路。完成省道S302线通江至竹峪、S201线通江至前进、通江至平昌公路的升级改造,完成S302线省道升国道。完成四类、五类大中病害桥梁整治工程。

3、联网公路。完成32公里省际、96公里县际、295公里乡村联网公路建设,并完善其安保设施;完成72座大中桥梁病害整治工程。

4、村道公路。深入推进通村通畅公路建设,加快农业产业路、林场公路和其他专用公路建设。

5、安保设施。完善省县乡道安保设施建设,确保道路运营安全。

 ()内河基础设施

新建航道115公里, 维修航道292公里,新建码头29,渡改公路桥、人行桥40座。

(三)客运站点建设

建成一级客运站2个,二级客运站4个,五级客运站9个。建成一级货运站1个,二级货运站2个。建成农村客运招呼站150个。

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从生产、生活、生命和生态供水出发,确保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抓好骨干工程、饮水工程和平安工程,全面加快水利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全县新增供水能力1.2亿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万亩。

(一)骨干工程。二郎庙水库竣工投产。完成湾潭河中型水库主体工程。开工建设春溪沟水库,完成案家沟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启动草庙子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做好防洪控制性工程的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新建方田坝、中华沟8座小()、小()型水库。

(二)饮水工程。完成县城自来水厂扩容迁建,完善城镇供水管网,加强水源点建设和保护,建立起可靠的县城应急和备用水源。加强重点场镇供水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农村、农村中小学和国有林场饮水不安全问题。

(三)平安工程。完成现有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基本消除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完成县城堤防建设和部分重点场镇堤防建设。配套和改造渠系1000公里,继续加快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搞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基本解决部分旱山村的生产用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

三、城乡电网改造提升

完善电网布局,加强电源点、输变电设施设备建设,提高供电质量。以220kV大电网为枢纽,新建4110KV变电站,新改建3535KV变电站,改造10KV线路1300公里,提高城乡电网的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提高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抓好国有林场、工业园区、扶贫连片开发区、城镇和农村电网建设和完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用电需求。

四、完善信息网络

加强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县的信息网络,实现县乡村三级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建设高速信息骨干网络,实施光纤到路边光纤到大楼光纤到小区工程,建立健全公共信息网络体系,提高传输容量和速度。加快用户接入网建设,扩大上网用户,形成以地面光纤和微波通讯共同发展的传输格局。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的升级改造,创新服务业态,提高运营支撑能力,努力建设新一代广电NGB网。逐步实现有线电视、宽带、电信的“三网”融合。

五、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以建设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红军城为目标,加强和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20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0%

1、县城建设。按照一心、两桥、三线、四片” 的布局结构(一心:即中心城;两桥:即春在大桥、邹家坝大桥;三线:即诺江路、环城南路、环城北路;四片:即城南片区、春长坪片区、石牛嘴片区、壁州大道片区。),使县城由集中发展走向相对分散发展的模式。将中心城建成商贸中心,将城南新区建成工业和物流中心,将石牛嘴、周子坪建成生态观光休闲居住小区,在邹家坝、周子坪、城南新区规划建设生态休闲广场,在城西和城南建设大型停车场,巩固和提升农贸市场,新建一批休闲场所,在县城规划建设歌舞剧院、老年公寓;建成县城拦河坝,建设县城绕城路,建成春在大桥和邹家坝大桥,拉大城市框架。加强县城道路、水、电、气网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

2、集镇建设。坚持科学规划,有序建设,按国家级、省级小城镇建设标准,推进中心场镇规划建设,场镇居民全部饮用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80%的建制镇建好休闲广场,所有建制镇和30%的乡场镇完成停车场建设,建制镇道路达到90%的硬化,乡镇达到50%的道路硬化,建制镇和50%的乡场镇完成农贸市场建设;完成建制镇和30%的乡场镇给排水设施建设及公益设施建设。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乡村联网断头路和硬化村内主要道路,配套建设排灌沟渠和垃圾集中堆放点,建设村庄防灾设施和公共消防设施。

4、加快石牛嘴小区开发。十二五期间,石牛嘴小区开发将作为县城开发建设的重点,高起点搞好小区规划,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高标准搞好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将石牛嘴小区建设成为集商贸、旅游、居住一体的生活区,使其成为通江县的城市名片。

 第五章 统筹城乡发展

按照??机制上入手,增强城镇农村人口转移的接收能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步伐。

一、完善和增强城镇功能

按照建设山水园林红军城的发展目标,科学编制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增强城镇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对农村人口转移的承载能力,建设城镇经济发展高地。

(一)完善城镇体系以规划为龙头,以要素集聚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快县城区建设步伐,强化城市功能;加快发展小集镇,突出发展重点建制镇,扩大城镇规模,发挥其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初步形成以县城区为中心、中心建制镇为骨干、一般乡镇为节点,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结构有序的城镇体系。十二五末,城镇规划控制区范围达到90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达到60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0%。

(二)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城镇道路建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电网改造、自来水改扩建和天然气入户管网、公共交通、园林环保、公益性文化及体育场馆建设,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提高城镇教育、医疗卫生水平,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医疗服务的需要。完善户籍制度、劳动就业、现代服务等配套政策,大力发展城镇经济,营造良好就业和居住环境,引导人口向城镇聚集。

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按照推进产业化、建设新农村、全面达小康的工作思路,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小康为核心,着力建设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十二五期间,全县完成26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任务。

(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着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以现代畜牧业为抓手,大力调整畜牧业结构,推进规模化标准养殖,加快健康养殖小区建设,适度发展特色养殖,促进饲养方式转变。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推广生态养殖、绿色种植、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等循环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科技,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等专合组织,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合理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建立与市场直接对接的农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

(二)推进村落民居建设。科学制定村庄规划,突出民居特色,优化民居设计,推进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依据自然环境条件,整合农村危房改造、新村扶贫等项目和资金,引导群众相对集中建设聚居点,加快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形成川东北独具风貌、错落有致的新型村落。到2015年,新民居建设比重达到60%以上,生活垃圾收集率和处理率达到80%,适宜建沼气池农户普及率达到100%

(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村落民居建设需要,配套建设道路、水利、信息网络、市场、交通站点等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到2015年,村道主要公路硬化率100%,社道路和入户路硬化率85%以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0%以上,农户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100%;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达到85%以上;农网完善率达到100%;通讯普及率达到100%

(四)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健全公共服务组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公共服务功能,加强乡镇和村级公益服务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到2015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新型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农民科技培训率85%,户均掌握1门技术或拥有1个致富能人;村两委阵地、文化站、农民体育建身场建设达100%100%的村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室和惠民帮扶点;村民对治安状况的满意率达到95%;对村务公开的满意率达到95%,对村两委班子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三、提升扶贫开发水平

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抓好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着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整合扶贫资源,因地制宜加大扶贫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村道扶贫、产业化扶贫、以工代赈等各项扶贫工作力度,加快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帮助解决19.28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努力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继续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积极开展部门定点帮扶贫困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在全县形成大扶贫的格局。

 第六章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初步建立起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科技文化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一、优先发展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一)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素质教育。稳定义务教育入学率、毕业率,加强义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农村中小学校点,在县城石牛嘴规划建设一所中学和小学。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服务制度,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努力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促进优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以实现基础教育相对均衡发展。

(二)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加大对高中阶段教育的统筹力度,稳步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整合城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加强优质普通高中建设,到2015年,力争普及高中教育。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以县职教中心为载体,加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按照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狠抓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力争到2015年建成2所示范性职业综合高中,建成省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

(四)协调发展其它教育。注重儿童学前教育,切实搞好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依托现有教育资源,办好成人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切实改善残疾人教育状况,提高残疾人科学文化素质。

(五)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缩小城乡教学资源配备差距,加大对弱势群众和特殊困难群体的教育支持力度,推进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层次办学体系,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贡献

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保健需求为目标,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完善四大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体系)为重点,整合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医疗、药品和食品市场监管,提高卫生行业管理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以上,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下降到120‰以内,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30/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下降到8‰以内,儿童五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7%以上,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50/10万以内。

(一)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力争到2015年三项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完善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不断提高救助水平,充分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补充作用;加强基金和资金监管,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

    (二)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所有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公开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制度,完善基本药物储备制度,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逐步降低非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比例,切实降低群众用药负担。

(三)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县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完成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迁建和县妇幼保健院、??和县精神病专科医院建设任务。提高卫生保障装备水平,加强特色专科、重点科室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完成10个中心卫生院、30个普通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改扩建。在县城所有社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5年前全县所有行政村建一所甲级村卫生站。

(四)初步实现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城乡居民统一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免费健康检查,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加强孕产妇、儿童、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系统管理,搞好艾滋病、结核病、重性精神病、大骨节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

(五)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公共财政保障水平,完善收费补偿机制,改革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评价机制,营造鼓励创新、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创业环境。

三、提高科技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建设,以提升县域科技总体水平,争创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为目标,围绕重点产业的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解决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科技型创新企业,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开展重点产业发展领域的科技示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养一支创新人才队伍,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促进重点产业科技进步。围绕优质粮油、畜牧业、食用菌、茶叶、林果业、水产等特色优势农业,重点引进推广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及配套栽培、现代节水农业、循环经济、精深加工、贮藏保鲜等技术;引进食用菌生产、加工、储运技术;引进推广优质肉猪、肉牛等畜禽先进养殖技术,秸秆氨化、青贮、微贮技术,动物重大疫病防治技术及肉类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引进推广先进的经济林种植技术、森林综合管理技术;引进推广农村实用微型机具;引进推广农业生物技术,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建立标准化技术体系;引进推广工业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技术,实现产业垃圾和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引进推广优生优育、医疗卫生、沼气等新技术。积极创造条件,培育、扶持一批具有活力的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壮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技术创新,强化区域特色,实现产品的优质化、系列化、规模化,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全面促进重点产业及行业科技进步。

(二)积极推进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馆建设。在民胜镇周子坪村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以食用菌和茶叶为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业主,把园区建设成引进试验、展示示范、教育培育、辐射带动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重点搞好四川省通江银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的建设,科技型企业要逐步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具有专门的研发队伍,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四川省通江银耳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和通江县科技信息网络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使之成为技术交流、发布产品购销信息、查阅各类信息动态、联系专家教授的重要途径。

(三)抓好科学普及和技术培训工作。切实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进一步健全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开展科普工作,组织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和科技进社区等活动,建立科普示范基地,提高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水平。抓好技术培训工作,通过邀请专家讲课、组织参观、召开研讨会、送出去培养等多种形式搞好科技人员岗位培训。加大农业适用新技术和农民经纪人的培训力度,鼓励广大农民投身创业大潮。

四、实施人才战略

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加大人才开发和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本适应的人才队伍。

(一)加大人才开发力度  注重人才第一资源,狠抓人才的培养、开发、引进、使用等关键,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把人才资本的经营与货币、物力资本经营结合起来,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事业上来,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人才开发促进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技术创造财富潜能的充分释放。

(二)制定人才优惠政策  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探索建立对引进人才、智力引进、人才选拔和评价及激励使用、利用市场杠杆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实施人才创新激励机制,以优惠的政策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管理人才,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三)加强人才培养锻炼   建立健全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形成以中小学校为基础,职业技能学校为主导,党校、培训中心为补充的专业齐全、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网络。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培训投入机制,努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家庭、个人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建立人人受教育终身受教育的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狠抓法律法规、专门业务、科普知识、实用技术、岗位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全社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从业技能。加强与发达地区、西三角、省级部门等衔接协调,实行外派上挂,加强县级部门与农村乡镇人才的交流互动,加大人才的培养、培训、锻炼力度。

(四)搭建人才创业平台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战略,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创办农业专合组织、民营企业和发展旅游服务经济,以人才在产业发展中展示聪明才智。围绕优势资源开发、重点项目建设,依托项目吸引人才,让人才在项目推进中展示英才。找准人才工作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通过事业平台积聚各类人才,通过人才作用的发挥推动事业发展。

(五)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农村人才的培训开发,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开发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制定农村人才开发政策,开展农村乡土实用技术人才与农村致富先锋示范试点,促进农村优秀人才队伍和优势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形成。

五、加强人口和残疾人工作

 全面加强人口、妇幼、老龄、计划生育和残疾人事业工作,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一)人   稳定低生育水平,从严控制人口数量。到2015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81.5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35 ‰以下。

(二)妇幼工作  高度重视妇女、儿童权益,改善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提高妇女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

(三)老龄事业  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构建老龄社区服务网络,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服务功能,发展老年文化体育事业,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倡导敬老养老的社会风尚,重视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积极规划建设一批养老、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

(四)计划生育  坚持基本国策不动摇,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积极推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实施出生缺陷干预、生殖健康检查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出生人口结构,实施出生人口性别综合比综合治理工程,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到2015年,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85%左右。

()残疾人工作。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残疾人生活和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实施重点康复和托养工程,推进 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大力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构建辅助器具适配体系,推进无障碍建设。

六、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贯彻落实文化惠民行动,大力改善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全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基本满足群众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

(一)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城以文化馆、图书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书画院、诺水河河歌舞团、银耳博物馆、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为重点,乡镇以乡镇综合文化站、群众体育活动场地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重点,村以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重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旧址纪念馆为中心,积极保护好县域内的文化文物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文化遗产资源取得新成绩,对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

(三)健全广播电视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对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递经济社会信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努力推进广电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三网融合的要求,大力发展有线双向数字电视,提高自办节目制作、播出、传输和接受质量,实现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

(四)积极发展体育事业。以增加人民体质、提高群众整体素质为出发点,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

七、强化社会保障

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健全社会保障,实施与扶贫开发相衔接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切实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

(一)加强劳动就业工作。坚持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方针,拓宽就业渠道,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完善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和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问题。到2015年,全县每年新增城镇就业0.5万人,每年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以上。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和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农民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建立起制度比较完善、管理比较科学、体系比较健全、便于城镇各类从业人员参加的社会保险制度与管理服务体系。实现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保险关系可持续。积极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完备的医疗保险监督体系,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按照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实施分类施保和分类救助,不断提高救助覆盖面,提高救助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行农村医疗救一站式服务;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搞好各种地质灾害、防洪、抗旱、抗震等突发自然灾害应急能力建设,提高救灾减灾能力;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帮助低收入群众解决住房困难。认真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重视解决库区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困难,积极为低收入者提供法律援助。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

第七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良好人居环境,构建生态产业、生态城市、生态流域和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一、生态工程

巩固并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流域综合治理等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对381万亩森林进行依法有效管护,完成国家生态公益林建设10万亩,实施退耕还林营造林6万亩,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后续产业发展11万亩,逐步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工作。加强干线公路绿色长廊和流域绿化工程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执法监察,依法打击破坏森林的违法犯罪活动。到2015年,实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2%以上。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和管理。注重生物资源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强化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森林、农地、城市等生态定位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监测网络,提高环境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源头把关,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提升县域环境质量。

(一)严格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推行规划环评和重大战略决策环评。加强对排污单位的审核和监管,严格环境执法。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指标和削减目标,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力推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和限期治理制度,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整治力度,加大对重点污染源、污染地区的督察力度,实施污染源全面达标工程。

(二)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镇环境规划,从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和城镇建设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决策,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行,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加大污染源整治力度,确保城区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三)农村环境整治。继续开展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保护农村饮用水源,保证饮用水安全、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逐步消除脏、乱、差现象,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生物农药、高效绿肥、生态养殖等。加强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促进化肥、农药、农膜科学使用,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四)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加快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置设施建设,优先实施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措施。以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和经营许可证管理为核心,加强对危险废物(包括医疗废弃物)产生企业和处置企业的监管,确保危险废物妥善处置。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一)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改造,支持废物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项目,实施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能源和原料,从源头削减污染,改变现有企业存在的末端治理先污染,后治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模??省级、市级清洁生产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活动,建成一批废物零排放企业。

(二)推进节能减排。积极推广能源结构多元化,鼓励利用天然气、电能、太阳能、水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突出抓好工业节能,提高环境准入标准,依法淘汰违反国家政策、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削减目标并严抓落实。全面推进民用建筑、交通、服务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第八章  深化体制改革,全面扩大开放

 一、深化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改革,破除发展中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把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以及统筹协调、维护竞争秩序上来。努力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行政府决策公示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民主化、科学化的政府决策机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和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和廉政建设。

(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和流转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所有权。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逐步探索建立村镇银行。深化和完善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国有林场改革。

(三)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投资行为,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投标管理,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开、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二、全面扩大开放

坚持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方针,增强开放意识,完善开放政策,营造开放环境,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突出抓好产业招商,以水资源、天然气、矿产资源、食用菌等为重点,大力引进环保低碳高附加值项目。结合城镇功能的完善和提升,鼓励投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领域,迅速扩大金融、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开放度。注重选商引资,加快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项目,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引进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促进我县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大胆采用直接投资、股份制、经营权转让、购并、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引资,积极利用BOT等方式融资,大力发展代理、中介、委托招商。

三、加强对外合作

 以对接大交通为基础,积极推进通江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强与成渝经济区的合作,充分发挥国家支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吸引力,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大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品、骨干企业、优势产业,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第九章  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通江。

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依法治国方针,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县乡基层政权建设,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健全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制度。

(二)加快依法治县进程。深入开展法治通江平安通江的创建活动,纵深推进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依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依法管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活动。加强政法基础设施和政法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执法责任追究制,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依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和各种恶势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切实加强普法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努力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

(三)强化社会建设管理。增强政府社会管理效能,发挥社会组织的管理作用,形成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拓展社会管理和覆盖面,健全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加强街道社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社会民主管理程度。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和管理。

(四)加强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权利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强化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严肃查处违纪违法的大案要案,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继续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机关、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文明村镇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全民国防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认真做好民兵预备役和兵役工作,不断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抓好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和经济动员等工作,健全和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切实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努力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县。

第十章   强化规划实施

 要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和规划发展要求的保障机制,提高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程序,确保各项重大战略任务按期圆满完成。

一、强化项目投资和消费带动

巩固和加强项目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项目资金投入,广泛激发民间投资,鼓励发展创业投资,积极探索促进民间资本向投资转化的新机制。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继续加大对农业投资力度,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服务业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切实加强项目投资管理,努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通过投入增量带动存量结构的调整的投资效益的提高。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激发民间投资,鼓励发展创业投资,积极探索促进民间资本向投资转化的新机制。。

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改善消费条件,拓展消费领域,促进消费升级,发展消费信贷,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层次,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实现县域经济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投资带动型转变。

二、把握政策调控的力度和节奏

根据全县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根据本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努力争取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加强收入组织和支出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强财政预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力度。强化政府对公共服务、公共资源的价格调控,根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重点,适时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公共资源的价格调控,把握好政府调节市场的力度、节奏和时机,引导市场主体向规划纲要既定的目标前进。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目录,制定符合我县实际的产业政策实施要点,通过信息发布、市场准入、环保标准、土地利用、技术标准和政策优惠等对产业发展进行引导和调控。

三、加强规划衔接协调

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将总体规划确实的各项工作进一步细化、深化,把工作目标落实到重大项目的规划和推进之中,确实阶段性目标任务,提出保障目标完成的措施,经县政府批准后颁布实施,确保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按照下级规划符从上级规划的要求,在约束性目标、空间功能定位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上级总体规划进行对接;专项规划,要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与总体规划进行“西三角”规划进行衔接协调,力求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方向与周边地区相互协调,加快融入“西三角”都市经济圈,并符合全国、全省关于我县主体功能区的定位要求,以规划对接提升规划管理水平和发展实效。

四、增强规划权威性

《纲要》是通过动员全县各方面广泛参与编制的,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反映全县人民意志的,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全县人民一定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确保《纲要》的顺利实施,《纲要》在全县规划体系中处于核心和统领地位,具有综合性、权威性,各专项规划必须服从于《纲要》的总体要求,规划期内的年度计划安排也必须以《纲要》作为依据。《纲要》在规划期内具有严肃性,如要修改,必须依据法律程序,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任何部门、任何个人、任何团体均无权修改。

五、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

本《纲要》一经批准,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对《纲要》实施的监督评估。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县级有关职能部门要及时处理。《纲要》在执行中期和末期,由县人大负责组织力量对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对未完成指标和项目,由县政府作出原因说明,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纲要》实施过程中,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国家重大政策变化确需调整时,由县政府按法定程序提出修改说明,提请县人大常委会批准。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通江十二五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