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考察调研报告汇编

考察调研报告汇编

时间:2021-08-08    下载该word文档
考察调研报告汇编
政协高要市委员会办公室

O—二年十月
目录
打造绿色高要推进生态保护建设 .............................. ................................ 市政协提案法制委 .... 市政协考察团赴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学习考察情况报告 ........ ................................ 市政协经济发展委 .... 市政协考察团赴重庆北碚区学习考察情况报告 .................. 协学习文史委
优化调整布局
1 7
市政15
加快




农业产业化发展
................................ ..................................... 群众热情 ............................. ................................ ..................................... 市政协农业科技委23 传承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市政协文教卫体委30
激扬

打造绿色高要推进生态保护建设 —— 赴云南省景洪市考察学习情况报告
高要市政协提案法制委
发展绿色经济、培育绿色文明、建设绿色环境、构筑绿色生 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和谐高要的战略要求。为 着力打造绿色高要, 一步推进生态保护建设。 5月下旬, 李桂华 副主席率政协提案法制委赴云南省景洪市就如何推进绿色产业和 生态保护建设问题进行考察学习。考察期间,与当地政协领导座 谈,听取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生态保护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介绍,并实地考察了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特色乡村等发展情况。 过考察学习,委员们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增长了 见识,启发了思路,一致认为景洪市在推进生态保护建设方面有 着独到的经验,有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景洪市推进生态保护建设的经验与做法 景洪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为目标,以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为重点,以“五个着力” , 全力打造 “雨林景洪•柔情傣乡”这一城市名片,加快建设“世界知名、 中国一流”的国际生态旅游城市。
着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近年来 , 景洪市在城市生态建设 把景洪当作一个植物科普大园林来塑造,不断加快推进“景山、 露水、透绿、通畅、和谐”的山水园林新型旅游城市建设进程。 景洪市政规划建设坚持“绿随路建、有路皆绿、绿美结合”的原 则,按照“一路一树、一场一景”的模式,采用多种乔木、灌木、 草木组合的形式,高标准建设城区主干道和社区绿化工程,实现 “一街一景、景景生辉”的效果,充分体现热带雨林城市的迷人 风情。

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 近年来,景洪市集中力量培育
天然橡胶、生物医药、生态食品、生态用品等产业,打造一批产 值较高的生物产业龙头企业。去年,全市生物产业原料基地面积 达到 251 万亩,总产值达 45.5 亿元。以良好生态环境为支撑,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加快推进景洪引水入城工程建设,着力抓好 澜沧江沿江开发,全力打造依山、临水景洪城市新景观。同时, 精心规划建设一批旅游休闲度假公共设施,投入 3.15 亿元资金, 实施了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改造和滨江绿带项目,新增 共绿地面积 79197 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 42%、绿化率达 37%、人均公园绿地达 16.5 平方米, 2010 年通过了“国家园林城 市”创建考评。推进西双版纳热带园林国家公园建设,重点抓了 野象谷、曼听公园、傣族园、森林公园等创建
5A 级旅游景区的提
升改造,全面提升了旅游景区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着力推进特色旅游乡村建设。 景洪市以旅游小镇建设为
支点,依托成熟的旅游东线、北线,将精品旅游线路与特色乡村 旅游走廊串连起来,按照“依托资料、规划到位、试点先行、分 布实施、逐步推广”的发展原则,大力开展生态村、生态乡镇示 范创建活动,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重点打造景洪市行政区域 内的 4 个乡镇、 1 个街道办事处、 15 个旅游特色村建设,从而带 动全市农家乐、度假村等乡镇旅游。目前,乡村旅游经营户发展
450 家,星级农家乐乡村旅游营业总收入达到 0.9 亿元。建设
项目预计总投 2500 万元,截止去年 6 月,当年累计完成投资 517 万元,项目累计已完成投资 1417 万元。
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据考察了解,景洪市在生态环
境保
护方面,重点突出“四要” :一要保护碧水。突出水库、江河 水系和饮用水源三个重点,抓好水源地建设和保护,坚决禁止一 切排污行为和水源生态有影响的活动;二要保护青山。抓好天然 林保护,实施公路沿线、荒山荒坡珍贵林种植工程,抓好河流、 水库、村寨、城镇周边的生态恢复;三要保护蓝天。实施机动车 尾气检测和污染防治,加强建筑扬尘管理和控制,推进企业技术 改造,有效防范废气排放,进一步巩固提高大气环境质量;四要 保护绿地。以创建生态园林城镇为重点,完善城镇绿地系统,大 力推进城镇、道路和住宅区绿地建设,努力实现城区园林化、城 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建设绿色生态城镇。
(五)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 景洪市深入开展保护生 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态文明 素养。广泛开展生态建设“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 活动,使生态文明观念渗透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 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
二、景洪市推进生态保护建设经验的启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物质基础,是实 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保证。
借鉴景洪市的经验与做法,
结合我市在生态保护建设方面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加快生态城市景观建设。
端州和咼要是一河两岸的空
间布局,要使两岸得到共荣发展就必须明确两岸的发展功能、交 通联系和景观塑造。一是明确岸线功能。着力做好西江、新兴江 岸线生态景观建设,突出山水自然景观特色。沿江岸线将串联起
巽峰塔、文明塔等历史文物,提高
沿江两岸的文化定位。同时, 将金沙咀广场、国养公园、文峰公园、园林公园等人文景观互相 打通,打造成为黄金岸线上的点点人文“明珠”,打造成为绿色 黄金岸线。在交通方面,建议向上级反映加快阅江大桥或扩宽肇 庆大桥建设,解决两岸交通阻塞问题。二是景观塑造。建设水面、 绿化、建筑三级岸线界面,打造起伏的城市沿江轮廓,形成历史、 现在、未来协调有机的建筑风格。我市有许多文化古迹,应要好 好保护,把其融入未来的发展建设之中,把高要融入到肇庆的整 体旅游战略发展中去。借鉴景洪市将精品旅游线路与特色旅游走 廊串连起来的做法,将高要旅游与肇庆做成一个整体,树立精品 形象,打造地区品牌。
(二)加快绿色产业体系建设。 建议市政府成立绿色工业规
划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研制全市绿色工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以及 支持绿色工业发展的重点政策,积极探索建立以节能减排、清洁 生产、循环经济为重点,以绿化环保、快速发展为目标,以绿色 产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人才资源、信息管理、知识产权为支 撑,以组织协调、政策法规、指标评价、融资投入为保障,综合 协调、统筹运作的绿色工业体系;在原有“六园一带”工业载体 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突出产业 招商,着力推进健康、汽配、黄金、化工等产业集聚发展。如: 加快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建设健康产业前沿技术应用园,建成 后将与广新农业生态园、仲盛生态园、高尔夫度假村、棕榈谷等 特色生态项目形成集聚发展格局,带动整个生态旅游、文化产业 发展。 (三)
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林
业生态市建设,保护公益林,加快完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和做好 森林防火工作,改善植被水源涵养,构建生态屏障体系,严防水 土流失。推行食品无公害化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环保 法制宣传教育,倡导绿化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城镇、绿
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生态示范区等活动。加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建设。
抓好
强地质灾害调查、 监测和防治,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 谐共存。
(四)
农村建设相结合。
加快生态建设与新新农村建设必须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建议我市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大力推进 生态建设,以名村建设、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科学运用生态 资源,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倡导弘扬生态文明,保护秀美山河。 抓好规模化禽畜养殖污染治理工作,
不断提高粪便无害化处理率
认真落实农村污染防治措施,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大力开展生 态农业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循环农业、节约农 业,培育农村生态产业,保护农村生态资源,治理农村生态环境, 以此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市政协考察团赴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
学习考察情况报告
—— 高要市政协经济发展委
为了进一步拓宽政协委员的视野,提高委员的履职能力,以 便更好地为促进我市的经济发展献计出力, 7 13 日,市政协副 主席麦展彬、黄信初率领市政协考察团一行赴内蒙古包头市昆都 仑区进行学习考察。考察期间,参观了昆河综合治理工程、雪鹿 啤酒博物馆、 包头金属深加工园区和包头吉宇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并与该区政协领导进行了亲切交流,听取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介 绍。通过学习考察,大家一致认为昆都仑区在调整与优化经济结 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扩大再就业等方面有着独到的经验和 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昆都仑区北依阴山,南临黄河,位于呼包银榆经济区和呼 鄂金三角腹地,是沿黄沿线核心区、包头市的中心城区和内蒙古 自治区最大的企业 —— 包钢(集团)公司所在地,是包头市政治、 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区域总面积 301 平方 公里,人口 72.7 万。近年来,昆都仑区大力实施“科学发展、转 型升级、富民强区”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按照“北开南拓 西进”的总体思路,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钢铁深加工
园区建设为着力点,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
出发点,统
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生态转型升级, 全力构建“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自治区科学发展 先行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各项指标均居内蒙古和 包头市各旗县区前列。今年上半年,该区
GDP完成410亿元,同
比增长 13%;财政收入 25.8 亿元,同比增长 10.23%;固定资产投 资完成
245亿元,同比增长 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405亿元, 同比增长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51 亿元,同比增长 18%
二、昆都仑区的经验和做法 昆都仑区立足地区经济结构特点,坚持在科学发展、推动转 型升级和促进富民强区的工作中做到“四个坚持、四个转变”, 成功走出了以内蒙古包头金属深加工园区建设为重点、产业水平 实现质飞跃的成功之路。
经验之一:以园区为龙头 加速发展
坚持以园区建设带动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定位由传 统工业基地向现代产业基地转变。 该区成功创建一个占地 35 平方 公里的钢铁深加工园区,区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完成了三通 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凡到该区落户的产业,一律以每亩
9 万元
的优惠价格出售用地。为了加快钢铁深加工园区建设,打造我国 北方地区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该区围绕包钢主线产品延伸下游 产业链,培育形成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坚 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推进传统产业高级化、主导产业高端 化、新型产业规模化,推动服务业增量提质,构筑结构优化、技 术先进、清洁安全和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
经验之二:以大项目为突破口 提升发展

坚持把大项目推进作为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积极以大项目、 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努力构建把握导向谋项目、 抓住机遇跑项目、锲而不舍引项目、群策群力抓项目的项目建设 合力。待建项目抓落实,实施项目全程跟踪,全程服务,直到项 目落地。在建项目抓进度,确保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储备项目抓精品,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走向和全区结构调整方向, 立足高起点、大而优,努力提高立项成功率,丰富项目储备。 创新招商思路,制定招商引资办法,广泛联系,主动对接,有 效建立与本地、外地大企业沟通联络机制,做好本区企业发展动 向信息的搜集等基础工作,与国内外 150 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关 系,先后邀请和接待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
20
批客人,效果较为明显。 2012 年该区投资 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 135 个,总投资 927 亿元。
经验之三:以科技为引擎 创新发展 昆都仑区充分发挥科技项目开发和新成果转化在工业经济发 展中的作用,筹建技术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孵化科技创新型项目, 培育发展协作配套型企业,打造产业集群,为工业园区经济做大 做强创造条件。积极挖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实施品牌战略,努 力打造名优产品和名优企业,整体提升工业企业的科技含量,逐 步形成钢铁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坚持在改造项目中升级,在实施 重大项目中改造,逐步实现了钢铁深加工园区的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与科研院所合作力度,促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培育科技含 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前沿型产业。创新区域合作的方式方法, 积极探索与包钢、二冶等驻区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的合作 制,理顺合作关系,搭建发展平台。

经验之四: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转型发展 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强 节能减排和“三片两线”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产业。 该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结合钢铁冶金及 其深加工产业实际,推进钢铁产业废弃物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加 包钢尾矿坝废矿粉和包钢钢渣再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 伸下游深加工产业链条。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严格落 实节能减排政策,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坚决杜绝新建高耗能、高 污染、低附加值的项目。进一步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按照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技术创新。
经验之五:以城市建设发展为载体 促进转型 昆都仑区虽然是重工业城市,但是始终坚持以创建内蒙古西 部一流的生态宜居示范区为标准,完善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城市 规划布局合理,城区环境卫生整洁,城市建设日新日异,基本实 现了一街一公园,绿化覆盖率达 3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2 方米,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了 27 平方米,城市基础设施承 载服务功能完备。
经验之六:以关注和改善民生为着眼点 保障转型 坚持富民优先不动摇,以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 共服务体系为重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该区把就业再就业的工作作为 民生工作的头等大事,全年计划新增就业 13000 人,其中高校 业生实现就业 5127 人。优先安排财政支出,落实 7310 万元专项 资金专门用于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发挥人才市场配置人力 资源的主渠道作用,整合一切资源,想方设法帮助毕业生找岗位、
挖信息,通过每年开展的
主题特色活动为毕业生搭建供需对接平 台。在条件成熟的企业建立见习基地,将燕京雪鹿啤酒股份公司、 北京华联包头分公司等几家知名企业列为重点见习基地, 提供 500 个见习岗位。
三、昆都仑区经验的启示 此次昆都仑区学习考察之行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对加快发展 我市的经济给予深刻的启迪,通过考察学习,我们从中得到以下 点启示:
启示之一:不断加强招商引资,突出抓好大项目 我市拥有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优势, 必须把这些优势转化成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按照“三产”互动、 “三化”并进的发展战略,继续把实施产业招商和增资扩产作为 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以产业为先导,以基地为载体,以集 聚发展为方向,抓好产业集聚基地的培育、建设,培植产业集群。 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汽配、黄金、五金与健康四大产业发展,优化 产业布局,引进符合产业发展布局的科技型、效益型和环保型大 项目,推动新型工业化。同时,要注重突破用地紧张的瓶颈问题, 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 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积极开展“无地招商”活动,通过引进占地 少、产出高的科技型、创税型企业,为发展增添后劲。
启示之二: 加快推进升级改造,提高园区产业层次
我市“六园一带”工业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各项工作成 效显著,但是园区产业层次较低,没有省级和国家级产业园区, 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工作,坚持在改造中促 转型,在转型中促升级。一是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依靠自主创新、 技术进步,引进或嫁接外部资金和先进技术进行产业结构内部调
整。二是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坚决淘
汰落后产 能,有序地加快淘汰污染企业的步伐。
启示之三:多元经济促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要以工业兴市为主线,在不断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的 同时,还要做大做强第三产业、健康产业和生态绿色旅游产业, 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要按照“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高档 次、做大总量”的原则,提升做强我市的商贸业,加快大型购物 中心、大型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建设。加大第三产业的招商引 资力度,大力推进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壮大发展民营经济,
增加我市中心区高档特色餐饮、住宿、娱乐服务设施,支持品牌 餐饮、娱乐企业做特做优,提升城市消费品位。同时,建议市委、 市政府充分利用我市优越的交通环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并 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配套,形成快速畅通、便捷高效的物 流通道体系。要以阅江新城、西江新城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继续加强城市管理, 以城市建设带动转型发展,
进一步提升文明城市的形象,
全面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
启示之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普通高校毕业生是增加我市人才总量的重要途径,要坚持以 政府为引导、市场配置为主导的原则,积极构建服务平台,全方 位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为我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 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要从原来等人才的旧模式转变为主动找 人才,把人才留在本市发展。一是建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协同市工会、市中小企业局等部门建立与各大高校、我市重点项 目、重点企业的联系制度,收集并筛选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针对企
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举办专场招聘推介会为高校毕业生搭 建供需交流平台。二是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因岗荐才”的就业见 习机制,全面准确地掌握毕业生专业、见习意愿等信息,同时主 动联系企业,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推荐毕业生。三是建立毕业生就 业服务窗口,依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镇(街)
、社区服
务平台,为毕业生发布就业信息提供优质服务。四是构建创业平 台,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市政协考察团赴重庆北碚区学习考察情况报告
—— 高要市政协学习文史委
7 45 日,市政协党组书记李木财率学习文史委委员一行 16 人赴重庆北碚区就“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 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学习考察,考察组听取了该区特色文 化产业发展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经验介绍,参观了民间工 艺美术社。这次学习考察令我们感受很深,收益匪浅,既开阔了 视野,又增长了见识。考察组认为,北碚区的经验和做法很值得 我们学习和借鉴。现将学习考察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北碚区的基本概况 北碚区是重庆主城九区之一,是两江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缙云山麓、嘉陵江畔。是重庆独具魅力的都市花园、人文福 地、宜居之城和两江新秀,它以浓郁的文化氛围、著名的风景名 胜、雄厚的科技实力、 秀丽的花园城市而名扬四方。 全区幅员 755 平方公里,人口 73 万, 5 个街道, 12 个镇。北碚区是重庆科技 和教育两大高地,拥有西南大学 5 所高等院校,袁隆平、侯光
炯、向仲怀等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从这里走出,
世界第一张家蚕基 因在这里绘制。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 1 个、部属研究所 3 个、各 类科研机构 43 个、企业工程技术中心 20 多个、重点学科 37 个、 究人员万余人,是全国先进文化区。 2011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 303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30 亿元,可支配财力达到 60 亿 元,税收收入实现 40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310 亿元,规模以 上工业总产值达到 560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103 亿元。 北碚区开发空间巨大、发展优良凸显,尚待开发面积占两江新区 三分之一。正在开发建设面积 200 平方公里的“北碚、蔡家、水 土、澄江”四大组团,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品质生态商 产业、特色旅游业,力争到 2014 年比重庆提前一年、比全国提 前六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北碚区的经验和做法 (一)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 北碚区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统揽, 以建设西部一流文化强区为目标,着力加强发展文化旅游、印刷 包装等八大文化产业,有力推进了该区文化事业长足发展。
1、“两高”产业,文化结缘。 一是文化与高品质生态商住产
业融合,增加文化要素,完善文化功能配套,不断提升宜居北碚 形象。该区财政投入
3000 万元,通过原创打造大型音舞诗画《两 江风韵北碚情》 筹划举办
“都市花园节” 、“宜居北碚节” 等活动, 不断提高北碚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着力建设四大文化产业 园,积极推动科技文化的深度融合,依靠园区大力引进大型高新 文化科技企业,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 字电视、网络服务、动漫设计、网络旅游等新兴文化产业,启动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

2、特色旅游,文化联姻。 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深
入挖掘文化历史资源,提档升级改造文化文物旅游景点,努力打 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通过媒体宣传、旅游推介会、开发具有本 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等方式进行统一推介,努力推动文化旅游的 融合发展。集中开发融“会议、休闲、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复 合型高端旅游,为重庆国际都会千万人口打造“都市休闲谷” ,塑 造与北碚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优质相匹配的旅游品牌形象;依托 楼、雅舍、美龄堂、四世同堂纪念馆、张自忠烈士陵园等爱国 主义教育基地和西南局夏季公署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大力发展 文化旅游;依托缙云山、金刀峡、十里温泉城等自然风景资源, 大力发展自然风景旅游;依托重庆农俗、偏岩古镇等乡土风情,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3、文化产业,校企携手。 北碚区积极整合资源,利用各种形
式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该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是 2012 年将启动组建北碚区国有文化资源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国 有文化资源,对国有文化资产、融资咨询、项目投资、融资和担 保等进行统一管理。二是利用西南大学资源优势,做好艺术、外 语、工商管理等教育培训,打造品牌,培育文化消费群体。三是 遵循艺术品创造生产规律,建设白云村艺术创作基地,建立大 工作室,扶持建立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发名品 新品,大力发展书画、工艺美术品、剪纸、布艺、蟠扎、瓷刻、 玻璃器皿雕刻、线描画、叶脉画、粮食画以及现代艺术品的生产 经营。四是建设艺术品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艺术品展示、收藏、 拍卖、销售,激活艺术品的生产和流通。五是积极扶持微型文化 创意企业、团山艺术中心、旺德旺城文化产业孵化园、文化大院、 民间博物馆、非物质文化企业等中小文化企业。

4、政策助力,政府给力。 北碚区委、区政府积极建立文化名
录数据库,成立区文化统计工作小组和办公室。每年区政府拿出 500 万—— 1000 万元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扶持奖励文化 产业发展,增强政策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起草完成《北碚区文化 产业发展基金实施办法及细则(试行) 》。建立生态文化企业审核 认定机制,制定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制定税收优惠政 策。率先对微型文化创意企业运用“ 1+3”模式,即“投资者出 点、财政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 ,微型文化企业 还可以享受文化行业内的有关扶持政策。鼓励支持民营资本投资 兴办“专、精、特、新”文化企业,支持民营文化企业通过发行 股票、债券、转让产权等方式直接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向民营文 化企业提供贷款择优、利率优惠服务,吸引文化发展要素向北碚 聚集。
(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经验和做法 为加快推进北碚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城乡统筹工作,该区 市政局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社会参与”的原 则,提出了“户收集、村集中、镇运输、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 圾处理方法
1、目标明确,做到“五个有” 。 按照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
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标准,以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 资源化处理为基本目标, 力争到 2012 年该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 处理率达到 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85%,农村生
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60%。做到“五个有” ,即有稳定的保洁 队伍、有专业的运输队伍、有符合环保要求的村级垃圾收集容器,
有完善的垃圾转
运设施设备、有规范的垃圾处理场地。
2、管理精细、层面清晰。 北碚区的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地点为
同兴垃圾处理场。主要采取四级联动收运垃圾: “户收集”层面。 由社一级组织保洁人员负责将农户的袋装垃圾收集后,将垃圾清 运到村委会制定的垃圾箱体内。 “村集中”层面。在各村公路沿线 上设置一定数量的密闭收集箱体、各社的保洁人员将收集的农户 垃圾清运到制定的公路沿线的垃圾收集箱体内,然后由村运至镇 上。“镇转运”层面。在各镇选点设置大型压缩式垃圾收集箱体, 负责接纳各村收运起来的生活垃圾进行压缩减量,并运往同兴垃 圾处理厂。“区处理”层面。将压缩装箱后的生活垃圾用 17 吨级 大型运输车辆运往同兴垃圾焚烧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3、资源分布合理,资金来源保障。 北碚区的农村人口数量为 34.27 人,该区政府按农村人口人均日产生活垃圾 0.6 公斤的标 准来配置垃圾处置设施, 平均一个村配置 53m3的密闭式垃圾收 集箱体、每个镇(街)配 220 m的压缩移动箱体、每两个村 配置一辆长安拉臂勾车、 每三个镇(街)配置 26 个移动压缩箱体, 全镇(街)共配备 7 17 吨级大型运输车。该区农村生活垃圾收 运系统的 2274.6 万元建设费用均由区政府融资平 —— 北碚新城 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融资解决, 后期每年 766.25 万元的运行管 理费用由区政府财政纳入年度预算解决。
三、北碚区学习考察之行的启示 北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建设和农村生活垃圾的 收运工作,制定的目标明确、规划科学、工作措施扎实,取得了 良好的成效。借鉴北碚区的经验与做法,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1、解放思想,有机结合。 文化产业是引领经济增长的“催化
剂”,而旅游是则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全市各级部门要充分认识 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 手段之一,是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立文化强市、 宜居城市的必然要求,要在坚持“工业强市”的同时树立“旅游 旺市”的意识,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加大该产业的招商引资 力度,挖掘和整合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配套设施,以此促进 市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地方经济腾飞。
2、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高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
文化个性,建议市委、市政府在我市以南岸为中心的 50 平方公里 旅游重点发展区的基础上,坚持“统一规划、依法开发、合理利 用、科学保护”的原则,把旅游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到城市的发展 规划和建设之中,把景区、市民休闲活动场所、娱乐场所的分布 及今后发展规模进一步细化。对市影剧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进 行升级改造,全面提高市城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借助建设名 名村的良好契机,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展示高要传统岭南特色 文化。
3、开发产业,政企合作。 要积极发掘和宣传推介富有高要特
色的人文历史资源,提升我市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发展 我市的文化产业。要以我市文化内涵为灵魂,以文化旅游资源为 依托,创新运营模式,大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载体。同时要依托 金利龙舟节、茶果节、开耕节等极具地方特色的节庆文化,把节 庆文化与招商洽谈、经贸活动和旅游推广相结合。建议引进知名 企业共同开发雄才故里和名镇名村建设。
4、培育人才,传承工艺。 目前高要文化人才奇缺、聚集能力
不强、专
业性人才不多。如大湾红木曾经名盛一时,大湾成为了 珠三角红木产业的人才摇篮,但是技术含量高的红木师父纷纷流 向珠三角发达地区,现在红木工艺人才捉襟见肘。建议文化产业 单位加强与高校联系,培养一批爱岗敬业、学有专长的专业性人 才,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将人才留在本市发展。高要文化深厚, 孕育了一批曲艺名人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建议依托这些文化人 开展传、帮、带活动,培育年轻富有活力的新人,使高要优秀 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发展。
二)对我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建议
1、生活垃圾收运采取四级制处理模式。 建议有关职能部门要
不断完善“城乡垃圾处理网络系统”和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宣传 力度,改变农民的不良卫生习惯,从根本上治理卫生环境的顽疾。 根据“定点收集、转运方便、集中处理”的原则,对农村生活垃 圾采取“户 - -- 市”的四级联动机制。一是户收集。由农村的 每家每户在把垃圾集中到村设定的垃圾池或垃圾箱等;二是村集 中。村保洁人员把农户的垃圾集中到各村公路沿线设置一定数量 收集箱体,并由村统一运送到镇上;三是镇转运。各镇选点设 置大型压缩式垃圾收集箱体,负责收集各村运来的垃圾,并转到 市的垃圾处理厂; 四是市处理。 由市垃圾处理厂统一处理各镇 (街) 运送平的垃圾。
2运作资金实行三个一点。 市垃圾处理厂的运作经费和各种
运送车辆、压缩箱体设备和管理费用应由市政府财政年度预算解 决。各镇(街)的保洁工作及垃圾压缩场所协调工作由镇(街) 环卫站负责。 各村的保洁工作和集中上运的费用应由村一级负责。 同时还可借鉴北碚区的做法成立或引进企业作为政府融资平台来
解决农村生活垃圾运作资金紧缺的瓶颈问题。
优化调整布局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赴重庆市璧山县考察学习农业产业化的情况报告
高要市政协农业科技委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 用,汲取外地先进经验。 6 月中旬, 市政协农业科技委在市政协副 主席黄敏青、曹晓红的带领下,赴重庆市璧山县进行考察学习。 考察组实地考察了壁山县“壁北蔬菜基地” ,与当地农业、财政、 水利等部门进行了座谈研讨。璧山县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规划, 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使农民收入快速提高的经验 做法以及取得的良好成效给了考察组很大的启发。
一、 璧山县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的经验与做法 璧山县位于重庆市的西郊, 境内山地面积占 18%,丘陵面积占 82%,素有“八山一水一分地”之说。近年来,璧山县充分整合利 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推动“城郊型”农业的健康协调快速发 展。为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增加效益,坚持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 主攻方向,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在 推动蔬菜产业和基地发展方面有很多做法值得我市借鉴。他们的 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构建以主导产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山县重视特色农业的发展,坚持把蔬菜产业作为农业“第一特色 经济”来培育、 “第一金字招牌”来塑造、 “第一农业产业”来打
造,成为了重庆主城蔬菜
供给的核心基地之一。一是完善区域化 布局。把原来的分散性经营向区域化整合,对 3 万亩老蔬菜基地 进行了改造,新建了 4 3 万亩的重点基地核心区,初步形成了 以北部山区七镇为核心的“壁北蔬菜基地” 二是引导业主从小而 全向规模化发展。通过引进蔬菜种植业主 200 多个,流转土地近 7.5 万亩,使全县全年的蔬菜种植面积达到 26 万亩,产量
54.68 万吨,产值 5.49 亿元,规模化种植对提高全县的蔬菜生产技术水
平,实施标准化、无公害化、设施化生产均起到突出的示范带动 作用。三是通过规模化经营推进标准化生产。几年来璧山县创建 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29 个,无公害农产品 24 个,获评“中 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 。
出台优惠扶持政策,促进规模化发展。 璧山县制定出
台了对业主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对业主、合作经济组织 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贷款融资、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在全县逐步实现了“企业 +农户”、“合作经济组织 +农户”、“业主 + 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起到了壮大一批业主,带动一片产业的 良好效应,同时较好的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
(三)完善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基地。 2008 年以来,璧山县 整合农委、农综、交通、国土等部门各类资金近 4.5 亿元用于蔬 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核心蔬菜基地 5 万亩,蔬菜基地核心 区实现了“公路到基地、便道到菜园、沟渠相通、能排能灌” ,为 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加强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建设, 大力推广应用良种良法。
一是以市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等科研
力量为支撑,在
八塘镇五龙村建立蔬菜专家大院,为广大菜农提 供强有力技术服务的同时为技术培训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二是 大力引进新品种试验和示范,不断优化种植结构。近年来璧山县 共引进茄果类、白菜类、瓜类及其他名特优新稀蔬菜良种百余个, 在蔬菜基地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展示园 100 余亩,筛选出了“强 尼”番茄、“良庆”大白菜等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蔬菜新品种,为 今后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和提高蔬菜生产质量效益提高了品种资 源。三是以项目为依托,狠抓新技术推广应用。近几年来,在蔬 菜基地核心区中的四个乡镇 (街道) 实施了“重点蔬菜基地建设” 、 “番茄长季节栽培高效集成技术示范推广”等 11 个市、县级科技 项目,共开展技术培训会 100 余次,累计培训菜农、种植大户及 农技体系蔬菜技术人员 1 万余人次,发放各种蔬菜种植技术手册 及资料 43000 余份,提高了全县菜农的蔬菜种植技术水平。共建 示范片 1000 余亩,应用推广面积 47900 亩。
(五)抓好一镇一品,强化蔬菜基地特色。 全县蔬菜种植品 种达到 130 多个,其中种植规模 1000 亩以上的主导品种有 20 个。建成了丁家儿菜生产基地、八塘镇“苕尖”绿色食品生产基 地、大路街道“黑土豆”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黄花蔬菜基 地、健龙镇双季莲藕生产基地、璧城番茄生产基地、大兴镇食用 菌生产基地。丁家儿菜和健龙双季莲藕闻名全国,中央电视台第 七频道 《致富经》 栏目曾对该县的 “双季莲藕” 、“丁家儿菜” “方 家苕尖”进行了专题报道,成为该县蔬菜产业的亮点。目前,该 县正重点在大路街道、七塘镇、八塘镇打造“璧北蔬菜”这块金 字招牌。
(六)狠抓质量监管,强化品牌培育。 璧山县一直坚持把蔬 菜质量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一是强化农产品安全生产
技术培训,严格按照
农业部门制定的生产技术规程指导生产,增 强广大菜农无公害生产意识, 使全县蔬菜基地实现了无公害生产, 获得“无公害蔬菜产地县”认证;二是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加强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检测监控, 保证蔬菜产品品质 ; 三是 做好无公害蔬菜产品和基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服务工 作和蔬菜品牌注册工作,树立璧山蔬菜品牌。注册了“壁绿”番 茄、“早丰”莲藕、 “方家”苕尖、 “壁莹”儿菜、 “七蕊”黄花 5 个蔬菜品牌。 中“方家苕尖” 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 A 级认证,“黑 土豆”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璧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使该县成为保障 重庆主城蔬菜供给的重要核心基地之一、 “渝遂高速公路沿线蔬菜 生产优势带” 的排头兵。 蔬菜产业的发展助农增收日益明显。 2011 年,全县蔬菜产值达到 5.49 亿,占农、林、渔业总产值的 23.9%, 产生了近万名农业工人,蔬菜基地村民人均增收 1000 余元。
二、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通过考察学习,委员们开阔了思路。我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区 域,离省会距离不足 100 公里,具有“都市农业”的发展优势。 我市市委、 市政府历来重视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此作为 “富 一方百姓”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的努力,蚬岗、金渡、白土、 莲塘等低塱镇的蔬菜与水产业在珠三角地区已形成特色种养规 模,是省会及珠三角经济发达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但是
, 在农
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上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借鉴璧山县的经验, 结合我市农业发展的实际与优势,就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产 业化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布局。 结合我市经济发展 的趋势,发挥我市的地缘优势和产业优势,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我 市“十二五”时期的农业发展规划。建议大湾、蚬岗、回龙、白 诸等镇作为都市农业与村镇发展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河台、 活道、小湘、乐城、水南等镇作为生态调节区,严格控制开发力 度,限制建设用地和保护现有耕地,建立生态屏障保护区、基本 农田保护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水源涵养区,以发展生态旅游、 闲旅游和高山有机食物为重点,使之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 示范区。
(二)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和建 设好现代农业园区,努力打造 2-3 个规模较大的有高要特色的集 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省级农业现代园区。如将大湾古砚山庄 珍稀农业园、高要市银洲埠罗非鱼产业现代园区、高要市洋梅塘 家禽渔牧养殖现代农业园区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此带动相 关业主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田水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 的前提保障,我市是全省农业大县,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任重而道 远,需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是机耕路、田间硬底排灌渠道建设, 配套田间桥、涵、窦、闸,开挖疏浸渠道,修建陂头和农田整治 土壤改良等,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出率。
(四)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引导规模化经营。 准确理解和把 握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明晰土地权属,强化土地承包经 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不变;二是加强土地承包经 营权流转的规范管理;三是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 平台。

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以中央 1 号文为契机,
力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科技化水平。一是进一步继续加 强与农科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推进“产、 学、研”结合,大力推广“专业农技机构
+科技示范基地 +农民专
业合作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新模式,提高农业科技的 应用能力。二是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按照“农技人员到 村、技术要领到人、良种良法到田”的要求,加快建立一批农业 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户的辐射带动,推进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
三是高标准完善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完善基地内的硬件设施配套, 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逐步使之成为我市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 展示中心和农业新技能培训中心。
抓好基地建设,打造地域品牌。 要注重抓好基地建设,
积极推广“基地 +合作社 +品牌”的创建模式。把基地建设与“一 镇一品”建设结合起来,出台农业产业化的优惠政策,在资金、 技术推广及市场营销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鼓励和引导基地创农 业品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鼓励和 引导业主积极开展“农(产品) -- 超(市)”对接,逐步提高我
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
传承民族文化 激扬群众热情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赴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考察学习情况报告
高要市政协文教卫体专委会
7 月上旬, 肇庆市政协委员、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劭敏, 市政
协副主席黄敏青、黄艳芬带领政协文教卫体专委会委员,到西藏 林芝地区林芝县考察,学习林芝县在发掘民族文化遗产以及民族 传承、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探索用传统文化团结群众,用先 进文化引领群众,为建设“幸福高要、和谐高要”共同努力的新 路子。
一、林芝县文化传承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近几年来,林芝县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 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把理论武装、爱国主义教育、群众文 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弘扬 “老西藏精神” 和构建和谐林芝的 “灵 魂工程”来抓,进一步夯实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 发展”的思想基础,为该县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强大的 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其主要做法和经验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一)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打牢各族干部群众思想基础。 芝县委、县政府结合各种重要纪念日积极制定群众性爱国主义教 育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县级领导带队深入机关、学校、农牧区、 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各项宣传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 教育活动。如在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和西藏民主改
革周年活动中,组织县领导班子、离退休老干部代表、
爱国统战 人士代表、民族宗教界人士代表、各乡镇群众代表观看“西藏百 农奴解放纪念日”庆祝大会实况、召开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 放纪念日”座谈会、开展“万人签名”活动、庆祝“西藏百万农 奴解放纪念日”歌咏比赛、 “饮水思源,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 社会主义新西藏”主题演讲比赛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多种 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县各族干部职工、农牧民众、中小学生、 寺庙僧尼牢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弘扬了爱国主义光荣传 统,进一步增强了各族干部群众、寺庙僧尼对祖国、对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 族团结、坚决反对分裂,促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坚强信心 与决心。
(二)给力发掘整理传统优秀文化,促文化传承和发展。 芝县是一个地多人少、多民族的地区,牧民每年四处游牧,各地 区、各民族的农牧民众在工作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颇具特 色的传统文化,农牧民众擅长歌舞,用歌声和舞姿来表达他们对 伟大祖国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的拥护、对劳动工作的热诚、对美 好生活的憧憬。该县的宣传文化部门根据各地区、各民族的农牧 民众在工作生活中形成的不同特色歌舞, 组建了 24 支业余文艺队。 业余文艺队的组建,不但发掘和展现了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通 过文艺队的表演,突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业余文艺队活跃在 乡村和游牧区,为农牧民众送去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进一步提 升了农牧民众的生活质量。通过参加自治区和地区举办的各种表 演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全县人民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创新的自 觉性,从而使传统的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 生活的需求,让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文化发展成果,激发群众爱
国爱家的热情”是林
芝县委、县政府的共识。为此,该县建设了 林芝县文化活动中心,为全县干部职工和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了 大型会议、文艺汇演、科技培训、书籍阅览、文化资源共享的基 础设施,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文化旅游融洽,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弘扬传统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是手段,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是最 终目的。 2009 9 月,林芝县在“全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八一 镇千年核桃民俗文化村举办了“乡村旅游文化节” 。文化节开展了 农牧民文艺表演、传统体育项目竞技比赛等,吸引了八方来客观 赏林芝美景、体验淳朴民俗,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文化与 旅游的有机结合,是传统文化向产业化方向的发展,推动了林芝 县旅游业全面发展,丰富了林芝生态旅游内涵,展示了林芝乡村 文化的风采和魅力,提高了农牧民参与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增 加农牧民收入。业余文艺队为农牧民群众带去了一台台丰富的文 化生活盛宴,还有效地向农牧民群众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 先进的思想观念
二、借鉴经验做法
力促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 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 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我们要立足 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 神文化需求,发扬地方优秀文化传统,汲取长处,在内容和形式 上积极创新,通过文化的内在表现,激发群众爱国爱家的热情。 结合我市的实际,建议在文化传承和建设文化强市上应注意以下 个方面:

(一)重视先进文化的引领。 高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
化底蕴深厚,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坚持以先进文化引 领发展方向,是推动我市新一轮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 和强大动力。 一是要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经济发展。
要调整文化
产业规模结构,提高集约化程度,形成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 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充分发挥文化元素对特色优势 产业的提升作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建设一批工业设 计园区与文化创意街区。鼓励民营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文化服务业,积极培育一批文化休闲消费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 繁荣文化市场。 二是要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 眼于全 面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着力打造教育、 技、卫生、体育建设。重视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
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利益矛盾入手,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 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要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城市发展。
把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来 抓。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化品位,加强城市文化设施和景 观建设,深入挖掘我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保护文化遗存,树立 好“雄才故里、人文高要”等标志性文化品牌。
进文化引领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要坚持以先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开展生动活泼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之成为广大群众共同的行 为取向。重视开发提升具有高要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注重将先进文化渗透普及到群众的生活中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 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形成社会新风尚。

(二)挖掘、整理和运用历史文化。一是大力抓好历史文化 的发掘保护。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对南岸上清湾天主教堂、活道镇 鳌头村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
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成立大会旧址、
白土五云书院、南岸山口十八坊书院、白诸明新书院、白诸布院 雕楼、宋代宝莲寺、明代文明塔、巽峰塔等一批文物古迹进行保 护、修葺,让文化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利用。
二是做好历史名
人资料的收集整理。 高要人文荟萃,英贤辈出,有唐代著名高僧
“石头和尚”的陈希迁、国民党中央常委梁寒操、中国第一个共 产国际代表刘泽荣、“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国画大师黎雄才 等,要做好历史名人资料的收集整理,逐步建立我市历史名人档 案文化资源库,抢救性地发掘积淀深厚的历史名人档案文化史料,
并利用历史名人身上所凝聚的价值取向、道德追求、政治信仰、 人格理想等精神元素构成的文化内涵的历史记录,整理加工,编 辑档案文化产品,匡扶正史,传承社会,以期达到“存史、资政、 团结、育人”推动文明高要建设的目的。
三是以弘扬传统民俗文
化为主题开展活动。 对河台开耕节、宋隆茶果节、金利龙舟节、 乐城龙公诞等特色民间习俗进行提炼、挖掘和包装宣传,提升民 俗文化活动的内涵,展示高要的民俗文化和人文精神。组织开展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让群众乐于参与,在节日文化活动中 传承、丰富、创新传统文化,培育市民民俗精神。抓住“河台开 耕节”被评为“最具影响力广东县域民俗文化节庆”称号的契机, 加紧开展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扩大其影响力。
(三)创品牌、强推介、促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大力打造名
人文化品
牌。突出把名人文化建设提升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的战略高度,选择最紧贴时代脉搏的黎雄才文化品牌,
以此为“核
心”开展文化强市建设,通过挖掘名人文化资源,促进文艺活动 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通过黎雄才名人文化品牌开发、整合 与利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让广大群众熟知名人文化,让名人 文化走进百姓生活,推进名人文化建设,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 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加大
二是大投入,组织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欣赏到免费的
“文化大餐”,同时繁荣城乡文化,营造对外宣传交流的浓厚氛围, 打造高要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加大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
引导扶
持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民营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积极培育一批文 化休闲消费的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繁荣文化市场。加快推进首 期投资 11 亿元的端砚文化谷建设。 引进文化公司参与雄才故里名 村建设,打造“雄才故里”文化产业园,建设画家村、黎雄才文 化走廊、黎雄才文化交易中心以及黎雄才数字文化平台,带动文 化、旅游和工艺品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推 动文化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强化文化与旅游的融洽,增添旅游文化新活力。一是 以规划为引导,注重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谋划。 从发掘整理开始, 在研究谋划中找准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 发掘、梳理、分类、演绎等。在制订和修订本地旅游业发展规划 时,要注重增加或丰富旅游文化发展的内容,注重旅游与文化的 结合,善于运用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在旅游产品开 发时,要注重突出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
二是以产品为抓手,
力整合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一方面,对回龙黎槎古村、乐城 金钟山、砚坑紫云谷、上清湾天主教堂、白诸雕楼等人文历史资 源进行挖掘提升,以及“百年雄才” 、“石头和尚”等历史文化人 物的深入挖掘,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打造人文新景点。另一 方面,打造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充分发挥乐城领村革命根据地、 活道镇鳌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工程的作用,通过深入 研究挖掘红色旅游精神内涵, 改进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和展陈方式, 不断丰富内容,积极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和红色文化精品创作相结 合,通过组织编演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出版红色旅游系列图书, 举办红色旅游摄影展、博览会、红歌会等,打造一批反映地方红 色文化的艺术精品,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感染力、 影响力。三是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
一方面着力培育充满
活力的现代文化旅游市场主体,通过税收、土地等优惠,吸引民 间资本、国外资本参与文化旅游开发,增强文化旅游发展的多元 力量。另一方面,要做强主体。通过联合、兼并、重组、收购等 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知名旅游企业,鼓励重点旅 游景区和大型旅游企业开展纵向横向联合,培育大型文化旅游企 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加大文化旅游宣传
推介力度。加强文化项目策划、包装、招商,整合和挖掘高要文 化旅游资源,加大对八卦古村落、莲塘宝莲寺、大湾红木工艺等 文化资源的包装宣传,增强我市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考察调研报告汇编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