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之时事热点中学生设计太空舱,少年可期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之时事热点中学生设计太空舱,少年可期

时间:2020-06-10 12:15:03    下载该word文档

中学生设计太空舱,少年可期!

正文:

中学生设计太空舱 发射到7万米高空

2019-06-28 07:42:48 来源: 新京报

  北京八一学校和石家庄鹿泉一中近40名学生参与了设计;系全国首个中学生太空生物实验舱

  6月17日下午3点30分,内蒙古阿拉善,中国首个中学生太空生物实验舱——“方舟一号”被一枚探空火箭成功送至70千米高空。

  新京报记者近日了解到,“方舟一号”由北京市八一学校牵头研制,该校和石家庄鹿泉一中近40名学生参与了设计。“方舟一号”搭载果蝇蟑螂,研究太空环境对睡眠的影响。目前先验证了实验舱的自主定位、返回式着陆搜救以及数据回传功能。

  关注1 太空舱有哪些“乘客”?

  果蝇和蟑螂是第一批“乘客”;研究太空环境对睡眠的影响

  “方舟一号”由北京市八一学校牵头研制,依托学校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室、北京航科方舟空间技术有限公司、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支持。“方舟一号”携带了百余只果蝇和几只蟑螂,预想通过研究太空环境对果蝇睡眠的影响,为解决宇航员睡眠障碍问题提供参考。

  张馨心,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二学生,是设计者之一,去年暑假加入了团队,她所在的小组需要自主设计一个研究果蝇生命节律的实验方案。他们查阅资料得知,果蝇5分钟保持不动就是进入了睡眠状态,但想到太空舱会不断运动,所以要确认果蝇睡觉时能否抓在试管壁上保持静止,于是找来小风扇对着果蝇吹,证明它们睡眠时具有“抓壁”能力。

  “太空生存环境恶劣,很多宇航员出现睡眠障碍问题。为了解空间环境下的睡眠规律,我们决定先选取果蝇进行动物实验。”参与项目的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介绍,果蝇的一部分基因与人类同源,并且像人类一样受昼夜节律和环境的影响。实验显示,果蝇对太空环境的应激做出积极的响应,较小的体积能以最小化的资源需求生存。

  关注2 设计制造太空舱难在哪里?

  编程难度高;成品还要保证无人操作下温度湿度合适

  今年寒假,张馨心所在的小组完成了实验舱的内部结构设计,需要继续进行编程,确保实验舱能自动运转,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自我调整内部温度、湿度、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等。

  张馨心自学了C++课程,在“初升高”的暑假参加了学校的编程课程,寒假时又参加了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编程冬令营,但实验舱的编程对她来说难度仍然很高。寒假期间,张馨心连续三天不停写程序,“有时候睡觉都在想编程”,张馨心说,数不清程序出了多少次错,只记得当监视器上出现第一个正确读数时,她兴奋得叫了出来。

  在最终的“方舟一号”太空生物实验舱设计方案评选时,张馨心所在小组的设计方案获得了第一名。

  对张馨心而言,参与这次活动最大的收获不是最初预想的学习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开阔眼界,提升心理素质,“通过活动我获得了很多机会,比如参与了航天专家的讨论会议。”

  参与项目期间,她偶尔会担心做不好,萌生退意,父母都会鼓励她,即使“方舟一号”的发射时间临近期末,父母也支持她前往内蒙古阿拉善见证实验舱发射升空。“很感激爸爸妈妈给了我勇气。”

  关注3 实验最终结果如何?

  实验舱设备承受住了高温、高真空、高震动和高冲击的考验

  “这次实验略有遗憾。”本次项目指导老师、八一学校教师陶祥明介绍,由于使用的探空火箭升空速度快,到达70千米高空只用了200多秒,且因靶场空域问题火箭安排在下午发射,导致为夜间发射设计的实验舱内温度超过了“乘客”适宜的生存温度。

  得知结果,张馨心和她的小伙伴们表示不会轻易放弃。

  “实验舱设备仍旧承受住了高温、高真空、高震动和高冲击”。陶祥明表示,未来如有机会,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参与设计实验舱。

  “开展这些活动,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对于未来的专业或兴趣发展有一个初步认识,发现自己擅长或不擅长的领域。”陶祥明说。

  据悉,“方舟一号”本计划跟随今年下半年发射的“八一02星”进入太空,但因实验舱尺寸等问题无法实现,最终改为由探空火箭送至70千米的高空,先行验证实验舱的自主定位、返回式着陆搜救以及数据回传功能。

  目前“方舟一号”太空生物实验舱存放在中科院城环所物理环境研究组北京实验室,实验舱回传的舱内物理环境、温湿度、氧气二氧化碳含量等数据,相关专家正在分析。

  ■ 延展

  航天教育已成八一学校教学特色

  鼓励学生参与航天项目设计活动在八一学校已有先例。2016年12月28日,国内首颗中学生科普小卫星“八一·少年行”在太原发射,八一学校的学生参与了卫星的设计与研制过程,并主导完成了卫星的载荷设计。

  陶祥明介绍,近年来,航天科技教育已成为八一学校的一项特色,通过卫星研制等项目带领学生参与科研。去年5月,八一学校成立了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室,在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所、航天科技教育联盟等单位支持下,不定期就青少年参与太空生物实验、返回式搭载载荷等涉及的专项航天知识开展科普讲座、寒暑假实践营等活动。

  学校对科技教育的课程建设也做了改进。初中课程建设中增强了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教学的横向配合,高中则重点开展多种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的跨学科探究活动。(记者 黄哲程 实习生 陈美竹)

北京一帮中学生研制太空舱 把果蝇发射到70千米高空

新京报

06-2717:48

新京报讯(记者 黄哲程)6月17日下午3点30分,内蒙古阿拉善,一枚探空火箭发射,向70千米高空疾驰,拖曳出一条白色的“尾巴”。这枚火箭上搭载的是中国首个中学生太空生物实验舱——“方舟一号”。

中学生为谁造了太空舱?

果蝇和蟑螂是第一批“乘客”

“方舟一号”由北京市八一学校牵头研制,该校和石家庄鹿泉一中近40名学生参与了设计。

这个由中学生设计研制的太空舱原计划跟随今年下半年发射的“八一02星”进入太空,但因实验舱尺寸等问题,最终改为由探空火箭于6月17日将其送至70千米的高空。先行验证实验舱的自主定位、返回式着陆搜救以及数据回传功能。

“方舟一号”携带了百余只果蝇和几只蟑螂,预想通过研究太空环境对果蝇睡眠的影响,为解决宇航员睡眠障碍问题提供参考对策。

张馨心是5名前往内蒙古阿拉善发射现场观摩的学生之一,也是“方舟一号”项目的全程参与者,去年暑假就加入了团队。

第一次参与活动时,张馨心有些手足无措,她所在的小组需要自主设计一个研究果蝇生命节律的实验方案,经常一个问题还没解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他们查阅资料得知,果蝇5分钟保持不动就是进入了睡眠状态,但想到太空舱会不断运动,所以要确认果蝇睡觉时能否抓在试管壁上保持静止,于是找来小风扇对着果蝇吹,证明它们睡眠时具有“抓壁”能力。“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解决问题的过程很有趣,就像解谜游戏。”张馨心说。

为什么选择将果蝇带上天?参与项目的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果蝇的一部分基因与人类同源,并且像人类一样受昼夜节律和环境的影响,习惯每天在固定时间睡觉,是研究人类睡眠的新模型。多次实验显示,果蝇对太空环境的应激做出积极的响应,较小的体积能以最小化的资源需求生存下来。

太空舱有什么难做的?

要保证无人操作下温度湿度很合适

今年寒假,张馨心所在的小组完成了实验舱的内部结构设计,需要继续进行编程,确保实验舱能自动运转,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自我调整内部温度、湿度、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等。

张馨心自学了C++课程,在“初升高”的暑假参加了学校的编程课程,寒假时又参加了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编程冬令营,但实验舱的编程对她来说难度仍然很高。寒假期间,张馨心连续三天不停写程序,早上八九点来学校到晚上五点回家,其间一直用电脑编程、测试,回家后继续忙到八九点。“有时候睡觉都在想编程”,张馨心说,数不清程序出了多少次错,只记得当监视器上出现第一个正确读数时,她兴奋得叫了出来。

在最终的“方舟一号”太空生物实验舱设计方案评选时,张馨心所在小组的设计方案获得了第一名。

对张馨心而言,参与这次活动最大的收获不是最初预想的学习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开阔眼界,提升心理素质,“通过活动我获得了很多机会,比如参与了航天专家的讨论会议,当众作了汇报,感觉像农村丫头进城了”。

参与项目期间,她偶尔会担心做不好,萌生退意,父母都会鼓励她继续参与,即使“方舟一号”的发射时间临近期末,父母也支持她前往内蒙古阿拉善见证实验舱发射升空。“很感激爸爸妈妈给了我勇气。”张馨心说。

果蝇送进太空了吗?

对不起“乘客”,发射时温度太高了

“这次试验略有遗憾”,本次项目指导老师、八一学校教师陶祥明介绍,由于使用的探空火箭升空速度快,到达70千米高空只用了200多秒,且因靶场空域问题火箭安排在下午发射,太阳辐射强,导致为夜间发射设计的实验舱内温度超过了果蝇适宜的生存温度,果蝇没能存活下来。

得知果蝇没能存活,张馨心和她的小伙伴们没有气馁,“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

尹依岚也是项目的参与者,“实验中遇到难题时,大家互相鼓励,坚持做下去,很少放弃。”尹依岚说,回想起之前的经历,她也不会轻易放弃。

“实验舱设备仍旧承受住了高温、高真空、高震动和高冲击”。陶祥明表示,未来如有机会,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参与设计实验舱,将果蝇送入太空,进一步研究其在太空中的睡眠规律和影响因素。

“开展这些活动,不是单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对于未来的专业或兴趣发展有一个初步认识,发现自己擅长或不擅长的领域。”陶祥明介绍,通过合作把一些科研院所或高校的实验项目下放到中学,能让学生拓宽视野,参与科技实践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很好的经历。

新闻背景

航天教育已成八一学校教学特色

鼓励学生参与航天项目设计活动在八一学校已有先例。2016年12月28日,国内首颗中学生科普小卫星 “八一·少年行”在太原发射,八一学校的学生参与了卫星的设计与研制过程,并主导完成了卫星的载荷设计。

陶祥明介绍,近年来,航天科技教育已成为八一学校的一项特色,通过卫星研制等项目带领学生参与科研。去年5月,八一学校成立了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室,在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所、航天科技教育联盟等单位支持下,不定期就青少年参与太空生物试验、返回式搭载载荷等涉及的专项航天知识开展科普讲座、寒暑假实践营等活动。

学校对科技教育的课程建设也做了改进。初中课程建设中增强了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教学的横向配合,高中则重点开展多种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的跨学科探究活动。

每周六上午,学校面向高一学生开设跨学科项目式课程。在基于实际工程实践的一些项目式课程中,将卫星研制工程的实践活动分解成13个教学模块,开展了卫星研制、载荷设计和卫星应用等不同的项目式课程。

“学校希望通过项目式课程方式,让学生关注核心知识和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实践,提升核心素养。”陶祥明表示。

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

中学生设计太空舱 中国航天后继有人

2019年06月28日 11:37   来源:东方网   陆敬平

  6月17日下午3点30分,内蒙古阿拉善,中国首个中学生太空生物实验舱——“方舟一号”被一枚探空火箭成功送至70千米高空。

  新京报记者近日了解到,“方舟一号”由北京市八一学校牵头研制,该校和石家庄鹿泉一中近40名学生参与了设计。“方舟一号”搭载果蝇蟑螂,研究太空环境对睡眠的影响。目前先验证了实验舱的自主定位、返回式着陆搜救以及数据回传功能。(6月28日《新京报》)。

  中国首个中学生太空生物实验舱——“方舟一号”被一枚探空火箭成功送至70千米高空。这一喜讯不但振奋了全国广大学生,也再次提振了全国人民的精气神。尤为令人惊喜的是,中国航天后继有人,大有希望和前途,中国将在航天强国的道路上飞得更高,走的更远,令世界为之仰望。

  当今世界,航天事业已成为人类探索浩瀚的宇宙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许多国家和科技工作者都为此做不懈努力,成就也十分喜人。在这一领域中,中国可谓是后起之秀,所取得的成果令世界瞩目。当然,这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更得益于全航天人崇高追求和辛勤努力,无私奉献。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宇宙浩瀚无边,还有许多未知和秘密需要人类去探索。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今年2月20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所指出,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要为实现探月工程总目标乘胜前进,为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继续努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由此可见,航天事业是一项复杂、宏大而又持久的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太空生物实验舱——“方舟一号”发射成功,正是航天事业后继有人,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具体体现。

  虽然说,中学生设计的调控生物实验舱还不能与世界上太空载人飞船相比,毕竟他们受到条件、技术和资金等客观条件制约。但即使如此,其意义和影响同样重大和深远。假以时日,参与设计的学生中也许会有人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甚至是领军人物。从这一点来看,就值得点赞和庆祝。同时,也期待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大力扶持,以促使他们能设计出更加优秀的航天器,载着全国的人民的梦想遨游太空,探索宇宙,让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强国,用更加优异的成果造福人类,惠及世界。

我们更期待全国大中小学生都能做到根据自身实际,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用实际行动争做各行各业的小达人,并充分发挥自身年龄、智慧等优势,为建设繁荣昌盛的大中国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重磅 | 八一学校牵头研制的中学生太空舱成功发射!中国首例! 

2019-06-20 16:54

2019年6月17日15点30分中国首例中学生太空生物实验舱“方舟一号”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051基地阿拉善试验区成功发射!

中国首例、中学生、太空......等等,这些词听上去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

还记得么?2016年12月28日,“八一·少年行”顺利发射升空两年多过去了,这个学校又要“搞事情”啦!又开创了中学生航天科普教育的另一个第一!

厉害了,我的八一!

“方舟一号”,为何要送果蝇上天?

“方舟一号”由北京市八一学校牵头研制,依托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室、北京航科方舟空间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支持,来自北京市八一学校和河北省石家庄鹿泉区第一中学的四十余名学生参与了工程的设计、研制、发射和回收的全过程。

本次试验的载荷为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学生参与研制的太空生物实验舱,为青少年航天科普实践提供平台,同时还将验证基于中国北斗工程的自主定位系统以及返回式着陆搜救试验等返回式航天技术的关键技术。

别看果蝇的个头小,它可是一 种“资深”的模式生物,科学家研究它们已经有110年的历史了。果蝇与人类共享了生命和智力演化的一些成果。所以这次发射搭载果蝇的生物实验舱,是为了解决宇航员的睡眠问题!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了!

小小中学生,如何实现大大太空梦?

八一学校张馨心、彭兰茜、郑达意、尹依岚、刘晟五名学生代表到达发射现场,亲历火箭发射、回收的过程,他们都兴奋不已。

让人心潮澎湃的发射,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但这背后,却是专家团队和八一学校40多名学生,扎扎实实的努力。

近一年的研发过程中,不少同学都记录了研究过程中的点滴。

张宇萱在2018年7月的日记写道:在暑假课的基础上,我们用arduino将各种看似很小的传感器通过编程使它运行。在完成了压力传感器的测试后,将它安置在舱内,每秒输出一个温度和压力数据。我们几个人一起又将每一个螺丝固定,期待明天的结果!

尹依岚在2019年2月的日记里写道:发现了自己的编程基础薄弱,许多基础的语言和格式存在漏洞,仅有从网上复制和调试的能力。于是回家看书恶补。

在火箭发射之前,张馨心、尹依岚还写下两封亲笔信,回顾了整个参与过程。从中可以读到他们的努力付出,也可以看到他们收获的成长。

01

在果蝇试验舱即将第一次测试发射之时,作为学生团队中的一员,我想结合所参与的活动,说一说我的想法。

我总共参加了三次有关果蝇试验舱的活动,分别加入了三个群——送果蝇上天1.0,3.0和4.0。

1.0的活动是高一的暑假,当时的工作主要是果蝇舱的内部结构设计和实验方案的设计。那时我第一次接触到果蝇这种生物,很小但是充满生命的魅力;那次活动也是我第一次在没有老师的规定好的方案的情况下,自己去规划一个实验的经历,特别还是研究生命节律的实验,这是很困难的,每当有一个问题解决就会有另一个问题出现,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很有趣,就像环环相扣的解密游戏。

3.0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高二的寒假,内部结构已经设计完成,还需要让它运转起来的程序,相比于之前,这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甚至更难的领域。那是不断与面包板、传感器和arduino斗争的3天,也记不清到底程序出错了多少次,只记得当串口监视器上出现第一个正确读数时的喜悦。

4.0的活动即将开始,这次果蝇试验舱将要开始它真正的第一次旅行。虽然可能由于一些原因,导致果蝇试验舱无法顺利搭在八一02星,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全身心投入每一次活动,力争做到最好,让它大显身手的机会总会来临。

在果蝇试验舱测试发射之际,我想感谢八一小卫星学生团队,包容我让我不断成长。也要感谢不断指导我们,帮助我们的专家老师。

02

2018年的夏天,我连续参加了两次小卫星活动,最大的困难也是在这个时期遇见的,也是在这个阶段,我领到了一些果蝇养在家里,可以进行近距离的观察。我们的实验目的是探究果蝇的睡眠节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了果蝇只要呆在原地不动五分钟,就是在睡眠。

我发现很多果蝇都可以长时间呆在一个地方放不动,有时可能在吃东西之类的,就对老师的定义是否能使用在此次实验中产生了质疑。我也发现了果蝇的呼吸会使得试管壁上产生小水珠,觉得湿度应该是环境控制的一个因素。

在这个时期,同组的同学也有了各种各样有意思的质疑,比如同学们怀疑微重力下果蝇的不规则运动会影响到红外探测仪对于果蝇实际运动的误判,建议设定速度阈值。专家们对我们的质疑积极响应,并鼓励我们,引导我们加入了多个红外探测器、吸水树脂等等改进舱内环境控制……

到了8月份,我们开始对于小卫星正式进行设计。最有挑战性的就是这次活动中我们没有任何实验器材或者传感器,所有的设计我们都要依靠想象力和大量的资料查询、实验借鉴。幸好我们组内的配合十分默契,有人擅长建模,有人擅长实验设计和数据计算,老师也十分负责。我们的报告一次又一次地被否定,我们就连夜改,互相鼓励,答辩的前一天,我们改报告改到了凌晨四点。

到了2019年的寒假,我们小卫星的雏形已经被做出来了,我们的任务是结合我们的设计对舱体进行检验,两位十分擅长编程的同学进行了各个传感器数据收取的程序整合以及环境系统闭环控制;有参与的鹿泉一中的同学们对收取来的试验试验数据进行制表。

我们进行了舱体的气密性检测和舱内温度控制的检测。在温度控制的检测中,我们发现温度的变化曲线和加热片的电功率曲线不对应,团队里的同学就抓紧时间地改程序,有时,连吃饭也顾不上。

实际上,这次成功的发射测试,还不是我们的终点。随后,我们的小卫星预计在十月份正式发射。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还要经历不少的试验和学习。预祝小卫星发射圆满成功!

2016年,习总书记回信八一学校,祝贺卫星即将发射。

你们好!知道由你们设计研制的科普小卫星即将发射,我非常高兴。中学生设计研制科普卫星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你们攀登科技高峰的热情和勇气让我感到欣慰。

你们在来信中表示,要让这颗小卫星发挥启明星一样的作用,不断激发自己科学探索的热情。希望你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对探索的兴趣,培育科学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努力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将来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为什么这么多航天项目,都能在八一学校落地?因为这所学校,一直在牢记着习总书记的嘱托,在航天科普教育、国防科技教育方面走出了坚实的步伐。

2018年5月,八一学校成立了中学生科普卫星数据共享实验室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室,在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所、航天科技教育联盟、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四十一所、北京航科方舟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等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开展了专家讲座、项目课程和工程实践等活动,学生们提出了大量问题,包括飞行器调姿、制动、防热、软着陆、标位、寻找以及太空特殊环境对生物习性、农作物种子、生物基因诱变的原理等,同学们表现出来的求知欲让人感叹青少年在想象力和创造力。

将“方舟一号”送上天之后,紧接着,八一学校将在今年10月份将学校参与研制的第二颗中学生科普卫星送上天。

在央视2019年六一儿童节晚会上,北京市八一学校学生张馨心与石家庄鹿泉区第一中学学生康胜哲透露,他们正在航天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八一科普卫星02星的研制,他们把这颗卫星又取名为“西柏坡”号,以表达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

早在2018年6月,在鹿泉一中举行的“西柏坡”号卫星载荷创意方案评选和“西柏坡”号卫星工程指挥部第二次会议上,八一学校提出的《果蝇在微重力环境下运动情况的研究》获得载荷创意方案评选一等奖。

2018年7月13日—16日,在航天专家的指导下,八一学校的同学们还进行了为期四天生物载荷实践活动,通过设计制作小卫星生物载荷舱,探索如何保证果蝇在太空中正常生存,为科普卫星的发射积极做准备。

中国首例中学生太空生物实验舱“方舟一号”成功发射!又是这所学校,天地皆可盘的八一学校!

admin 发表于 2019-06-19 14:57

想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世界等着我去改变。

想做的梦从不怕别人看见,在这里我都能实现。

今天这首非常励志的“上天”歌,要送给一所总喜欢搞大事的学校。想带果蝇“上天”,和宇航员“肩并肩”,想做的航天梦,从不怕别人看见,在这里都能实现。

“这里”是哪里?习近平总书记的母校:八一学校。

还记得约摸两年半前么,新华社发出的一则激动人心的报道么,“我国首颗中学生参与研制的科普卫星成功发射”。

记性好的人应该还会记得,这些中学生,正是来自八一学校。卫星也命名为“八一·少年行”卫星。

所以就这样了是么?不,又一次(直击苍天的)震惊时刻,又宣布正式到来。

下面为大家发回一则来自内蒙阿拉善盟的新闻播报:

发射现场直录

2019年6月17日15点30分,中国首例中学生太空生物实验舱“方舟一号”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051基地阿拉善试验区成功发射。亚轨道飞行器经过固体发送机加速将“方舟一号”送入既定高度,近120分钟的返回式减速飞行,然后再入大气层成功着陆,经过基于北斗定位系统搜寻,飞行器载荷舱成功回收。现场总指挥北京航科方舟空间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原“八一少年行”卫星工程总师张刚博士宣布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又是中国首例,又是中学生,只不过这次不叫“八一·少年行”卫星,叫“方舟一号”,而且这次不是科普卫星了,改为生物实验舱了。

Anyway,敢问这些中学生来自何方?又双叒是八一学校。

 “方舟一号”太空探索试验队,耶!

“方舟一号”,了解一下:

“方舟一号”由北京市八一学校牵头研制,依托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室、北京航科方舟空间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支持,来自北京市八一学校和河北省石家庄鹿泉区第一中学的四十余名学生参与了工程的设计、研制、发射和回收的全过程。

“方舟一号”将开启中国中学生航天科普教育领域新的起点,由学生亲自参与太空生物实验舱的设计、制作、发射及回收的全流程,研究生物在微重力、强辐射、高真空、高洁净、弱磁等特殊环境下产生的因子诱变情况及生物遗传性变异状态,载荷舱回收后,学生们还将在专家指导下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后续分析、跟踪和试验。

来看两封由项目主要参与学生张馨心、尹依岚写下的自述亲笔信:

       大家好,我是来自本部高二年级的张馨心。

       在果蝇试验舱即将第一次测试发射之时,作为学生团队中的一员,我想结合我自己所参与的活动,说一说我的想法。

       我总共参加了三次有关果蝇试验舱的活动,分别加入了三个群-送果蝇上天1.0,3.0和4.0

       1.0的活动是高一的暑假,想想也有快一年的时间了,当时的工作主要是果蝇舱的内部结构设计和实验方案的设计。那时我第一次接触到果蝇这种生物,很小但是充满生命的魅力;那次活动也是我第一次在没有老师的规定好的方案的情况下,自己去规划一个实验的经历,特别还是研究生命节律的实验,这是很困难的,每当有一个问题解决就又会有另一个问题出现,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很有趣,就像环环相扣的解密游戏。

       3.0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高二的寒假,内部结构已经设计完成,还需要能让它运转起来的程序,相比于之前,这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甚至更难的领域。那是不断与面包板、传感器和arduino斗争的三天,也记不清到底程序出错了多少次,只记得当串口监视器上出现第一个正确读数时的喜悦。

       4.0的活动即将开始,这次果蝇试验舱将要开始它真正的第一次旅行。虽然可能由于一些原因,导致果蝇试验舱无法顺利搭在八一02星,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全身心投入每一次活动,力争做到最好,让它大显身手的机会总会来临。

       在果蝇试验舱测试发射之际,我想感谢八一小卫星学生团队,包容我让我不断成长。也要感谢不断指导我们,帮助我们的专家老师。

       祝愿本次实验圆满成功。

       大家好,我是来自国际部高二年级的尹依岚。

       2018年的夏天,我连续参加了两次小卫星活动,最大的困难也是在这个时期遇见的,也是在这个阶段,我领到了一些果蝇养在家里,可以进行近距离的观察。我们的实验目的是探究果蝇的睡眠节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了果蝇只要呆在原地不动五分钟,就是在睡眠,观察了自己家的果蝇。

       我发现很多果蝇都可以长时间呆在一个地方放不动,有时可能在吃东西之类的,就对老师的定义是否能使用在此次实验中产生了质疑。我也发现了果蝇的呼吸会使得试管壁上产生小水珠,觉得湿度应该是环境控制的一个因素。

       在这个时期,同组的同学也有了各种各样有意思的质疑,比如同学们怀疑微重力下果蝇的不规则运动会影响到红外探测仪对于果蝇实际运动的误判,建议设定速度阈值。专家们对我们的质疑积极响应,并鼓励我们,引导我们加入了多个红外探测器、吸水树脂等等改进舱内环境控制……

       到了8月份,我们开始对于小卫星正式进行设计。最有挑战性的就是这次活动中我们没有任何实验器材或者传感器,所有的设计我们都要依靠想象力和大量的资料查询、实验借鉴。幸好我们组内的配合十分默契,有人擅长建模,有人擅长实验设计和数据计算,老师也十分负责。我们的报告一次又一次地被否定,我们就连夜改,互相鼓励,答辩的前一天,我们改报告改到了凌晨四点。

       到了2019年的寒假,我们小卫星的雏形已经被做出来了,我们的任务是结合我们的设计对舱体进行检验,两位十分擅长编程的同学进行了各个传感器数据收取的程序整合以及环境系统闭环控制;有参与的鹿泉一中的同学们对收取来的试验试验数据进行制表。

       我们进行了舱体的气密性检测和舱内温度控制的检测。在温度控制的检测中,我们发现温度的变化曲线和加热片的电功率曲线不对应,团队里的同学就抓紧时间地改程序,有时,连吃饭也顾不上。

       实际上,这次成功的发射测试,还不是我们的终点。随后,我们的小卫星预计在十月份正式发射。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还要经历不少的试验和学习。预祝小卫星发射圆满成功!

这所与宇航结缘的学校,这几年在科技强校、科技强国的路上,不只是首颗中学生科普卫星,比我们想象的做得更扎实、更实效。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到达八一学校,激发广大青少年刻苦学习、永攀高峰的学习热情,总书记指出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八一学校2018年5月份,成立了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室,在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所、航天科技教育联盟、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四十一所、北京航科方舟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等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专家讲座、项目课程和工程实践等活动。

圆桌替所有八一师生,以及有志科技少年们感到骄傲。

未来已来,少年可期。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