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自杀论》研读心得体会

《自杀论》研读心得体会

时间:2018-12-04 21:17:33    下载该word文档

《自杀论》研读心得体会

俞璎彤

[摘要]:本文通过研读《自杀论》即相关论文,分析体会了《自杀论》的研究主题,主要观点及其论证过程以及其对于社会学的价值

[关键词]:《自杀论》;研读;研究主题;主要观点;论证过程;学术价值

一、《自杀论》研究主题

众所周知,《自杀论》一书的研究主题是自杀。但是,在本书的介绍中,涂尔干将自杀定义为:“人们称自杀是由死者所做的任何积极或消极行为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并且已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由此可见,这里的自杀是一种纯粹的个人心理学层面的行为,与社会学并不相关。而涂尔干作为一个社会学家,为什么又要讨论自杀呢?通过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他发现,“自杀率形成一种事实的顺序,一种单一的和确定的顺序” ,也就是说,虽然自杀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表面上)看来是一种个人行为,但自杀率却能从宏观角度反应出社会因素的变迁。”因此,从导论我们就可以看出《自杀论》研究的不是个人自杀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对于个人乃至某一整体自杀行为的影响。通过阐述这种特殊情况下的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推而广之,显示出其理论目标:社会整合学说。

、《自杀论》主要观点及其论证过程

(一)、《自杀论》的主要观点

在《自杀论》中,涂尔干认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社会先于个人并决定着个人的本质。虽然社会是无数个人的集合体,但是它是源于个人又高于个人的独立实体。根据涂尔干的社会整合理论,社会是注重各部分之间的连接与组合方式的一个整体,在各个部分不断接触、了解、融合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现象、新的属性。因此,社会这一实质上的整体,它中间的每一个体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特征都不能简单的用个体行为加以解释。

(二)、《自杀论》的论证过程

1、选题

在序言部分,涂尔干提出:社会学家不能仅仅对自己的研究命题做出“形而上学”的思考,使研究流于表面;应该以实际的可以加以明确界定的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自杀向来是社会的敏感话题,人们尝试从生理、心理、种族和地理等方面来得出结论。但无一例外,如我上文所述,得出的多为个体的,单独的结论。涂尔干此时从社会学角度对自杀问题进行研究,在当时,是前所未有且极具挑战性的行为。又因为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自杀率上升的阴云笼罩在欧洲各国的头顶上,如何降低自杀率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这个选题十分有意义。

2、研究设计

1、界定概念

在《自杀论》的导论中涂尔干自杀这一核心概念行了解释和界定“人们称任何由死者所做的积极或消极行为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死亡,并且已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但是光知道定义还不够,对于涂尔干所代表的实证社会学研究来说,它应该是“自杀”事实下的研究秩序。涂尔干首先排除了自杀的意图或动机,并且只考虑了自杀的明确结果。 原文说:“意图是一件非常隐蔽的事情除了大概估计,别人是无法猜到的,甚至连其本人也觉察不出来。”;其次,便排除了例如精神病人这种当事人无法意识到自杀行为带来的可怕后果的情况;由此可见,自杀仍属于个人行为,与涂尔干的研究目的相背离。因此,涂尔干再一次定义了自杀率:“我们通常以一百万人或十万人为单位来计算自杀死亡率。”。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操作,自杀率是许许多多的个体的自杀行为所构成的,但又是在群体或者社会中才能孕育或者说诞生的现象。正如其自己的结论:考虑到整个特定时期在特定社会中发生的自杀事件,我们将看到这一整体不是一个简单的独立事件总和,也不是一个集体总和而是一个新的特殊性的事实。

(2)、提出假设

分析社会现象的原因和功能是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任务看来,每个群体的自杀倾向不能通过个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或外部环境解释了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通过这种方式,他面临着一个双重假设的研究任务:否定心理理论和社会现象的自然理论并且论证会自杀理论

3、资料收集

涂尔干采用了文献法进行资料收集,在司法及统计局参看26,000个自杀档案资料。这些被研究对象分布于欧洲12国,自杀事件在1835年到1890年之间,这些档案包括了自杀者几乎所有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有关于他们自杀的变量:地区(包括国家中的地区、地区所属的气候类型)、婚姻状况、家庭人数、宗教信仰、疾病史、自杀的动机(医生的鉴定,如家庭纠纷、肉体或其它痛苦、内疚或酗酒等)、自杀时间(xx年,xx季度,xx月,xx日,星期x,x时x分)自杀方式(如跳楼、吃药、割腕等)。除了这些资料以外,涂尔干还收集了各国的总人口死亡率这种宏观意义上对于研究有帮助的资料。尽管收集到了大量个体资料,涂尔干并没有采用个案定性描述的方法,相反,涂尔干使用当时不常见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当时还不成熟,所以他补充了统计计算技术。 这就是为什么《自杀论》被称为实证主义社会学实证研究的模型之一。

4、提出假设

涂尔干在对资料进行初步分析的时候发现:一、国家在发生大的变动或者社会出现大的动荡的时期(以以下三个时期为例:1841~1846年、1849~1855年、1855~1860,总人口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各国的自杀率在不同时期(与前的时期划分相同)又表现为相对稳定;各国按照自杀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在不同的时期这个顺序保持稳定。通过这两点结论,涂尔干认为:社会因素对自杀现象有影响作用。于是,他提出以下三点假设:(1)、自杀行为源于个人心理因素;(2)、自杀行为源于外在的自然因素;(3)、自杀行为源于社会因素。并且他要做的是:证明假设(1)和(2)是伪命题,假设(3)是真命题。

5、分析论证

涂尔干在这一部分的论证中包括了“破”和“立”两个部分。“破”这一部分中,涂尔干通过大量的事实分析与案例比较,事实证明,非社会因素不是自杀率的根本原因; “立”的一部分使用详细的数据表来解释宗教和家庭等社会因素对自杀率的影响。

(1)、破

word/media/image1.gif、自杀行为源于个人心理因素

由前文可知,当时大部分科学家认为自杀的原因是个人心理问题。但是涂尔干认为该理由不成立:

1)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在精神病院里,住院女病人略多于男病人但是,根据资料分析,各国男性的自杀率远高于女性。

2)犹太人比其他信徒有更多的精神病人;但这里有一种神奇的现象,犹太人的自杀倾向非常微弱; 甚至自杀也很少发生在犹太人身上。

3)在所有国家,在某个年龄段,自杀倾向逐渐增加,在年富力强的时期,精神错乱的现象更加频繁如果自杀率与精神错乱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的话,这种结果也是无法解释的

4)令人惊讶的是,有的国家可以说是精神错乱的人最少,但是自杀率却居高不下。

5)下层社会中,自杀是极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但是精神错乱却并不常见。

6)有人认为酗酒是导致自杀的另外一个心理因素;但是涂尔干以法国为例:在法国国内,酗酒情况最严重的地区并不是自杀倾向最严重的地区,而酗酒情况最轻微的地区也不是自杀倾向最不严重的地区。而且涂尔干通过比较各国自杀率与酒的消费率,人均酒的消费量和该国自杀率之间也没有相关性。

7)资料表明,自杀行为的确因种族而异,但自杀行为与遗产并没有关系:以生活在不同国家的日耳曼人为例,各国之间的日耳曼人的自杀率相差极大;并且,由于自杀率的变化与年龄有关;通过研究发现自杀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自杀往往在人生的最后时段达到顶点。

8)自杀与模仿也没有关系;首先模仿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我们可以从“东施效颦”这种行为里面看出其次,模仿必须有一个模仿对象,这种现象必须反映在地理分布上,即越接近模仿中心的自杀行为越密集;实际上,自杀的人员密度分布图来看,并没有呈现这种趋势,相反,他们是以差不多的数量成批的发生的,没有任何中心。

word/media/image2.gif、自杀行为源于自然因素

孟德斯鸠就认为寒冷多雾的国家应该有较多的自杀行为并且是一种默认的规律涂尔干以温度的变化来一年四季12月进行排列,却没有发现季节或者月份的变化与自杀率变化之间关系。

资料表明,人们在白天自杀的几率大于在晚上自杀的几率,但是涂尔干认为,由于白天是人们活动的时间,人的大多数社交行为也发生在白天;这时,人们活动频繁,工作繁忙,交往复杂,社会活动紧张。

(2)、立:自杀行为源于社会因素

涂尔干通过论证表明自杀率与个人心理因素和自然因素无关之后,按照以下几个标准将人们分成不同的群体;并从这些社会群体的多个不同维度的变量出发,分析了自杀的原因。

word/media/image1.gif、自杀率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涂尔干通过分析收集来的资料得知,在不同的国家或者是同一国家的不同省份中,新教的信仰者自杀率远高于其他宗教;犹太教更加神奇,自杀率远远比不上新教不说,某些程度上来说还低于天主教。为了解释这种现象,涂尔干研究了各种教派,发现“天主教与新教之间唯一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允许比前者更大的探索。” “新教强调个人主义性质”,“这与天主教不可分割的统一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新教自杀更为常见,因为它不像天主教那样亲近。“因此,新教的高自杀率源自于其倡导个人主义,人与人之间结合的不那么紧密。之后,涂尔干又以英国为代表的几个国家分析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教派的自杀率与信仰的关系,进一步证明了宗教信仰与自杀率有关。

word/media/image2.gif自杀率与婚姻状况及家庭状况的关系

涂尔干通过推理指出,在全年龄范围内已婚和未婚与是否自杀这两个变量没有关系。为了证明这个推论,涂尔干引入了年龄的变量:由于当时社会原因,大量16岁以上的人是处于已婚状态的,而16岁以下,可以被称之为少年儿童的集体,并不具有明显的自杀倾向;因此已未婚并不能证明这是自杀率下降的原因。因此,在剔除年龄这一无关变量作为干扰项的存在以后,涂尔干认为:已婚者自杀率高于未婚者。

为了把婚姻状况与自杀率的关系从其他无关变量中分离出来,涂尔干采用了计算每个年龄组的自杀率。例如,他引用了1871年至1885年奥尔登堡大公国所有年龄和婚姻状况的自杀数据以及法国1889年至1891年的各年龄段婚姻状况自杀统计数据。资料显示,鳏寡者的自杀率大于婚姻健全者,但一般小于未婚者,可以说明已婚对自杀行为不那么敏感。

根据上面的分析,涂尔干继续延伸了他的分析,研究家庭中对自杀行为起积极影响作用的因素。他单独考察了有子女和无子女的婚姻家庭,得出“当婚姻带来子女时,已婚男子的生存系数几乎增加1倍”。另外,同为鳏夫,有子女的比无子女的处境更好。因此对于已婚者来说,对于自杀的免疫并不来自于婚姻关系本身,而是衍生出来的家庭关系。这里涂尔干指出,家庭和宗教团体有相似的凝聚力,是避免自杀的利器;并且家庭团结度与自杀行为成反比。

word/media/image3.gif、自杀率与政治局面的关系

涂尔干研究资料时发现,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自杀的数量有所减少;而在1848年到1849年之间法国的革命热潮扩散至全欧洲的时候,各国自杀数量不约而同的减少了;并且随着危机越发的严重,自杀现象越发的减少。国家之间的战争行为与社会动荡有异曲同工之妙,涂尔干认为社会动荡与战争使得人民有了共同的目标,这段时期内,民族空前团结,社会更“和谐”。 可以知道“自杀与政治团体之间的整合程度成反比。”

word/media/image4.gif、自杀的社会类型

涂尔干通过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自杀率差异,并从社会层面对他们自杀的原因进行了探究,自杀行为的进一步分类如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以及动乱型自杀。

word/media/image1.gif利己型自杀

通过分析宗教、婚姻、政治局面这三种情况欲自杀的关系的同时,涂尔干认为,由于这三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能形成紧密结合的社会团体。从上面三种情况的分析可以得知,社会团体越团结,自杀的可能性就越低。这样就形成了“利己主义”的概念,从而可以推断得知:牺牲社会我,强调个人自我状态,并呼吁极端个人主义引发的自杀被称作利己型自杀。

word/media/image2.gif利他型自杀

由于社会团体是一个整体,在整体当中更加讲究“求同”。“求同”是一种限制个性的行为,当社会介入太多的个人行为时,自杀率就会增加。根据这一现象,涂尔干提出了“利他型自杀”的概念:社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强加于自杀,从而使杀成为自杀。利己型自杀和利他型自杀就像两个极端。 自私自杀是极端的自我利益,利他主义的自杀是极端的个性。 可以说,利他型自杀是“极端利他主义造成的自杀现象”。

word/media/image3.gif、动乱型自杀

涂尔干首先列出了经济危机期间几个国家的自杀人数,看得出济危机刺激自杀行为很快,所引用的事实否认了这一主张,因为在价格下跌过程中自杀的数量没有减少,而突然加速国家繁荣程度的转变对经济危机的自杀产生了同样的影响。涂尔干认为,工业和金融危机增加了自杀率,而不是因为贫民的增加,因为经济商务繁荣时期具有同样的效果,但是因为危机和动荡,扰乱了旧秩序。任何打破平衡的动荡实际上都是增加自杀率的一个因素。动乱引发的这一类型的自杀源于人类行为失去规范引起的痛苦致的,并将这起自杀称为“动乱自杀”。涂尔干,所谓的动乱不仅涉及经济动荡,还包括家庭动荡(如婚姻变故,离婚等)。

三、《自杀论》对于社会学的价值

通过上文对于《自杀论》的主要观点论证过程的讨论之后,在这里,我们可以讨论它对于社会学的价值。可以公认的是,涂尔干开创了实证主义的定量研究方法,并且这种方法仍然是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自杀论》的研究反映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在社会学的研究道路上奠定其诞生与发展以及合法的基础。首先,自杀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涂尔干在定义中强调并排除了无法看见无法界定的自杀现象;任何时期都存在自杀现象,在当时,欧洲各国的自杀率都有上升趋势,自杀行为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样的研究是有意义的,而涂尔干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是精准的,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毋庸置疑的。其次,《自杀论》的研究方法使用了自然科学对于问题的研究方法,逻辑严密,数据准确。这是一门新的学科需要科学性质的要求。

2、《自杀论》为社会学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人与社会之间、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首先,自杀是由社会影响的个人行为,即产生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利己型自杀和利他型自杀是源于人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过于游离或者过于紧密都会导致自杀;动乱型自杀与社会的动荡有关,当个人远离社会时,一旦发生动荡,发生了异常关系,导致自杀。其次,“属于国家的政治团体不能承担压制自杀的任务。减少自杀只能依靠专业团体。”这反映了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3、《自杀论》为社会学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实证方法为涂尔干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涂尔干通过运用自己称之为“迂回的办法”的策略,来否认自杀行为源于个人心理因素和自然因素。可以用前文中所说的“自杀是否由精神疾病引起”这个例子来证明。还有,《自杀论》中运用了功能分析的方法(我没有看出来,这里参考了论文),比如在分析利他型自杀时,这种自杀被涂尔干认为取到了维持并强化社会结构的作用。这样的论证方法进一步证明,功能主义社会学中的地位与涂尔干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 迪尔凯姆.自杀论[M].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 李文华.从《自杀论》看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确立——兼论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J].江汉论坛,2004(12):120-125.

[3] 库少雄,童玉英.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及过程解读——以《自杀论》研究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3(02):73-77.

[4] 魏宁.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管窥——以《自杀论》为视角[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03):83-85.

[5] 李文华.《自杀论》及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J].兰州学刊,2004(06):268-271.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自杀论》研读心得体会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