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包容性经济论的文范文浅谈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我国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版下载

包容性经济论的文范文浅谈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我国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版下载

时间:2018-08-24 12:16:35    下载该word文档

包容性经济论文范文:浅谈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我国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word版下载

摘要 包容性增长是一种新的经济理念和经济发展方式。教育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可以增强经济与社会、自然、人的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有利于丰富社会成员参与经济增长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并提高把握机会的能力。文章认为,应通过构建与经济协同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创新和丰富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等突进来推动包容性增长。

  关键词 包容性增长;教育;经济、协同发展

   A

  文章编号 1004-4434201301-0141-04

  长期以来为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以破坏环境、消耗资源为主要特征的非均衡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使我国陷入了经济与社会、自然、人的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困境。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理念和经济发展方式,追求的是经济与自然、社会、人的发展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当期的核心目标就是引导和促成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单向型、数量型、速度型向集约型、全面型、质量型、科学型转变,构建一种新的经济、自然、社会与人包容共进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发展方式。肩负技术创新和培养人才资源任务的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基础产业,它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互为推动。深化教育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既是实现两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之义和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目标所向。

  一、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及实现条件

  (一)包容性增长的内涵

  包容性增长是对传统增长理论的反思和批评。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改良与修正,它最先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正式提出。从其演进过程来看,先后经历了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数量,到强调经济增长的后果和质量等阶段。虽然包容性增长已经受到诸多国家的高度关注,但目前学术界对其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尽管如此,学术界对于包容性增长的认识均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素:(1)共享性、公平性、公正性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理念,强调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经济增长并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2)以人为核心,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充分就业,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内容,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地区和人群。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3)包容性增长要经济包容社会包容兼顾,即要坚持同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认为,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包容社会各个方面、层次、角度的平衡、协调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共享性、平等性、全面性、广泛性可持续性和安全性,它在推动并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公平和正义原则(陶蕾幅、路日亮,2012)。

  (二)包容性增长的实现条件

  包容性增长是相对于非包容性增长而言的,其能否实现及达到的效果如何需要必定的条件和基础。(1)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前提。不管是从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还是从现实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经济增长始终是包容性增长的基础。这是因为,包容性增长旨在追求的所有社会成员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及经济与社会、政治、文化、自然等的协同发展都是建立在经济实现持续发展或者由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基础之上的。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所不同的是。它更加强调经济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的相互兼顾,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途径来增强经济与社会、自然、人的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最终实现经济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包容共进。(2)社会成员素质能力的提高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关键。每个社会成员都拥有平等发展、参与经济增长和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要义。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更多地把知识、人力资本等内生技术变化因素引入到包容性增长中来,这是由知识和人力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属性决定的。第一,从社会成员平等机会的获取来看,在排除不可控的外在因素的情况下,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人能否获得和把握发展机会的关键条件。因为机会是相对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群体而言的,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群体中,每个人所想要的机会必定各不相同:机会的获得也并非完全没有条件,个人获得机会后能否承担起该机会所赋予的责任、实现相应的目的是机会供给和分配要考量的重要依据之一。换言之,即是要保证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获得发展机会首先要提高个人的素质能力,使其有条件去争取和把握相应的发展机会。第二,从经济发展所依托的力量来看,人始终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没有人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科学技术,包容性增长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第三,每个人都能够参与经济发展和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内容,这就必须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实现充分就业,这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而其基础同样是要提高人的素质能力,增强其就业能力。以上所述。其重点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普遍提高人口素质,促使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进而形成丰富的人才资源,为包容性增长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二、教育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

  (一)有利于增强经济与社会、自然、人的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很显然,包容性增长所倡导和所要实现的就是要构筑出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作、相互推动,人口与资源环境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经济产业结构合理、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兼顾的良性的社会发展形态。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经济资源的合理开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而这在知识经济时代,其越来越取决于社会智力的开发和社会人才的培养即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就是说,实现包容性增长首先必须解决好教育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由。事实上,教育与经济本来就是相互依存和互为推动的:教育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可以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科学技术,推动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并直接拉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其产生巨大的潜在经济效益:经济发展提供了教育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社会劳动力与人才结构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相应提高人才培养层次与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而且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激发社会成员产生新的教育需求。进而增强教育发展的外部引力。由此可见,推进教育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是包容性增长的必定选择。两者的协同发展水平越高,包容性增长的动力和保障力就越强。(二)有利于丰富社会成员参与经济增长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并提高把握机会的能力

  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是包容性增长区别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最核心的内容,而且包容性增长还强调了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拥有平等的机会权利,要惠及更多的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惠及更多的普通劳动者,惠及社会的大多数人,让每个人都能够参与经济增长和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共享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有学者认为,社会贫富差距的产生很大程度在于人与人之间机会的不公平性,根源在于既有制度公平性的缺失。不可否认,这一观点自有其合理性。包容性增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解决社会成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机会平等理由,但对于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能够参与经济增长并为之作出贡献的目标而言,仅仅解决由于制度的缺陷导致的机会不平等理由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还需要考虑两点:经济发展能够提供足够多的机会和每个社会成员都具备把握机会及参与竞争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就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解决好社会成员的就业理由,为所有人提供参与竞争的机会和条件。而实际上,充分就业应优先于GDP、出口等增长目标的实现早就被众多学者所认同和社会经济发展所证明,马克思的《资本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及近代的宏观经济学论著均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阐述。当前,我们面对的理由是:虽然我国保持了长时间的经济增长,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普及,但人才供给与就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脱节。因此,只有推进教育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才能够提供更多的适合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层次人才,形成全社会的均衡人才结构,推动人才与岗位的无缝匹配,最终为包容性增长提供坚强保障。

  三、包容性增长视角下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教育与经济是一个协调统一的共同体,相互制约,互为推动。不管是从教育和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还是从包容性增长所期望建立的产业之间,经济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之间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来审视,教育与经济都应该实现双方的协调互动和高度融合。

  (一)构建与经济协同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机制

  当前人才结构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经济稳步增长与社会成员就业矛盾突出是教育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和脱节的具体表现之一,要使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并实现两者的互动协同,亟需建立一套完善、科学、有序的教育发展体系。第一,要建立全覆盖、多层次、多结构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兴技术产业是包容性增长中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但从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现实经济发展状况来看。高新技术产业绝对不可能完全脱离于第一、第二产业来发展,甚至很多高新技术产业都是经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发展而来,由此折射出来的就是经济发展对人才层次的需求不可能是完全的高端化,关键是要与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同匹配。为此,包容性增长背景下的教育体系应该是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等互为一体的,而并非某个层次教育独自发展的教育结构。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理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各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推进区域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整合资源,形成布局合理、比例适合、发展均衡与区域经济协调、适应区域产业布局的高等教育结构。教育主体特别是高等教育学校要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的意识。摒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纯粹的教育观念,避开为教育教育,而应认识到提高人的素质服务经济需要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要紧紧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优化教育结构、教育规模、学科专业设置,提高教育质量,尽可能提供更多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第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推动更多人享受教育资源中推动社会成员参与经济增长并为之作出贡献。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对人接受教育和享受教育资源带来的效益的平等性具有巨大影响。这不难理解,对于社会成员来说,虽然都接受教育,但是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如重点学校的资金投入、教育设施、师资力量都强于普通学校,而在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下,重点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带有很强的区域性和户籍等因素,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区域、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所能获得的更具优势资源的教育机会差距甚远,在教育机会和享受教育资源不平等因素的影响下就不可避开地引起社会成员素质能力的差异。而用人单位出于成本最小化、用人效益最大化的考虑,必定会优先录用重点学校培养出来的优质生源。那么社会成员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的差异也就由此产生。为此,必须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公平合理配置,并对现有的学校招生体制进行改革,在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平等接受教育机会的基础上尽可能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增强每个社会成员参与就业竞争、经济增长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能力。

  (二)建立健全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在当前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即协同性的关注主要是集中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资金投入与经济增长规模、人才结构供给和企业人才结构需求的匹配性等方面。很显然,上述指标用于衡量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效果是不建全面的,而且这也主要是体现在学术界的理论探讨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呼吁的层面上。缺乏一种督促相关部门去纠正这种不协调的机制。可以说,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不适应性与其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的欠缺或者缺失有着内在的关联性。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尽快对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加以完善,并建立与之相关的考核机制,纳入高校或者相关部门的责任考核内容,促使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协同的制约因素得到尽快解决进而推动教育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的制定应组织政府、企事业单位、高校及有关专家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后来确定,但至少应该包括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发展要求相适应;教育的层次、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的产业、行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结构需求相适应;高等教育的质量、成果能基本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诉求;人才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诉求相匹配等方面。在考核机制方面,对于高校而言,应该把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结构需求的适应性、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与经济发展对人才能力诉求的匹配性等纳入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评价的重要内容;对于地方政府部门而言,上级有关部门应该对所属区域的教育资金投入进行监管,使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保持相应比例。为了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得以修正,和督促相关部门切实执行相关政策,倡议将此部分职能交由相关部门负责;同时成立相关社会团体,收集、整理、分析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信息,为政府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并监督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能,以为推动教育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创新和丰富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增强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性

  要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推动包容性增长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增强教育对经济的服务功能,使教育与经济的发展需求、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以及企业发展趋势密切联系起来,创新和丰富学校特别是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增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性和互动性。一方面,各高校要与企业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如高校与企业可以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高校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合作,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及企业、市场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和发展规模,及时为合作企业提供与之发展需要相匹配的人才。另一方面。推进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在包容性增长的背景下,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产业调整的重要方向。亟须攻破、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技术理由。但是,仅仅依靠企业的科研力量难以完成,应通过高校与企业结盟,利用高校丰富的科研力量和科研成果,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经建立的技术研发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等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拓宽合作渠道,丰富合作内容,共同建立研发基地、实验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并建立灵活、互动、互助的产学研体系,在增强高校与企业联系的过程中,推动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高校融合互动。

  责任编辑:舒生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