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古诗文理解性默写72篇【精心排版附答案】

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古诗文理解性默写72篇【精心排版附答案】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新课标高三语文复习古诗文理解性默写72
一:《论语》十二章
1. 在《论语·学面》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饮食和居住方面提出要求的句子是“ ,。” 2. 在《论语·里仁》中,“,。”两句从时间角度表现了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3. 在《论语·里仁》中,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强调要重义轻利的句子是“,。” 4. 在《论语·里仁》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5. 在《论语·雍也》中,“
,。”说明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内外兼修才能成为君子。


6. 在《论语·雍也》中,“,。”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
7. 《论语·泰伯》中的 两句,说出了士人和君子肩负着时代使命,责任重大,应严于律己。
8. 《论语·子罕》中,孔子将道理寓于形象的比喻中,比如利用“堆土”和“平地”形象地说明做事前功尽弃是因为“。”,而能够坚持不懈是因为“”。
9.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因为《诗》可以培养想象力,可以提高观察力,还“,”,即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讽刺方法。
10. 《论语·卫灵公》中,提到了“,”的可贵品质,孔子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 11.《论语·阳货》中“,”点明了孔子的诗教观。

二:《劝学》
1. 《劝学》中,直接阐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2. 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劝学》中“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3.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
4. 《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5.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感情的名句。《劝学》中则用“,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6. 《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道理;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7. 《劝学》中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其中以车马为例论证利用外物能取得好的效果的句子是“,,。” 8. 《劝学》中,“,”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9. 《劝学》中“,。”两句,通过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0. 《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且时常深刻地进行自我反省的句子是“,。”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知。 12. 《劝学》中以站在高处招手为喻,阐明借助外物能提升自己的道理的名句是: “,,。”
13.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和《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一样,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14. 荀子在《劝学》中用水流入海的例子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15. 荀子在《劝学》中以行路作比,提醒人们若不重视积累,就难以到达远方的句子是 “,。”



1
16.《劝学》开篇连用比喻强调学习的重大意义,并顺势推论出“,。”的观点,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17《劝学》中以借助舆马可“致千里”为例,论证了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同篇中与之相似的例证是“, 18.荀子在《劝学》中用君子跟别人没有什么两样,来论证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进而得出结论的句子是“,。” 19.《劝学》中“”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这是因为他们“”。这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20.荀子在《劝学》中劝勉人们要“积善积德”,才能具备圣人心怀的句子是 “,,。”
21.荀子在《劝学》中论证学习的作用时用了五个生活中的例子,先用“, 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强调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22.《劝学》一文中,通过君子之口提出论点以示郑重且具有针对性的句子是“, 。”
23.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劝学》中的“

三:《屈原列传》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两句称赞了《离骚》在讨论君王的修为、国家的治理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来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登2.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 时表述全面而有条理。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做出了高度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相比,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4《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评析《离

,。”

骚》的主要艺术特色并表达对《离骚》艺术成就的赞美和欣赏的两句是“ 5.《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用“ 概括了《离骚》的内容特点。
6.《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指出屈原“怨”的缘由“ ,。


,。”概括了《离骚》的行文特点,又用“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运用对偶的修辞,说明《国风》与《小雅》各自特点的句 是“,。”







8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高度赞扬屈原面对种种邪恶,始终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品格的句子是“,



9.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天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10.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总结《离骚》内容的句子是 “,,。”
11. 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用“ 的原因接着用“

四:《谏太宗十思疏》

2 ”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 ”解释了“离骚”的内涵。

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比喻手法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到最后。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4.《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比兴手法,以“树木”为比兴之物,指出治国与德义之间的关系的两句话是“,。” 5.《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求木之长”“欲流之远”引出““,。” 的结论。
6.《谏太宗十思疏》中阐明“人君”地位重要,责任重大,更应防范危险、注意节俭的句子是“,。”










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手法,阐明诚心诚意待人和傲视别人的不同结果的两句是“,。” 8.《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出“用人纳谏”的策略,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的句子是“,。” 9.《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诫唐太宗要赏罚分明的句子是“ 中,魏征告诫君王要虚心纳谏、不为谗邪壅蔽的句子是 “,。”









10《谏太宗十思疏》11.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戒奢侈”的句子是 “,,。”
12.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游乐要适度而行的句子是“ ”;告诫君王要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五:《师说》
1.韩愈在《师说》中写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对于从师的错误认识: “,。”这种认识受到以官爵高下来区分门第观念的影响。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 “,。”



3.韩愈《师说》中用“,?”说明道理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人刚出生时是不懂得道理的,每个人都会有疑惑。 4.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明确择师的态度和标准的句子是 “,,

。”






5.《师说》中,作者认为“弟子”可以胜过“师”,“师”也可以逊于“弟子”,“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不过是“,。”而已。
6.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存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情况的原因是“,。” 7.在《师说》中,韩愈写了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爱其子”,则“
”而自己“


”。





!”其中“久”字

8.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从师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感慨:“!
写出了当时耻于从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彼童子之师, 10.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代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 圣人很多,“







,。”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结果:是故“,。”




3 11.韩愈在《师说》中援引孔子的言论“

”,旨在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愚妄。

12.《师说》中韩愈将“ 态度。
,”的从师风尚与士大夫之类的人“耻学于师”做对比,进而肯定尊师重道的正确13.韩愈在《师说》中先指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然后提出“ 的人“




”,我应该跟从他,并把他当作老师。
”的观点;再说生在我前面14.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比自己年纪大的人,懂得道理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二是“,,
。”











15.韩愈在《师说》中用来表明此文写作目的,并作为寄赠原因的句子是 “,

。”












”,而士大夫这类人听到互相称16.韩愈在《师说》中写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在学习上能够做到“ “老师”称“弟子”的,就“

。”




17.韩愈在《师说》中客观地表述了学生和老师之间关系的两句是“, 。”接着他还解释了学生和老师在学问方面只是领悟的时间有先后,各有所长,如是而已。
18.《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语言表达简洁生动,文中“ 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19.《师说》中,韩愈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紧扣“解惑”二字,用“, ,。”来说明从师的重要性。
20.《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 21.《师说》中“




。”












就凝练地概 ”,作者运用动作、神态把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荒唐刻画得淋漓尽致。
22.《师说》中,韩愈认为选择老师要看其是否懂得道理,而不是看其年纪大小的句子是“,

六:《阿房宫赋》







。”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建筑的走势形状和结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 “,

。”
。”

。”
2.《阿房宫赋》中以龙为喻,写长桥壮美的句子是“,
3.《阿房宫赋》中以人的主观感受来写宫内歌舞盛况的句子是“, ;,
4.《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里的管弦音乐声比闹市上人们说的话都多的句子是 “,

。”

。”两句,提出了秦朝统治者如果爱惜六国的百姓,就能世代为君、5.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6.《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是“,



?”
7.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年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所指出的那样,六国足以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

。”




。”
8.《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的句子是“,




4
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作结,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秦之覆辙。 。”两句把桥比喻为横卧在河面上的长龙,使静态的桥有了动态的美。
1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11.《阿房宫赋》中的“,

。”两句写明了阿房宫所建的地理位置及建筑走势。
两句以“绿云”12.《阿房宫赋》中以虹为喻,写复道壮美的句子是“, 。”13.《阿房宫赋》中“, 喻“晓鬟”,写出了宫女之多。
14.《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爱繁华奢侈,梁柱上突出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粮还多的句子是“,




15.《阿房宫赋》中描写宫殿的瓦缝之多的句子是“, 的超阶级观点的语句是 “,

。”





。”16.杜牧《阿房宫赋》中提出了“人同此心”17.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
“, ,,
1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秦始皇独夫之心,一天天骄横顽固,其结果是阿房宫被 “”化为了焦土,最后作者敲响警钟,认为如果后人只是哀叹却不以为鉴,结果将是“

。”
19.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开篇用夸张手法,写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具有隐天蔽日的宏伟气势的句子是“,

。”











”,那么历史将会改写,秦就能“
2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如果“

。”
21.《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统治者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句子是“


,?”







两句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2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金银宝当成石头土块,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23.《阿房宫赋》用夸张手法写楼阁之多的语句是“, 24.《阿房宫赋》中,“

七:《六国论》
1.在《六国论》中,苏洵开篇即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既不是“

”。







”也不是“


”,而是“




。”

”一句写矗立的建筑数量众多。
”一句写建筑之密集,“

2.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把《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用作论据,将这个故事高度浓缩为“


”十一个字。


3.《六国论》中写六国诸侯的祖辈经过辛苦经营才得以创下基业的句子是“

。”

4.祖辈基业子孙不珍惜的例子古来有之,苏洵在《六国论》中写子孙视祖业如同草芥的句子是“






,,。”5.《六国论》中,苏洵借古讽今,把北宋与六国相比,劝谏统治者不要步六国后尘的句子是“


,,。”


5
6.在《六国论》中,齐国不曾割地求和,却也随着五国灭亡的原因是“ 因是“

。”
”;而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7.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可以和秦国较量,是因为其立足于韩、魏、楚三国“各爱其地”,而且“















。”的假设之上。







。”
8.苏洵的《六国论》中,用“ 诸侯向秦国频繁割地的心理状态。


9.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繁,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





。”

















10.苏洵在《六国论》中,通过“ 三句地的来源,为下文论证“割地是诸侯国最大的祸患”提供了依据。 11.《六国论》中苏洵悲叹六国的形势理应可以对抗秦国,但“ 议:“

八:《答司马谏议书》
1.《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 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2.《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







。”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谬论进




。”









”,据此对治理国出建上不投和的原因,亮出了分歧的焦点。 3.《答司马谏议书》中,“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对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概括。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给自己变法冠以“生事”罪名而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根本目的是“
5. 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依据是“


”,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明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的句子是“








。”












7.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举了盘庚迁都的事例来说明有众多反对者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
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写商王盘庚迁都时怨诽四起,但“








以此典故委婉地反驳了司马光所谓怨诽之多的责备,表明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

9.《答司马谏议书》中,宋神宗想在北宋实施改革的原因是“








,。”
10.《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接受司马光对自己在位久而未大有为的指责,但紧接着又从正面表明态度:“

九:《赤壁赋》
1.苏轼《赤壁赋》中的“


,。”


6 。”让我们想到了成语“沧海一粟”。

2.苏轼《赤壁赋》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















。”
3.《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飘飘欲仙,好像脱离了现实社会,飞升成仙的语句是“



。”
4.《赤壁赋》中,写如泣如诉的箫声使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孤舟中的寡妇悲泣的语句是“







。”










5.苏轼在《赤壁赋》中从听者感受角度侧面写出琴声凄婉动人的句子是“

。”









6.苏轼在《赤壁赋》中阐明从变化的一面看天地万物是时刻变动的,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的道理的句子是“








。”








”,强调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而7.苏轼《赤壁赋》中从事物易变的一面来看,“ 从不变的一面来看,“






”,强调事物亦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8.在《赤壁赋》中,苏轼面对清幽的月夜,劝客人饮酒、歌咏《诗经》名篇的句子是











,。”




。”两句,写出了船桨之美以及月下划船的惬意。


。”两句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9.《赤壁赋》中,“

10.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渲染了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11.《赤壁赋》中,客人感叹自己的命运,希望与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




12.《赤壁赋》中写皎洁的月光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水天相接的句子是












1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浩渺的江面上。
。”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苇叶任意飘摇在宽阔14.《赤壁赋》中,写苏轼与朋友感觉到仿佛凌空驾风而行,不知停留何处的句子是“



。”







15.《赤壁赋》中用人生须臾和长江无穷相对照的句子是“



。”



16.《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手法,感叹个人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



。”



17.苏轼《赤壁赋》中,表明事物各有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一分一毫也不能索取的句子是“







。”






18.《赤壁赋》中,客人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可能轻易实现,只能通过箫声将其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的语句是“








。”






,”-忘记了空间;“”忘记19.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达到了本质的飞跃:““ 了时间。主客都进入了“




”的豁达超然之“乐境”。








。”表现20.《赤壁赋》中苏轼仿用《离骚》的句子格式进行歌唱,借“ 自己在月下泛舟的美好情景,从而为后面写政治失意做铺垫。

7
21.《赤壁赋》中,苏轼用“ ,。”三句,写出了大自然美景的无穷无尽,人们可以随意欣赏和使用而不受限制。
22.《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规律的句子是“ 23.《赤壁赋》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攻破荆州后顺流下时的军容之盛。








。”
24.《赤壁赋》中写苏轼与友人驾着小船、饮着美酒的句子是“

十:《项脊轩志》
1.在《项脊轩志》中,作者描写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吹拂而不断移动的景象的句子是“











,。”


,。””三句思想感情的枇杷树与妻子逝世之年联2.《项脊轩志》中““ 系起来,移情于物。


3.《项脊轩志》中,““ ,。””三句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的情感由喜到悲,文章内容转为怀旧。 4.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 夜的美景。
5.《项脊轩志》中,作者写妻子刚嫁人家门时二人在项脊轩中的温馨往事的句子是“ 6.在《项脊轩志》中,作者运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描写了庭院台阶的景象,用“ 情况。
7.《项脊轩志》中,“








,。”三句不仅写出了作者日常细微的感觉,还刻



,。”








,。”描写出了项脊轩美丽可爱的十五之描写了枇杷树的生长画出了一个忍耐寂寞的读书人形象。
8.《项脊轩志》中,写妻子归宁回来之后转述小妹们充满稚气的问话,并传神地表现其娇憨之态的句子是“




,?”
9.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大母”在门外自言自语的话从而表达祖母对作者考取功名、振兴家室的期待之情的句子是“







,。”
10.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作者将破旧的小屋修建成自己的书斋后,在庭院中种植绿色植物使老屋增加了新的光彩的句子是“

十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公西华面对孔子的询问,表示愿意在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做一个小司仪的句子是“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传神地表现出孔子对子路的委婉含蓄的态度,既以微笑表示对他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其言不让”。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千乘之国即使遭遇“

,。”的状况,他也有信心三年之内治理好。


8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
洒脱的情态,同时又表现出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点评子路,指出其不谦虚的缺点的两句是“








。”















7.
?”记述孔子问志,问弟子们将来都准备做什么,表现了孔子教学循循善诱、善于启发的特点。
8.当曾皙回答说自己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时,孔子说:“ 子善于点拨诱导。
9.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曾皙的询问中可以明确孔子对其他三位学生回答的评价,其中“





”表明孔子认为公西华乐,可以担当大任。










。”显示出孔10.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通过““

十二:《报任安书(节选)》
1.《报任安书》(节选)中概括《史记》记载的年代起讫的句子是“




,。”三句话,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欢歌的动人画面。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节选)中运用排比手法说明自己写《史记》的原因的句子是“



。”









3.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遭遇灾祸,但他没有停止创作,《报任安书》(节选)中叙他当时心态的句子是“








。”









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写圣人心有郁结,无法排遣,所以著书来“


。”






5.司马迁在信中向任安诉说,如果自己能忍辱著成《史记》,使其广为流传,那么“



,”,体现了他坚定的信念。

6.在《报任安书》(节选)中,“ 出来的坚韧精神。
”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体现了司马迁为完成《史记》而表现7.《报任安书》(节选)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论证“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其中列举屈原事例的两句是“ 8. 9.

















。”
。”说的是孙子曾受过膑刑,但其所著《孙子兵法》传世。
。”,说的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的故事,他曾广招门客,作《吕氏春秋》一书,其中有“八览”,故又称《吕览》。
10.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等名人在“

。”的境况下著书立说的事例,旨在说明“发愤著书”是普遍现象。











1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节选)中所列举的古代圣贤历尽磨难,抗志不屈,“

十三:《过秦论》


,。”司马迁正是从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榜样。
1.《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抵御外敌、扩大版图的措施,向南“



”;向北“

9 。”

2.《过秦论》中具体写秦始皇施行暴政守天下,从文化上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的句子是“



,。”






3.贾谊在《过秦论》中对“战国四公子”做出高度评价的三句是“



4.在《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了“ ”的外交政策。
5.在《过秦论》中,“”一句表现了秦朝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的事实,而秦朝的暴政最终导致“

。”








,,。”



”。 与此句6.《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句子是“

7.《过秦论》中,贾谊通过“数百之众”与“九国之师”各方面的对比,引发了“





”的思考,最后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即秦灭亡的原因在于“

8.《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 表达的意思相同。
9.在《过秦论》中,诸侯为了削弱秦国,“ 时,“九国之师”则“







以此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但当秦国军队“开关延敌””,最终“从散约败”。
10.在《过秦论》中,写出了秦始皇强大的军事威慑力的句子是“,”11.在《过秦论》中,作者写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收缴了天下兵器并铸成金人,其目的是“

十四:《礼运(节选)》
1.《礼运》(节选)中最能体现对全社会的关爱这一特征的句子是“











”。
2.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运》(节选)中意思与之相近的句子是“



,”。
3.《礼运》(节选)中,体现人才得到重用,社会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的句子是




,”。




4.《礼运》(节选)中,体现大同社会老人、中青年、孩子都能得到恰当的安排的句子是“



,”。


5.在大同社会,人们珍惜劳动产品,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礼运》(节选)中“ 句描绘了这一现象。
6.《礼运》(节选)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7.《礼运》(节选)中“ ,,
”。的意思是对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
8.《礼运》(节选)中认为“大同”社会没有奸邪之谋,偷盗造反的事情也不会发生的句子是“
9.在《礼运》(节选)中,体现人们不是因个人的利益才发挥自已的智力体力,而是共同劳作、人尽其力的句子是“,”。
10.《礼运》(节选)中,体现“大同”社会即使是老弱病残也都能得到关爱的句子是“ ”。






11.《礼运》(节选)中描述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为人们所共有的句子是“


,”。
10

12.《礼运》(节选)中,“ 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十五:《陈情表》
1.在《陈情表》中,作者李密向晋武帝上表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起到总起和概括作用的两句是“


,”。
2.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人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3.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他说如果自己没有祖母,则“”;如果自己没有在身边,则“”。
4.《陈情表》中,李密明确表明自己想为朝廷效力,但因个人家庭原因而不能出任官职的句子是“,”。 5.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明自己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的句子是“


,”。







”两句概括了自己坎坷的命运,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感


6.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情基调;用“


”两句写出了自己家门冷落、人丁稀少的情况。





”赞颂晋武帝的恩德,并以此为过渡,将文章从叙7.在《陈情表》中,作者以“ 述自身引到“陈情”上来。 8.在《陈情表》中,“

”两句从祖母和自己的寿命对比的角度表明了暂不应命的原因。


9.李密在《陈情表》中通过列举乌鸦反哺的事例来恳请皇上答应自己将祖母奉养至终的句子是“




”。
10.在《陈情表》中,李密很注重语言表达得体,在陈述自己的情况时,语气委婉谦卑,在提及晋朝统治时,不惜恭维之词,其中恭维晋朝很注重孝道的句子是“ ,”。

十六:《归去来兮辞并序》
1.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开篇即喊出胸中之志,紧接着再以反问语气表示归田之志已决的句子是“








?”


2.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想象自己辞官回家的路上,船行顺风,轻松如飞,衣服随风飘扬,心情愉快的两句是“,”。
3.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号“易安居士”中的“易安”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句,表达傲然自得之情和甘于淡泊之志。
4.《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与“皆口腹自役”相照应并表示不要为远离官场而悲伤的句子是 “,”。
5.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未来则可把握的意思。
6.《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现作者自斟自酌,享受陋室之乐,心情愉快的句子是“ 7.《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

”两句,写作者悠然享受在庭院中漫步的乐趣,似乎已与自然融为一体。



”两句,写陶渊明自认菊前松下才是自己孤洁灵魂的栖息之11
8.《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地,因而效仿前朝隐士辞官归乡。 9.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畅享自然风光的情形。
10.山、水、鸟是诗人们钟爱的意象,这些意象给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情趣,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两句,写出了傍晚云静鸟倦的图景。
”两句,写出了诗人所向往的是良辰胜景独自出游,农忙之时躬耕农桑的





”两句,描写了诗人拄杖息,时时昂首远望,1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生活。

十七:《种树郭橐驼传》 1.郭橐驼的外号的来历是“

,, ”。
2.《种树郭橐驼传》中,以其他种树人的反应来表现郭橐驼种树技术高超的句子是






”。



3.《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种树时的态度的句子是“”,写他种完树后的态度的句子是“ 4. 《种树郭橐驼传》中“其本欲舒,


,,其筑欲密”几句概括了种树的要领。
5. 《种树郭橐驼传》写郭橐驼并没有特殊的种植方法,只不过是不妨碍树的生长,不损伤树的果实的句子是“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
5.《种树郭橐驼传》中把“他植者”养树不善与“长人者”养人不善对应起来,用“ ,,”三句揭示了官吏不应该以繁政扰民的道理。
7.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种树为他带来的“机遇”是“,”。 8.








”,写出了作者的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






;,
9.《种树郭橐驼传》中,一般种树的人不是撒手不管就是过于关心,结果适得其反,“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10.《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移栽易活的特点揭示了一个极其平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



,”。



1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指出了“他植者”种树时在“易土”和“培土”上的不足:“













。”这样必然会导致“



”的恶果。




”点明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意图。
12.《种树郭橐驼传》最后一句“

十八:《五代伶官传序》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开宗明义,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晋王在临终之前,以三支箭作为遗命,对庄宗叮嘱切切:“







!




,,!”

3.《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说明谦虚谨慎的好处和骄傲自大的坏处的句子是“

12


,”。
,”。

4.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借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亡国的史实,警诫后人的句子是“

5.《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回顾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总结出“ 结论,阐述了成败由人的道理。
6.《五代史伶官传序》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 ,。”
7.《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成功复仇后的庄宗因为骄傲自满,宠信伶官而落得一个“ 与前文的“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8.《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的下场,”两句话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达的意思相近。






9.《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强调人事的作用的句子是“


,!”

,,

10.《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杜渐。
”三句,借庄宗因宠幸伶人而亡国的事例告诫统治者要防微1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的句子是“ ,!”

十九:《石钟山记》
1.《石钟山记》中,作者写浅薄的人探求石钟山得名原因的做法是“ 2.《石钟山记》中写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




”。






3.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的语气提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也是对李渤主观臆断、自以
为是态度的批判。 4.









”两句表明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见解,并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5.作者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质疑郦道元对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的句子是“ ,,!” 6.《石钟山记》中描写石钟山下的巨石阴森恐怖的句子是“, ,”。
7. 作者在与苏迈的对话中将“噌吰”“窾坎镗鞳”两种声音与“ 和“






”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石钟山命名的缘由。
8.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没有流传下来有很多原因,《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与士大夫相关的原因是“ ,”。








!”肯定了古人对石钟山命名之正确,显现了作者的确9.《石钟山记》中作者以“ 信和欣喜。
10.在《石钟山记》中,“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山的声音,而“
”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山大石“侧立千尺”的形状。
13

11.石钟山“窾坎镗鞳之声”形成的原因是“,”。

二十:《登泰山记》
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从古长城引出了“最高日观峰”的所在位置:“ 写登山所见做好必要的准备。
2.在《登泰山记》中,作者与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 3.《登泰山记》中“










,”两句最能反映当时天气恶劣,登山艰难。

”两句通过描写雪后的泰山,写出了作者初登



。”为下文描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用语新颖、传神。 4.《登泰山记》中“ 磅礴。
5.《登泰山记》中,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登高远望,看到山下和半山腰美丽景色的句子是“ 6.《登泰山记》中“















,”几句,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两句生动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7.《登泰山记》中,作者抓住太阳将出时云彩颜色的变化,动静有序地描写出日出景色的句子是“



”。






8.《登泰山记》中“
”两句不仅写出了朝阳下日观峰以西诸峰颜色错杂的特点,更赋予了山峰以人的动态,形象生动。
9.《登泰山记》中,作者登泰山的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路线是“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
,,”。




”表明作者动身启程那天的天气十分恶劣,这似乎是一个巧合,10.《登泰山记》中,“ 也恰恰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
11.《登泰山记》中,姚鼐写从山顶向下俯视,云中众山如博戏掷具的语句是“ ,”。
二十一:《静女》
1.《诗经·静女》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地方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


”和“






”。






”两句是男主人公对恋人赠物“爱屋及乌”式








2.《诗经·静女》中“
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别具率真纯朴之美。
3.《诗经·静女》中写女主人公故意躲藏起来,惹得男主人公焦急不已的句子是“ ,。”
4.《诗经·静女》中写女主人公跋涉郊野采来荑草赠予恋人的句子是“ 而意深,一如陆凯《赠范晔诗》中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5.《诗经·静女》中,“ ,”两句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 6.在《诗经·静女》中,“








”两句通过对人物外在动作的描写,极具特征






”,物微

性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在心理,塑造了一个恋慕至深的有情人形象。

二十二:《无衣》

14

1.《诗经·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 “”“”“”。
2.《诗经·无衣》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 “”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刀挥戟的热烈场面。 3.《诗经·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首章结句“ 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







”,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



”,表明诗中”,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
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4.班固在《汉书》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诗经·无衣》中“ 三句与之表述相近。

二十三:《离骚(节选)》




1.在《离骚》(节选)中,屈原说自己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佩饰挂在身旁以表明自己的追求的句子是“,”。
2.屈原在《离骚》(节选)中明确表达天赋给自己带来良好的素质,而自己也毫不懈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的句子是“,”。
3.屈原在《离骚》(节选)中写自己早晨在山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摘取宿莽的句子是“ 4.屈原《离骚》(节选)中的“


,”。
,”两句,以自己的家世和父亲的名讳来说明身世,显示对祖先的崇拜以及他出身贵族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5.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明自己出身高贵的句子是“,”。
6.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

7.在《离骚》(节选)中,屈原说自己曾因用香蕙作佩带而遭贬黜,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仍坚定地表示:“,”。
8.在《离骚》(节选)中,屈原用比喻手法表明自己有美好的品德,但却遭到小人毁谤的句子是“,”。 9.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当仁不让、自荐充当前驱的句子是“










10.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早晚勤勉修德的句子是“,”。
11.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现自己兼具“内美”与“修德”,报国尽忠心切,唯恐时不我待的诗句是“,”。 12.在《离骚》(节选)中,屈原用“ 时的情况取了美好的名字的句子是“ ,”。
13. 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也要保持清白的句子是 “,”。













”两句写自己出生的时间吉祥;写父亲根据他出生14.《离骚》(节选)中,屈原用方枘和圆凿为喻,表明自己与世俗小人不能相容的语句是“


?”
15.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明自己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爱美好、从正道之心的句子是“


15




,。”
16 《离骚》(节选)中批判时人违背准则,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的句子是“,”。











17.《离骚》(节选)中“ 废除旧习,更改旧制。
”两句,上句词直,下句意婉,旨在规劝国君18.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时间更替很快的句子是“ ,”。
19.屈原在《离骚》(节选)中借草木、美人感叹岁月无情,担心自己年华老去,一腔报国之志无法实现的句子是









”。









”两句,从时间角度描写了20.在《离骚》(节选)中,屈原用“ 自日与香草为伴的情景。 21.在《离骚》(节选)中,“ 对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


”两句运用心理物及人,抒发了诗人22.屈原在《离骚》(节选)中流泪哀叹民生艰难的诗句是“,”。

二十四:《涉江采芙蓉》 1.《涉江采芙蓉》“ 人。
2.在《涉江采芙蓉》一诗中,“ 忧伤的感情。
3.《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之情,又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



,”。














”两句长叹点明了女主人公全部忧思之由来。
”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创设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两句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以乐景衬托了女主人公痛苦、







两句点明思妇采摘芙蓉想要送给远方自己想念的4.《涉江采芙蓉》中以“ 5.《涉江采芙蓉》中,“

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其所表达情感的纯洁与美好。 6.写主人公遥望故乡的方向,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句子是“,”。 7.《涉江采芙蓉》中表达主人公与爱人分隔两地、无限惆怅的句子是“, ”。
8.《涉江采芙蓉》中,“,”两句写“同心”之人不能相聚,表达了主人公心中的悲伤和痛苦。
9.在《涉江采芙蓉》一诗中,运用想象的修辞,从男主人公的角度抒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10.《涉江采芙蓉》中的“,”两句,描绘了一幅主人公在江中采荷花,而湖岸泽畔还生长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与下文欲
赠芙蓉与所思之人而不能的无奈形成对比。
11. 《涉江采芙蓉》写采摘的芙蓉因为“道阻且长”而难以送出的诗句是“? ”。
12.在《涉江采芙蓉》中,描绘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

16

13.运用设问的手法,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寂寞的句子是“,”。

二十五:《短歌行》
1.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广纳贤才以统一天下的远大志向的句子是“,”。







2.王绩《野望》中“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 ,”两句,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 3.曹操《短歌行》中“










?”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4.曹操《短歌行》中的“ 绝不会有“人满之患”之嫌。
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两句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贤才应当择明主,以图大业,但“













”两句,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也写出了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的心态。
6.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的句子是“,”。这两句点明了“愁”的原因,即对于贤才的渴求,这种对于贤才的渴慕之情,就如同热恋中的女子思念心上人一样。
7.《短歌行》中写诗人想象贤才远道来访的情景的句子是“,”;写他们相聚谈心宴饮,诉说往日情谊,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






8.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史记》中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现自己求贤若渴的名句是“,”。




9.《短歌行》开篇即由眼前的酒宴和歌舞场面说开去,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易逝的句子是“

,!,”。








10.《短歌行》中的“

表达了曹操对贤才在乱世中无处安身的惋惜之情。
二十六:《归园田居(其一) 1.《归园田居》(其一)中“ 终却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写诗人为误入世俗之网多年而长叹。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这是诗人进入官场最3.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守拙归园田”一句是对上文个性与现实冲突的回应,其中“守拙”回应


”,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需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
”,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

4.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








两句集中描写诗人做官时的心情,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17

5.《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示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6.《归园居》(其一)中“ ,”两句,套用汉乐府《鸡鸣》中的诗句,写了极为平常又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鸡鸣狗吠,一下子让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了起来。
7.在《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运用叠词,由远及近,描写了宁静的田园风光。 8.《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是简笔勾勒,表现了家宅的简朴。

”。


9.《归园田居》(其一)中用白描手法描写房屋周围树木茂盛的对偶句是“

10.《归园田居》(其一)用比喻和双关手法表达厌恶官场,感叹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二十七:《拟行路难(其四)》


”,这两句也是本诗的主题诗句。
1.《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控诉的句子是“

,”。
2.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用反问形式表现出自己想要抗争却不得不忍辱负重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面激起了愁海的狂澜。《拟行路难》(其四)中写诗人举杯驱愁,歌唱因之中断的诗句是“,”。 4.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






!”两句,以宿命论观点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宽慰自己,并渴望借此从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5.《拟行路难》(其四)中结尾两句“ 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愤慨不平?
6.《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诗人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句子是“ 7.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用“ 淋漓尽致。
8.在《拟行路难》(其四)中,“, 致的。
9.《拟行路难》(其四)中,“






”两句表现出黑暗的社会现实对寒人士的压迫,表


”两句运用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说明人的贵贱穷达是不一



,”。



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现士人敢怒不敢言、徘徊难进的状态。 10.《拟行路难》(其四)中,“







”通过“泻水”这一寻常现象的描写,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激愤不平却又无可奈何的悲愤抑郁之情。:
11.在《拟行路难》(其四)中,面对命运的不公平,表现诗人只能选择借酒消愁的句子是 “,”。

二十八:《春江花月夜》
1.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明月随着潮水从海上升起,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2.《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潮水连海,月亮升起”的动态景观的句子是“

18


”。
3.月亮是客观事物,但在诗人的笔下,月亮也带有主观情感。诗人张若虚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因此他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的月亮给人的感觉也是孤独的, “”一句就是最好的证明。
4.《春江花月夜》中,写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的句子是“ ,”。



5.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其中“,”两句浸透了人事变化、江月永恒的哲理。
6. 《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 ”。








7 《春江花月夜》中,写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8《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的宇宙天地,仿佛使人进入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冥思:








?”


9.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春江在月光照射下波光荡漾千万里的句子是“ ,”。







10.《春江花月夜》中“,”两句,借“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写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 11.《春江花月夜》中“ 人还远隔天涯。
12.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








”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





两句,写离人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不能传音讯之意,写思妇与离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13.《春江花月夜》中“










”两句,写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
14.《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


,”。







”两句属于侧面描写,写月光无法消除,

1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
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排遣不去的离愁。 16.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 如梦似幻的相思之情。
17.《春江花月夜》中,写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而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的景象,表现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


,”。18.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





两句回







”两句借月亮、江树等描摹出动人心旌、忆当初离别的场景,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极度悲凉。 19.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










”两句使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生的短暂和时光的悠久,富有哲理。 20.《春江花月夜》中“





”两句,通过“卷”和“拂”两个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无法排遣的惆怅和迷惘。

19

2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 离愁别绪。

二十九:《山居秋暝》
两句借明月的不忍离去来表达抒情主人公内心的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的诗句是“,”。 2.王维的《山居秋暝》中,“

”两句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3.“月”本无情,只因诗人寓情其中,“月”也就生出悲欢离合之情。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的“月”是寂寞清冷的;王维的《山居秋暝》“ 适安逸的。
4.《山居秋暝》中的“






”两句描绘了雨后山中的明月和清泉,表现了山中景色的优








”中的“月”是闲美明净,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平静。
5.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来突出山中环境幽静的句子是“,”。






6.《山居秋暝》中交代写作时节的句子是“”,写既然在这样的季节就不妨任春意消散的句子是“”。 7.《山居秋暝》中含蓄地表达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志向的诗句是“ 8.在《山居秋暝》中,“






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由高到低,描绘了月夜下清幽的自然景色。
,”。
9.《山居秋暝》中直接描写山间宁静夜景的句子是“

10.《山居秋暝》中,诗人化用“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并委婉地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的句子是“


,”。







”两句由写景转为写人,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1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
活情趣。这两句动静相衬,不仅突出表现了山野的静谧,也使山野间充满了盎然生机。

三十:《蜀道难》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从上、下两个角度极言山之高、川之险的句子是“,”。 2.李白的《蜀道难》中,“ 过,惊险万状。
3.《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为崇山峻岭所阻隔,只有飞鸟才能跨越的句子是“



,”。





”两句,以“五丁开山”的传说来反映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英


”两句写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4.李白《蜀道难》中“
雄气概,从中也可以看出蜀地的与世隔绝和蜀道的来之不易。 5.在《蜀道难》一诗中,“ 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
6.李白在《蜀道难》中化用西晋左思《蜀都赋》中“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诗句是“,”。 7.《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

,”。












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8.在《蜀道难》中,诗人在感叹蜀道之高时,用黄鹤和猿猱的例子暗示行人人蜀艰难的诗句是“ 9.李白《蜀道难》一诗中,“ 的传说,衬托出蜀道的山高水急。

20
”两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羲和驾六龙”
10.《蜀道难》中写剑阁天险高峻崎岖,易守难攻的句子是“,, ”。
11《蜀道难》中用杜鹃这一意象渲染蜀山苍凉的环境气氛的句子是“,”。 12.李白在《蜀道难》末段用“,”两句表达了他乡虽好,但不如故土的思想。













13.从李白《蜀道难》一诗末句“,!”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叹息。 14.《蜀道难》中“,”两句写出了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代价才开辟出了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 15.《蜀道难》中,李白对远道之人面对天险仍要冒险发出疑问 的诗句是“,。”
16.《蜀道难》中的“,”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奇险风光。 17.《蜀道难》中描写青泥岭的山路盘旋曲折,走很短的路都要绕很多弯的句子是“, ”。
18.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认为自古以来蜀、秦之间没有沟通往来的原因是“, ”,这两句诗进一步写出了两地之间被崇山峻岭所阻的情状。
19.李白在《蜀道难》中用“,”极写高峻雄奇的蜀道只有鸟儿能够飞越。
20.李白《蜀道难》中的“,”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沟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2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从而产生了一种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2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了蜀道的山高水险,“”一句以太阳神的神话来写山之高,接着“”一句写出了河流的波涛汹涌。

三十一:《梦游天姥吟留别》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李白敢于向权贵挑战的高贵品格的句子是“,?”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作者由梦境转入现实后颇感失落的句子是“, ”。
3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承上启下,表现作者由现实转入梦境的句子是“, ”。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是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天台山之高大,以衬托出天姥山高峻雄拔的气势。
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夜幕降临时天姥山恐怖景 象的诗句是“,”。
6.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流露出消极情绪的句子是“,”。这两句包含着诗人对人生几多失意的深沉感慨。 7.《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诗句是“,”。
8.《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谢灵运在剡溪的住处环境清幽的句子是“”,写动物的叫声震耳欲聋的句子是“”。 9.《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
10.《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表现仙境的石门打开时惊天动地的气势;“,”两句描写石门打开之后光辉

21

灿烂、壮丽非凡的景象。 三十二:《将进酒》
1.李白的《将进酒》以“,”两句开篇,气势惊人,用黄河的永恒浩大反衬生命短暂、人生易逝。
2.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3.李白的《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惟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 4.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但又无法改变现实,只能以消极的办法与之对抗的诗句是“,”。 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描写人生短暂的名句,如屈原《离骚》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又如李白《将进酒》中的“,”。
6.李白的《将进酒》中“,”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了饮者的地位。 7.《将进酒》中的“,”,是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诗人对此不再抱有幻想而逃于酒乡。 8.《将进酒》最后的一番豪言壮语,与开篇的悲相关合,奔涌着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9.李白在《将进酒》中表面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愤慨之情,因怀才不遇而暂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 10.在《将进酒》中,李白用“、、,”几句写典裘当马也要换酒,狂放至极。 11.《将进酒》中“”的万古寂寞之叹,更使诗人的郁愤、失意之情具有了典型意义。

三十三:《燕歌行并序》
1.高适《燕歌行并序》中的“,”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可见诗人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2.高适《燕歌行并序》中的“,”两句,从将领和君王两个角度来写将领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暗含讥讽,预伏下文。
3.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揭露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必败的原因的句子是“, 4.《燕歌行并序》中,“,!”写战士浴血奋战,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决心以身殉国,视死如归。
5.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两句描绘了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6.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两句回应上文,点明因将军骄逸轻敌而最终战败的结果。
7.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用蒙太奇镜头表现出两地离情深重和士兵的久戍之苦的句子是“,”。 8.《燕歌行并序》中“,”,借赞美汉代飞将军李广来进行古今对比,讽刺主将不恤士卒的行为。
9.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一句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烘托出一片肃杀的气氛;“”一句写出敌人行动迅疾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
10.《燕歌行并序》中描写将士出征时金鼓齐鸣、旗帜飞扬的诗句是“



”。


11.《燕歌行并序》中通过对思妇和征夫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展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的句子是“,”。

三十四:《蜀
相》
1.杜甫《蜀相》中“?”两句,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的情意,做了极为深微的表达。
2.《蜀相》中“,”两句,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也蕴含着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与痛苦。
3.《蜀相》中“,”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哀思,以及对他未能实现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计的痛惜之情。
4.《蜀相》中开篇以“?”直切题意,不疑而问,增强了语势;“”则对此做出回答,指出丞相祠堂在那松柏葱

22

郁之处。
5.《蜀相》中以乐景衬哀情,通过对诸葛亮祠堂外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的诗句是 “,”。
6.在《蜀相》中,“”写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向他求取统一天下的计谋;“”写诸葛亮出山之后,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匡扶刘禅,忠心耿耿。
7.《蜀相》中,诗人对诸葛亮的功败垂成表示惋惜,同时借此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的句子是“,”。 8.《蜀相》中“,”两句写祠堂外的景色,动静相衬,恬淡自然。 9.《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
10.《蜀相》中,诗人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与自己的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11.杜甫《蜀相》中“,”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悼念、惋惜之情。

三十五:《客
至》
1.《客至》中“,”两句,既把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绿树环绕、春意荡漾的环境描绘得十分秀丽可爱,又暗示了作者闲逸却寂寞的心情。
2.《客至》中“,”两句用春水”“群鸥的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3.《客至》中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4.《客至》中写主人待客时因酒菜不丰盛而感到抱歉的诗句是“,”。 5.《客至》中以诗人与客人谈话的口吻表达迎接客人到来的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
6.《客至》中写出作者虽然生活简朴、饮食简陋,但待客之心热情无比的句子是 “,”。
7.《客至》中对宾主脱略形迹、兴致盎然的场面毫不着墨,却写与邻翁共欢共饮的句子是 “,”。
8.《客至》中“,”两句,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 9.《客至》中“,”两句,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10.杜甫《客至》中“,”两句,通过描写诗人请邻翁对饮这一细节,细腻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与客人之间诚挚、率真的友情。
11.杜甫在《客至》中描写草堂环境优美、生活恬淡闲适的两句是“,”。 12.《客至》中表达了客人到来时作者的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高》









三十六:《登
1.《登高》中“,”写远望所见,作者用传神之笔描写了凄冷的江色和长江的汹涌之势。
2.杜甫在《登高》开篇写登高见闻,以“,”两句描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将视觉、听觉融为一体,使风、天等六种意象自然成对。
3.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他在《登高》中抒发了自己长期漂泊他乡、晚年多病的悲愁之绪

23

“,”。
4.杜甫的《登高》中,“,”两句通过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写出了作者晚年离乡万里、疾病缠身的凄苦生活。 5.杜甫在《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6.杜甫的《登高》中,诗人用“,”直接抒发自己的多重愁苦,被宋代学者罗大经认为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7.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备尝艰难潦倒之苦,白发日多、疾病缠身而不得不放下消愁的酒杯的名句是“,”。 8.夔州向来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江水洲渚则是另一番景象,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不断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图画。杜甫《登高》中“,”两句就描绘了这一画面。 9.在《登高》中,诗人表现自己潦倒困苦、借酒浇愁,因国难家愁而悲愤的句子是 “,”。
10.《登高》一诗情景交融、意境旷达,其中极写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11.《登高》中的“”一句,从形、声角度精练传神地描写了风、天、猿等景物,意境阔大;颔联中“”一句,用江水的不尽隐喻了推排不尽的羁旅之愁。
12.杜甫《登高》中,“,”两句让人联想到落叶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于无形中传达出诗人对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慨。
13杜甫在《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句中化境 14.杜甫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中常常充满了忧国之思,如《登高》中“, ”两句,既有对个人命运坎坷的感慨,又有对国事艰难的担忧。
15.《登高》开篇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为全诗悲秋定下了基调的诗句是“, ”。
16.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杜甫在《登高》中抒发了类似感慨的句子是 “,”。








17.杜甫《登高》中,“,”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困苦失意中年华老去,因国难家恨而苦痛于心的悲愤之情。 18.杜甫《登高》中,“,”是千古名句,写出秋天萧瑟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象,集中体现了悲秋的典型特征。 19.酒是水制的诗,诗是心酿的酒。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如杜甫《登高》中的 曹操《短歌行》中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0.杜甫《登高》中“”一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但用“”一句继之以滚滚长江,使其境界旷远,意象宏阔。

三十七:《登岳阳楼》
1.“,”两句写洞庭湖浩渺的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奇丽。 2.《登岳阳楼》中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的诗句是“,”。
3.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地域辽阔,气势恢宏,杜甫的《登岳阳楼》中“, ”体现了这一特点,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4.杜甫《登岳阳楼》中借”“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
24



5.《登岳阳楼》中描写诗人漂泊天涯、疾病缠身、孤单落寞的诗句是“, ”。
6.《登岳阳楼》中“,”两句,表现出诗人心系国家安危,胸襟博大。
7.《登岳阳楼》中“,”两句,描写了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想到边境仍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不禁涕泗交流的场景。
8.杜甫在《登岳阳楼》中集中抒发自己老病孤独、身世之悲的句子是“, ”。
9.在杜甫的《登岳阳楼》中,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冲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0.在《登岳阳楼》中,杜甫写自己眼见国家动荡不安却报国无门的哀伤的诗句是“,。”






11.《登岳阳楼》中,表现诗人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怨愤之情的句子是“, ”。










12.《登岳阳楼》中,作者笔锋一转,由个人身世之哀扩展到国家动荡之愁的句子是 “,”。
13.《登岳阳楼》中,从所见转到所感,从阔大转到狭小,从登临的喜悦转到身世的凄凉的诗句是“,”。

三十八:《琵琶行并序》
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弹奏已毕,但人们依然在月下沉醉于乐声中的名句是“,”。




2.《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 ”。
3 吴激《人月圆》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和“,!” 4.《琵琶行并序》中,通过写别人的反应,侧面表现琵琶女年轻时的演奏技艺高超和美貌的诗句是“,”。 5.《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梦到自己青春年少的时光,醒后伤感落泪的句子是“ ,”。
6.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两句运用联想,描摹了琵琶女演奏的乐音陡然高昂,如瓶水四溅、跃马拼杀的场面。
7《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在调弦校音时虽曲调未成但深情已显露,以此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两句是“,”。 8.《琵琶行并序》中,既交代事情的背景,描绘出一幅萧瑟的清秋景象,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9《琵琶行并序》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从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 10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并序》中的“?”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11.《琵琶行并序》用鸟鸣声和水流声来形容琵琶声的名句是“, ”。
12.《琵琶行并序》中描写作者被贬之后的居住环境的诗句是“,

25

”。
1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抒发了诗人与琵琶女同病相怜的感慨。
14中国古典诗词多用比兴手法,因而联想特别丰富,巧妙而多变,使诗歌形象更为突出。《琵琶行并序》中的“,两句,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15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在《琵琶行并序》中,“, ”两句借月抒发别离之绪。
16.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却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是“,”。




17.古诗文中常常有以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表达出被贬后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 之情。
18.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以此来反衬音乐的强大感染力。 19.《琵琶行并序》中借月亮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的句子是“, ”描写了琵琶女与秋月为伴的凄寒景象。
20.《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沦落天涯后的悲苦:华年不再,青春已去,只有在梦里回味往昔的荣光梦醒时分,跌回现实中来,无限悲伤。
21.《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通过“,”两句描写琵琶声陡然高昂,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了高潮。 2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两句用比喻的修辞、对比的手法正面描写琵琶声的曲调和韵律。

三十九:《李凭箜篌引》
1.《李凭箜篌引》中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的诗句是“”,交代演奏者姓名和地点的诗句是“”。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宁静状态衬托出乐声投射在人们心中的感受,《李凭箜篌引》中也具有近似艺术效果的诗句是“”。
3.《李凭箜篌引》中通过神奇的比喻写出乐声各种变奏的句子是“, ”。










《李凭箜篌引》中的侧面描写是一大特色,其中借行云状态写乐声的诗句是“
”借神仙人物的感受写乐声的诗句是“。”5.《李凭箜篌引》中“,”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写了乐声传出,月亮寒光因之融化,紫皇为之感动的情景。
6.《李凭箜篌引》中“,”两句,通过神奇的想象生动描绘出乐声高亢的状态。 7.《李凭箜篌引》中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感动不已的句子是“ ”同时,“”一句用这两个出其不意的字眼修饰鱼和龙,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8.《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9.《李凭箜篌引》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吴刚和玉兔的表现展现音乐魅力的句子是“,”。



26

10.《李凭箜篌引》中通过女娲补天的神话来描摹乐声激越动听、富有震撼力的句子是 “,”。
11.《李凭箜篌引》中写优美悦耳的弦声一经传出,山野上的浮云便为之凝滞的句子是“

四十:《菩萨蛮》
温庭筠在《菩萨蛮》中通过一系列比喻描写了女子清晨睡后的妆容:“, ”。
2.温庭筠《菩萨蛮》中“,”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女子刚起床时慵悚倦怠的情态。 3.温庭筠《菩萨蛮》中“,”两句写女主人公装扮的具体情形,写出了人物的娇俏艳丽。
4.《菩萨蛮》中用“,”刻画人物的神态、动作,暗示人物心情,巧妙地传达出闺中女子的娇慵、惆怅、百无聊赖之情。
5.《菩萨蛮》中“,”写镜面两交,花与人面交互重叠,以十字状难状之妙景,实为奇妙之笔。 6.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两句描写了女主人公晨起慵懒,头发散乱未加整理的形象。 7.温庭筠的《菩萨查》中写女主人公装扮之后姿容艳丽,脂含自怜之意的句子是 “,”。
8.温庭筠《菩萨蛮》中,“,”两句描写闺中女子对镜贴花的细节,并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桃花相映一句,描绘出了一幅花面相映图。 9.温庭筠《菩萨蛮》中,“







”两句写出了闺中女子服饰的华贵,同时也与前文”;写乐声触动愁怀,令人潸然泪下的句子是“”,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写女子山眉深蹙、梦起迟妆形成对比,突出了她的孤独。
10.温庭筠的《菩萨蛮》开头两句“,”写女主人公待起未起之情景,十分别致。 11.温庭筠《菩萨蛮》中,“,”两句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了闺中女子刚晨起时的形象。

四十一:《锦
瑟》
1.《锦瑟》中的“,”两句,用了庄子和望帝的典故,一方面借美好缥缈的梦境表达亦真亦幻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2.《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叹惋不已的句子是 “,”。





3.李商隐《锦瑟》中的“,”两句,表现出一晃年岁半百的诗人回首青春年华时一言难尽的感情。
4《锦瑟》一诗中,李商隐用南海鲛人良玉生烟两个典故表现美好愿望可望而不可即,抒发了悲伤嗟悼之情的句子是“,”。
5.李商隐《锦瑟》中“,”两句,运用典故写自己曾经沉迷于美好的梦想,有过殷切的思念,给诗歌营造了一种迷离的意境。
6.在《锦瑟》中,李商隐将自己一生的遭遇概括为惘然,并以“,”来衬托今日回顾往昔时伤感的沉重。 7.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句子是“,”。



8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27

《大话西游》中这段台词已成为经典,然而早在唐朝时,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就用“,”表达了这种追悔莫及的心情。
9.李商隐《锦瑟》一诗中的“,”两句,用鲛人泪和蓝田玉的典故创设出无比美妙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之情。
10.《锦瑟》中,李商隐化用庄子和杜宇的典故来营造朦胧迷离、悲戚哀怨意境的句子是 “,”。
11.古典诗词善以杜鹃表达悲切之意,如李商隐《锦瑟》中“, ”。
12.李商隐在《锦瑟》中借物发端,以埋怨的口吻引发华年之的两句是“, ”。

13.《锦瑟》写华年往事如梦般凄迷、如杜鹃啼春般伤感的诗是“,












”;感叹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和向往终归缥缈虚幻的古名句是“,”。
14.《锦瑟》中的颈联“,”,上句用鲛人泪化明珠的典寄托伤感,下句用蓝田山地下美玉生出烟雾的典故隐喻己的人生追求。
15《锦瑟》以锦瑟起兴,表达聆听锦瑟之繁弦,勾起对华年事之追思,音繁而绪乱,怅惘而难言的诗句是“,” 16.《锦瑟》中的“,”两句,作者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17.李商隐《锦瑟》中“,”两句,借南海鲛人和蓝田美玉写出了诗人理想的最终幻灭。 18.《锦瑟》一诗中表现作者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并能表达诗人惆怅之情的句子是 “,”。
19.《锦瑟》一诗中描写曾经的感受虽让人怀念,但究竟如何,却又难以说清的句子是 “,”。
20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因其啼声甚哀,往往用来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有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锦瑟》中也有一联提到杜鹃:“,”。







四十二:《虞美人》
1.李煜《虞美人》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表现愁绪绵绵不断的句子是 “,”。






2.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诗人感慨时光流逝,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
3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空怨问苍天:“,”。 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5.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已不见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
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限的亡国伤感之情。
6.《虞美人》一词中,李煜运用反问句表达宇宙永恒和人生短暂无常之意的词句是
28

“,”。 两个意象: “,”。
7 明月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虞美人》中也用到了这《虞美人》一词中,写李煜思想过去和未来,愁闷无法排遣的句子是“, ”。
8.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问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的句子是 “,”,其中饱含词人对旧日生活的悔恨。
10.《虞美人》中,表现李煜这位亡国之君的愁绪如春水奔流倾泻,无穷无尽的诗句是 11.《虞美人》中,李煜写忧愁多而绵长的名句是“,”。
1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13.《虞美人》中,作者面对江山易主、人事皆非的现实却不敢明言,勾起无穷幽怨和怅恨之情的句子是“,”。


“,”。
14.《虞美人》一词中,作者同时运用比喻和以景结情的手法,表达了无尽愁思的句子是 “,”。






”。

15.李煜的《虞美人》中,写出物是人非之感的两句是“,
16《虞美人》中表现词人在不断流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慨叹的句子是“, 17.《虞美人》中,李煜以“,”两句描写对春花秋月的厌烦之情,抒发了凝思往事的复杂情怀。 18.李煜《虞美人》中“,”两句,写词人夜晚在月兆下深切怀念故国的情景,伤悲之情溢于言表。 19.李煜《虞美人》中,与精雕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未曾改变相对比的句子是 “”;词人用化虚为实的手法表现自己对故国的愁思的句子是“”。
20.李煜《虞美人》中起句“”写词人希望春花秋月的美好景色早日了结,次句“”点明原因,只因春花秋月会引起他对心碎往事的追忆,开篇奠定悲凉的基调。
2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写词人遥望金陵想象旧日生活,并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句子是“,”。 22.《虞美人》一词中,李煜对故国江山易主、历史更迭发出感慨,并将这种情感寄予在客观事物这种亘古不变的意象中的句子是“,”。

四十三:《望海潮》
1.《望海潮》中的“、、”,开篇点出杭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2.《望海潮》中的“,,”几句,选取了代表杭州湖山之美的两种典型景物,写出了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
3.《望海潮》中“,”两句,运用互文的手法,写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4《望海潮》中“,”两句,写要将美景画成图本,日后去朝廷任职的时候就可以夸示于同僚,含预祝高升之意。 5.《望海潮》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其中“”街巷河桥的美丽;“”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6.《望海潮》先写杭州百姓的游乐,以“”写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后写杭州官员的游乐,以“”写官员出游时随从众多及威风凛凛的场面。
7.《望海潮》中“,”两句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江面宽广无比。

29


8.桂子和荷花是杭州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景物。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柳永的《望海潮》中也写道“, ”。
9.《望海潮》中“,,”几句写都市户口的繁庶,表现了杭州繁华热闹的景象。 10.《望海潮》写杭州市场繁荣、市民殷富,整个都市繁华、富庶无比的句子是 “,,”。
11.《望海潮》中的“,,”描写了钱塘江堤上茂密如云的树木、波涛汹涌的海潮。

四十四:《桂枝香·金陵怀古》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是写远望中的江和山。长江从金陵城外流过,像一匹白绸子;远山青翠峻峭,如箭般林立。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写日落之江天,状夕夜之洲渚,使得作者白描的晚秋之景顿增明丽之色。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两句点明了地点和季节。
4.《桂枝香·金陵怀古》写晚秋季节特有的白练般清澈的江水和林立的翠绿山峰的句子是 “”。






5.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两句,雄壮宽广的气度,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6.《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写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归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句子是“,,”。 7.《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是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来借古讽今,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8.《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两句,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词人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军兵临城下,而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寻欢作乐的场景。 9.《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水,“”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 10.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中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寓惆怅之情。

四十五:《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一句道出了词人对与亡妻阴阳两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为全词奠定了凄哀的感情基调。
2.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想到爱妻华年早逝,心情极为沉痛,无处可以述说自己凄凉心境的句子是“,”。
3.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三句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表达容颜苍老、形体衰败的忧愤,也表现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
4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悼亡词,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写词人进入梦境的句子是“” 5.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梦中回到了故乡,与妻子在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重逢,写
30

梦中所见的句子是“”。
6《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两句是“,”
7.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两句,看似梦境纪实,实际是以前夫妻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
8.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三句借设想亡妻思念自己来表现自己对亡妻的深刻思念,用的是从对方写已方的手法。
9.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两句,既写出了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词人与妻子不能相互倾诉的悲哀。
10.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写夫妻相见之时没有出现久别重逢的亲昵,而是“,”,这正是苏东坡笔力奇绝之处,妙绝千古。

四十六:《念奴娇·赤壁怀古》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刻画周瑜年少英俊、从容应敌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赞赏敬佩之情的句子是“,,。”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诗句是 “,,”。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手法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句子是“,,”
4.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观的句子是“,,”。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千古江山,想起许多在这个历史舞台上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不禁感慨:“,。”
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抒发词人年岁将老、功业未成的感慨的两句是“, ”。
7.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中都有对英雄人物的精彩描绘:周瑜雄姿英发。,,”,曹操“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8.《念奴娇·赤壁怀古》借美女衬托英雄人物的句子是“,”。
9.《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两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赤壁壮丽景色的描写,又引起下文对赤壁之战的感怀。
10.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被贬于黄州,以酒祭奠江月,唱出了“, ”的心底悲歌。
1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神游故国后,用“,”抒写对年华逝去的感叹。 1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 ,”。
1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由怀古转为对自身命运慨叹的句子是“, ,”。
1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词句是“,”。

31

15.《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的“,,”三句,不仅描绘出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传达出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16.《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三句,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历史人物。
17.《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几句,通过对山石、浪涛的描写,将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18《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应战时的潇洒从容,体现他对赤壁之战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词句是“, 19.《念奴娇·赤壁怀古》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的词句是“,,”。 20.有人认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两句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其实是表现了苏轼看透人生的一种达观。
2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在咏赤壁和怀周瑜后,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的句子是“,”。
2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由慨叹古人、凭吊英雄而联想到自身,从年龄上把自己和周瑜做了对比:“”写出了词人头发花白却功业无成,而彼时的周瑜“”两相对比,更显词人的伤感情绪。 2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慨叹,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四十七:《登快阁》
1.《登快阁》中,“”化用《晋书·傅咸传》所载杨济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语;“”化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处。
2.在《登快阁》中,描写作者举目远望,只见天地阔大,澄江如练,江水向远处流去的句子是“,”。





3.在《登快阁》中,诗人从“”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然后渐入佳境,通过“”写自己陶醉在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形成了鲜明对照。
4.黄庭坚在《登快阁》中开门见山,写自己厌倦了为官之事,偷得闲暇登上快阁玩赏的句子是“,”。
5《登快阁》中巧用伯牙绝弦阮籍青白眼的典故,抒发诗人的抱负无法实现、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的句子是“,”。
6.黄庭坚《登快阁》中的“,”两句,描绘出一派辽远阔大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追求,使人想到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黄庭坚用其字词而不袭其意,境界别开。 7.“,”两句是诗人对初登快阁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8.《登快阁》中“,”两句运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烦忧及孤独无聊的心境。 9.《登快阁》中写诗人意欲结束宦游生活,想要与白鸥过归隐生活的句子是“, ”。
10黄庭坚在《登快阁》中表明自己想摆脱纷乱现实的束缚,追求洒脱自在、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

四十八:《鹊桥仙》
1.秦观的《鹊桥仙》中写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逢,赞颂两人高尚圣洁的爱情的句子是 “,”。
2.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秦观在《鹊桥仙》中
32

却写道:“”这句词写出了经过长途跋涉,牛郎织女终得一见的情景。
3.《鹊桥仙》中的“,”两句,写出相会的情意像悠悠无声的流水,温柔缠绵,同时表明相会时间之短。 4.《鹊桥仙》中,写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的句子是“,”,借此显示出织女的手艺精巧绝伦。
5.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钉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写出了人们久别重逢后常有的心态,秦观的《鹊桥仙》中“,,”三句也
写出了主人公相会时的心情。
6.在《鹊桥仙》中,“”描写银河的辽阔,牛郎织女相距之遥远,突出了相思之苦。 7.秦观的《鹊桥仙》中写牛郎织女相会和离别情状的句子是“,, !”
8.《鹊桥仙》中的“,”两句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具有了跨时代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9.秦观的《鹊桥仙》中“,,”三句,一方面写织女编织云锦的精巧,另一方面营造了人间正是乞巧节的特定意境,描绘了七夕牛织女相会的情景。
10伤离别是人之常情,秦观《鹊桥仙》“,两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将词的主旨升华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

四十九:《苏幕遮》
1.周邦彦的《苏幕遮》中“,”两句点明了季节。
2.《苏幕遮》中的“,,”三句,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清丽喜人的雨后荷花图。
3.周邦彦的《苏幕遮》中,“,”两句赋予鸟雀以人的情态,它们也会,也爱,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 4.《苏幕遮》一词中,“,”两句体现了作者对漂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实为不如归去之意。 5.《苏幕遮》中,写词人梦中与友人畅游芙蓉浦,表达了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6杭州西湖上的十里荷花闻名天下,京城夏日雨后荷塘的景致牵动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于是周邦彦在《苏幕遮》中慨叹道:“






?”
7.周邦彦的《苏幕遮》中“”写词人长久地客居长安;“”问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主客移位,更加衬托出词人对家乡亲朋的思念之情。
8.周邦彦在《苏幕遮》中写梦回故乡,于虚实转换间抒发自己的思乡愁绪的句子是“


”。










”两句,生动地描绘出小鸟活泼灵动的神态。








”,被王国维在《人间


9.《苏幕遮》中“
10.《苏幕遮》中的“

词话》中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描绘出了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美。 11.在周邦彦的《苏幕遮》一词中,“ 情思和遐想。


33
,”两句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给人留下无限的
五十:《声声慢》
1.《声声慢》写词人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开始,可见词人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则直接写出词人对清冷环境的感受。
2.在《声声慢》中,连用七组叠词表达了词人孤独凄苦、百无聊赖的悲凉之情的句子是 “,,”。





3.在《声声慢》中,写晚秋天气反复无常、词人难以休息的句子是“,。”4.古人有借酒消愁一说,词人李清照也不例外,在《声声慢》中,写词人本欲用酒来消除愁情,没想到还是驱不散晚风带来的寒意的句子是“














!”
5.李清照早年曾作一首《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在漂泊江南,看到北来的大雁时,她自然地吟出“









”以寄愁苦之情。



6.在《声声慢》中,运用拟人手法和反问句来表达故物照旧,人面全非的无限感慨的句子是“












?”





7.在《声声慢》中,“ 这一生活状态的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无边无际的孤独和度日如年的煎熬之情。
8.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化用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词意,表现词人无限愁绪的句子是“,”。
9.在《声声慢》中,词人直抒胸臆,化繁为简,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说不尽的愁绪都用“,”代之。 10.《声声慢》中“




,





”几句,既写出了词人无心摘花的郁闷,又表现出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更加深远。

五十一:《书
愤》
“,”。

1.陆游在《书愤》中借南宋人民抗金的两次胜利,抒发自己如山的报国壮志的句子是








2.陆游在《书愤》中用“ ”两句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3.陆游《书愤》中感叹世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的一联是“,”。

4.《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大破敌军的壮观场面,构成一幅波澜壮阔、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的句子是“,”。
5.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歌颂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注重歌颂他的精神品格。
6.《书愤》中,写诗人早年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的句子是“”;而后描写他大志落空,揽镜自照时发现自己双鬓已白的句子是“”。
7.《书愤》中借用典故表现诗人期许的落空、年华已逝而壮志未酬的苦闷的诗句是“,”。 8.《书愤》中表达陆游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的诗句是“,”。
9.陆游在《书愤》中用“,”两句抒发了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渴望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感慨。 10.陆游《书愤》中的“,”两句描写了宋军英勇抗金的壮观场面。
11.《书愤》中,诗人用“,”两句,既感叹壮志未酬,年华飞逝,又表达出对统治者无心收复中原的愤慨。

34


五十二:《临安春雨初霁》
1.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用“,”两句将世间情味喻为轻纱,写出自己客居繁华都城的无奈。
2.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情,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的“,”则用春雨”“杏花来写心情的郁闷和惆怅。
3.《临安春雨初霁》中语言清新隽永、生动地描绘出临安春雨初晴的美丽春光的两句是“,”。






4.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看似写自己作草书、品茶的闲适生活,实则暗藏无限感慨与牢骚的句子是“,”。 5.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自己志不得伸,与其被投闲置散,不如回乡躬耕的句子是“,”。
6.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颔联“,”两句中,一夜两字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随着这雨声涌上了眉间心头。
7.《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描写了诗人闲来无事作草书和晴窗下品清茗的生活场景。
8.《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的“,”两句,以世间最寻常的雨声和市井之间最寻常的叫卖声入诗,简单质朴,却写出了诗人此刻百无聊赖又不禁为眼前春景着迷的心情。
9.《临安春雨初霁》中的“,”两句细致贴切,语言清新隽永,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成为游诗歌中的名句。
10.《临安春雨初霁》中化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之语,道出羁旅之苦、京中风尘之恶,意欲早还家的句子是“,”。

五十三:《念奴娇·过洞庭》
1.《念奴娇·过洞庭》中的“,,”三句,明写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
2.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用“,”两句,概括出洞庭湖广阔无涯、幽美平静的特点,抒发了泛舟湖上的乐趣。
3《念奴娇·过洞庭》中通过大与小的比照表现出一种空阔的境,又显示出词人豪迈、超旷的内在气质的句子是“, 4.《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在月光映照下,湖面通透的景色的句子是“,,”。







5.《念奴娇·过洞庭》写出作者乘着一叶扁舟,纵目洞庭,所见湖面广阔、湖水明净光洁的句子是“,”。 6.《念奴娇·过洞庭》写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句子是“,”。7.《念奴娇·过洞庭》中,作者回忆往日任职经历,抒发虽然仕途失意却光明磊落的句子是“,”。





8.《念奴娇·过洞庭》写词人被免职后不免带有几分失落,但气概丝毫不减,不管处境如何,心神没有一点儿动摇的句子是“,”。
9《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气魄雄伟、豪情万丈,写要以自已为主,以万象为客,用北斗饮江水的句子是“,


10.李白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念奴娇·过洞庭》中与之构思相近的句子是“,,”。


11.《念奴娇·过洞庭》中的“,” 两句,说明诗人已忘情于月白无风之夜,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35

五十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写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地被人们淡忘的句子是“,,”。



2.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收复洛阳、长安等地。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辛弃疾一生立志收复中,可惜朝廷早已将他遗忘,他只好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








?”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两句,抒发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感慨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之后,镇江的高山大江依然如故,而曾在这里建都的吴国君主孙权,却已无处可寻的句子是“,,”。



7.作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开篇以“,,”缅怀英雄孙权,并发出“,,”的感慨,感叹当年的流风余韵已被岁月洗涤净尽。
8.在《永遇乐·京口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想起刘裕两度挥戈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故土的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把其形象地概括为“,”两句。
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紧扣怀古二字,词人登高望5远,首先想到著名历史人物孙权,不禁感叹“, 1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的强盛局面和英雄事迹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复返,只留下京口供后人凭吊的句子是“,,”。



1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借刘义隆的典故,批判了南宋朝廷草率北伐的行为。 1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仓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1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将传言中刘裕的故居遗迹呈现在读者眼前。 1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诫南宋朝廷应慎之又慎。
16.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如今佛狸祠下“”的景象与四十三年前“”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忠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刻不容缓。
17.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怀着深重的忧虑和报国无门的压抑,悲愤反问的两句是“,?” 18.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两句,写出了词人回到南方后,几十年前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令他永生难忘。
1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既包含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又包含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的词句是“,,”。





三句,援引南朝刘义隆草率出兵、最终落败的历史事实,告五十五:《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写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的苦难,百姓背离故园的句子是


“,”。
36

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其中写流水中尽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的句子是“”,写自己望向长安的视线被无数青山遮住的句子是“”。





3.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比喻民众团结抗敌、恢复失地的意志不可阻挡的句子是“,”。



4鹧鸪鸣声凄切,在古诗文中通常是作者用来表达沉郁苦闷情感的意象。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两句,就以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寓含降金之事行不得之意,表现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5.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词人抬眼遥望长安,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作者以此句“,”写出了自己的满怀忠愤。
6.我们常说山不转水转,意思是山是安稳不动的,而水是灵动多变的,山终究无法阻挡水的流淌。《菩萨蛮·江西造口壁》中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两句,写词人满怀愁绪时,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那是作者沉郁苦闷情怀的真实写照。
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两句表现了词人对中原民众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于统治阶层苟安一时、不图恢复中原的现状的悲愤。
9.《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两句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十六:《青玉案·元夕》
1.《青玉案·元夕》中化用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句子是“ 的景象正是为了衬托站在“”的那人
2《青玉案·元夕》中写一簇簇的烟花飞向天空,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渲染元宵佳节热闹景象的句子是“。,”。




”,而这纷繁美丽3.《青玉案·元夕》中用“”一句写出了车水马龙、人潮拥挤的观灯盛况。
4.《青玉案·元夕》中“,,”几句生动地展示了元宵整夜百乐齐鸣、花灯炫目的热闹景象。 5.《青玉案·元夕》中“,,”几句从听觉、视觉的角度烘托出热闹壮观的赏灯场面。 6.《青玉案·元夕》中运用比喻手法写出元宵夜灯火极盛、焰火纷纷的句子是“。,


。”
7.李彦宏创立了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这一命名源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象征着百度对中文信息检索技术的执着追求。
8.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而第三境,则取自辛弃疾《青玉案·夕》中的“,,,”。
9.《青玉案·元夕》写在月光下,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的句子是“,,”。
10《青玉案·元夕》写元宵节观灯的女人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首饰,欢天喜地,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的句子是“,”。

五十七:《贺新郎》
1.《贺新郎》中的“”一句点出了当前局势的危急,为全篇定下了苍凉的基调。

37

2.刘克庄的《贺新郎》中“”一句,用形象的比喻说明国家的命脉已经衰微不堪,故而作者在词末用“,”两句直截了当地号召大家赶快投笔从戎,共赴国难。
3.刘克庄的《贺新郎》中,“,”两句表达了英勇之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4.刘克庄在《贺新郎》中,化用西汉张良遇谷城公传授《太公兵法》和唐将李筌得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而俱立大功的典故的句子是“,”。5.刘克庄在《贺新郎》中用“,”写登楼远望,揽镜自照,伤感自己一事无成、屡屡丧失杀敌报国之机的心情,表达了报国从军的夙愿和怀才不遇的感慨。 6.《贺新郎》中描写当时边境上疾风面,敌军攻势凶猛的句子是“,”。








7《贺新郎》中用张巡、许远的典故呼吁统治阶级要任人唯贤,而不要幻想依靠天险抵御外敌的句子是“,,?” 8.刘克庄《贺新郎》中的“,”两句,用反问的语气指出任人唯贤的重要性。
9.刘克庄《贺新郎》中的“,”两句,写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没有不拘一格任用人才的人。
10.在《贺新郎》中,词人对爱国志士提出期望,大声疾呼的句子是“,”。这两句句短气促,感情喷涌而出,极富鼓舞力量。
11.刘克庄《贺新郎》中的“”一句化用了前秦苻坚投鞭断流的典故。

五十八:《扬州慢》
1.姜夔的《扬州慢》中,“,,”三句描写词人下马停留的地方是历史上令人神往之处。
2.姜夔的《扬州慢》中虚写昔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景况,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景象的句子是“,,”。 3.姜夔《扬州慢》中用对比手法借扬州街道写出盛衰之感的句子是“,”
4.《扬州慢》中的“,,”三句写出了战乱的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 5.《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除的句子是“,,”。
6.姜夔的《扬州慢》中“,”两句,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7化用古人诗句,是词人填词常用的手法之一,姜夔在《扬州慢》中化用杜牧《赠别》《遣怀》诗的三句是“, 8.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9.姜夔《扬州慢》中“,”两句,描写词人经过扬州城时所见的荒凉之景,表达了词人深沉的黍离之悲。 10.在《扬州慢》最后,词人问道:“,?”将对扬州昔盛今衰、物在城非的深沉感慨寄托在了具体的物象之中。 11.人称姜夔的词风清雅空灵,其代表作《扬州慢》表现得非常突出。如用“”表现出战争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用

五十九:《长亭送别(节选)》
1.在《长亭送别》(节选)中,“,”两句写出万里晴空、秋高气爽的景象,虽美犹凄,让人想起范仲淹在《苏幕遮》中的词句:碧云天,黄叶地。
2.《长亭送别》(节选)描写的天高云淡,满地菊花正开的景象本来是很美好的,但是 “,”这种秋风吹、雁归去的景象,暗合了离愁别思。
3.在《长亭送别》(节选)中,“,”两句写出了秋风之急,秋之萧瑟。北雁南迁与人之离去相应,更显凄凉。 4.王实甫《长亭送别》(节选)中“,,,”四句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绚烂秋光图。

38
表现凄冷的月光下清幽伤感的气氛。

5.古代文人喜欢用黄花”“大雁来表达愁情,如王实甫《长亭送别》(节选)中的 “,,,”。
6.王实甫《长亭送别》(节选)中的“,”两句,描绘了凄凉的秋景,借此抒发愁情,可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两句相互印证。
7.《长亭送别》(节选)中“?”两句,采用了设问的形式,使本来无所谓悲喜的自然形象因主人公的心情而染上了离愁。
8.《长亭送别》(节选)中,“?”两句由经霜的红叶这一暮秋之景发出疑问,由景入情引出离人泪,烘托出离别之际的悲伤,抒发了主人公心中的悲痛之情。
9.《长亭送别》(节选)中“,,”几句从视觉角度,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出天地间的苍莽秋景。 10.一切景语皆情语,秋天在诗人的眼中往往是萧瑟凄凉的,比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再如王实甫《长亭送别》(节选)开头的“, ,,。”

六十:《朝天子·咏喇叭》
在《朝天子·咏喇叭》中,作者用相对比,写了喇叭的曲调、声腔之后,又写宦官们借喇叭虚张声势、狐假虎威,造成混乱场面的句子是“, ,。”
2.在《朝天子·咏喇叭》中,作者用“ 哪里带来灾难。
3.《朝天子·咏喇叭》中表现人们对宦官既怕又恨的心理的句子是“,”。
4.《朝天子·咏喇叭》中以辛辣讽刺的语调揭露宦官横行霸道、鱼肉百姓的罪行的句子是 “,,!”
5.《朝天子·咏喇叭》中的“,,”几句形象地揭露了明中后期宦官疯狂搜刮民脂民膏的社会现实。 6.《朝天子·咏喇叭》中写喇叭、唢呐吹奏结果的句子是“,,!”
7.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中,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 8.《朝天子·咏喇叭》中,喇叭本是寻常物件,可被那些鱼肉百姓的宦官吹起来,却是“






”,吹到哪儿,哪儿就一片愁怨和惧怕。












两句说明宦官们走到哪里就给9.《朝天子·咏喇叭》中“,,”几句,写宦官虽然地位低下,却横行霸道、仗势欺人,让百姓不得安宁,甚至倾家荡产。
10.《朝天子·咏喇叭》中写喇叭、唢呐的特征的句子是“




于对比中流露出作者的憎恶之情;曲中通过“”直接点明了宦官装腔作势,名誉地位全靠喇叭来抬的事实。

高中新课标文言文选修12 六十一:《老子》八章
1.《<老子>八章》中写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的两句是“

39

”。
2.老子善于用辩证法的思想作为观察和处理社会生活的原则,在《<老子>八章》中,他从生活经验的角度讲述事物正反两面变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认为知已知彼才是聪明人。










”。


3.《<老子>八章》第三十三章中的“

4.《<老子》八章》中,老子通过列举五色”“五音”“五味、围猎之乐、难得之货的危害,表现圣人摒弃外界物欲诱惑的句子是“










”。






5.老子以为例阐明圣人以的原则来行事的原因的句子是“



”。
6.《<老子>八章》中称赞得之人精妙通达、难以测识的句子是“


”。


















7.《<老子>八章》中的“ 表述。
”是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8信言不美一章中老子得出结论:大自然的规律是“







”。











”,圣人的处世之道是“
9.《<老子>八章》中“ 不要轻信那些恭维的话语。 10.《<老子>八章》中“
”两句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提醒我们 ”两句,阐释了违背常规的行为不会带来长久有效的结果的道理,和欲速则不达”“拔苗助长的意思相似。
11.《《老子>八章》中说明有道者顺其自然以待人接物,表达了有道者无弃人的心怀的句子是“

六十二:《季氏将伐颛臾》
1.共同富裕是人民的理想,《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用“ 类似的政治主张。
2.《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敏锐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






”。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真正的忧患所在。




















表达了







”。





3.《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阐述反对攻伐颛臾的原因的句子是“

”。











4.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面对弟子的推诿之词,孔子以良史之言为论据,又以形象的比喻批驳了弟子之后,再以反问的形式批评他们难辞其咎的句子是“

























?”

5.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认为应这样对待臣服归顺的百姓:“



”。




6.《季氏将伐颛臾》中,体现孔子治国理念的句子是“ 体现了对外政策,体现了对内措施。 7.《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引用周任的话“


其中,

40
”来批评冉有、季路推
卸责任的态度。 8.








”《季氏将伐颛臾》中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
9.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提醒统治者不怨天尤人,那么天下百姓就都来归顺。而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提到让别国人民归顺本国的做法是“














10.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认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准,这是因为“







”。





11.《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指出“

六十三:《大学(节选)》
”,批评了冉有态度的不端正。
1.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同时家庭也是社会的细胞,《大学》(节选)中强调对待国家与家庭的关系,应该“










”。










2.《大学》(节选)中说修养品性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接着是“


”。









3.《大学》(节选)中的“”说明要获得知识就要研究万事万物;而“”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研究,才能对物外之理有充分认识。
4.在《大学》(节选)中,“








”三句探讨了格物”“致知”“意诚的关系。
5.《大学》(节选)讲大学之道,论述如何成就崇高的品德和人格,怎样成为经国济世的人才。其中提出人人都要修养品性的句子是“










”。






6.《大学》(节选)中阐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
7.《大学》(节选)中阐述要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就要先修养好自身品德这一道理的句子是“







”。

8.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这种情怀在《大学》(节选)中的表述是“










”。
9.《大学》(节选)强调了修养品性的重要,要求上自国家的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的句子是“










”。
10.在《大学》(节选)中,阐述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国家的句子是










”。
11 在《大学》(节选)中,阐述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思想的句子是










”。






12.在《大学》(节选)中,阐述想要心意诚实,就要先获得知识的句子是“

六十四:《中庸(节选)》



”。
1.《中庸》(节选)中概括了的重要性,其中,是“”,是“ 2.《中庸》(节选)中的“

”。


41
,”五句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
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3.《中庸》(节选)中界定的表现的句子是“ 4.《中庸》(节选)中界定的表现的句子是“












”。 ”。



5.《中庸》(节选)中概括了为学的五个层次,其中表述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句子是“







”。






6.《中庸》(节选)中写学习时不学则已,既然开始学了,不学到通达晓畅不能中止的句子是“








”。

7.《中庸》(节选)中指出中庸之道是一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境界,达到了这种境界,可以使“













”。







”“






8.《中庸》(节选)中的“




”说明是人最重要的根本,是大家应遵循的原则。










”两句阐述了达到中和境界时天地9.《中庸》(节选)中用“ 万物的景象。
10.《中庸》(节选)中“
两句写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被激发出来的时候,心是平静而无所偏倚的。
11.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广泛、通达地接收知识是基础,正如《中庸》(节选)中所说 “”;同时应主动、深入地追问思考,即“”;而学习的目的则是指导实践,故应“”。 12.在《中庸》(节选)中,学习需要的条件有”“”“”“”“五个方面,其中“

六十五:《孟子》一则 1.孟子曰:“





。”这浩然之气,养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养在岳飞的《满江红》里,











,”几句从的方面要求人做事要坚定,要坚信自己的选择并努力向前。
养在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养在于谦的《石灰吟》里,养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2.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从“



”和“


”两个角度做了经典的解释。
3.《<孟子>一则》中解释浩然之气时指出,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的句子是“





”。
4《<孟子>一则》中,孟子认为浩然之气的特点是“”若想让这种浩然之气充满于天地之间,则需要“” 5.《<孟子》一则》中,孟子对揠苗助长者做出深刻评价的句子是“


”。













6.《《孟子》一则》中将舍之”“揠之两种方法对比,强调揠之的危害的句子是“







7.在《<孟子》一则》中,孟子说浩然之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的句子是“



”。

8.在《<孟子》一则》中,孟子认为知言除了包括要能识别偏颇的言语”“夸张的言语这两方面以外,还包括“










”这两方面。










9.孟子用种庄稼作比,批判了培养浩然之气的两种错误方法“


。”
42

10.在《<孟子>一则》中,孟子在回答公孙丑恶乎长的问题时,用“

”提出浩然之气的说法。



11.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然而,这种气可养而不可骤得。“ 就是养也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2.《<孟子>一则》中,孟子认为浩然之气的关系是“

六十六:《逍遥游(节选)》
”。

1.《逍遥游》(节选)中,惠子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状态的句子是“ “”。









”,描述剖成瓢后状态的句子是2.《逍遥游》(节选)中,惠子打破大葫芦的原因是“



”。
3.在《逍遥游》(节选)中,惠子认为五石之瓠大而无用,庄子提出“ 尽其用,感叹惠子“





”。
”的建议,指出惠子不能物4.在《逍遥游》(节选)中,写客人与宋国人因为对不龟手之药”“所用之异而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










”。


5.在《逍遥游》(节选)中,宋国人凭借不龟手之药“”,而客人用不龟手之药帮助吴王大败越人,因此吴王“”。
6.《逍遥游》(节选)中,惠子认为大瓠不能盛水,不能为瓢,所以“”,而庄子却有巧用之法,建议惠子“”。
7.《逍遥游》(节选)中,庄子用来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产生的效果却大不一样的句子是“










”。





8.在《逍遥游》(节选)中,惠子通过盛水的例子说明五石之瓠大而无用的句子是“




”。
9蓬心比喻见识浅薄,不能通达事理。《逍遥游》(节选)中庄子用蓬心讽刺惠子心窍不通的句子是“








!”
10.在《逍遥游》(节选)中,庄子给惠子讲了同样能使手不皲裂的药方,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丝絮的辛劳,这其中的原因是“”。11.《逍遥游》(节选)中,庄子直接指出惠子不会使用大事物的句子是“”。

六十七:《谏逐客书》
1.《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谏逐客书》中总结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招贤纳士,靠任用客卿取得成就的句子是“,”,强调了重用卿的重要性。
3.《谏逐客书》中以太山设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广罗人才的句子是“,”。
4.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直接表明自己对待逐客一事的态度的句子是“”,原因是逐客不但会使“”,而且会让秦国失去强大的名声。
5.《谏逐客书》中,李斯明确说明国君要以包容的态度治理国家的句子是

43

6.《谏逐客书》中“,”两句,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
7.《谏逐客书》中通过设喻反复推论,归结到秦国重物轻人的句子是“,”。 8.《谏逐客书》中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会使 语意相类。这样,秦国就危险了。
9.李斯在《谏逐客书》末尾作结时指出秦国“,”的危害,具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10.《谏逐客书》中太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才是李斯的本意。 11.《谏逐客书》中“,”两句,指出了当时秦国逐客的错误做法。
12.《谏逐客书》中用“”为喻来说明逐客是帮助敌人、削弱自己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六十八:《兰亭集序》
1.《兰亭集序》中“,”两句批判了当时士大夫的虚无思想,表达了王羲之对生死的看法。 2.《兰亭集序》中交代集会目的的句子是“”直接表明作者参加集会时心的句子是“”。



“”,这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3.生活中当我们对所喜欢的事物已经厌倦时,感情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4.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5.《兰亭集序》中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静躁不同指“,”,指“,”。
6.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两句极言人生短暂,与上文的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形成鲜明对照。 7.兰亭集会时各路文人雅士把盛酒的酒杯浮在水面上顺流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兰亭集序》中描写这个场面的句子是“,”。
8.《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描绘宾客尽是文人雅士、贤德之人,《兰亭集序》中表达相近意思的句子是“,”。
9.在《兰亭集序》中,描写面对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乐趣的句子是“,”。 10.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 11.表现王羲之在兰亭聚会上遍观宇宙天地辽阔繁盛的句子“,”。

六十九:《滕王阁序》
1.《滕王阁序》中直接说明这个地方物产丰富珍贵的句子是“”,说明这个地方人才辈出原因的句子是“”。 2.在《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的景色的句子是“,”,其历来被人们视为写景之作中的千古绝唱。
3.在《滕王阁序》中,用衣襟和腰带做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滕王阁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的一句是“”。 4.在《滕王阁序》中,王勃用班超投笔从戎和宗悫乘风破浪的典故表达自己想为国建立功业、创下一事业的句子是“,”。
5.在《滕王阁序》中,描写了滕王阁凌空架起的楼阁、红色的阁道似乎翱翔在天空上,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的两句是“,”。
6.《滕王阁序》中,作者运用反问的手法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绪的句子是“,”。 7.《滕王阁序》中用清风”“白云来表现宴会上的管弦之盛和歌声之美的句子是“,”。


44






8.在《滕王阁序》中,描写了宴会时雨过天晴,阳光普照,天空明朗的好天气的两句是“,”。





9《滕王阁序》中,王勃用东汉孟尝空有报国之心却得不到重用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其惋惜之情的句子是“, 10.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借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谊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
1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连用两个四字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的句子是“,”。

七十:《黄冈竹楼记》
1.《黄冈竹楼记》中,“,”两句写出了黄州子城西北角破败荒凉的环境特点。 2.《黄冈竹楼记》中写作者于竹楼独处时,陶醉于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3.《黄冈竹楼记》以竹楼为中心,写竹楼从黄冈写起。“,”,故用以建楼;而“”是人们建竹楼的原因。 4.《黄冈竹楼记》中,作者通过“,”两句以铿锵的语气表明了自己的价值取向。
5.在《黄冈竹楼记》中,竹楼建成后,王禹偁手执《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上,眼前所见楼外之景是“,”。 6.《黄冈竹楼记》总括作者在竹楼所见的句子是“,”,前四字强调空间幽静广远,后四字以虚笔撩起读者无尽想象。
7.《黄冈竹楼记》中用比喻的手法写竹楼夏天适宜听急雨,雨声如瀑布飞流直下的句子是“,”。




8.《黄冈竹楼记》中,作者闲暇之时“,”,像隐士一般装扮。作者有时在竹楼焚香默坐,排遣心中杂念,除了水色山光之外,“”。9.《黄冈竹楼记》中,“,”两句既扩大了销遣的诗意空间,又暗示了时光流逝。 10.《黄冈竹楼记》中,作者就竹楼易朽,联系自己累遭贬谪、四处奔走的经历,抒发了“!?”的感慨,表达了自己不惧竹楼腐朽的豁达胸襟。
11.《黄冈竹楼记》中作者将简易的竹楼与四大名楼对比,以的腐朽与自己在竹楼手执《周易》“,”的儒雅之举形成对比,抒写了作者高洁的品格和磊落的襟抱。

七十一:《上枢密韩太尉书》
1.《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明确提出“,,”的观点,即文章是的表现,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 2.《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苏辙写自己到了京城之后,“,”,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 3.苏辙认为一个人要有大志向,读书才有用,就像他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的











?”
4.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苏辙表明自己所追求的不是官位,不是俸禄、名声的句子是 “。,。”
5.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用“,”两句写出了自己见识有限,胸襟眼界的拓宽受到影响。
6.《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苏辙认为孟子的文章宽厚宏博,司马迁的文章疏荡”“颇有奇气都是因为“,”。 7 《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苏辙少时读遍诸子百家之书,但他认为对写文章的作用不大,这是因为“,”。 8 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开篇便自言“,”,阐明了自己喜好写文章并对此颇有研究。
9.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作者提出“,”的观点,认为不培养自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习写文章,是不可

45

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是靠学习、培养而获得的。
10.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前半部分通过铺陈自己到京城的所见所闻,得到“”的感想,后半部分表明自己来到京城“”,体现其淡泊名利的高尚志趣。

七十二:古代文论选段
1.《毛诗序》中,“,”两句揭示了人的情感在没有表达和表达之后的形态,强调了诗歌中情与志的统一。 2.《典论·论文》中“,”两句,强调了文章的价值。
3.在《诗品序》中,“?”两句将诗歌的抒情作提到极高的程度。
4.在《典论·论文》中,“,”两句写出了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生命无常,表明曹丕已不满足于生前的建功立业,而是思索和追求死后怎样才能不朽。
5.《诗品序》中“,”两句,写出了人在美好的集会中或者离开群体时都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6.在《题画》一文中,郑燮认为在清秋的早晨看竹子,可见“,”。
7.在《诗品序》中,钟嵘说,林林总总的自然风物和现实境遇、社会人事感荡着诗人的心灵,使诗人“,”。 8.《典论·论文》说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表现在文章书籍中,“,”,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9.郑燮的《题画》中写出由眼中之竹胸中之竹转化的句子是“,”。 10.郑燮的《题画》中写出由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转化的句子是“,”。
11.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而在《毛诗序》中作者也认为“,”,其中的也是指人的志向、心意、情感。
1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这是第一种境界,写出了对人生充满迷茫、孤独而不知道前路几何的状态。


46



参考答案:
一:《论语》十二章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朝闻道夕死可矣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吾止也吾往也9.可以群可以怨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二:《劝学》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7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8.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1.学不可以已 1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4.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5.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3.学不可以已 三:《屈原列传(节选)》
1.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3.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5.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8.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9.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10.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1.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犹离忧也 四:《谏太宗十思疏》
1.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5.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6.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7.竭诚则吴越为一体8.简能而任之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10.虑整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11.君人者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1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五:《师说》 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48
择善而从之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6.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7.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9.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0.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 1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1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3.孰能无惑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4.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5.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16.不耻相师群聚而笑之
1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9.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0.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1.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2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六:《阿房宫赋》 1.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2.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
3.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4.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
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6.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7.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8.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0.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1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12.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13.绿云扰扰 梳晓鬟也 14.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49

15.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16.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1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18.楚人一炬(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9.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0.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2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3.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24.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七:《六国论》
1.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斯用兵之效也 7.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8.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9.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0.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 11.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八《答司马谏议书》 1.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2.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3.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4.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5.先王之政兴利除弊 6.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7.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8.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9.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0.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九《赤壁赋》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7.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50
大则得城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