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时间:2014-05-13 13:04:58    下载该word文档

1、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组成部分及有机统一。

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后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组成部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与归宿(在马克斯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处于核心地位)

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时代孕育了马克斯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二、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及其形成和问世的标志。

马克斯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资产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形成标志: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4-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问世标志:1847年《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二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社会理想。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问题: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6、物质;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意识: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7、实践及其要素。

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实践的手段(工具)

8、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作用: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表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和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实质和核心

体系: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

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10、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辩证关系

作用:同一性,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第一,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特殊性: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意义:是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掌握唯物主义法,其次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对科学的认识方法。

12、质、量、度;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律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律性。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为他物。

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13、分析和综合及其关系。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在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把各个因素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但是综合绝不是把各部分、组成因素机械地凑合起来或者装配一起,而是在思维中把各个对象的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关系:是辩证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1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5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环节,包括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应用实践手段等;第三,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

16、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注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

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17、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特性:第一,客观性,第二,主体性,第三社会历史性,第四,多维性。

18、价值和真理的辩证统一及其意义。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意义: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要求我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张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19、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20、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方式,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形态具有复杂的结构,从不同角度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1 、生产力及其基本要素;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基本要素: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形成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及其意义。

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矛盾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关系,此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意义:首先,这一规律的原理在人类社会思想上彻底否定了“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创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4、社会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5、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及商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二重性:商品是劳动产品,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2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7、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力在社会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8、劳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须品的价值决定。包括: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本身的价值更高。

29、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包括的三个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30、剩余价值;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31、资本积累及后果;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后果: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3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假象。

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假象:模糊工人必要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3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具体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具有表现: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作用:国家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但它却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早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35、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后果: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治体洗系、价值理念和文化都面临全球化的冲击,国际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四,经济全球化是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36、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化。

变化: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二,劳动关系与分配关系的变化;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3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反对资本主义产生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注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注意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38、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

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9、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战时:是战争环境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俄国迫使无产阶级采取的一种临时性政策。

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政策。

40、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领导核心。

核心:共产党 实践证明:只有子啊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巩固,对共产党的领导作用的任何削弱,都会动摇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削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4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

4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43、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

条件: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产品极大丰富,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物质条件;2,社会成员都成为体力和智力获得全面发展的新人;3,全体人民说我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这是实现共产主义所必备的精神条件;4、建立单一的共产主义社会所有制;5,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国家将自行消亡。

44、马克思以自由为尺度,对人类历史的三个阶段的划分。

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这一历史形态是同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相适应的。

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这一历史形态是同社会发展中的商品经济形态相适应的。

第三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这一历史阶段是同社会发展中心的时间经济相适应的。

45、马克思和列宁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划分

马克思:把共产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列宁:把这两个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