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章教案:第1节生物的特征-word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章教案:第1节生物的特征-word

时间:2019-08-06 01:58:28    下载该word文档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教学目标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知识目标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教师准备:(1)一只活泼的小鸟。

(2)一盆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生长的植物。

(3)有多种生物画面的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2.生准备:一些简单的生物实物或标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你们知道三十亿年前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吗?那是一片荒芜寸草不生。而今天我们的星球如此美丽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装点得如此美丽吗?

(花、草、树木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

正是有了这些形形色色的植物、动物才构成了美丽的、奇趣无比的大自然。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欣赏吧!

二、自主学习受新知

学生自学完成本节“预习导学”习题。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请学生准备好纸和笔观察一段多媒体片段。要求学生边看边把画面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分开记录下来并鼓励看谁记得最多分得准确。

(多媒体演示)画面中有茂密的森林森林中有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追逐嬉戏的梅花鹿;有潺潺的流水有突起的山石。有广阔的草原草原中有奔腾的马群有悠闲吃着牧草的牛、羊还有冒着炊烟的蒙古包蒙古包前停着的马车和水槽。有蔚蓝的大海,大海上有扬帆起航的船儿,不时从海面掠过的海鸥,在水中游弋的鱼儿、海蜇,还有五光十色的珊瑚礁、珊瑚虫……

学生一边认真观看,一边紧张记录。

教师(及时评价)先从数量上了解情况:

(1)如记录了10种生物的同学请举手。

(2)15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3)20种以上的请举手等。

然后请2~3名同学谈谈记录情况给予评价鼓励。

教师引导怎样把生物和非生物区分开来的呢?

(因为生物是有生命的)

教师引导启问:生命有哪些特征呢?

教师(出示小鸟):这是一只小鸟我们看看小鸟有一些什么特征?再想想是不是其他生物也具有这些特征。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标本或实物对照小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并进行热烈的讨论):小鸟要吃东西、需要营养;人和其他动物也需要营养。(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某组的讨论)

教师点拨: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也需要营养吗?

学生思考回答:植物也需要我们为植物浇水、施肥就是为它们提供营养。

教师进一步引导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是为了什么?(植物需要营养)

过渡: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生长。生物还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思考回答:小鸟需要呼吸如果没有氧气会憋死的,人和动物都需要呼吸。

教师点拨:那么植物需要呼吸吗?

并举例:小学自然课里讲菜窖里有大量的CO2,这就是蔬菜进行呼吸时释放出来的。

教师强调:生物需要呼吸。

引导学生在分组讨论时发现的问题:小鸟要排废物。

点拨:人和其他动物也可以通过排尿、排汗、呼吸将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激疑:植物呢?植物也出汗、排尿吗?

(多媒体画面)

画面上一棵小树点击一片叶子叶子变黄叶片飘落下来。同时画外音:“落叶归根我带着这点废物先走了。”

学生:哇原来植物可以通过落叶也可以通过呼吸排出废物的呀。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用小鸟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

学生:小鸟受到惊吓就会飞走;打苍蝇时苍蝇也会飞走;小兔听到声音会逃走。

教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什么是应激性呢?就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教师引导激疑:植物有没有这种特征呢?

(出示向一侧生长的植物)点拨:这就是植物对光刺激作出的反应。

并再举例(向光生长):其实生活中经常见到——如果放在窗台或阳台上的花不经常移动就会长成这个样子。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

要求学生举出植物应激性的例子。

学生: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会合起来;向日葵的花会随着太阳转动……

教师再激疑:生物体还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1:小鸟会生蛋蛋可以孵化出新的生命。生物体可以繁殖的。

学生2:还有生物体都是可以长大的。

教师点拨: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体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但是不同的生物繁殖的方式不同。例如玉米植物产生种子进行繁殖;而土豆等植物却利用根、茎、叶进行繁殖;鸟类产卵繁殖后代;哺乳动物通过产仔繁殖下一代。虽然方式不同但是生物体生生不息地生存下来正是生物体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性。

教师补充: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提问:我们了解了生物的这些特征,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它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看一下珊瑚、珊瑚虫和钟乳石,哪个是生物?为什么?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

讲解: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珊瑚虫才是生物。钟乳石不属于生物,它是由无机盐慢慢堆积形成的。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引申:从同学们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生物有许多特征,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能提出许多的问题,我们会从中受益无穷。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呢?

分析点拨教材第2页“观察”的相关内容。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可借助一些工具。

3.观察过程要有耐心并要如实地记录。

4.还要和别人交流。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请学生完成本节习题。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今天我们认识到这么多的生命现象体会到观察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认真、全面、实事求是的观察和记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引导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热烈的讨论可以拓展我们的思路,激发我们的灵感,让你迸出思想的火花。积极的归纳总结让我们得到了正确的结论,使我们的知识系统化。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或多或少地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希望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地参与,用我们聪慧的大脑学会学习,探索生物无穷无尽的奥秘。

六、深化练习拓展新知

请学生完成本节“课时作业”习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word/media/image2.gifword/media/image3.gifword/media/image4.gif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