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论路遥的黄土高原情结及其成因刘菊平

论路遥的黄土高原情结及其成因刘菊平

时间:2019-10-30 08:00:33    下载该word文档

论文题名: 论路遥的黄土高原情结及其成因

word/media/image1.gif所教学科: 语 文

姓 名: 刘菊平

单 位: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第三小学

邮 箱: 813205412@qq.com

电 话: 150********

2014年 10 月 10日

中 文 摘 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陕北那片古老的土地上走出了一位影响中国一代人的作家,他用毕生的精力为黄土地高唱赞美之歌,他就是路遥。他在作品中所用的是黄土高原上的语言,他讲述的是黄土高原上的故事,他表达的感情像黄土地一样平凡而又深沉。而影响路遥对黄土高原千回百转、难以忘怀的因素既有陕北丰厚的历史文化、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有路遥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致使恋土情结成为路遥小说创作中主要的文化心态。


关键词:路遥 黄土高原 信天游 文化心理情结

引 言………………………………………………………………………1

一、 路遥的黄土高原情结………………………………………………1

二、 影响路遥创作的因素………………………………………………4

(一) 独特的地域文化………………………………………………5

(二) 时代背景………………………………………………………6

(三) 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7

结 论………………………………………………………………………8

注 释………………………………………………………………………9

参考文献 …………………………………………………………………9

论路遥的黄土高原情结及其成因

引 言

乡土情结就是凝结在人们心里的对土地最深的依恋之情。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无数次为土地挥洒笔墨深情高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1]王维这句怀乡思亲的诗句,历来被人们传诵,道尽了离乡背井人们的思亲情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2]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他乡遇故知的兴奋情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流露出诗人对土地饱含深情的眷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都是陕西著名的作家。陈忠实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探寻之后,将自己定位于历史文化的叙事中,贾平凹则是致力于小说意向世界的构筑,而路遥的作品坚实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呕心沥血地描摹着那山、那人、那事。同为中国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又同居于一座古城,有着大体相同的人生经历。但是,为什么路遥的黄土情结如此之深之重?

一、路遥的黄土高原情结

路遥把许多黄土高原特有的元素融入到作品中。用方言、陕北民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这里人们把外套叫“罩衣”,把结婚叫作:“过事情”,把分家叫“另家”。用“山峁峁”、“圪梁梁”、“圪崂”来形容陕北的山川地貌。用“脚地”、“炕拦石”、“灶火”、“锅台”形容陕北窑洞的特点。陕北方言是黄土高原地域文化最典型的体现和浓缩,路遥运用这些质朴的语言,一方面极力想把现实中的黄土高原上丰富的语言充分真实地展现在作品中。另一方面让人觉得那《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似乎就是出自自己笔下,在讲自己的故事。这种“原汁原味”的乡音里埋藏着路遥对家乡的痴情。作品中时不时地穿插着经典的陕北民歌,《人生》中巧珍借“上河里那个鸭子下河里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4]来传递她对加林的爱;德顺老汉在回忆起青年时期的往事时作者安排了一曲信天游;这证明信天游对路遥的创作影响是很大的。路遥在作品中喜欢大量运用陕北民歌,似乎只有这深情的歌才能将自己对黄土高原的情感表达的淋漓至尽。

路遥作品中的人物有典型的陕北人特点。他们不仅勤劳善良,还具有像“黄土”一样的平凡和坚定的品性。读者看他的作品会热泪盈眶,因为他的作品描写得很真很纯,《平凡的世界》中的少平无论身在何处,总是摆脱不了对双水村的思念。《在困难的日子里》中的马建强即使饥饿难忍,只要想起故乡和自己的老父亲,便又充满了斗志扑在学习上。这是作者借着小说人物对故乡的情愫抒发自己的剪不断的乡情。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像田晓霞、田润叶、刘巧珍、吴亚玲这样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角色。《人生》中高加林所敬重的德顺老汉,其原形就是路遥家乡同村的一位老汉,他的心肠很好,仗义疏财,德高望重,受到人们的尊重。路遥小时候得到过他多次照顾,路遥用这个人物形象,足以见得他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

“苦难体验”是路遥小说的一大主题,不管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还是《在困难的日子里》中的马建强,还是《人生》中的高加林,他们都是苦难的承受者。但路遥并没有单纯地描写苦难本身,而是通过苦难来写人的人格,人的尊严。孙少安、郝红梅、马建强,从类似于孙少平的这些来自农村的年轻人身上,人们感受到路遥作品中的人物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不是消极的对待苦难,而是用自己的热情战胜挫折,超越苦难。通过对黄土高原贫瘠的地貌和艰苦的生活描写,反衬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像“黄土”一样坚忍不拔的精神面貌。对黄土地的依恋赞美,实际上是对陕北人那种“黄土地”般坚强不屈的精神赞美。

二、影响路遥创作的因素

为什么路遥的笔墨从来没有离开过那块“黄土地”,使尽浑身解数表现小说人物的真善美,为什么路遥为了写作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与他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是息息相关的。

(一)独特的地域文化

黄土高原是贫瘠的,但这里的传统地域文化源远流长。

正如路遥说的:“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割的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5]自秦汉以来,这里就是边关重地、军事要冲。北方匈奴政权和秦汉政权长期对峙,发生冲突,导致这一片土地苦难异常,成为农业定居民族和游牧民族相互争夺的要地。自然条件恶劣,这里的人们由此形成了陕北独特的性格特点:男性多倔强豪强,女性多心灵手巧;男性外静内热、厚重木讷;女性情真意切、热烈似火。这是数千年来在社会和自然双重磨蚀下陕北特有的性格特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秉承了陕北的传统文化气质,已经成型并流传保持下来的信天游、闹秧歌、秦腔等文化形态很好地体现了陕北的辉煌和苦难历史。

路遥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黄土地丰盈的乳汁养育了路遥,造就了他学富五车,才情似海,由不得他会对黄土地产生一种亲切淳朴的感情。他从小受陕北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自是特别喜欢这些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他接受这种特有的地域环境和乡土文化的影响,进而反映到他的文学作品中,从而使他的作品中时时体现着陕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性格特点。

(二)时代背景

安土重迁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1978年前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历了持久广泛的动荡,改革之风吹向了黄土高原。随着城市与农村本身的变化和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明显。生活在农村人们的心灵大都产生过向往都市生活文明与眷恋故乡的强烈矛盾。于是,此时在人们之中产生了两种声音:“我热爱我的乡下,正如城市里的人热爱他们生活的城市,一个人总有一条根深扎在某一个地方。”[6]同时也出现了“我觉得我一下子又重新有了活力。我在心里说:家乡,我是爱你的,但我不能留在你身边”[7]的叹息。

人们带着拥有乡村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心去征服渴望中的城市。包括路遥也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当他们成为城市的一员时,却发现自己对城市的拥有只是一个幻影。城市文明中的隔膜、浮躁、利己主义让他们难以适从。对城市文明格格不入和厌弃迫使他们对故乡产生依依的深情和热切的向往,这种对故乡热土的思念,就是路遥思乡之情的折射。

(三)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

要解开路遥小说中黄土情结的形成原因和对他创作风格的影响,还须从路遥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小时候的经历说起。他出生在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一出生的那刻起,饥饿就像魔鬼一样紧紧缠绕在路遥身边。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似乎已经承受不了这个新生儿的重压,因为这里实在太贫穷了,除了漫山的黄土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太多的苦难已经降临到这个不懂事的孩子身上。生活的异常艰辛,父母养不了他,为减轻负担,七岁的路遥被父亲过继给伯父。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路遥描述了当时的情景:“童年,不堪回首,贫穷饥饿,一生下来就面对的现实。七岁的孩子,离家乡几百里路,到了这样完全陌生的地方。我特别伤心,觉得父亲把我卖了。”[8]就这样,路遥离开了父母的关爱,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完全陌生的家庭。养母家的日子也同样拮据,为了能够让路遥上学,养母出去乞讨,她把讨来的食物像摆地摊一样的摆开,晒干后送给路遥当干粮。无疑,生活是贫困的,路遥的精神是富有的,因为他的人生得到历练的同时也获得了人间最伟大的爱。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年仅十几岁的路遥因为文学、演讲方面的才能,很快成为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可是路遥的政治生涯极其短暂,当年冬天,年仅十九岁的路遥被宣布停职,返回家乡务农。停职加之失恋使路遥经历了人生中痛苦的打击。1966年全国掀起了“山上下乡”运动。林达是插队于陕北的北京知青。路遥与林达相识在延川县搞文学创作时期,这时路遥是编外干部,林达是妇女干部。在路遥上大学期间,得到了林达的资助。路遥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西安工作,林达也调任《西部电影》编辑。就这样,他们终于生活在一起。由于城乡文化的巨大差异带来的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后来夫妻感情越来越远,心里感情缺失使路遥的作品由早期的清晰、雅致氛围变为后来的凄美、忧伤的笔调。

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非同寻常辛酸的经历和苦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赋予了路遥不同常人的思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也促使他拿起自己擅长的笔,反映这忧伤或者苦痛的一切。同时,路遥最是重视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不重视那些道听途说的事。他常常选择自己体验最深的生活题材来表现,比如《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等作品,如果没有在学校的那段刻骨铭心的艰苦生活体验,就不可能进行《在困难的日子里》的创作。这些作品里都有自己辛酸的影子。他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放在时代的、社会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中加以思考和检验,看其是否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

结论

路遥所创的文学作品,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对土地的苦难尽情排铺和展示,实际上是对与苦难斗争的强劲有力的生命和精神力量的赞美。当自己在城市中过的不美好的时候,产生了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思念。回到故土,重新寻找到生的希望和生命之根。可以说,黄土高原是路遥一生魂牵梦绕的地方,黄土情结是路遥一生都解不开的心结,不论他走到哪里,根总在黄土高原。

注释

[1]丁炳贵.诗词名句鉴赏辞典.新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2,第120页。

[2]丁炳贵.诗词名句鉴赏辞典.新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2,第119页。
[3]牛汉.艾青名作欣赏.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第180页。

[4]李建军.路遥十五年祭.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7,第163页。

[5]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第334页。

[6]路遥.匆匆过客.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第156页。

[7]路遥.匆匆过客.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第25页。

[8] 李建军.路遥十五年祭.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7,第321页。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

[2]李建军.路遥十五年祭.2007

[3]路遥.人生.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

[4]路遥.匆匆过客.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

[5]李路文.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的黄土地情结.文学评论.2011.8

[6]高冬霞.“黄土地”——路遥的精神归宿.安徽文学.2008.11

[7]丁炳贵.诗词名句鉴赏辞典.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2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