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天山牧场散文

天山牧场散文

时间:2019-02-26 01:15:33    下载该word文档

天山牧场散文

【篇一:天山牧场散文】

原标题:【西行漫记】| 散文 | 李河新 | 南山牧场白云飘

西行漫记

editor in xibei

华文驿站的编辑们,徜徉在凉爽的草原

南山牧场白云飘

作者:李河新

吃完羊肉抓饭,喝过微咸可口的奶茶,王哥说带我们去南山牧场野炊。采购了羊肉、哈密瓜、烤馕,一群人就浩浩荡荡地从乌鲁木齐向南山牧场进发。

南山位于乌鲁木齐南部,在唐朝时是著名的狩猎区,清代时期是有名的牧场,自西向东有不少风景名胜,大西沟、庙儿沟、菊花台和白杨沟,都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沿路上,来自外地的游客、悠闲的市民,成群结队,有开车的、有骑车的、还有背着行囊的行人。开车的维吾尔族大哥告诉我们,乌鲁木齐夏日的白天气温较高,每逢节假日,人们纷纷涌向山里避暑。从白雪皑皑的山上,到山下碧波荡漾的天池,从山上塔松如墨、山下碧草连天的天山牧场,随处可见出游的人。

车在蜿蜒深邃悠长的峡谷中前行,我们沿途看到喀拉乌成山耀眼的雪峰、淙淙流淌的冰川雪泉、连天续岭的苍翠云杉如同一幅画,尤其是掩映在翠杉丛中,富有民族特色的别墅群和星散在茵茵草坪上的哈萨克毡房,把游区点缀得生气盎然。

到了大峡谷沙沟,树丛中有大大小小的毡房帐蓬,特别是那几幢尖顶方型的原始木屋,让人仿佛走进了一个没有灰尘的童话世界。王哥的牧民朋友李平已经在此等候了。新疆出生的李平,中等的身材、健壮的体格、古铜色的脸庞,见我们来了,很是热情。环顾四周,足球场大的场地上,七八顶毡房散落在草地上,有大的也有小的,沟底有一条小河潺潺流淌,水不是很大,但很干净。我们把采购的物品从车上卸下来,王哥、艾尔肯大哥、江平姐开始忙碌了,洗菜的洗菜、串肉的串肉、切瓜的切瓜......奶茶已经翻滚,大家忙的不亦乐乎。

河畔上,挺拔秀颀的云杉和冷杉与林立的山杨、杂交杨、青杨在乱石丛中混交而生。蔽日的林荫里,凉风习习,野蔷薇、野刺玫,一丛丛、一簇簇争芳斗艳,王哥说你们来一次不容易,到东边的草原上玩去吧!

一群人欢叫着跑向景区深处,迎面是无人看管的牛儿、马儿,许许多多的羊儿散落在绿色的山坡上,或动或静,是那么的悠闲。平坦开阔的路边到处都是洁白的毡房,不时看见骑马的游人们从身边穿过,友好的打着招呼,信马由缰,好不悠然。

几个七八岁的蒙古孩子骑马跑到我身边,用着半生不熟的汉语说:骑马吗?骑马吧!我的马可听话呢!我与几个游人选择了骑马,搞好价钱,每人二十块钱。枣红的俊马在沟谷里穿行,黄色的花儿迎风招展。放眼望去,群山并不峻峭,但很有气势。云杉挺拔,绿草如茵。

路边的白杨树下,遇见了一位卖蘑菇的哈萨克族姑娘。

小姑娘,这蘑菇在哪里采摘的?

姑娘略带羞涩地说:南山茂密的森林中,生长着各种野蘑菇,多着呢!暑假里作业写完了,我就和家人们去南山采菇。一部分卖给旅游者增加家庭收入,卖不完的带回家晒干,留待冬季吃火锅和做揪面片再慢慢享用。

天带我们一起去吧!

好呀!只要你们愿意姑娘银铃般的笑容在峡谷回荡。

跨过林荫深处一条河道,我们向山顶进发。山并不高,但草木丰盛,爬到半山腰,远处牛羊成群,山下溪流淙淙。不少人第一次看到草原,带着新奇感一口气爬到山顶,全然不费力气。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山的那边竟然传来了歌声。喜爱唱歌的我,定不会放过这种机会,马上对唱到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寻着歌声而去,一对青年恋人也在朝这边张望呢。走过去细问才知道,她们是河南驻马店的,在中学当音乐老师,暑假自驾来新疆旅游。

俗话说:草原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一片乌云从远处飘来,黑压压的一片,翻滚着气势汹汹,放牛的牧民大声招呼着我们下山,果不出所料,雨水不紧不慢,手拉着手,由着性子缓缓而来。雨点儿成群结队,欢快地撞击在草丛上,我忽然在小草里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刚飘着细雨的天空,一阵微风吹来,乌云随风飘散,陡然又晴空万里。渐渐地,天空放亮了,西边的地平线上露出了夕阳红彤彤的脸,一座通天的彩桥悬挂在半空中,在云杉的掩映下,毡房点点、马儿悠闲散漫,风光如画。

下山路上,一盏毡房前,有拉手风琴的、有吹笛子的、有弹吉它的、有唱歌的,旁边的大蒙古包里八九个女同学在排练舞蹈,举手投足,楚楚动人。细问才得知这群人来自兵团农六师芳草湖,1982年高中毕业,晚上准备在这里30年聚会呢!在草原聚餐、歌舞联欢的确让我耳目一新,很是羡慕。

又遇见卖蘑菇的姑娘了,她蹲在草地上,用五彩的纱巾当雨伞。头发湿漉漉的,衣服显然已经淋湿了。

天快黑了,下雨你怎么回家?我怜惜的问到。

我想把这点蘑菇卖完再回家。姑娘一边说一边拭去脸上的雨水。离开故乡已经很少吃山里的野蘑菇,我们索性买完姑娘的蘑菇,准备晚上打打牙祭。姑娘感激地用手指着远处的毡房说:有空去我们家做客呀!

回到硕大的毡房,王哥和他故乡的同学们已经在等我们了,两张桌子已经摆好,手抓羊肉、皮辣红、大盘鸡、红烧鱼、烤羊肉串、凉皮子、烤馕,应有尽有。王哥说故乡喝酒没有用小杯的,一瓶伊力窖,两个杯子,对半平分,一人一杯。我们喝着醇香的奶茶,品尝烤羊肉、手抓羊肉、奶酪等美味佳肴,尝一尝包尔萨克(油炸点心),尽情领略哈萨克人的习俗风情。碰杯是少不了的,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我真相信那句话,在草原,不怕你有好酒量,不出半个时辰定让你人卧马翻,我竟然坐在椅子上睡着了。深夜,走出毡房,视野中是一望无际的碧绿草原,半个月亮爬上山来,美不胜收的天山横亘在眼前,我醉眼朦胧,竟然不知道后来是怎样进的蒙古包。

在新疆

西

??

作者简介:李河新,笔名:月亮之上。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新疆,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平顶山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曾做过河南《医药卫生报》记者、平顶山文艺广播电台文艺编辑。现在平顶山市卫生系统工作。滚滚红尘,喧哗而迷乱,唯有读书而静心,工作之余,便写起了诗歌、散文,先后在《读者》、《散文选刊》、《西部》、《南方文学》、《奔流》、《知音》、河南日报、健康报等全国各类杂志、报刊发表诗歌、散文40余万字,文学作品多次获奖,出版散文集《沙漠中的那条河》荣获东坡文学奖。

我们的团队

终审校对:如梦令

一、作者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在其它平台上发表过的作品请勿投稿。来稿作品作者要校对无误,杜绝错字,文责自负。

二、平台实行稿酬赞赏制,最大限度让利给作者,赞赏费80%发放给作者,留20%做平台发展基金。赞赏不足十元的不再发放稿酬。稿酬在发表7日后以红包形式兑现。

四、本平台特邀作家作品、新人作品优先发稿。来稿一个月内未采用可自行处理。

五、本平台所发作品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阅读 ()

【篇二:天山牧场散文】

八月居当前位置:愿与青春结伴第二章讴歌希望和光明 2014-05-12

我走上创作道路的第一步写的是散文。我的处女作《窑工》,就是一篇散文。从一九三五年到现在,除了小说创作之外,我不断写散文。可以说,我和散文有很深的缘分。抗战前以至抗战期间我写的散文,有《迫害》、《母亲的梦》、《花蛇》、《奔流》等等。而建国以后,我写的散文有百万字以上。

建国后,我写散文,首先描绘的是祖国西北边疆的风貌。五十年代中至六十年代初,我两次去新疆,一共在新疆生活了四年。那祖国边疆高耸蓝天的雪峰,那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开荒造田的英雄战士,那雪水清清流过的片片绿洲,以及在新疆世代居住的勤劳善良的少数民族,至今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从苹果花盛开的伊犁河谷到瓜香果甜的南疆喀什,从牛羊如云的天山牧场到波涌鱼跃的博斯腾湖,给我以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内容。那时,我心情舒畅,健笔如飞,写了大量的散文,结成集子的,就有《在哈萨克牧场》、《遥远的问候》、《边疆风貌》、《天山南北好地方》等。

尔后,我由新疆回到内地。从鄂西北大山区到辽阔的江汉平原,从四季花开的珠江岸边到碧波万顷的太湖之滨,从黄土高原的黄河上游到景色如画的富春江畔,我的行踪所及、足迹所到,都印记在我的《情满青山》、《月亮湖》、《蓝色的航程》和《碧野近作》等散文集中。

不论是蜜蜂采花酿蜜也好,也不论是积云成雨也好,更不论是滴水成河也好,文学作品总是生活的积累和结晶,散文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散文对生活反映快。短短数千字,触景生情,活泼多姿,色彩鲜明。当然,散文虽短,它也是要经过生活长期的积累、细致的构思的。

长期积累起来的生活,有如矿山,需要引爆,才能取材。生活中的确有灵光一闪即逝的东西,要善于捕捉。这正象火花,能爆破生活积累的矿藏,一片火光,一片烟云,铁苗、水晶、金玉之材就出现其中。生活愈丰富,愈深厚,火花一触,燃烧愈旺。

如果说,生活似火,那么反映生活最快的散文就似火光;如果说,生活如花,那么能及时反映的丰富多采的散文,就如花的色与香。

小说,有的含有批判;诗,有的带有讽刺。而散文,缅怀往昔,歌咏今天,寄情未来,都表现出对美的追求。不论是自然美或者是心灵美,情之所钟,散文最容易给人以美的感受。

对美的生活的追求,年轻人最为急切,而文学艺术青春常在,作家艺术家的心,永远年轻。这对散文来说,更是如此。散文神驰宇宙,包罗万象,上可以描绘日月星辰,下可以描绘草木虫鱼,纵观历史,横看今世,眺望未来,抒人间之爱,写山川之情,它以美的向往吸引人们的心。

散文的内容无所不包,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它,有的沉静幽思,如涓涓的山泉;有的热情奔放,如大海的波涛;有的艳丽多姿,如烂熳的山花;有的明朗熠光,如秋夜的星空。

一般说,散文短而精,含意深。

而对我来说,我的散文只算是花丛中的一棵草,长河中的一滴水,既缺乏色与香,又不足以滋润泥土。

我写的散文,介于小说与诗歌之间。原因是我车文孛创作上,也运用小说这个体裁,而同时,我又喜欢诗歌。所以,一方面,我在自己的散文上注意象小说那般的迸行剪裁;另一方面,我又在自己的散文中追求诗的意境。

我的散文不仅得力于现代诗歌的学习,而且得力于古典诗词的熏陶。唐诗、宋词,都是我所喜爱的。诗词讲究音韵。因此,我的散文追求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想要给读者以音韵美的感受。

正因为我写的散文注意剪裁,除写景的以外,我的散文不少是既有人物,又有情节。当然,我写的散文中的人物和情节,它不同于我写的小说,主要是借人物和情节来抒情。

在我的散文中,力求写出:不久前,任务风流。

不久前,有一位读者给我寄来了一封信,对一九七九年重版的《情满青山》散文集中的那篇《情满青山》提出了疑问,说是他读到重版的《情满青山》却删去了第一版中最感人的部分”“最精采的部分而感到失望。现在,第一版的《情满青山》经过文化革命为炭烬了,但凭记忆,那最后的情节是解放战争后指挥长胜利归来,用他当年的刻石刀剥去早年为游击队牺牲了的泉姑墓碑上的青苔,以清清的泉水洗涤墓碑,并在泉姑墓””三个字上重涂红漆。当朝阳透过林梢射到泉姑墓上的时候,一片金光,一片红晖……但是为什么这末尾的一段动人情节被删去了呢?原因是有人提出这样写,调子低沉,颇带伤感云云。其实,这正如那位读者信中说的感情是含蓄的、高尚的。现在看来,前面的论点是不利于作品的抒情的,是阻碍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感情的共鸣的。

我认为,散文作品的煞尾,总应该给人一种难忘之情或一种较为深刻的含义。

散文这丛生活之花,鲜妍多姿,朵朵芬芳。它们有的盛开,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带着朝露含笑,有的迎着红日光艳照人。而我的散文只象是一朵小草花,色彩不艳丽,香味不浓郁,但它却有一种特异,那就是它生长在岩隙石缝间,表现出在艰苦环境中创业的豪情。

祖国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民在创造,我们眼前不断展现出新的生活图景。对我们作家来说,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我们的笔对美好事物起引导前进和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的作品,将不断地创新。尤其是独具一格的散文,它的主要任务是讴歌希望和光明。

一九八一年春于武汉下一章>>赏数据加载中,请稍等...鲜花(0)月票(0)文房四宝(0)充气娃娃(0)确认打赏字体大小:

阅读背景:

淡蓝淡黄淡绿浅灰淡紫羊皮纸白色夜间黑

阅读宽度:

640800默认12801440

【篇三:天山牧场散文】

天疆,本名张勇。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现在武汉市从事教育工作。有散文、诗歌见诸于《词刊》、《绿洲》、《当代散文》、《西部散文家》、《华夏散文》、《辽河》、《岁月》、《新散文周刊》等文学刊物,并被《2009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中国当代散文大观》收录。

雪线边的花朵

喜欢雪莲由来已久,一直想写出自己心中的雪莲,却迟迟未能动笔。那种高山之中圣洁的花,我实在不敢贸然动笔。一来怕笔力不够,亵渎了她的神韵;二则,那高寒中的圣洁,真的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临摹。弄不好,一不小心,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触犯了她的尊严。虑于这种顾忌,所以,总是搁置在脑海的深处,一放再放。

在文字的海洋里遨游,不时会检索出她的身影。于是,小心翼翼地阅读,愚于固有的偏见去欣赏。心里萦绕的这种情怀,不知是不是一种病态。这种一己私心像痼疾一样,深深地烙在心灵的深处,总也挥之不去。

花仙子的世界,各色花卉层出不穷。南国的花市千般娇媚,万种风情,目力所极,比比皆是。人们心有所向,各自挑选着自己心仪的花神,给予这种自然界的尤物以物我的化身。然而,大自然的恩赐总是厚此薄彼,赐予天山脚下的植物少得可怜。

好的生长环境,生命的形态总是婀娜多姿,万紫千红,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但那种艳丽,在我心里好像总感觉缺少些什么。在温暖的春光里,在明媚的阳光下,富丽堂皇的南国花卉,给人的感觉是来自温暖环境或温室的滋润,让人感受美丽过后的视觉疲劳。花的生命,就在昙花一现的时间里,自然地凋谢和零落。而走进西北的天山,便难得有如此的繁华景象。大漠苍凉的古道上,更多的是黄沙漫漫,所以,憧憬一缕花香,好像是生活中的奢望。

雪莲花仿佛是上苍赐予西北的神灵,具有一种典雅、顽强的高原气质。花不娇艳,与雪色并容。几近于白色里,透着少许浅浅的淡绿,跟雪峰共辉,与贫瘠的土壤相伴,浑然天成。在横贯新疆的天山山脉,冰峰雪岭逶迤连绵,海拔4000米以上是终年的积雪地带,雪莲就在这雪线附近的三、四千米的悬崖峭壁上生长。由于常年生长在特殊的环境,所以,三至五年才能开花结果。记得前年再回新疆,在天池附近新疆农科所的植物园内,偶尔看到了人工栽培的雪莲,虽然植株大都成活,却看不到花的芳容。据说,这主要是海拔太低妨碍了开花。真是这样么?我的雪莲花!为什么非要钟情于如此的高度,那可是别的物种不愿光顾的寒冷地带,那可是植物的禁区。而你却偏偏独守一份孤独,把自己的贞洁选址于洁净的高宇,让他人望尘莫及,让别的花朵不敢企及。哦,我懂得了你的秘密,底层是泥泞和雨水搅拌的浑浊世界。在那里,你只会很快的零落,只会无休无止地日堪平庸。拒绝俗流,才找到一方静谧的绝域,才在边疆站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也正因此,雪莲才极为稀少,难觅其踪迹。

更或要赋予人文,早有诗人吟咏过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其实,这也仅仅是江南冬季的花朵,江南文人的岁寒风骨。孤傲绝顶雪绒花才是雪莲。难怪当年唐代边塞诗人会在《优钵罗花歌》中赞之为: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呢。有谁能耐得住寂寞,更无人能企及你登临的绝顶。不争春荣,惟有这雪峰下的孤品才能胜任,才能在雪线周边生长。

除此之外,我还知道,雪莲是独枝单体生长。开放的花瓣紧紧包裹或散状绽开,花硕大,似我张开的掌心。零零星星,在绝顶,在山崖,把生命写成属于自己的乐章。常在高寒山区行走,各种植物也见了不少,从没有看过如此大的花朵,惟单株独放。江南的腊梅风骨犹存,它与枝干和集束可谓关系密切。借助坚硬的树干,有坚实的母体为其撑腰。一树树花朵,虽然在冬季绽放,但已经小得不易觉察了。相辅相依的花瓣,偶尔还要用红黄的梅色来点缀,而抵御冬寒,依靠的是群体的意识与抗争,是枝干和相互偎依的力量。

拒绝温室,这就是雪莲追求的境地。只有悬崖边、峭壁旁才是生长的温床。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在空气稀薄的缺氧环境中顽强生长。远远望去,雪莲宛若白色的玉兔,为那一片冰天雪地的世界带来了勃勃生机。深深地扎根、孕育,是生命极限的苦寒;傲霜斗雪,真是冰雪的精灵;有花香自远处飘来,淡淡地沁入心脾,刹那间,仿佛一个绝代佳人从绝壁姗然而至,让我们在逆境中看到了生命的勇气和希望。

那年,朋友告诉我一个古老的传说,西王母定居灵台(即博格达),有一天她到瑶池沐浴,让仙女们撒下博格达峰独有的白色花瓣,刹那间,疲惫全消,红光满面。这一幕恰被一个过路的牧民看见,便视为神物。于是,他立刻四处寻觅,终于在冰峰悬崖看见了这种花,因为那花形如莲,故而称为雪莲花。每当这个牧民生病的时候,都会爬上悬崖,饮一口雪莲花瓣上的露珠,于是百病立除。就这样,这个牧民活到了一百多岁。这个故事三分似真,七分神话,虽然不置可否,但关键是雪莲的病理作用,真的被今人所认同。

与雪莲实实在在的邂逅是在天山深处的蒙古游牧民族那里开始。

说来一九七八年正是国内大改革的前夜,春风正在悄无声息地孕育新生命周期的开始。万物苏醒,以新的姿态迎接岁月的洗礼。我再进天山时,心情乱极了,悲伤中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又匆匆返回牧区。我知道,从此后,人生的旅途不再有母亲陪伴。工作刚刚开始,就要独自面对风浪。生活的暗示在冥冥之中,隐匿着无序的坐标,不知会驶向何方。

临别农场时,才知道几个同学已经考取了大学。看着同学金榜题名,我心中泛起一种苦涩的滋味。刚恢复高考,机会难能一遇,老师殷切地告诫还在耳边,可时代的潮流却把我推上了工作组的方舟。无意中投身到马背民族之中,任务就是履行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职责。工作的性质,或多或少还带着文革的余味。怀揣几本预考的复习资料,简单的行囊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在新疆,真正以牧业为生的大都是蒙古、哈萨克等少数民族,而汉人、维吾尔、回族多以农业作为主要生活方式。俗话说:蒙古、哈萨克放牧,维吾尔买卖,回族人烹制。这其实是个笼统的概括。追溯蒙古人进疆的历史,大概要探源到十三世纪的成吉思汗时期。当时,崛起的蒙古帝国征服了西突厥之后,铁木真就把这块领地封给了二儿子察合台,自此,大批的蒙古游牧民开始定居在天山脚下。后来,又有了土尔扈特族斡巴锡的东归,几百年来,这里已然是他们代代生息的地方。

春暖花开,焉耆垦区的大地上已是农耕开播的季节。这个时期,土地已经不适合牧群放牧。草场豢养不了大批的牧群,转场成为势在必行的选择。四月的天山,牧民们追随着天山牧场的莺飞草长,我第一次跟随流动的牧民走进了天山深处。和硕牧场,地处天山南麓,百里山区了无人烟。这里远离巴音布鲁克草原,山区没有丰沛的草场。贫瘠的群山,虽然不像西北其它山区那样裸岩秃岭,但是,起伏绵延的山脉,有满山低短的酥油草茵茵翠绿。这种草极具营养价值,饲养的牛羊也易于长膘,是蒙古牧民最喜欢的放牧场所。虽然高寒人烟罕至,仍是他们每年转场必去的牧区。

轻装简从,逐草寻访牧民。那一天我和巴特沿着东大思汉沟骑行了一天,逆溪流来到雪大坂之上。无意之间,一只灰狼从岩洞窜出,刹那间,惊扰了我的坐骑,在双蹄腾空的一霎,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等巴特勒马赶走独狼,我才惊魂未定地站起身来。安慰之中,我看到岩崖上生长的几株雪莲,一时兴奋得忘记了身上的疼痛。这不是我家人期盼得到的花吗?巴特看我如此钟爱,于是,攀上绝壁,帮我采摘下来。这个四十出头的蒙医有着丰富的牧区阅历。从他口里得知,牛羊也喜食这种抗寒的植物,所以,平坦的山坡已很难找到雪莲。今天,我能采摘到手,实属不易了。还记得那个夜晚,我在营地毡房复习,忽而,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断了我的思路,撩开毡帘,只见巴特向我招手,未近身前,就急匆匆地说道:一个蒙民产妇大出血,生命垂危,需用雪莲调理,希望把雪莲拿给她用。虽然心生不舍,但我知道,在天山深处是没有医院的。要想住院就医,没有三、四天的骑马跋涉,根本就走不出大山,何况道路崎岖,一个重病人又怎能经得起马背的颠簸。在这里,生老病死都听从上天安排,而自然生长的雪莲是可以救人命的。我还能说什么呢,于是,义不容辞,毫不犹豫地拿来交给了巴特。

几天后,我们再去探望。进门,看到婴儿安康,产妇脸色红润,已经恢复了元气,我们心中也流露出一丝欣慰。那些牧民,可谓实属善良,当时,割资本主义尾巴就是清理私有羊只的问题。不允许自家多养私人羊只,他们也就不轻易宰杀集体的牛羊。畜牧乳汁可以饮用,牧民们就加工成各式各样的乳制品。奶茶,酥油、酸奶干,都得时常备制。很多时候,我都会看到牧民在采摘一种地衣菜来充作蔬菜,也有山里野菇可为美食,但是,这些毕竟很少。一天中,奶茶与馕就可以用餐。

初进深山,每当夜阑人静油灯疏恍之时,总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家恋母的情愁。此时,巴特就会拉起我走进牧民毡房中,跟他们一起聊天,与他们一起歌唱跳舞。那种驰骋的惬意会让人陶醉;那种一起赛马的激烈会让人想起疆场。静下来,坐在高高的山岚,观赏身边的羊群流动;忙碌时,随牧民一起迁移转场,搭建新居;与牧民一起碾毡制革,亲手酿制一杯醇厚的马奶酒。远乡何须抱怨,有这么勤朴的人民,心底自然少了世俗的杂念。一个民族,只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正是大家庭的所有成员,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生命的源水才能活泛得清澈如溪。这就是天山的草原牧民,生活的源头源自高原,就像摧不垮怒放在雪线边的雪莲。生于斯,长于斯,把自己定位的这么纯朴,这么平淡无奇。生命的忍耐力如此坚强,深邃而又透彻。这分明与雪莲一样,是同属于雪线上的生命。难怪在广阔的地平线上总有蒙古牧民,从大兴安岭,到他们的发祥地鄂尔多斯草原,如今来到天山脚下,又与维、汉民族和睦共处,与不畏严寒的雪莲一起,构筑起雪线边的一道美丽风景,一起擎举起西北边疆的一片精神家园。

蒸汽机牵引的丝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古老的丝路上,已是蒸汽机牵引的时代。昔日的马帮驼队,已被新修的兰新铁路所取代。至此,工业文明开始走进茫茫的戈壁,它承接起北京,也连接起沿海的新沪线,成为西北与内地紧密联系的重要通道。

昔日的丝路,朝拜与贸易,都为华夏先进的文明与倾慕的丝绸。所以,驼队成为商路上主要的运载工具。沙尘漫卷,盘结成垣,铺设在无垠的浩海,咀嚼着腊色黄昏,夸张地考验着人们的行囊,让人去承载;戈壁,凝结成无数的泪珠,丢弃在驿站的征途,成为西风扬不走的色彩,黑褐而又凝重,沉甸甸的让人在风餐露宿中掂量;骸骨斑斑,遗落的马鞍驼铃,不知修饰过多少商人苦涩的脸颊,成为一枚枚沉重的戈壁古币,捆扎在驼峰上,艰难地走向伊斯坦布尔,走向古罗马。自从丝绸风靡欧亚的那一个时刻,就成为高贵奢侈的商品,成为西方皇宫贵族、王侯府第身上艳丽华贵的绫罗绸缎。惟有古道上遗弃的幽暗磷火,点亮风尘,变成梦想中流动的金币,在商家店铺里周转。如果还有别样的色彩,那就是凝固的血色残阳,收敛在晚霞中,让古道西风去诉说。

第一个远行的汉人,该是西汉的使臣张骞了。为了联合大月氏国一起夹击匈奴,汉武帝遂招募张骞出使西域。探知荒凉遥远的领域,故而有了西行的涉足,那是一个友好的使命,从此,我的眼里西域不再陌生。

更或要追踪,应该是玄奘的那次远足。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跋涉,追求心灵的寄托,西渡天竺国的求法经历,成就了一段彪炳史册的传奇。独自一人接受自然的挑战,如果没有勇气和决心,谁能完成这次孤独的旅行?荒凉阻止不了唐人的智慧远寻,坚韧的步伐丈量了西域的是一个独行客毅力的见证。

探寻西域,零星散落的是早年记载中的西域24国。一帮一城,大都偏隅一域,各自独立地散落在绿洲,成为浩瀚戈壁上的人文脉流,荒凉。凝聚大国的目光,该是大唐王朝的北进。成于一统,才有了华夏民族的融合,才有了统一和治理。远播中亚的唐朝行署,让蜿蜒的长城跨过嘉峪关,在遥远的西域伸展。辽阔会有人垂青,土地会有人染指,所以,边关总有不断升起的烽火狼烟。大月氏来过,西突厥染指,但版图始终在中华的疆土。设置边府,告诉人们一个铁定的事实,戈壁抵挡不了铁骑奔驰,起起落落是大唐的治理;是元、清帝国的丰功伟绩。历史的陈迹总被君皇重新书写,落埃落定,才有千百年来华夏边关的定疆扩土。

那年,翩然而至的诗仙,从中亚的碎叶走来,如果骨子里没有辽阔旷野沉积的苍凉豪放,又怎有太白飘逸的诗句。满腹诗学,一定是丝路远疆放荡不羁的经历,才凝结成中原大地的千古绝唱。我更愿确信,这不是他的西域传说,铸就了日后的一腔热血,也造就了大唐诗歌的辉煌。

近代史上,沙俄的垂涎,曾一度让这块边地染指战火。国土沦陷,危难之中,是左宗棠大义凌然,自告奋勇地挺身而出。在江河日下的满清手里,捍卫了国土的疆域。壮志赴死的场景仿佛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西出阳关,在出征的队伍中,战士们抬着一口宗棠自备的棺椁绝然上路,老骥伏枥,誓斩楼兰终不回的决心无言地写在棺椁上,也飘扬在字的帅旗上。总有义士为国赴死,千百年来,华夏的土地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赴汤蹈火的绝美佳话。

回溯历史,智慧总是开疆扩土的事业。或是财富,或是精神的探索,那一块东西交汇的不毛之地,总是承载不完梦想和追求。如今,风扬起的黄沙,已经远去了英雄的背影;立马军刀的战阵,已随岁月一起封存在远疆的厚土,成为模糊的金色梦呓,被西域劲风覆盖了旧日的痕迹;迎之而来的是新中国的后人,他们沿着伸展的铁轨,在蒸汽机地牵引下呼啸而至

历史总有自己的成因,虽然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推手。无疑解放后的西北,沧海桑田就是一个伟大的壮举,演绎的舞台是开国之初毛泽东早早圈定,大战略谋划了西北历史上最大的汉民族的人口迁移。屯垦戍边这一决策,比起当年闯关东走西口的无序游民,更具有了前瞻性和组织的性质,具有了史诗般的感召力量。如果一部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诉说了一个当地民族英雄的传奇。那么,无数响应祖国号召的有志青年建设大西北,更是一部值得大书特书的辉煌壮举。

当年,先行入疆,和平解放,是王震拉开了就地安营扎寨的史诗剧幕。至此,南泥湾精神牢牢地植根在这片白色的土地。随之,蒸汽牵引的机车源源不断地运来了内地的支边青年,八千湘女上天山,山东妹子进西北,这都是屯垦版本上小小的花絮。来自五湖四海的内地青年告别家乡父老,登上西去的列车,一批批落户在天山南北,成为一支强大的有生力量。垦荒造田,引水灌溉,经过四十多年的有序开发,西北已经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粮食、能源基地。等呼啸的列车再回返内地,已是一列列满载的粮棉和矿产资源。

终于有一天,我也随着火车的一声笛鸣,第一次踏上了这片土地。我的行期是父母早年替我安排,执父之手共赴边陲遥遥千里沉日月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远行,也是每一个西北人的奋斗路程。

那年,兰新铁路投入运行也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懵懂,幼年,跟随,安家,人生的轨迹与它紧紧地绑在一起。家是简陋的茅屋,脚下是亟待开垦的盐碱荒地,从没有人整治梳理。但是,农耕的民族,骨子里擅长的就是土地。白手起家,从泥土中获取,这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告诉西北人的哲理。到70年代,大片的戈壁已然变成了沃野绿洲。

眼前溜走的是时间老人,定格的应该是丝路上的一段经历。

十年的岁月,对一个人,或是一个家来说,不可谓短暂。而再回家乡,只有十年才有一次的探亲机会。兰新线,这个长长的站台,承载过多少内地游子前往。每个身居新疆的建设者,回乡探亲的愿望都连接在蒸汽机牵引的通道上,它成为维系内地亲人的纽带。踏上返回的旅途,才感到恒久不再是遥远的望乡,坚守和等待都在常年艰辛付出后看到了曙光。

雁声阵阵,北上南归,关山险峻,阻隔不了飞行的翅膀,完成跨跃西北人只有一根沉长的兰新铁道。远站连着边关,另一头牵着家乡,引领建设者来往的是奔驰的蒸汽机车。

大河沿车站,是南疆探亲者不能忘记的起点。车站上挤满了如潮的人流,十年的屯垦生涯,每个探亲的人都有一次探亲报销的机会。而跟随长辈上路已是拖家带口的家眷。列车还没有停稳,急不可待的人群已开始蜂拥而上,而此地车站是不会有预留的座位的。已经等待得太久,这种爆发是西北唯一通道上,铁路不堪重负的真正内因。

初次远行,我身边也有一个跟随的荆楚妹子,由于都在一个连队,于是,他的父母托付我与小女一起同行,也好路上有个关照。独自承担照顾的重任,这使我心里没有底气。虽然行李很少,但两人的路途都在回归的铁路风景线上。

吐鲁番潜藏着隐秘的暗渠,静静地蛰伏在地下。一堆堆显露在地表的封土,仿佛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军阵,蠕动着身躯,在调动着千军万马,在暗箱的沟壑中,运作成一坡玲珑剔透的葡萄庄园。贞烈永远是属于夏季火焰山的炎热,北去的列车,小心翼翼地匍匐在它的脚下敬畏而行。若即若离不敢与之贴近。高昌、交河故城,在长河落日圆的余辉下,从我的视线中消失。惟有汉家军戍边的干尸,陈列在炎炎烈日的古墓里,述说着往日的故事。

挤进车厢,才知道幸福与磨难是一对孪生姐妹。没有座位,过道上无立锥之地,两个人只能站在狭小的洗漱间里。归程是三天四夜的煎熬。黄河长江在远方向我招手,这种感觉盈满胸襟,虽然有磨难相伴,仍有一种甜蜜的感觉充满心底。前方,乌黑铮亮的铁轨伸向远方,只有点点导航灯芒引领我归源。

哈密,站在大西北的最前沿,成为绿洲的天然门户,拱卫成茫茫戈壁的绿色屏障。古老的城邑,丝路的驿站,用它的甘泉和乳汁,接济了多少跋涉中人困马乏的商人,让他们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增添了继续前行的力量。迤逦而来,婷婷而立,莫不是西域纤细的琵琶飞仙有意置下的一段绿锦,温暖那浩海阑干百丈冰风掣红旗冻不翻的路人。

嘉峪关洞开雄伟的城楼,裸露着厚重的黄土,拥抱一拨拨西去的游子,它仿佛告诉每个回归的游子,这里永远属于黄皮肤的色彩,是中原的本色。只要有河西走廊这条通道,巍峨的昆仑,绵延的祁连山就会引导我跨过黄河铁桥走向古都长安。

现代与远古交织在西域,交织在长长的兰新线上,构成了一道忘不掉的风景。洗漱间无法休息,晚上只能钻进硬座下的地面睡觉。昼夜站立,蜗居,腿已经浮肿,更难忍受的是不能保证的餐饮供应。既然不能凭借一己之力穿越戈壁,有蒸汽机牵引,梦乡的憧憬就能依然留存。记得当时几天没有休息,单薄的身体在疲惫与欣喜中,突然感到一阵晕厥,稍事休息,才慢慢地缓过神来。等进入中原,眼前豁然浮现出大片的青青田野,站台上也多了食品供应。古都西安磁石般的向心力给人力量,是蒸汽机扫除了路途的阴霾,简单的符号就像驿站上,宝鸡的一只烧鸡,香醇地镌刻滋润在每个人欣慰的脸上。

如今,模糊的记忆已随一缕蒸汽淡然远去。

有一个分界,新中国伊始,单线铁路上蒸汽机牵引了一个年代,运载了大量的开发人流。改革开放,复线的兰新线已被内燃机所取代,欧亚大陆桥的全线贯通和不断提速,大大地缓解了过去列车的拥挤状况。相信不久的将来,必将迎来一个高效、舒适的动车族的高速时代。

血脉

婀娜,如少女巾丝般纤细的灌渠,如同维系绿洲美人肌肤的血脉,蛛丝结网般密布于天山脚下的绿野田间。揽来冰峰的雪水,滋润戈壁的绿洲。

渠系,纵横交错,密贯田野,给大漠的生命注入血液,滋润了嫩芽,使枯黄燃一片重生的翠绿。掬一捧渠水中的清凉,我在默默无语的对视里把你端详,眼前仿佛穿透西部千古的蛮荒,解读出漫漫风程中的凄凉。你真是太过平常,平常的有时人们会将你遗忘。然而我知道,古道上,今日里,正是你矢志不移的坚守,才将一份自身的情操凝结成戈壁的彩绘,融化在滴滴透心的渠水之中。品一口你的甘甜,是原汁原味的情怀,是无私的奉献。细细地咀嚼,我懂得了土地的渴盼,体验了你的温馨,原来西部的渠水保藏了岁月的力量。摇曳的枝桠在渠水旁班驳陆离,撒一串倩影,仿佛在述说着你的情话,在小心翼翼地为你护航。

小时候听长辈说,在南方庄稼的生长不是依赖人为的灌溉,天降的雨水就足够作物享用。然而,这天山下的乐土却迥然相悖。由于西王母薄待,所以,赐予的雨水真是少得可怜。因此,拓荒者只有靠挖渠引水来灌溉。离开了渠水,难以想象作物将如何生长,难怪人们说灌渠是农田作物的血脉呢?

纵观绿洲,良田千倾,麦禾碧波荡漾,这绿色的蓝图都离不开灌渠来精心挈领。尽数这嵌在农田里的众多毛渠,就如同肌肤里纵横交错的毛细血管体系,千丝万缕都上溯到支脉的动脉干渠,直至汇聚到上游的总渠,然后,再一路前行,对接在自然的河流。当它汲取甘露般的河流之源后,再统领着巨大的网络,饱食那高山之巅清澈的雪山之水,一路坦坦荡荡,欢快地从渠脉里奔涌而来,最后分配、供养给生活在天山脚下的生灵。至此,才有了棉桃开铃,绽放出雪一样的笑靥;麦苗灌浆,饱含穂粒;瓜果成熟,飘香到大江南北。这就是绿洲的生命之渠,年年月月布田间,岁岁今今润荒原。

更有情者,就是吐鲁番的坎儿井了,那古老的暗渠,在维吾尔人智慧的手里,经过多少年、多少代不懈地开掘,终于深深地烙在戈壁的深处,它巧妙地避开了火焰山的蒸灼,辗转流淌在民族繁衍的古道戈壁下,无言地复述着生命的故事。它沿着苍茫的山峦而来,在地下潜行密布,正因为它的存在,才有了葡萄架下的绵绵情话。西部的历史,果真是一幅潜移默化的画卷。谁能不为这道渠水动情,谁能不为暗渠里的涌动正音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是这浩如长城般的工程,哪会有那架架相连的葡萄沟,哪会有这广袤戈壁上的绿洲。如果要累计的话,修筑戈壁的灌溉体系,真不亚于开挖京杭大运河的土方量。

暖春四月,一行雁唳,一阵物哗,万物苏醒,大地返春。正是麦苗拔节嗷嗷待哺的时节。如果没有田野里盛载渠水的脉络,将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记得那一年,麦苗刚开始抽穗,蜿蜒在山脚下的总渠被山洪突然冲毁,险情就象炸响的惊雷,刹那间,惊愕了千万个黎民百姓。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自告奋勇地跳入泥石冲毁的渠里,昼夜奋战,清淤疏竣……

从那时起,我就懂得了一首西部的乐章,了解了渠网中编织的主题。穿过漫漫戈壁,我仿佛听到,每一眼泉井都在呼唤和憧憬着你的身影。肆意粗放的河床,在寻找着它的替身,只有你能胜任。只要你能良好的发挥,就能让一株株焦渴的生命在天山下的戈壁里继续伸展。你懂得西部人的渴求,你懂得生命的扩张,所以,延长的渠系才从河流伸向绿洲的腹地,延伸到沙海戈壁的远方。

再回到我生长的故地,如今,我又看到了西部人开始了新的创举,未雨绸缪,人们开始推广滴灌技术的节水灌溉。农田作业已经细致入微,滴滴涓流把过去的毛渠延伸到滴管下的每一棵植物细株。西北已经从粗放的渠水漫灌,走向了更为科学的程控化用水时代。那个曾经在下游因水的枯竭而消失的罗布泊,如今虽然难以再现,但我看到荒山绿了,戈壁退缩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内地安居者,他们有节制的管水机制已经大大地扩展了绿洲,拓宽了生命的空间。原来西部渠水的真谛还有这么多包罗万象的经典,其中的秘密,封存着这么多丰富的内涵,这真是让我惊讶,看来锦绣戈壁,绿色山川不会是幻想的未来。

渠水静静,从春到秋,流着西北人的心曲。白杨株株,傲然护绿,仿佛是渠灌彩带上缀满的胸花,在映日流银的渠旁,弹奏一曲美妙的绿洲之歌。

校对 雷小英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天山牧场散文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