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语言的性质

语言的性质

时间:2018-10-27 18:19:32    下载该word文档

第二章 语言的性质

概念负载着意思,一旦将这些意思表达出来就成为语言,所以语言是概念的外在化,因此概念不能离开语言的表达。近代的分析哲学学派或语言哲学学派都极为重视对语言的分析,他们认为,我们要厘清思想,避免思想陷入错误混乱之中,首先要厘清词语的意义,辨明关键论点的层次,就可以避免思想陷入惑乱偏执之中,所以他们对语言与思想的问题有多方面的讨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他们的著作。本书只能概括地介绍语言的性质,其中特别集中于一些影响我们思考的语理概念。

我们一般称为心灵活动的,范围其实很广泛。在前一章,我们曾将浮现在心灵的内容,一律称为“意识内容”,然后将其区分为概念和观念两大类。概念是非图像性的、抽象的,观念则是属于心理层面的、图像性的。概念以概括(generalization)的方式负载着这些意识内容,所以每一概念都有共相特征和可以通过定义界定它的意含范围;而观念则以具体的方式、感受心灵所呈现的意念,例如婴儿感受母亲的关怀,是非概念的,其边际亦不明确,仅仅是主体内心所感触到的一些情况。大家试想像一下除此入住新地方时,门一打开,立即就有一些对住房的感受,这种当下的感受,就是一些心理性的观念。一旦住久了,就忘记了这种感受,并且只会用概念的方式告诉他人:我家在九龙。

我们明白了概念与观念的界限,就要进一步了解它们如何从浮现在心灵之中,转向与他人沟通的客观语言世界。

我们要将内心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必须运用语言。所以语言成了最方便而有效的表达方式。可是,如果只将语言看成一种传情达意的符号系统,以为广东话是一套,英语是另一套的话,那么就只看到了它的表面。语言不只是工具,它和我们心灵内部的概念性思考,有极密切的联系。

语言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层。狭义的语言指口语和文字。广义的语言除语言文字外,还包括一切可以表达意义的媒介,例如身体语言、交通指示牌、一些图案等,都是非语汇性的语言。我们主要以狭义的语言为分析对象。

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字词(term),即一些单词。当我们把字词串起来,就成了语句(sentence)。进一步,我们亦可以将字词和语句视为一些记号(sign)。人类是通过不同的记号,将内心的意思表达出来,互相沟通。

语言系统(狭义的语言)中都是一些记号。我们通常称之为符号。例如本书所记载的,都是一些线条符号。充当符号使用的,一般是声音、笔迹和其他形象(比如荧光屏上的图像和字幕)。可是,这些符号和背后使用符号的人的意识内容如何联结起来?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记号的特性。

记号包括人为的记号和自然的记号。人为的记号,指人工所构成的对象意义的象征媒介,例如我们创造文字的线条和声音,将内心的意思表达出来。至于自然的记号,则是人类借用大自然事物的特性作为寄托心意的象征,例如原始人将一块大石头放在洞口,象征其势力范围,假若有他人经过洞口,他就揍人。于是,石头便成为自然记号。

我们相信人类是首先运用自然记号,作为表达内心的意识,自然记号渐渐增多,就出现约化自然记号的过程,用人工记号记录相类似的事件。比如结绳记事,就是从自然记号过渡到人工记号的例子。

人类语言文字的发展是一个长久而又复杂的过程,除了一些已经不再有人使用的死语言之外,每种语言总是在不断发展和演化的。所以,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并不是一套固定不变的符号系统和意义系统。语言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充实丰富起来,在这样的过程中,淘汰了那些不再实用的成分。语言的发展和人类所要表达、传播的内容是分不开的,人类的心意方面的拓展,直接影响用以表达此等心意的语言的演变。科学语言的演变,伴随着科学概念与理论的发展,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1 语用学·语义学·语法学

Pragmatics ·Semantics ·Syntactics

探讨记号的学科叫符号学(semiotic)。一个记号总会涉及三种要素:使用记号的人,记号,记号所表达的项目。所以语言学家对语言记号的研究分为三个领域:语用学、语义学、语法学。

“你好吗?”“谢谢”

(一)语用学所研究的是记号和记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这个关系里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现象。

简而言之,语用学是处理语言的功能。语言有不同层次的功能,可以表情达意,也可以导引。我们在“语言的功能”一节中有详细的解释。

“民主”、“自由”是什么意思?

(二)语义学所要研究的是记号或记号所表达的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及由于这类关系所形成的种种事项。

语义学其实是研究记号和语言之间的关联,例如对字词含义的分析,处理意义是什么,意义与真理有何关联等问题。所以语义学主要是研究记号所表达的“意义”(meaning),而意义就是语言记号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它与概念、语言有一种密切的关系。

p q=(~p v q)

(三)语法学研究记号和记号之间的关系。它考察记号系统在不计语用不计语义时,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形式关系。

问题思考

1、语用学、语义学、语法学之间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2、笔画结构、声音、字形等记号是否与内心的意识内容一一对应呢?(即有某一记号,就对应某一概念)

3、为什么“你好吗?”、“谢谢!”等语句属于语用学范围?

2 言的功能

语用学就是处理语言的功能问题,人类的心灵可有不同的维度,他可以对世界作一种认知判断,也可以对世界赋予价值,判别事情的应当与不应当,决定我们的行为方向,更可以观赏世界,对不同的景物、图像作审美活动,所以心灵与世界有不同层次的关系,而我们运用语言,便有不同的表达。

概括而言,语言有以下的主要功能:

一、报道描述

这是语言基本的认知功能,其作用是传达知识和表达内心的信息,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沟通。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以语言或口语传达知识和信息,但我们有时也用手势、眼神等去表达,但最主要的,依然是语言。报道描述的语言功能有一些特质,就是这些语言是中性的、描述的,不带任何价值判断。例如:今天的降雨量达30毫米。中大有5000名学生。

二、解释论辩

当语言用作分析、推理、辩证和论辩时,语言不仅传达知识,而且要求作为发现真理的媒介或说服别人相信我们所传达的知识的真实性。这种用法最明显表现于数学和逻辑的领域。我们会把一些已知的前提,依据推理法则,一步步推演出结论来,用以论证事实的关系。解释论辩之功能是显示人类有重新组织语句与语句之间的关系之功能。例如:如果天不下雨,地就不会湿。现在地不湿,所以天没下过雨。

三、表达情感

上述两者是比较中性的作用,而人类不仅是用认知角度面对世界,更会有所思、有所感,诗人可以把所思所感变成诗句。这是人类对自然事物的感怀而出现审美的效应;我们对世事的变幻、沧桑有一种忧患感伤的情怀,凝思表现于语言,便构成诗人的诗句、音乐家的乐章等等的表达。例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情感虽然有时会影响思考的精确性,但人类如果只活在平面的物理世界之中,还算不算有高度的文化成果呢?我们的情感并不是一种盲目的心理活动,它随着我们的见识和胸襟而开展发扬,提升人生种种境界和志向。

四、褒贬赏罚

即我们一般所讲的道德判断。我们对世界作出事实判断,更会作出价值判断,以善恶、好坏、应否、正当、不当等字眼对事物作出评价,例如我们说孝顺父母是对的,是善行;说谎是错的,是恶行。这种价值语言表示我们对事物的规范,背后更有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不仅可以在价值判断中用作评价,更可用作赏罚,即对别人的行为表示赞赏或斥责。例如:你的裙子很美。人不应该互相残杀。我们得到别人的赞赏就感到光荣,受到别人的谴责就觉得羞愧,所以,语言的褒贬功能对人的价值观有极大的影响。

五、祈求律令

语言亦可用来发号施令,或者表达请求。人类的社会关系非常紧密,依据社会的秩序,阶级上之差异,就有不同方式的信息传达。例如上级指示下级去工作,父母对子女的教导,师长要求学生敬德修业,军官命令士兵冲锋陷阵,教徒祈求神灵庇佑或者祈求赦免己罪,都是语言的祈求律令用法。

这类语言用法有些是外露的,有的却是隐含而间接的。例如社交场合,就会互相用晦涩的语言交谈,即所谓礼仪风度。祈求律令用法的例子:请你打开窗户,谢谢!/快点打开窗户,否则……

六、导引用法

导引不仅用来解释、辩护,主要作用更在于说服别人接受某些信息,并希望信息接受者成为他们的思想俘虏,例如政治宣传、广告等。例子:德意志是最优秀的民族。/聪明的人会选择XX牌香皂。

在历史上,野心家的政治宣传往往通过一些煽情的口号,吸引人民,唤起群众的仇恨或者狭隘的民族意识,在热血沸腾中形成一股盲目的力量。此类政治神话不断重演,可见人类并未真正离开非理性的野蛮阶段。

至于广告宣传,是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产物。因为在资本社会中,必须维持资本的累积,故此不断鼓吹消费,甚至是不必要的消费。所以广告宣传发展得特别快速,其导引作用即为广泛。

问题思考

1、报道描述与解释论辩有何差别?

2、假若我们只有报道描述的语言,则艺术、道德和宗教等价值世界是否依然存在?

3、以下语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语言功能?

a.人生最重要的是拥有金钱。

b.如果A大于BB大于C,则A必然大于C

c.还我神圣领土!

d.我家有五个人:祖父母、父母和我。

e.今天如果是星期天,就可以到郊外玩玩。

f.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造福社会,服务人群。

g.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h.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必须团结起来,否则会被帝国主义所侵略。

3 导引语言

Directive Language

导引语言在思想方法中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语言的导引用法,往往误导我们接受一些信息,并且作出非理性的反应,所以必须详尽分析。

广告传播和政治宣传经常运用导引语言。其中,电视广告传播的导引技巧更加变化多端,观众都不自觉地成为广告商鼓吹消费的对象。

广告传播通过不同的技巧,传达商品的信息,以鼓励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他们不仅报道商品的信息内容,更重要的是刺激消费,所以运用的是最典型的导引语言。

我们尝试将广告的导引技巧作分为不同的类型进行剖析,其中以电视广告为主:

一、趣怪因素

通过趣怪的情节或动作吸引消费者,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广告中的人物以一连串的趣怪动作逗人发笑。/许多人争相购买某洗衣粉,迟来者买不到洗衣粉,千方百计偷取购买者的洗衣粉。

广告运用夸张或者趣怪的方式,语不惊人死不休,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且令他们对广告中的商品留下印象。

二、美感因素

以美女、名车、美景、动听的音乐乃至柔镜的运用,让观众有悦目、悦耳的感受,从而产生移情作用,对商品产生好感。

例如:在化妆品广告中,以柔和的镜头,拍摄美女正在使用某种牌子的化妆品。/在旅游广告中,到处湖光山色,使人产生到该地旅游的兴趣。

三、廉价因素

用实惠、大减价等方式招徕消费者,以满足一般人的贪便宜心理。

例如:百货公司发广告,每逢星期五、六、日打八折,往往能吸引消费者。/一些家居用品店买一送一,或者有特别赠品。主要针对家庭主妇们贪便宜的心理。

四、温馨因素

主要用于婴儿用品、家居用品、楼宇推销的广告,以唤起消费者的温馨感受。

例如:婴儿纸尿片或奶粉广告,由慈母形象的女士与可爱的婴儿做主角,引起女性消费者的共鸣。楼宇推销广告中,全家一起吃晚饭,饭后在露台上俯视全港景色,使人感受到幸福家庭的气氛。

五、节奏因素

广告因为时间有限,要求节奏明快,于是镜头调度快速,再配合节拍性的音乐,能在十数秒中传递一大串信息。由于画面与音乐配合,对观众、听同时灌输,印象特别深刻。其中尤以儿童或青少年,最易耳濡目染。例如:可乐等饮料的广告;体育用品广告。

六、押韵因素

以歌曲或者押韵的口号,加深消费者的记忆。例如:某洋酒不断播出欢乐、豪华的场面,然后旁白“XXX一开,好事自然来。”

七、信心因素

通过不同的方式,让消费者对商品产生信赖。我们可以分成几类来分析:

现场访问方式。例如:不同的受访者都赞誉某某牌洗衣机功能齐备,衣服洗得干净。

示范方式:通过示范商品的效用,显示产品的优异功能。例如:主妇对污秽的厨房感到厌烦,但经过有人介绍X牌去污粉,瞬间厨房变得干净。

权威方式;通过社会认同的权威人物,如医生、律师甚至总统推介某种产品,以塑造一种可靠的形象。

科学外衣方式:某洗发水含“ZPT”,可以去头屑。事实上许多商品均含有多种化学元素,而广告刻意标榜,只是希望观众产生“科学化”的联想。

八、代入因素

电视广告不断重复播放,潜移默化,观众不自觉地对广告角色产生代入感,从而喜爱那些产品。可分三类:

名人代入方式:女明星喜欢用X香皂,不断赞美这种香皂的香气迷人。

角色代入方式:一群快乐的儿童在玩耍某某牌万能勇士。

气氛代入方式:广告刻意制造豪华或者欢乐的气氛,使观众代入其中。例如,在香烟广告中,以粗犷的牛仔、奔马、广阔的草原,营造闲适、自然的气氛。在某汽水广告中,以有节奏的舞蹈,配合不同的欢乐场面,制造出热闹而愉快的气氛,使观众代入。

以上分类不一定穷尽了广告的导引技巧,而一则广告往往不止运用一种因素,当几种因素结合起来,更能强化导引的效果。

问题思考:

1、试分析各类广告的主要导引手法。

2、许多广告都着重营造豪华的气氛,究竟有什么导引效果?

3、广告界最推许“万宝路香烟”和“可口可乐”所塑造的广告形象,它们塑造了什么大众认同的形象?

4语境、层次

Context·Level

语境:女儿含情脉脉地对母亲说:“他是我的朋友。”

层次:自由有不同的层次,政治上的自由,哲学上的逍遥自在。

我们说过,实际的语言构造是通过语句而非个别的字词,而语句与语句之间便构成了语境,就是通常所说的“上下文”。由于字词具有歧义性,我们往往在整体的语境之中才能确定某一词语的含义,例如“自由”一词,其实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有确定的意思。一个女孩问母亲,她今晚可否“自由”外出;政治家在会场中大声疾呼,人有“自由”才有尊严;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与小鸟各适其性,逍遥自在,“自由”无待。

以上不同的语境中,“自由”有着不同的意含。语境也可在不同的语气、情景关系中形成。一个少女羞答答地问男朋友为何送她戒指:“这是什么意思?”一大汉凶神恶煞地问:“钱这么少,这是什么意思?”虽然同样的语句或词语,但在不同的谈话语境中,差别是很大的。

语境是在上下文中决定词语的含义,层次则是指语言在不同的领域或范围中的运用。女儿对母亲说的话,是在日常生活层次;政治家的演说是在政治的层次,庄子所说的是哲理层次。

下定义的工作,就是对语言的语境和层次作出界定,语境和层次的厘清,有助于避免词语的歧义和混乱。

问题思考

1试想象“他是我的朋友”在不同的语境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意含。

2、当我们讨论“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目的”和“人生是乐观还是悲观的”等问题时,首先要厘清语句中用词的层次。那些词语需要厘清层次?

5、对象语言·元语言

Object-Language·Meta-Language

甲:如果这句话是假的,那么它描述了实际情况,所以它是真的。

乙: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它岂不是自相矛盾?

由于我们的语言是一种间接语言,其功能不仅仅限于指涉对象,更可以对语言作出形容。因为我们的意识能够高度抽象化,不仅意识到外界事物的存在,还可以反省意识内部运作的情形。换句话说,就是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前面已经提及思想的基本单位是概念,而概念的外化表现为语言,所以,这种对思想的意识就是运用语言对语言本身进行描述。这样,语言就有了两种层次,一个是对象语言,其作用是指涉客观事物的存在;一个是元语言,作用在于对语言本身作出形容。

我们通常是使用词语来提到语词以外的事物,但我们也可以用词语来提到它们本身。当我们使用词语来提到它们本身的时候,就产生一种反射式的指涉效果,构成悖论。请看以下例子:

例一:

如果这句话是假的,则它表明了一种事实,所以它是真的。如果这句话是真的,这和句子的意思“在框框内的话是假的”刚好自相矛盾。

例二:“我说的话都是谎话。”

这句话跟例一一样,都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形。

例三:

甲: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

乙:你这句话是否绝对呢?如果你的话是真的,则至少表示世界上有一句话是绝对的。

以上的语言悖论都是由于我们混淆了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如果一种语言用作描述事物,则它是对象用法,此刻就不能同时是元语言用法。以上三个例子都是首先将语句作为对象用法,然后以元语言用法反诘自己,混淆了语言的两个层次。

问题思考

1、为什么人类的语言会出现一些反射式的悖论现象?

2、如何消解这些悖论:

(a)“在这组问题中,第(a)题问题是假的。”

(b)“这句话不是用黑色的油墨印刷出来的。”

(c)“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对的;只有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对的这一事实是绝对的。”

(d)后面的句子是真的。前面的句子是假的。

(e)“所有的中国人都在说谎。”而说这句话的人也是中国人。

6 歧义

Ambiguity

小明匆忙跑进考场参加数学考试,有一道题问“3×7=?”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写下答案十四。

我们进行思想交流时,往往有所误解,为什么会产生误解呢?

主观而言,我们又许多成见、偏执,以致各执己见,不理会别人的意见,客观地说,是因为语言有多义性。我们所运用的语言,并不是一字一义或者一词一义的,所以,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有不同的意含。假若一时不慎,遗忘了语言层次或者语境带来的歧义性,我们就很容易陷入混乱的思考之中。

为什么我们不保持语言的一词一义呢?

这里有两点理由:假若每一个字词只有一个意思,我们大概需要多几倍的词汇,才能表达当下的语言。人类的学习能力始终有限,是否能不断扩展字词的数量呢?或许,电脑的语言,正以一种人工构造的语言,迈向这种无歧义的语言的理想。不过,电脑可以不断发展其高速的运算能力,而人类是否同样可以呢?

另一个理由是,语言的歧义性,正表现出人类思维的特殊性。我们能够“联想”,能够“触类旁通”,更能够“举一反三”。

这表示语言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作描述报道,开展我们对世界的领悟和创造。前面一节提到语言的功能,不是正好说明了语言的多向性吗?

语言既能作报道描述,解释论辩,也可以用作祈求律令,褒贬赏罚,更可以表达情感,导引他人的意见,错综复杂,多姿多彩。所以,歧义性是语言的一个特质。

歧义并不是没有价值,相反,它增添了生活的趣味性。一些幽默小品,能够恰如其分运用歧义,营造出特殊的“出轨”的语言效果。试看下面的对话:

电话传来焦急的声音:“失火啦!失火啦!”

消防员:“什么地方失火啦?”“我家呀!”

消防员:“你家哪里呀?”“在厨房呀!”

消防员:“我的意思是如何去你家?”“你们不是有消防车吗?”

标语:“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省长到基层调研,晚饭安排在牧民家。牧民受宠若惊,不知所措。省长下车后请牧民先进门,牧民激动地说:还是领导前面走吧,我们放羊的在牲口后面走都习惯了。
吃饭时牧民端上一盘羊排骨放在省长面前,省长说:简单点就行了,牧民忙说:没事,这不值几个钱,平常都是给狗啃的。地方官员忙让牧民一起吃,牧民说:你们先吃吧,我每天这时候都要先喂驴再吃饭。

幽默笑话为什么逗人发笑呢?原因在于它们出其不意地令我们走向另一种思路,于是出现一个奇峰突出的滑稽效果。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歧义也有可能使我们思想混乱,产生严重的误解。因此,站在思考方法的立场,我们必须小心处理歧义问题。一般的歧义都是语意歧义,此外还有“语用歧义”和“语法歧义”。

一、语意歧义

例一:“自由”(人身自由女儿没有晚上出门的自由庄子所说的自由,即人生无待)

例二:“问题”(这个问题不是问题,我自会解决。)

例三:“意思”(你的意思是什么意思。真没意思。)

二、语用歧义

语言用法上的歧义。由于语言不仅仅用作描述报道的认知用语,也可以用作比喻、隐语,以及歇后语、典故、惯用语、俗语、成语等,于是出现了语言上的歧义。

例一:“和尚打伞”(和尚打着伞比喻无法无天)

例二:“火烧旗杆”(旗杆烧着了长炭,比喻“长叹”)

三、语法歧义

通常由于不严格的结构或不准确的组织所引起,往往因标点、断句问题而产生。

例一: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例二:父在母先亡

遇到歧义,最好的办法是运用定义,厘清该词语的层次。

问题思考

1、为什么我们不保持语言的一词一义,以避免歧义?

2、分析一下语句的歧义性:

(a)甲:“没有发问,就没有问题。”乙:“没有发问,仍然有问题,只是你没察觉到而已。”

(b)“我们话虽然没有意思,但是‘没有意思’也是一种意思,所以我的话还是有意思的。”

(c)“我不准时,你也不准时呀,你早到了十分钟,不是不准时吗?”

(d)“士可杀,不可辱。”“士可杀?不,可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e)“我的原则,就是没有原则。”

7 含混

Vagueness

甲:李玲玲很美。

乙:李玲玲不美。

丙:美是因观点与角度而异,并没有一定标准的。

当一个词语没有明确的界限,或者界限不清时,这个词语就被称为“含混的”(vague)。这些词语的界限不明确,让我们以为它们绝对没有界限。于是,有人认为一切美感判断、道德判断都没有便准可言,变成一种泛相对主义。上例的丙君认为美没有标准,其实是没有充分地了解含混词语的性质。

词语的界限不清,并不表示没有界限,我们可以凭直觉、知识或人生的阅历判断这些词语的相对界限。直觉是表示我们判断能力的幅度,知识少而心胸狭窄的人,其判断能力的幅度相对也少,容易偏执,自以为是。而阅历丰富,知识广泛,心灵开放,往往可以采取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则其判断能力也较有容受度。例如,有丰富音乐修养的人,比毫无音乐修养的人,更能欣赏贝多芬的音乐内涵,有生活经历的人,对人生有较深刻的看法。所以,直觉判断能力,与个人的修养程度有关。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词语,如冷热、贫富、高矮、美丑等,都是含混词语。我们无法以定量的方式确定它们的意含边界。就气温来说,33℃是热的,4℃是冷的,但究竟什么度数是冷热的界线?是25℃,还是27℃?甚至是26.8℃?同样,我们也不可以用定量的方式分辨好和坏、美和丑、高和矮,但是却能以直觉的方式判断哪些人的性格好些,哪些坏一些,哪些人的容貌美一些,哪些人的容貌丑一些。这仍然有普遍的共同性。同样,我们可以凭直觉判断,王羲之的字体比我的字体美。而对书法有研究的人,更容易分辨出书法的优劣。

以下是一些含混的例子:大小、清浊、明暗;朋友和敌人,保守和激进,适中和过分,大意和小心,文雅和粗鲁,美丑,深刻和浅薄,清晰和隐晦,安全和危险。这些词语的界限都不太明确,但并不表示没有界限。所以,将“界限不清”扩展为“没有界限”,是一种谬误。

有关美丑、善恶等价值词语的标准问题,可参考第四章的“两种真理”。

问题思考

1、试判断以下的话:a.既然价值标准没有明确的定义,则一切都是相对的,价值的准则可以因人而异。(美感标准、真假标准亦是如此)b.既然我们不能在客观上判定王羲之的书法比我的优秀,那么,艺术就根本没有标准。

2、含混和歧义的区别在哪里?

3、含混有没有正面的作用?

8 隐晦

Obscurity

甲:这顿饭如何?

乙:还可以。

隐晦与含混不同,含混是指一个语句的意念边缘模糊,隐晦则指语句的整个意念全部含糊。例如:“他是一个‘相当’好的人”,“他这样做实在‘有点那个’。”“相当”和“那个”都没有明确的意念核心。

我们使用隐晦的词语来表达,往往基于某种礼貌,是语言的礼仪用法,或为了推卸责任,避重就轻。比如我们不想对一顿饭表示不满意,为了礼貌,便客气地说“还可以”。以下是一些在社交场合常见的隐晦词语的表达:

“他在本公司工作了十二年,对公司有相当的贡献。”

“青年人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

“汕头大学的学生颇为优秀。”

“极少数极少数的人是反动的。”

我们不一定否定隐晦的词语用法,因为它可以增加言语的情调和效果,但过分使用隐晦的词语,有可能增加矫情成分,说话就成了寒暄。

问题思考

1、隐晦和含混有什么差别?

2、隐晦的表达有何正面的作用?

3、试分析以下语句的隐晦性:

(a)请你的朋友一同来吃晚饭。

(b)太高和太矮的,都不能当警察。

(c)不要做得太过分。

(d)今日的社会风气真是太差劲了。

(e)广东话中的“咩呀”(不同的声调,会有什么效果?)

9 着色

Colouring

甲:他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英国人,所以他是个中英混血儿。

乙:哦,原来他是个杂种。

词语除了描述报道之外,还可以用来褒贬赏罚。报道描述是中性的,可以称作认知作用。而褒贬赏罚是有规范性和价值取向的。加入我们将没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转换成有感情意含的词语,就是“着色”。

着色的词语往往能导引听众产生情绪上的反应。例如,乙将混血儿说成杂种,可能引起听者产生负面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着色的词语能够用来表露或宣泄喜怒哀乐,所以,当两个人对骂时,就会不断地运用着色的词语(如:卑鄙、无耻、下来、王八蛋),将一些常人认为卑劣的形容词加在对方身上,令人产生负面情绪。

当然,着色的词语也可以激发崇敬之情,例如“英明、伟大的领袖”、“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将着色的语言加以巧妙运用,就变成了“反讽”,比如把矮个子称为“高佬泉”,将丑女称为阿美(阿靓)。用相反的着色形容,突显对方的缺点,使人哭笑不得。

人越多偏见,往往越容易出现不恰当的着色语言,一个自我中心的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合理的,而别人都是不对的。例如,自己是节俭,别人则是吝啬;自己是谦让,别人则是胆小退缩;自己是坚定,别人是固执。所以,着色的词语往往表现出了一个人的偏执。

问题思考

1、反省以下例句中的着色用法:

a.1840年的中英战争,其实是一场商业战争。英国因为购买中国货物,导致大量白银流失。为了解决这些经济问题,只好发动战争。(提示:隐藏了什么价值判断?)

b.日本文部省的教科书写道:1937年至1945年间,日本进出中国,并且发生了中日战争。

2、为什么自我中心的人总是排斥别人的意见,觉得他人不顺眼?

3、诗词等文学作品,算不算带有着色成分?

4、儿童往往喜欢用着色的字眼对骂,占便宜:“小宝是只大肥猪”,“小明是个四眼狗”。为何儿童有这种心理?成年人是否脱离了这种倾向?(提示:缺乏抽象能力的人,容易将语言实化。)

10 分析语句·综合语句

Analytic Sentence·Synthetic Sentence

分析语句:红屋是红色的。

综合语句:香港有六百万人口。

分析语句和综合语句是一组对立的概念。所谓分析语句,就是“原则上我们只要通过语句的内部分析,而不需要参考任何经验就可断定它的真假值”的语句。例如:

红屋是红色的。

王老五是未结婚的男性。

今天下雨并且今天没有下雨。

我们了解语句的内容就知道它们的真假值。“红屋是红色的”和“王老五是未结婚的男性”一定是真的,因为语句中的主词“红屋”、“王老五”已经包含着它们的谓词“红色的”、“未结婚的男性”,因此不必借助经验的考察,直接通过句子内部的内容就可断定它们的真值。

依照以上的解释,分析语句可以区分为三类:A.主谓式的分析语句,例如:红屋是红色的。B.重言式的分析语句,例如:王老五是未婚男性。C.矛盾式的分析语句,例如:今天下雨并且不下雨。

它们都属于分析语句,因为语句的值都是必然的。

另一类语句称为综合语句,指“不能仅仅通过语句内部的分析来决定它的真假值”,即“需通过经验的观察来验证它的真假值”的句子。例如:太阳从东方升起。人是会死的。香港有一千万人口。

前两者我们称为综合地真的语句,我们通过经验考察知道这语句所表达的内容,符合客观世界的事态,所以是经过经验考察后知道它们是真的。“香港有一千万人口”是综合地假的语句,因为语句所陈述的内容并不符合香港的人口情况。(香港现有人口约700万)

这种区分主要是对应着我们的知识形态。人类的知识有些是涉及经验,有些是不涉及经验的。凡涉及经验的知识,用语句表达出来就是综合语句。另一些不涉及经验的知识则是由我们的理性内部推演而成,不假待于外在的经验世界,例如数学、几何学或者逻辑命题的推理只是理性内部的推演,通过一种“重言”(Tautology)的方式推演而成。所谓“重言”就是语句内部的演绎,不增加任何新的内容。

总括分析语句与综合语句的差别,我们可以得出三种对立的性质:

一、分析语句是先验的(a priori),而综合语句是后验的(posteriori从事实推断原因,由果及因)。

分析语句的真假值不需要依靠经验考察来决定,所以,它的真假值是独立于经验的。在“红屋是红色的”这个语句中,“红屋”和“红色”虽然涉及经验,但单单就它的语法结构来看,此语句其实符合“ABA”的形式结构。我们从AB的主词自然可以分析出AB的知识,所以不必依靠经验,我们称之为先验。

综合语句中的主词并非包含着它的谓词,所以,我们要知道主词和谓词连接后的关系是真还是假,就必须通过经验的考察,我们称之为后验。

二、分析语句是必然的(necessary),综合语句是或然的(contingent)。

分析语句通过语句内部对的分析,就可知道语句的真假值,它是必然地真,或者必然地假。

相对而言,综合语句的真假值却不是必然的,因为它不是由语句内部决定,而是需要参考经验事实,而经验事实是通过归纳的方式综合为我们的经验知识。这种经验知识只能概然地真,不能必然地真。或然地真,是指暂时地、偶然地真。

三、分析语句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综合语句则对世界有所说。

分析语句不是要对世界有所陈说,它只是理性内部的推演运转,所以我们称之为“重言复句”。例如“红屋是红色的”,它并不告诉我们有关“红屋”的经验资料,而只着重陈述出“ABA”的语法结构,这种语法结构纯粹是一种形式,没有所谓实质的经验内容。

在综合语句中,谓词的内容超出了主词,那超出的部分就是对世界有所说。例如“香港有六百万人口”,“有六百万人口”(谓词)的知识内容并不能从“香港”这个主词中分析出来,而必须从实际的事态中验证。语句内容的验证既然涉及经验世界,就必须对经验世界有所陈述,所以就有了实质的内容。

问题思考

1、判断下列语句属于分析语句,还是综合语句:

A凡人皆有死。

B黑板是黑色的。

C叉烧包内有叉烧。

D人不是悲观就是乐观的。

E九七年之后,香港的政治体制五十年不变。

F风吹草低见牛羊,如果风不吹,则草不会低,也就无法出现牛羊。

G分析语句对世界的内容无所说。

2、为什么分析语句不能对世界有所说?

4、按照分析语句和综合语句的区分,我们能否再讨论以下问题:

A上帝是存在的。

B人类是有灵魂的。

C世界是由命运所操纵的。

D魔鬼在播弄病毒,使人们染病。

陶国璋:《开发精确的思考》,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版。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语言的性质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