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论述文练习三篇

论述文练习三篇

时间:2017-10-16 20:28:56    下载该word文档

论述文练习三篇

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

刘 娟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有人据此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③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在虚构意义上。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有学者提出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但我们的“兼容并包”应有选择性汇通中西”应坚持立足中国文学本位。有责任的当代学人并非一味排斥西方文学观念而是在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的过程之后借鉴吸收其中契合中国实际的文学观念。

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类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文心雕龙·宗经》说六经“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之言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言修辞的良好传统。

⑤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他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

⑥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这一社会价值被历代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研究中国文学史描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就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这个根本特征。

(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用“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等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就忽视了中国文学的“本”。

B.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

C.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排除在外否则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D.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除了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要坚持自己的标准不能用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来否定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

B.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更侧重于研究具有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

C.在学习、借鉴西方的文学观念时只要坚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的原则就能保持中国文学的自身特色和完整性。

D.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古代文学生长的学术传统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根本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月派与创造社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没有立足中国文学本位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B.近代以前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包含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这和19世纪之前的欧洲的文学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有相似之处。

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体现了中国文学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和自觉追求;“‘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体现了中国文学“言志载道”的价值追求。

D.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时代的一个明证。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对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用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

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等等。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

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摘编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的界定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最大。

B.“仁”“义”“礼”“智”“信”被合称为“五常”是在汉代但早在孔子之前它们就已广泛流行并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

C.作为品德的“仁”原意是“爱亲”而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使“仁”突破了血缘关系的界限上升为人类社会普遍遵守的原则。

D.在“礼”的发展历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阐释可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揭示了人的道德属性。

B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原则把“忠恕”当作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方式。“忠”和“恕”虽然有异但都强调将心比心为人着想。

C.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但又认为不能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而应让礼植根于仁这种轻仪式重内涵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D.因为有以“五常”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所以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在与不同文化的冲撞中崩解或变质反而能将众多文化融汇其中。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常”观念的聚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孟子的“四德”观应该对董仲舒“五常”观的提出有重要的影响。

B.“五常”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儒家学者将“仁义礼智信”视为恒常不变之道,表明他们认为这五个范畴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属性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

C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不同学说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其中以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

D.“五常”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也有实际意义比如能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传播爱心恪守底线、重视诚信等。

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

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自德国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

7.下列对“真正的教养”内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真正的教养是正视过去直面未来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

B.真正的教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她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的,是永恒的。

C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是说追求的不是生存的手段而是生存的境界。

D.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力求做到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有深入理解。

8.下列关于“阅读”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道路永无止境。既因为人类的文学让人“望洋兴叹”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B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才能领略人类思想的广阔和丰盈建立自己和人类息息相通的联系。

C.阅读杰作的目的在于明白一切生活的意义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D.读者必须具备人格或个性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无益而有害。

9.下列不属于作者列举的关于读书的错误认识或做法的一项是(  )

A.用“散漫的消遣”的态度对待读书用虚假的慰藉自我麻醉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

B.认为人生太短促舍弃泡咖啡馆、跳舞这样的愉快生活而花时间读书是可笑又不值得的。

C.认为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比读书更能接近真实的生活。

D.读书生吞活剥认为读书有害一生只读十来本书只读富有刺激性的时髦读物。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论述文练习三篇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