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

时间:2018-12-19 18:12:25    下载该word文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导论

一.选择题

1. 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文献是《共产党宣言》和《哲学的贫困》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它们的基础是实践性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冶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5.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辩证法

6.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

7.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劳动价值论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俄国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核心内容)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起义是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达尔文进化论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5.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有黑格尔 费尔巴哈
6.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取得了重大发展和成就,其理论成果是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阶级性 实践性

三.辨析和简答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2>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3>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4>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5>是指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科学性:指它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以揭示事物规律己任,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人类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它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运动紧密结合。

<4>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四.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1>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我们可以运用它看到世界多种联系,把握世界整体真实,为自己确立合理的定位。
<2>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从扑朔迷离的复杂现象中把握住问题实质

<3>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的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位。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为全人类的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1>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在备受剥削和侵略时,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走向了繁荣富强。
<2>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彰显着彻底的革命性,是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革命理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和进行自我革命提供了磅礴精神力量
<3>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实践中不断推动自身的丰富和发展,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中华民族逐渐走向繁荣复兴,便是最好的证明。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2. 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物质范畴

3. 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8. 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9. “白马非马”说: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0.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

11.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2.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3.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14.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15.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17.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归纳与演绎

18.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的内容

19. 有人说由于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人的活动是受到他们各自的目的、理想和愿望等因素支配的,因此不存在社会规律:违背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二.多选题

1. 体现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唯物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出现过三种主要形态朴素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3.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1>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3>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质量互变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5.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主要含义

<1>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6.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有<1>存在就是被感知 <2>物是感觉的集合 <3>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

7.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1>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2>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3>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8.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1>农民收割水稻 <2>法官审理案件 <3>演员演唱歌曲<4>科学家做化学实验

9.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1>对症下药,量体裁衣<2>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10.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有<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2>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 <3>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1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哲学道理<1>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开始的<2>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

三.辨析和简答

1.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两个体现

意识统一于物质:

<1>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作用: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1>人类社会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生活资料的活动物质性的活动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 事物内部肯定因素、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事物内部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及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5. 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1>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2>要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应对和处理各种矛盾

<3>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四.论述题

运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原理,分析说明十九大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需要正确把握历史阶段没有变与同一历史阶段中不同过程、不同时期变化的关系。十九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提出过高要求。

<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十九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科学的理性的判断。这样的判断,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一.选择题

1. 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

2.实践是认认的基础,表明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是主观唯心主义

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7.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这是由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9.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

10.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

11.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1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13.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二.多选题

1.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社会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研究课题

<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经验 <3>社会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新的物质手段

3.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1>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2>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 <3>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 <4>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4.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的关系<1>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2>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3>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

5.从理论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更重要,因为

<1>认识的目的在于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可以使认识得到检验 <3>可以使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6.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为<1>客观事物是多种矛盾的复杂的统一体
<2>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3>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4>认识受主体的生理因素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7.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三.辨析和简答

1.认识的本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本质的回答

<1>唯物主义: 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2>唯心主义: 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而存在的东西

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本质的回答: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缺陷:<1>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的本质的科学回答: 主体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特点: <1>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2.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 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割裂二者辩证统一关系的后果

<1>走向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否认感性认识)

<2>走向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否认理性认识)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真理的绝对性寓于这里的相对性之中;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3>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转化和发展中,这真理发展的规律.

四.论述题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现实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因:

<1>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并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同原来的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断其是否正确

现实意义:

<1>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旧的习惯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人实际,在实践中汲取营养,敢想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一.选择题

1.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问题

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4.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生产方式

5.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6.上层建筑社会意识: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非上层建筑社会意识:逻辑学、语言学、自然科学等

7.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8.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自然科学属于渗透性

9.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

10.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1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依据是生产关系的性质

1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13.社会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14.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

15.“革命是解决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都是要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16.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7.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18.“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认识论上看,就是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

19.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

二.多选题

1.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产生 性质 变化发展
2.生产关系内容<1>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关系 <2>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3>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4>产品分配关系
3.社会物质生活条件<1>地理环境 <2>人口因素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4.社会基本矛盾<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5.我国改革性质和特点<1>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的<2>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有序地进行的 <3>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6.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1>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 <2>人的本质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1>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2>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3>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8.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4>改革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三.辨析和简答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概念: 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表现:

<1>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基本要素:

<1>劳动工具(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也称劳动手段

<2>劳动对象 <3>劳动者(主导)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二者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二者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3>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者的矛盾运动

<4>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面性的

积极作用:

<1>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质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2>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3>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4>科学技术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消极作用: 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四.论述题

试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具体内容和现实意义

群众观点: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路线的具体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1>它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重要法宝
<2>它是我们党应对考验和化解危险的有效途径

<3>它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

一.选择题

1.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剩余劳动

2.资本的本质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3.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4.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5.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6.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7.利润率和剩余价值在量上,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8.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以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相交换,因为它们都有价值

9.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10.劳动力商品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1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己主义

13.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14.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15.以私有利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二.多选题

1.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1>生产资本的构成 <2>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1>商品价值下降
<2>劳动力价值下降 <3>相对剩余价值增加

3.通过对“G-W-G”资本总公式的分析,可以发现

<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运动的目的
<3>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

5.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因素,两者的关系<1>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2>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3>价值有价值

6.属于货币支付手段的有租金 工资 债务 地租

7.货币最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8.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2>劳动者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9.产业资本的循环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中,有

<1>两个阶段属于流通过程,一个阶段属于生产过程 <2>一个属于购买阶段,一个属于生产阶段,一个属于销售阶段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再生产)周期经历的阶段有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1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有<1>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12.产业资本的循环是

<1>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2>三种资本循环形式统一

1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14.资本家用于购买原材料的那部分资本属于不变资本  流动资本

1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是<1>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2>揭露了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3>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6. “马克思一有机会就提醒读者注意,决不要把他所说的剩余价值同利润或资本的赢利相混淆。”

<1>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内容 <2>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具体形式

1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18.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三.辨析和简答

1.价值规律

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作用表现: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

<1>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2>阻碍技术进步

<3>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2.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的不变条件下, 用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3.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不适合用于现代资本主义是错误的原因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
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脑力劳动者的比重不断增大。
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和局限性

本质: 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局限性:

<1>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精英掌控下的民主

<2>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3>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4>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一.选择题

1. 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

2.当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许多新变化属于资本主义总量变过程中阶段性部分质变

3.垄断资本主义阶级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金融资本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市场的手段是建立国际垄断同盟

6.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7. 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没有减轻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二.多选题

1. 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1>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2>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3>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趋于一致 <4>不能完全脱离价值

2. 金融资本<1>垄断资本主义阶级占统治地位的资本 <2>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在一起而形成的垄断资本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和措施有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4.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3>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5.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2>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6.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是因为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具有复杂性

<2>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

<3>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三.辨析和简答

1.垄断产生的原因

<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3>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特征

实质: 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特征:

<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起决定作用

<2>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金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四.论述题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1>剩余价值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增值。资本家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执行资本的职能。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环节。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环节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服务的,并且是由获得剩余价值的多少决定的。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过程。资本家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加剧,再生产比例遭到破坏,产品价值贬低,引发经济危机,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深刻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

一.选择题

1.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4.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列宁

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6.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二.多选题

1.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形态包括

<1>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2>18世纪中叶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3>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2.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1>历史观不同 <2>依靠的社会力量不同 <3>实现理想的途径不同

3.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

<1>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2>历史传统不同 <3>地域环境不同

4. 之所以说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1>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

<2>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5.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因为

<1>工人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2>工人阶级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

<3>工人阶级是唯一同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和完全对立的因而也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 <4>工人阶级最有政治远见,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

三.辨析和简答

1.如何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1>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错误倾向
<2>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建设

<3>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3>时代和时间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3.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

<2>必须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3>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第七章

一.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按需分配

2. 当代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 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二.多选题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

<1>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 <2>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

<3>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4>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2>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3>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4>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是<1>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2>现阶段我党的最低纲领

<3>中国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4>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科学区别,只在于第一个词是指从资本主义生长起来的新社会的第一阶段,第二个词是指它的下一个阶段,更高的阶段。”

<1>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总体上属于同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

<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发展和成熟程度上有巨大区别

<3>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 <4>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三.论述题

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1>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社会制度,因而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社会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树立,可以为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凝聚一切进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航标。

<2>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

1)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

2)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经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足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