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新时期三农问题

新时期三农问题

时间:2015-02-10 00:40:43    下载该word文档

新时期三农问题研究

一、什么是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最早由经济管理学博士温铁军于1996年正式提出。我党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引入正式工作报告,并随之迅速成为中国政府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也有众多的方法,文章从产业经济管理的角度探讨其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影响及作用。

农民:是指中国共产党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后,与城市居民形成对称的二元国民的弱势群体。

农业:是指以土地、水面、草场、山林为主要生产资料的产业群的总称。与其它产业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其生产过程受自然资源制约,具有天然的弱质性。二是产业链条中断,农业只指其中间的生产环节,产前、产后环节则不属农业范畴。它是二、三次产业的基础产业,居民生存的原产业,农民的主产业。

农村:是指人口集居的城市的城区以外的广大国土地域。即人口集居远低于城镇的乡村,国土承载的公共产品价值量极低的地域。

二、三农现状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尤其从07年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税、特产税的减免可谓大快农民心,在“三农”问题上取得了突破。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农村问题: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我国农地制度的产权模糊造成了“交易成本”过高,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组合,造成了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制度障碍之一。因此,农地制度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产业的发展历程说明了社会政策造成农村社会整体的弱质性,学者从中归结出三农问题的根源,主要表现撒在产业的天然弱质性、生产资料的弱质性、劳动主体的弱质性及农业组织上的弱质性。

对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和现状进行详细的剖析,主要表现为三大难题:一是城乡差距大,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滞后;二是农民负担沉重,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明显差别,且贫困人口过多,生产生活仍十分困难。三是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也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劳动个体素质欠缺,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要改善农村目前的局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缩短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千方百计地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确保农民增收。就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结合产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手段,制定高效的政策,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本着这一目的,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

件。

三、十八大关于“三农”问题的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三农”问题的系列重要讲话,对做好新形势下“三农”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三农”重要论述精神,要特别注重运用论述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战略层面、底线把握、系统角度、创新要求等方面来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三农”问题,增强“三农”工作本领,推动“三农”事业科学发展。

、用战略思维把握国情大势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有战略思维,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从定国安邦的高度认识粮食安全问题。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放松。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并明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认识农民增收问题。总书记指出,“小康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民增收问题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难点问题,也是关键性的战略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增收是全面小康的基础,没有农民增收的实现,中国梦也是不完整、不稳固的。

当前,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还面临着种种挑战,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难度大,工资性收入增长困难多,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难。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把“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置于“三农”中心工作进行战略定位,推动形成更加有利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不断巩固和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从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认识农业资源和环境问题。总书记强调,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到了70%,还会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搞新农村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近些年农业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投入品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等挑战依旧严峻。在某种意义上,资源消耗型、增长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透支了明天的农业发展能力

(二)、用底线思维观察事物变化

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着眼保护生产发展的基础,要求把住十八亿亩耕地这条底线。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

耕地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

着眼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要求把住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这条底线。总书记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家庭经营关键是要有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承包地不断调来调去,就很难让农民爱惜土地、养护土地。只有农民有了长期自主经营的土地,才能有稳定的经营预期和长远的经营打算,才能放心地在土地上谋发展、增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农业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土地不仅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要通过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让农民对长久承包经营土地心里有底,吃上“定心丸”。

着眼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更高水平需求,要求把住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条底线。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产品质量是有保障的,但由于农业生产方式仍较粗放,市场秩序尚不规范,道德诚信有待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为此,要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从源头上“产”的安全;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从环节上“管”住安全,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用系统思维审视整体布局

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深入分析系统中的薄弱环节,才能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真正掌握系统性和全局性,落实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四化同步”中,农业现代化是相对薄弱的环节。总书记指出,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千万不要让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掉了队,否则很难支持全面小康这一片天。

“四化”是一个整体系统,“四化同步”在本质上要求“四化”互动。工业化是动力,信息化是灵魂,城镇化是引领,农业现代化是基础。要充分发挥工业化的支持反哺作用,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要发挥城镇化的辐射带动功能,优化发展布局。要发挥信息化的引领提升效应,提高发展质量。

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中,农村发展是相对脆弱的板块。总书记指出,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城乡分割、城乡失衡是最大的社会结构性矛盾。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农民是素质和地位相对弱势的群体。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当前,在推进“四化同步”、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农民处于弱势地位。

一是土地城镇化超前,人口城镇化滞后,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城乡夹缝的困境。对此,总书记强调,要更多关心关爱农民工,特别是不能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二是留乡务农的农民总量仍有富余,高素质劳动者短缺的矛盾凸显。对此,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培养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业营销人才、农业经营人才等新型职业农民。

用创新思维引领实践探索

总书记要求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更加自觉地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上来,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关于“三农”理论创新。总书记对“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例,农村土地从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承包权“两权分离”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探索是“三农”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各地的实践创新。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总书记强调,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矛盾和问题是科技创新的导向。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关于制度创新。总书记多次提到“三农”工作相关制度创新,涉及到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农业科技、农村社会管理、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谁来种地”等方面。比如,在谈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时,总书记要求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真正实现优质优价,以绿色安全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关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总书记提出,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乡镇工作牵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的两头,一头是建设好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一头是加快农民有序进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因此,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关键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干部培养,培养一支熟悉农业、熟悉农情、懂得农村、懂得农民的干部队伍。

四、涉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些切入点

1把邓小平思想理论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指导,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要以邓小平理论为行动纲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新世纪,“三农”问题仍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邓小平同志的以农村改革为起点,农业发展为中心,农民富裕为目的的“三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明确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它地区,其它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共同富裕的道路至此正式提出,也使“三农”问题提到了改革的首要位置。

2.要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大幅度提升农民的自身素质。

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抓住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机遇,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使之与发展农村高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及全社会高等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层次丰富、全面覆盖的农村教育网络。

要调整公共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逐步增加中小学公共教育经费尤其是在农村的经费支出比重。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培养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应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多组织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下乡活动,讲授先进农业知识,技术,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

3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首先发展现代农业

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农业科技创新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有效供给与需求不足和推广乏力的问题。在分析农业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该从完善农业技术创新制度、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改革推广机制、降低风险、增加投入和增加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等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的能力,促进新农村建设。

(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抓项目促发展,发挥生态资源优势,高效利用农业资源,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当地优势产业,扩大优质农产品养殖,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

4.建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要,实施一批基础性环境建设工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生态友好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产业.。

5.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创新制度。在农村,国家出台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不是每一条每款都是完全适合各地的,他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出一套适用发展的新机制,同时对许多大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比如,位于北京的最北部山区延庆县,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取得新进展: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通过发展民俗旅游业、便民服务业,搭建公共就业平台,强化就业政策扶持,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和转移就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确保农村“4050”就业困难人员增收,抓好万人生态就业工程,在建设和谐新农村方面成为全国农村学习的典范。

6、鼓励企业家加入解决三农问题

企业带动是运转农产品产业链的关键,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就要有企业的组织和带动。“公司+农户”中的各种经济合作形式或者组织形式在引导农民走向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提效益等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龙泉文昌鸡养殖基地的建立並向产业链方向发展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企业在其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7、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的实践经验

①各国把合作金融作为农业金融制度的基础,国外财政对农村金融的扶植政策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合作金融的参加者多是社会中低收入阶层和贫困阶层,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者。针对这一特点,各国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的政策和措施,对公营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和监督,并通过政府的银行、私人银行、农村信贷协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非正式金融组织,贯彻农村金融政策,保障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

②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税收、补贴、担保基金、信贷政策和利率等手段进行调控,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农业信贷的资金总量,把分散的利益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主体,即区域主体的自治,并支持农业开发项目和农业现代化,才会更好的完成新农村建设。通常采取的方法有税收优惠、利差补贴、提供低息和无息贷款资金、提供担保等等

③从发达国家发展的轨迹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在解决“三农”问题中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工业化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和现代化。一般来说,实现工业化较早,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又相对缺乏的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起步往往从生产工具和技术改革上入手,走资本集约或技术集约道路。所以工业化后期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有利于工业反哺农业能力的提高和相关保护政策的实施。

其次,伴随着工业化出现的是城市化,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也日益成为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的中心,城市化将走上前台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高效农业与现代工业分别在更能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区域内重新整合、分布和集中,劳动区域分工与产业布局逐步趋向合理。

五、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着力点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跳出“三农”抓“三农”,同时要立足“三农”抓“三农”,其根本路径就是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

第一,要把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予以通盘考虑、协同推进。

第二,要把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举措。

深入研究“三农”问题,便不能不触及农村土地制度这一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土地产权关系界限模糊。二是土地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没能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功能。三是土地有偿流转受到诸多限制。

现有土地制度无论从产权界定还是从流转经营上都存在不容回避的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却不能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大的空间,解决不好农民进一步致富问题,从而制约了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如何对现有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明确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产权实现形式,赋予农民作为产权主体的应有权利。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是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口比重大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一种现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实行土地私有化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探讨集体所有权的产权实现形式,农民作为集体成员如何实现其相应的权益。近年来有些地方探讨实行的“土地股份制”不失为一种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形式下实现农民土地权益分享的有益尝试。

其次,进一步放宽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流转权,促进土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承认土地承包权带来的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是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基础。因此,应完善有关法规和政策,确定承包期限内允许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通过转包、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等方式,促进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特别鼓励农民把土地租给企业主,由企业主租赁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农民也由此变为“地主”,既可以继续留在土地上给企业主打工,成为企业员工,也可以进入城镇从事新的工作,变农民为城镇居民,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对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的土地使用价格,将改变乡镇企业低成本甚至无成本使用农村土地的状况,促进乡镇企业向城镇合理聚集。出让土地经营权获得综合收益如果大于农民的耕作收益,也将对农民出让承包地产生压力和动力,从而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和土地规模经营的形成。

要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建立农民生活保障机制结合起来。对我国广大农村而言,土地仍然是最大的生存保障。如果相应的生活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农村土地流转便很难得以顺利推进。因此,在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征地制度改革方面,应把农民的生活保障考虑进来,探索一种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农民社会保障有机结合的机制,以消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土地流转。

总结:

要把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三农”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长期束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在新阶段的集中反映。解决“三农”问题要靠“三化”,而推进“三化”进程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需要在发展实践中逐步探索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

六、关于“三农”问题的典型例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引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四 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自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引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五 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引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材料二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3)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4)材料和材料四相比,在农业政策上有何异同之处?

(5)通过分析材料五,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的国家的经济政策的?

答案:

(1)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提高农产品价格,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额产品。目的在于使生产消费趋于平衡,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 2)新政的实质在于以国有化形式尽量避免资产阶级自由企业制度的竞争,以政府的力量全面干预调节经济生活,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 3)列宁的初衷是以上层建筑的力量来改造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和生产问题,忽视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和本身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经济困难、农民不满、富农叛乱等现实表明必须实行新的政策以解决

矛盾。

  (4)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产品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前者与后者相比,它们在历史条件、目的、具体措施和结果方面迥然不同。

  (5)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国民经济是积极的,符合实际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干预方式甚至采取一些貌似过激的措施遏制危机,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也是值得称道的。这说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经济模式。发展经济,加快发展需要改革。

2、(15分)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是中国农村改革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小岗村)全村适龄儿童还没有全部入学,上中学的很少。……一位30多岁的妇女说:"念上个一两年,也和没念差不多,庄稼人靠劳动吃饭,读不读书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小岗村)同时也出现了与它们经济发展和不适应、很不相称的事情:一是他们在村头盖了个牌楼,花了不少钱。……二是盖了气派的村公所办公楼。……农村改革已经快20年了,小岗村至今也不过是停留在兢兢业业地把他们的那几亩地种好的水平上。因此生产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部发展。粮食生产是大幅度增产了,但比较利益低、卖粮难、农民收入低、经济不发达。

--摘自《万里与小岗村--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而作》

材料二、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把全国的乡镇企业发展推向高潮。华西村办起了年产30万吨线材厂、30万吨轧钢厂、毛纺厂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年产值一年翻一番,1992年为5.16亿元,1993年超过11亿元。

--摘自周大鸣《农民企业家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材料三、浙江省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创造性地探索并完善了"公司+科技+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订单、合约、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联合当地10多个镇和周边10余个县的2万多农户,建立了总面积20余万亩次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蔬菜基地,……较好的解决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使每亩土地的产值和利润比传统单一结构增长2-4倍,基本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两头富"的初始目标,成功地将千百万农户与千百万消费者进行了高效有序的链接。

--据人民网2006年12月25日

回答:

⑴依据材料,概括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6分)

小岗村:单一经营,发展速度缓慢。(2分)

华西村:重视发展乡镇企业。(2分)

浙江慈溪:发展现代农业。(2分)

⑵依据材料,分析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9分)

启示:要重视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讲求实际,不搞形式主义;要面向市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重视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每点2分,最高不超过8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我国现在已取消农业税,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而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中国和前苏联的工业化的资金支持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靠对外掠夺,农业的高积累支持工业发展更是不可避免。结合史实说明前苏联在建国初期,中国在过渡时期,农村经济是如何服从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在这期间前苏联出现了哪些问题?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1)苏联在建国初期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在过渡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的发展。

(2)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经济的破坏性特别大,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过分重视重工业发展,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操之过急。

(3)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农业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的发展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等。

4、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人类跨入新世纪之初,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时,一项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神州大地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对中国农民而言是一种福音,对中国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对中国农业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1)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理想是什么?(2分)

政治上摆脱压迫奴役,

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材料二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5分)

新乐园:人民公社。(1分)

原因: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出,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4分)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雇了农村生产力,(2分)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1分)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右图反映1958年河北怀来人民公社社员吃"大锅饭"的情景。

材料二 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地方政府把近20种乡村公共事业的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主开发,如修建桥梁、村级公路等。1971年,韩国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的方式,国家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新村运动"开始后,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在全国推广水稻高产品种,使韩国稻米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攀升。韩国在大力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培养勤勉、自助协作精神。

材料三 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李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 二战以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如何?(5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韩国"新村运动"建设的重点工作有哪些?(4分)

(3)依据材料三、四,比较英、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4分)

(4)上述材料对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2分)

答案要点:

(1)特点: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全国农户普遍参加;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刮起共产风);集体生活(吃食堂)(4分)

后果: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是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的因素之一。(1分)

(2)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收入;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4分)

(3)英国主要通过暴力和强制方式,日本采取温和的政策引导;(2分)

英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城市,日本则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2分)

(4)从实际出发,农村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安置劳动力。(2分,答到两点即可)

6、假如你是一个导游员,陪同一个外国旅游团到安徽凤阳农村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年、1958-1964年、1966-1976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简要分析1978年以来发生变化的原因,你准备怎样介绍呢?

参考答案:①1953-1956年,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1958-1964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各地纷纷组建人民公社,浮夸风泛滥,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③1966-1976年,是十年"文革"时期,农村经济遭严重破坏,农民四处逃荒要饭。

④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农村经济走向繁荣。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政府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7、根据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两次会议的正确决策在贯彻过程中的不同结果及其主要原因。

(1)"八大"背景:①借鉴苏联教训,总结了"十大关系",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②三大改造完成,国家经济结构和国内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变化。③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已颁布,社会主义制度已建立,全国人民面临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任务。

(2)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①长期的"左"的错误和十年浩劫,全国经济陷入困境,必须尽快改革。②文革虽已结束,但"左"的思想政策仍在继续推行,必须拨乱反正。③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禁锢开始被冲破。

(3)不同结果:"八大"的正确决策很快被从理论上修改,"左"倾错误随之迅猛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决策得以全面落实,并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4)主要原因:①五六十年代,中共党内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十分严重,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能够推行;八九十年代,中共吸取教训,纠正错误,重新确立正确思想路线。②新中国几十年的建设经验和教训,提高了全国人民辨别是非的能力。③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阔了党和人民的眼界,坚定了以济建设为中心的信念。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新时期三农问题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