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时间:2015-06-02 08:39:17    下载该word文档

一、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扩大和完善语言的交际作用的工具。

1、甲骨文:殷商时代刻在乌龟腹甲或牛羊鹿骨肩胛上的文字。也叫“殷墟卜辞”(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的殷墟),省称“卜辞”。笔划多为刻削、细长的“瘦笔”。

2、金文:殷周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又被称为“铭文”、“铭辞”、“钟鼎文”。字形笔画比甲骨文宽、粗,多为“肥”笔。

3、大篆:也叫“籀文”,是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西方的文字。大篆由金文发展而来,比一般金文笔画伸展。石鼓文属大篆体。

4、小篆:也叫“秦篆”,原本是通行于秦国的文字。字体较大篆结构整齐,笔画圆匀,精细一致,方块的特点渐趋明显。著名的“泰山石刻”是小篆。

5、隶书:也叫佐书、吏书,由小篆简化演变而成,始于秦代,多由徒隶所写。笔画平直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便于书写,汉字笔画的概念由此而来。隶书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6、楷书:又叫真书、正书,是对隶书的简化,把隶书波磔的笔画改为平直,字体规范、方正,笔画平直,堪称字体之楷模。

二、六书:汉字的造字理论。通常采用班固的次序和许慎的名称,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象形:六书之一。指描摹事物形象的造字方法,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如“日”、“月”、“牛”、“羊”等。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指事:六书之一。是指明事物具体含义的造字方法,一类是用纯粹的抽象符号来造字,还有一类是在象形字上添加抽象的标志或符号来造字。如“上”、“下”、“刃”、“亦”等。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3、会意:六书之一。就是合并(比)一组字(类),并会合它们的意义,以此表明所指向的新字的意义的造字方法。有同文会意、异文会意、对文会意、变体会意四种。如“从”、“武”、“信”等。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为,武信是也。

4、形声:六书之一。就是选一个以被造字意义所属的意义类别的字作为形符,取一个同被造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声符,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如“江”、“河”等字。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六书之一。就是用音近义通的两个字互相作注,简言之,就是转相为注。如“考”、“老”等。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六书之一。指语言中存在某一个词,但只是有音、有义而无形,于是就依照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原则,把这个词的含义寄托在一个音同或音近已经造出来的字身上,借用那个现成的字来记写这个“本无其字”的字,这种现象称假借。如“东”、“西”、“春”、“夏”等。

7、四体二用:清代学者戴震把“六书”分成两大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前四种称为造字类,转注、假借称为用字类;这就是有名的“四体二用”说,又叫“体用说”。

三、独体字:指形体结构单独成字不可拆开分析的字,如“本”、“手”、“末”等。象形字、指事字都是独体字。

四、合体字:指形体结构由几个字组成可以拆开分析的字,如“初”、“采”、“仞”、“供”等。会意字、形声字都是合体字。

五、偏旁:合体字上下左右内外组成部分,统称为“偏旁”。偏旁分形旁和声旁,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六、部首:把形体结构上具有相同的组成部分的字归为一类,称为一个“部”,排在每一个部中的首字,称作部首或部首字,如:木、林、树、桧、栈等,“木”是部首。

七、造字部首:造字部首专指许慎《说文解字》的部首,它分540个部首。造字部首的确定,主要根据汉字的本义。

检字部首:为了检查汉字,方便使用,明朝后期梅膺祚将540部首归并为214部,使汉字检字法从局限性很大的造字部首时代跃入检字部首时代。

八、古今字:就是在一个意义上先后产生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形体不同的字。产生在前的是古字,产生在后的是今字。如“共”,共同、供应、拱手等意义都写作“共”,是古字,后来造了“供”字表示供应义,造了“拱”字表示拱手义,“供”、“拱”都是今字。“秦伯说,与郑人盟”中“说”是“高兴”的意思,今字作“悦”。“说”与“悦”是一对古今字。

九、异体字:指音同、义同而形体不同的字。如詠、咏,暖、煖等。

十、通假字:本有其字的假借,又叫“用字假借”。指的是有甲字该用而不用,却用了原先不相干的乙字这样一种现象,甲、乙两字在意义上没有什么关联,但因两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而通用,所以叫通借。如“距关,母内诸侯。”中“距”通“拒”,“内”通“纳”。即“拒”、“纳”是本字,“距”、“内”是借字。

十一、繁简字: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合称。同一个字,字形笔划多,写法复杂的是繁体字;写法简单的简体字。如“干”是简体字,“乾”、“榦”、“幹”是繁体字。

十二、语素:指的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

十三、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十四、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

十五、单音词: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

十六、复音词:由两个或更多音节构成的词,也称多音词。

十七、联绵词:又叫连绵词、转语、连语等,这种词由两个音节或两个汉字构成,其中单独一个音节或单独一个汉字没有意义,或单独一个音节、汉字的意义与该词的意义无关。

十八、重言词:又叫“叠音词”,是一种音节重叠的复音词。如“夭夭”、“悠悠”等。

十九、同义复词:指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词,它的每一个词素,往往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如“齐王闻之,君臣恐惧”。“恐惧”是由意义相同的“恐”、“惧”两个语素组成,“恐”和“惧”又都能独立运用。

二十、变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词的词义不是其内部语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其意义的引伸、比喻或借代。如“爪牙”,不指脚爪和獠牙,而指得力的猛将助手。

二十一、偏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成的词,其词义只偏于指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外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休祲降于天”。“休祲”即“祲”,凶兆。

二十二、词义范围扩大:是指词义从古义发展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范围的扩大,即由整体变为部分,由个别变一般,由狭窄变宽广,使古义发成为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词的古义被今义所包含。如:“菜”、“睡”、“江”等。

二十三、词义范围缩小:是指词义从古义发展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范围的缩小了,即由部分变整体,由一般变为个别,由宽广变为狭窄,词的今义被今古义所包含。如:“臭”、“瓦”、“子”等。

二十四、词义范围转移:是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由词义范围的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即由甲范围变为乙范围,今义、古义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如:“涕”、“汤”、“信”等。

二十五、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这个词被造出来时最初赋予它的意义。

二十六、词的引伸义: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

1、直接引伸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2、间接引伸义:是由本义辗转再引伸(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

二十七、同源词:又称为“同源字”,指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又相同、相近或相通,出于同一语源的一组词。如“颠”、“顶”。

二十八、词的兼类:指的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

二十九、词的活用: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属于甲类的词,临时用作乙类词这种现象。

三十、使动用法:指用作谓语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样一种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成为什么”的意思。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活用为动词的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与宾语构成的动宾短语,具有“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的意思。

3、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用作使动的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具有“使宾语干什么”的意思。

三十一、意动用法:指的是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为及物动词并在句中充当谓语时,该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样一种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的意动用法:是说话人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认为宾语是什么”、“把宾语当成什么觉得宾语是什么”的意思。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具有“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的意思。

三十二、判断句:指的是谓语对主语所代表的人、事物或所属性质、类别等进行判断的句子。

三十三、被动句:指的是由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即受事充当主语的句子。

主动句:由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充当主语的句子。

三十一四、宾语前置:指的是为了强调宾语,把本应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的宾语放到动词或介词之前这种现象。

三十五、谓语前置: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加强语气,引起读者注意,或者由于感情激动,而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就是所谓语前置现象。

三十六、句子成份的省略:指的是在不影响意义表达的情况下,某些句子成份在句子中没有出现这样一种现象。

三十七、常用修辞格

1、譬喻:根据事物的相似之处,用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描绘、比拟所要表现的事物的修辞方式,有时也称作“比喻”。

明喻:明显地用相似的事物来比譬所要表现的事物。

隐喻:将比譬的事物与所要表现的事物讲成同一事物,又称暗喻。

博喻:用多个比喻重叠起来,形容某一事物,这种重叠取譬的方法,称做博喻。

2、引用:引用成语、格言、谚语与历史事迹或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说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称之为引用。通常所说的“用典”的修辞方法也是引用的一种。

明引:明确指出所引用文字或故事的出处。

暗引:不点明引文出处,只将成语或故事暗用在文中。

3、并提:将原本应该用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表达的内容,合并为用一个句子或一个短语来表达。

4、互文:形式相同或相近,结构类似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词组或语句中,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相互呼应、补充,前后文义彼此说明、渗透。称为互文。也称为“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5、借代:不称说所指称事物的原有名称,而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联系的词语来代称,叫做借代。也称为代称、代说。

6、委婉:不直接说明,而是采用婉转隐约的方式暗示烘托出真意,称为委婉。

7、比拟:拟物为人与拟人为物叫做比拟。

拟人:拟物为人,将没有知觉与感情的事物,虚拟成有知觉有感情的人来描写。

拟物:拟人为物,将有知觉有感情的事物,虚拟成无知觉无感情的物来描写。

8、夸饰:说话铺张夸大超过了客观事实,称夸饰,也称作夸张。

三十八、句读:古人读书时,对典籍进行断句,根据语意的完整、语气的连贯,对文章进行断离,“句”就是断句;“读”,音dòu,指读书停顿的地方。

三十九、直译:就是忠实于原作,紧扣原文的字、词句,进行对应翻译,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四十、意译:就是根据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是在全面理解原文内容与语言风格基础上,从整体上通畅地再现原作。

四十一、常用工具书

1、《尔雅》:中国每一部词典,始编于战国,成于秦汉,非一时一地之作,采用同义词训释的方式。晋代郭璞《尔雅注》,清代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很著名。

2、《说文解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字典,东汉许慎著,收字9353个,创立540个造字部首。北宋徐铉校订的版本称“大徐本”,徐铉的弟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称“小徐本”。清代研究《说文》四大家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注》、王筠《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3、《广韵》:全称《大宋重修文韵》,为北宋初年陈彭年等编撰。它是我国现存的最为完整的一部古代韵书,是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广韵》的源流可追溯到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唐代孙愐的《唐韵》。

4、《康熙字典》: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编。是我国第一部最大的字典,收字47035个,分214个部首,注音采用《唐韵》、《集韵》、《韵会》和《正韵》的反切,同时还采用了“叶音”的方法。释义采用《说文解字》及其它的文书、韵书中的解释。

5、叶音:是一种为了求得韵文韵律的协和,临时改变字的读音的做法。这是古人不懂得古今字音变化的一种违背音韵学的原理的做法。

6、《经籍纂法》:清代阮元主编,臧铺堂等人具体编撰。该书是唐代以前古书训话资料的汇编。全书收录有唐以前(包括唐代在内)的经、史、子、集四部当中的重要著作的旧注以及字书当中的解释,以单字、单词为条目,依照平水韵分106卷。

7、《助字辨略》:清人刘淇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解释汉语虚词的著作,共收虚词476个。

8、《经传释词》:清代王引之著。这是一部专门解释古书虚词特殊用法的训诂学著作。收虚词160个,按三十六字母排列音序。

9、《辞源》:本来是一部解释语词,兼收百科的综合性的语文词典,按部首、笔画排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始编纂,1915年初版。后出版续编、简编。1958年开始修订,1983年修订本全部出齐。

10、《辞海》:也是一部兼有解释普通语词和百科性质的综合性辞书,按部首排列。1936年初版。1959年开始修订,1979年出版《辞海》修订本三卷本,1989年出版进一步修订后的合订本。

11、《词诠》:杨树达著,这部书搜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等,说明每个词的用法与意义,共五百多字。

12、《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共收单字56000个左右,按部首排列。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名词解释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