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范文10篇

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范文10篇

时间:2020-02-05 01:51:34    下载该word文档


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范文10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祖国儿女齐尽力。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范文1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

  电话之便

  每过两三天,我总要和住在城里不习惯、执意要住在乡下老家的母亲用手机视频一次。虽然我们相隔近千里,但每次和母亲说起话来,我就像在她的身边一样。放在几十年前,这是想也不敢想的。

  小的时候,父亲是村(那时叫大队)干部,加之我家又在村中心,为了联络方便,村里的手摇电话机就放在了我家。那时没有电视,虽说有广播,可大山里信号不好,一下雨线路就坏,有时一坏就是几个月,就算好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太清楚。报纸几乎没有,偶尔送些报纸来,新闻早已变成了旧闻。所以,听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声音的惟一渠道就是这部电话机了,只要它一响,就一定是有相当重要的方针政策要学习传达。一旦接到这样的重要通知,村里的电话员就马上把通知送到各小队和其他村干部手里。要是村里有重要或紧急的事情向公社汇报,也要用电话。改革开放、农村土地承包等重大改革政策,村里都是通过电话得到的消息。

  当时,这部电话机用的是两节硫酸电池,电池用久了,打电话时就要狠狠地用劲儿摇,然后必须拖着很长的音,对方才听得见。尽管这样,村里的小伙伴也十分羡慕我。有人接、打电话时,小伙伴们就会趴在我家的窗户上看。有时父亲不在家,我也会把小伙伴们带到家里来,让他们围着电话机看,特别有优越感。

  那时公社有个电影放映队,每过一两个月,村里就能轮到放一次电影,这时,放映队就会通过电话通知。所以,村里的小孩子们特别希望能经常接到这样的电话,只要电话机一响,他们就会问是不是放映队打来的。

  后来,我离开了村子去外地上学。村里有了办公的地方后,那部电话机就搬走了。听说,它继续服役了很长时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有了拨号电话后,才完成光荣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加工作后来到城里,再没见过这种电话机。单位里用的都是拨号、数字按键电话机。但这只有单位的办公室里才有,除了领导外,几乎没有人可以自己独占一部。那时就算有钱,也不是想安电话就能安的。

  慢慢地,有了程控电话后,电话就不再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也可以托人装电话,要**元左右。但大家都感觉这钱花得值,因为有了电话,印名片时就可以印上,给别人名片时,还特意交代:那上面有我家电话号码。这不仅是一种优越感,更多的是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电话的飞跃发展应该是BP(传呼机)大哥大出现之后。BP机出现后,电话就渐渐成了一种大众消费品。很多人买了BP机后,还会专门配个小皮套,将其小心翼翼地装进皮套挂在腰间,偶尔听到电子提示音,还要急匆匆地到处找公用电话回复。我那时也买了一个BP机挂在腰间,只不过设置了振动提示。有一次开会,正在聚精会神地听领导讲话,突然腰间振动起来,吓了我一跳,以为是小老鼠或爬虫之类的东西钻进了腰间。晚上和妻子说起这事,她说:那你就别挂了,等条件好点儿买个大哥大吧,反正传呼机也不能接打电话。虽然BP机不太方便,但我依然感觉,它的出现是电话普及化、大众化时代到来的标志。

  大哥大在当时可是有钱和有身份的象征。一些持有大哥大的人,常常把它带到街上,不仅不嫌弃它的笨重,还专门要找人多的地方上演通话大戏。随着这些通话大戏的增多,手机的知识也在很短的时间内普及了,并将模糊的概念和实物实现了无缝对接,大大缩短了现代电话的宣传周期,也为电子产品商节省了大量的广告费用。随着大哥大的笨重、价格高等缺点的显现,它像传呼机一样,逐渐被一些功率小、轻质美观的手机替代了。

  再看今天的电话功能,多得已经无法用词语来概括了。过去的电话仅仅有传递声音的单一功能,如今的电话又增加了购物、看书、炒股、看电影、看电视、看视频等各种以前难以想像的功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电话变迁的过程,也是我们的伟大祖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备感自豪和荣幸!

  (篇二)

  农机时间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一个普普通通农民家庭的孩子。那时农村还是大集体生产队,村民们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挣工分养家糊口。我的家乡虽然自然条件比较好,农田有黄河水灌溉,但由于农村劳动生产力水平低,农活主要靠人畜力劳作,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民的生活比较贫穷。春耕季节,大田里到处是干活的农民,几匹骡子,一排挨着一排驾着翻犁耕地,不远处传来阵阵驾、嗷嗷和鞭子啪啪的响声;耕过地后便是二牛抬杠耱地环节,人站在耱上,一手拉着左右导向绳,一手拿着鞭子,吆喝声、牛叫声,响彻田间。

  等到麦子、玉米出苗后,夏季的田间管理,男女老少齐上阵,个个挥动锄头耕耘锄草。小麦成熟了,农民挥舞起镰刀,收割小麦。到了秋天玉米成熟后,农民又钻进玉米地里掰玉米果穗,还要用镰刀将玉米秸秆割倒,之后用架子车拉到大田外面。这样一年又一年地里的农活,几乎都是靠农民辛勤的劳动,没有农业机械。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上学后,我的梦想是要改变农村传统的二牛抬杠耕作模式,实现农业机械化。转眼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已经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小组没有分到牲口的农户,几家联合起来购买工字牌—12型手扶拖拉机和天水—15型小四轮拖拉机配套单铧犁。开始尝试用农业机械耕地,不再用尖头犁或翻犁耕地了。

  为了能实现梦想,我初中毕业就考入甘肃农业机械化学校,毕业后到定西市安定区工作。去报到时,走的全是土路,公共汽车是小型面包车,没有像现在农民乘坐40多人那么大的班车,汽车站到单位步行半个多小时。那时候区政府给单位分配机修梯田任务,全区只有1台东方红75链轨拖拉机,在半山腰冒着股股黑烟突突地工作着,其余单位用铁锹、架子车、人拉推搡卖力地干着。我被分配到农机局下属农机推广站工作,办公用房是上世纪60年代知识青年点遗留下来的房子,都破烂不堪。推广站有1台农业机械铁牛55拖拉机,主要承担全区的农机化推广演示任务和拉运工作。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业机械化飞跃发展。在国家农业亿元无息贷款支持带动下,安定区农机推广站开始,从中国一拖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主要以东方红802链轨拖拉机配套lSQ—340型深松机和22.1kW东方红拖拉机配套马铃薯种植以及收获辅助作业机具等。在全区19个乡镇推广全方位机械深松和马铃薯种植等技术,引进的机具,适合于带液压装置的拖拉机三点悬挂相连接,能一次完成开沟、起垄、播种、覆土等工序。记得在推广新机具、新技术阶段,农民对机械化播种还处于半接受半封闭状态。在一次机播马铃薯演示会上,农民好奇地围到地边观看,边看边说拖拉机的橡胶轮把地压实了,洋芋播种又那么深,苗子能出来吗……”等话语。我听后耐心地给农民讲解机械深松后的地块种植马铃薯的好处,还有机播原理以及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技术规范等操作知识,直到农民听懂为止。

  经过十几年的试验、示范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才开始接受这一新技术、新机具。由半机械化逐渐演变成全程机械化,随着全程机械化种植作业面积的不断扩大,机播、机收不仅提高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还把土蛋蛋变成了金蛋蛋。现在农民种地不再延续二牛抬杠耕地,人工点播种植的方式,而是家家户户都有18kW以上的拖拉机配套种植和收获辅助机具。在阳光工程项目的带动下,农机手也通过参加业务培训,驾驶技能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农民感慨地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多传统农具耕作方式逐渐被全程机械化作业代替了,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推进了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真正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种地和劳务输出两不误,而且产出的马铃薯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极浅、品质优良,也让种植户收入增加翻番。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那种破旧危房不见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崭新、整齐的二层小洋楼,家具也是高档的,各种家电样样齐全,还能在自家上网了解国家大事以及搞电商、微商,把农产品推销出去。

  **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博览会,在展会上看到了很多先进的农业机械,有果蔬菜机械”“根茎类作物机械等,像以前那种链轨式拖拉机都没有了,被轮式110.3kW以上的大拖拉机代替,还有中国一拖独立研发生产的东方红LX904型第二代无人驾驶拖拉机,将卫星定位系统+惯向定位导航+激光雷达+相机的高精度、多源组合导航技术应用于农机产品,拖拉机的性能也越来越先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亲身经历了农业机械化的变迁,也见证了祖国强大,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粮食作物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农民也过上了幸福美满、和谐的日子,还有国家这么好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正在实施。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历史或将会迎来又一个崭新的农机时间,为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阔步新时代,农机化也将会向纵深发展,为乡村振兴大业添砖加瓦。

  (篇三)

  人生的四堂课

  教育者应先受教育。我对这句话深有感悟。我研究生毕业后到北京联合大学工作,典型的从校门到校门,除了在学业方面有一定积累之外,也就再没其他能够吸引学生的了。高校是立德树人和培养人才的地方,在育人工作中我能发挥什么作用,能发挥多大作用?起初自己心里是有疑问的。好在学校以敞开广博的胸襟接纳了我,如同欢迎任何一个新生。

  参加工作这些年来,我由衷体会到自己一直在接受再教育,不知不觉间,已然完成了由一名大学毕业生向教育工作者的转变。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在时代发展中那些勤勤恳恳干事业的奉献者的热情和付出。

  **年,我是一名学校辅导员。那时候大一新生在廊坊分校上课,办学条件挺艰苦,教室是租的,宿舍也是租的,没有食堂,老师和学生都在大学城里的小吃街解决吃饭问题,年长的老师自己买了菜回宿舍用电磁炉煮面吃。辅导员从出早操跟到晚自习,夜间还要轮流在学生宿舍值班。

  学生一入学就军训,刚入学的孩子不怎么会照顾自己,有的孩子怕累蹭病假条,也有孩子不怕累站军姿站到晕倒,各种情况都需要辅导员妥善应对。那时我研究生刚毕业,跟学生们待在一起也很自在充实,这种伙伴式的工作方式很快在班级里建立起牢固的师生管理联盟,学生睡懒觉逃早操玩游戏不上自习的逐渐没有了。这是我的入职第一课——在艰苦的环境中快乐工作。

  **年,我转到学校所属的北京学研究所办公室岗位上,接替即将退休的王老师。这个岗位包含行政管理和科研服务双重职能,当时我对这两个领域并不熟悉,内心有些打鼓。王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顾虑。交接工作时,她把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一一传授给我。

  王老师的身体不大好,我看着她不辞辛苦踩着椅子一次一次地上去下来,取出资产,供我清点确认后再放回原处,看到她电脑里从建所以来的文件保存齐全且井然有序,听她如数家珍般一件件讲起北京学研究所成立以来的光荣时刻,竟然无比真切地感受到她和单位之间超越时空的同在。我感觉,她和我交接的,早已经超出了工作交接的必要范围,也许,是出于对一个谦虚的年轻人的帮助?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她早已把这份工作做成了一项事业,一项她全身心投入的、融入生命的东西。她的专注和关切诠释了职业素养,令人肃然起敬。王老师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职业素养课,这堂课提亮了我职业的底色。

  团委挂职结束后,我就到北京联合大学人事处报到了。当时分管我工作的老师是人事处党支部书记,在支部建设中倡导学习、创新、开放,带动各科室学习交流,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加强合作,主张工作中搞责任田,消灭自留地,消除业务隔阂。在这种开放进取的氛围里,我很快融入到部门中。

  后来彻底打消我头脑中刻板机关印象的是范大姐,确切地说,是她坚持并身体力行的服务理念和工作作风。范大姐主张人事工作公开公平透明,推行每周业务大会面,要求各科室把一周的工作重点和困难拿到处务会上开展集体讨论,充分了解情况后按规定办理。在服务教职工上实行首问责任制,明确提出分工对内不对外,凡是来办事的教职工,即使是进错门找错人也要第一时间迎进来,同时尽快联系业务经办人,提升教职工办事体验。这是我的第三课——机关工作应具备的理念和作风。

  **年,学校派我到中央某部委借调,协助丛书编写工作。听一位部长讲,他已经连续几年从大年初三就开始正式工作了。一天午饭后,我正迈着一贯的淑女步款款上楼时,感觉有个人三步并作两步地从我身边掠过,定睛一看,竟然是一位副部长!我当时脑子里就闪出两句话:一句是人民的勤务员,一句是中国共产党永远是年轻。这是我的第四课——共产党员的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

  一路走来,很多难忘的人和事,组成了我过往的人生,给我力量,促我成长。我也深刻感受到,正是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奋发作为和无私付出,才汇聚成事业蓬勃发展的整体合力。新时代赋予了我们广阔空间,我们也必将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献出自己的才智,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篇四)

  我的追梦岁月

  我出生1963121日,在饥寒中长大。曾有过无数梦想,想当一名为国效力的军人,想当一名为民解除饥饿的科学家……但最执着的是走出深山面见大海。

  一个初春的早晨,我跟爷爷来到辰河边。太阳露出了彤红的脸,大地镀上了一层金辉, 眼前变得水花花的。抬头远眺, 堤上的柳枝婆娑飞舞,滔滔辰河向远方奔去……我触景生情地问爷爷:这条河流向哪?”

  等你长大读了书就会知道。这条河从遥远的贵州大山里流来,流入了很远很远的洞庭湖。爷爷提起洞庭湖,我不知在哪,离村里多远,只是默默地想:远方的湖是什么样儿?

  上学了。放学回家,我们那几个调皮鬼总在柳堤上捡几片叶子,小心地放在河面上,让它带着一颗童心进入洞庭湖。有一天,我、春明和龙芳几个放下书包在河边追捕一只上岸的龟,龟被擒后,我拿着龟问春明:你知道这龟是从哪儿来的吗?”

  是从大海里爬来的。

  不对!是从洞庭湖爬来的。我晃着头极力争辩。

  !你真傻,洞庭湖的龟都是从大海里爬来的。

  龙芳抢着说:我婶见过大海,听她说大海有很多龟,要是咬了人的手指,响雷时龟才肯松口呢!”

  龙芳的婶,听爷爷说是读书飞出大山的,村里人都说她好样的,是咱山里的骄傲。

  总有一天我要比他们知道得多。我不服输,暗暗地下定决心。我要像龙芳婶那样跳出山沟去念大学,去看那神秘莫测的洞庭湖,去看那水天相连的大海。正当我心驰神往时,白卷风刮了起来,儿时的美梦被浸渍在泪水里。记得一位年轻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指着我的政治试卷凶神恶煞地问:读书为了什么?”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问话惊吓了,久久不敢作答,在他反复追问下,我颤着声回答:——————”字未曾说出,就挨了老师两个重重的耳光,八岁的我昏了过去, 记不清当时是怎么离开办公室的,只模模糊糊地记得那老师声嘶力竭地对我吼道:资产阶级的黑爪牙,滚出去!”一阵狂风旋来,我不知不觉竟被戴上了只专不红的大帽,站在与我年龄极不相称的大批判台上,哭哭泣泣地接受众人的揪斗。

  度日如年的三年过去了,太阳从大山的背后爬出来了,山里的后生尖嚷着:高考制度恢复了,我们准备准备,考大学去!”其实我的心早已冰凉,对一切事物都没有了兴趣。可是开考的第一年,昔日成绩远远不及我的龙芳考上了,村人说龙芳家坟山屋场好,代代出读书人。我不相信这迷信话,却不敢争辩,真悔恨自己没有去考。

  理智驱走痛苦后,我也藏在家里准备准备。可生活残忍得像一条毒蛇死死地咬着我。翌年高考又增考英语了,没学过英语的我躁得大哭。无聊之际,我启开小帧装本,那梦一样的初心,梦一样的年华,汇聚在我的视网膜上,大海的呼唤震颤着我的灵魂。我辗转难眠,扪心自问:我怎能被困难吓倒?

  送走可怕的寒冬,贫瘠的土地上春意盎然。儿时河畔擒来的那只龟在我家的池塘里不分年代地繁衍着,山沟里的人都在责任田地里大做*,经济上的拮据不久便离开了大山。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一座座铁塔在山村耸立,一条条乌黑的水泥路通向山里,一栋栋砖房拔地而起,楼内楼外农民也讲究装修了,家具全面更新换代,平板彩电挂上了墙,男女老少都用上了手机,山村的姑娘穿戴也时髦了,可与城里人媲美。

  就在那个春天,我参加了英语速补学习,也就在那个金秋,我收到了武汉那所大学的录取通知,我发疯似地跑到辰河边,对着辰河情不自禁:我终于也像龙芳婶去见大海了。

  带着追梦离开山村时,村民敲锣打鼓,放着鞭炮,场面比前两年龙芳出山时热闹得多。

  四年弹指一挥,我不仅获得了大学毕业文凭, 还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科学养龟论文三篇和文学作品多篇, 其中一篇论文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 散文《母亲》获全国大学生征文竞赛一等奖。小车载着我去见了洞庭湖, 最终也见了大海。当我双脚站在洁净的沙滩时,心几乎要跳出来, 我被大海的粗犷、蔚蓝和神妙深深地吸引和感染。那腥咸的海风, 劲健的海鸥,宽阔的沙滩, 出现在我眼前。特别是海面那盛大的日出, 葳葳蕤蕤,蓬蓬勃勃,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

  走出学校,我成了一名乡干部。我勤政务实,不重金杯银杯,只重老百姓的口碑,深受群众好评。我从一般干部升到副书记、乡长,再到乡党委书记、局党组书记。51岁时,我享受了副处级干部待遇。

  回首走过的路,让我深深感到:我与祖国同成长,祖国是我成就梦想的坚实依靠!

  (篇五)

  在深山更深处

  在绵延群山的深处,在最隐秘的大山腹地,蛰伏着的工兵们的青春,似乎总是沉默的,但毕竟它是青春啊,再无所依附,当艰辛、无聊缓慢而有力地渗进来,也忍不住地想撕出一条缝出去。

  魏砺18岁那年冬天,3个月的新训后,他被分配到塞北广阔的荒野深处。他记得,接站的客车在山路上蜿蜒了2个多小时,到达营区时赶上部队下班,地面上浮着黄土,人群跑动之下,迅速扬起,飞散,弥漫。他想捂住口鼻,左看右看,两只手提着的行李,始终找不到地面放,只好又用力掂了掂。

  初到大山,总归是新鲜的。他抬头环顾,发现跑动的队伍之外,板房之外,群山之外,满目天空、流云,再无其他。这就是工地了。感觉也没啥,还有些小欣喜:环境不错嘛。谁知,没多久,当他累得步履蹒跚、气喘吁吁地走在深暗的阵地中时,忍不住喟叹:新兵连的日子是天堂啊!

  明天早上把被褥和洗漱用品装进背囊,除了炊事人员,其他人全部住进坑道。进入大山的第2天,连长就在晚点名时宣布了这一决定。要展开决战了,接下来的1个多月要把工程主体拿下来,住进坑道可以节省上下班往返的时间。

  老班长们说,这么多年,住进坑道施工攻坚,就俩字,一个字是,另一个字是

  坑道深处,国防工程神秘而孤独。

  本来就简单的生活,彻底成了一条直线。每天就是3件事:吃饭、施工、睡觉,循环往复。小伙子跟着连队走进坑道后,才体会到班长们说的那个字。一开始,晚上12点下班睡觉,后来到凌晨一点、两点还有人在加班,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他想不通:当兵不应该是作息很规律吗,为什么永远都在推迟下班?

  更甚的是,在巨大的洞穴里,只有坚硬的岩石和照明灯,完完全全看不到天空、太阳、月亮、星星啊什么的。不过连队有规定,一周出来一次,每周三下山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每周三晚上的教育,成了一件幸福而急切的事情。第一次出洞下山,坐在斯太尔的车厢板上,魏砺贪婪地呼吸着:露着的天,真好看!”谁能想到,看见天地,会让人如此激动不已。那天,在车厢板上,他还做了另外一件事:我数了一下还有多少天退伍!”

  尽管满心抱怨,但是有一点他明白,那就是不能混日子,该干的事情一定要干好。而且干起活来,时间过得快。这样的环境里,如果不能忍受,是不值得同情的,是要遭鄙夷的。他从老兵们的眼神里可以读出来,无能于施工是一种耻辱,也会被人看不起。

  记得有一天,他在坑道里看见了一个熟悉的面孔,那是新兵连的战友,他被分配到了兄弟旅,没想到在这里相遇。等走到近处,战友竟像看到亲人一样,对着他突然哭了起来:真苦啊!”战友一边抹眼泪,一边很不好意思地冲他笑笑,似乎以此稀释自己的狼狈。战友眼圈红红的,脸上沾了点点泥浆,像是刀锋在他的心上轻轻划了一下。

  新兵连战友走了之后,魏砺小有惆怅。他自己也不适应这里,可他希望战友能很快调整过来,不要那么消沉,那么无所适从。

  1个月后,工程主体按时拿下,他们搬回了山下的营区,开始了正常的上下班。

  天慢慢热了起来,到了七八月份,魏砺被抽调去了外线施工,进行外线的电缆敷设。终于在室外作业了,倒是可以天天看见天地,却又要无穷无尽地爬山。

  那时候,每天早上带上水壶和口粮,每人每次扛30斤电缆,一个接一个,如果一个人滑倒了,其他人就都不能动。他们小心地穿插在树木枝桠间,弯弯曲曲地通向山顶,每次大概要用3个多小时爬上去,有时候还需要从这个山顶爬到那个山顶。那个季节的太阳毒辣啊,没几天就晒蜕了皮。

  爬上山顶往下望,根本看不到来时的路,哪怕是一点痕迹。可只要往下走,树木的覆盖之下,就会有一条满是脚印的小路渐渐清晰,向着下山的方向,走啊走……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有时候,魏砺站在山顶上,感到什么也无法填满连绵群山的阔大时,就情不自禁地呼喊起来,用声音去占据广阔的安静。喊山之后,有那么一种感觉,感觉过程的艰辛不值一提了。

  这就是他的18岁。那一年,他钻山洞、爬高山,面对艰苦,无比强烈地向往大山之外的精彩生活,甚至用退伍倒计时来安慰自己。但这并不妨碍他在那一年,用自尊和忍耐,投入到施工中,为和大家一样,能为国防工程出力而愉悦。

  (篇六)

  幸福的日子

  民乐是祖国西北部的一个小县。新中国成立70年来,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从人们的衣食住行来看,就可看出民乐人的幸福。

  俗话说:马凭的鞍辔,人靠的衣裳。民乐人的衣着打扮,真是一年一个大变样。过去那些补丁摞补丁的大襟棉袄、大裆棉裤和单衣单裤,陆续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夹克衫、休闲装、T恤衫,淹没了上下两排四个兜兜的中山装和军便服。喇叭裤、牛仔裤、牛筋裤、紧身裤纷纷登台亮相。那些厚实的千层底条纹布鞋,被时尚轻巧的胶鞋、皮鞋、漏风鞋替换了。农村小伙子外出时的穿着打扮,跟结婚时的穿着打扮一样,从头到脚都是新崭崭的品牌货,他们再也不用为到处借新衣服而发愁了。姑娘出嫁,儿子娶媳妇,礼服婚纱时尚光鲜得一个赛一个。还有上班族们西装革履,学生们新颖多彩的校服,经商者和打工者的花样翻新的奇装异服。一天之内,更换它个两三套服装,也是举手之劳。老爷爷、老奶奶们的服饰变化也挺大的,绫罗绸缎、苏绣广绣、纯毛、混纺与日俱增,绵软薄俏的毛衣毛裤穿在身上,暖和舒适好几倍呢。时尚些的老人们,今日穿唐装,明日着汉服,早晚还会穿上宽敞绵软的运动服打打太极拳、练练武当剑,潇洒乐呵得跟老顽童似的。更有那些中老年的女性们,动不动穿着色彩鲜艳的旗袍,相互吆喝着聚拢到一块儿,显摆显摆身板儿的曲线美。

  再把目光转到乡村。土地承包到户了,家家户户早起晚睡,干劲冲天。家中的粮仓殷实了,再也不愁吃不饱了。一日三餐,白面、干饭成主流,鸡蛋变着花样吃,十天半月动动荤腥尝尝鲜,已不是难事了。逢年过节割上几十斤肉,条件好点的家庭或拔个鸡毛,或宰个羯羊,或杀头肥猪,让大人、孩子们吃个满嘴流油,口齿喷香。家家户户的宴席上都少不了手抓羊肉、清水牛排、卤肘子、大盘鸡、红烧鱼等大菜硬菜。一年四季,白面馒头、花卷、烧盒子、油棒子不再是稀缺货。伴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升温和民乐特色美食小吃在央视7台《乡土栏目》的播出,扁都口、青龙寺、马蹄小镇等旅游景区,农家乐园,大小酒楼饭店,纷纷变着花样儿招徕游客。酥油奶茶、牦牛酸、锅盔烧盒子、青稞面搓鱼子、鸡肉焖卷子、羊肉盖饼子、牛肉活亭子、大肉揪片子、扁豆面旗子、羊胡花儿面条子、羊头羊蹄羊筏子,名目繁多的特色小吃,让游客们赞不绝口。

  伴随着时序的更迭,家家户户的后生小子们像雨后的庄稼一样,噌噌噌地长高长壮实了,转瞬间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岁。逼仄的四合院已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家家户户不得不想办法,下决心向外搬迁了。在队里,我家是第一个搬迁户,经过亲戚朋友们的帮忙,隔壁邻舍们的帮工,一气儿修建成了七间土木结构的新房子。立木提梁的那天,给帮工的人做的是糕卷油饼子、大肉粉汤,大伙儿吃了个实诚,干起活来精气神十足。住进新房子,顿觉宽敞亮堂了。紧接着,又拉上了照明电路,结束了煤油灯的历史,觉得生活有奔头了。就这样没过上两三年,四合院里的人们相继搬迁到了新房里,一下子今昔两重天了。一些有子女在城里工作的年迈父母,大都被子女接到县城的楼房里与子女们共同生活,优哉游哉地共享天伦。几十年来,我老家家家户户的住房由土木结构的土坯房变成了砖土木结构的瓦房,又由砖瓦房变成了平顶房、彩钢房,条件好些的人家又在县城购置了宽展亮堂的楼房。近十年来,民乐县城的面积比过去扩大了五六倍,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公园、广场、湿地比比皆是。其中一部分住宅小区中,百分之七八十的住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和外地来的打工户。一大批建档立卡贫困户被县政府分批次陆续安置到了北部高新工业园区内新建的圆梦园,帮助他们挖掉了穷根。沿山区贫困村和插花型贫困村的那些身边无子无女的孤寡老人们,县镇两级政府都给新建了人均25平方米的高标准住宅,还享受了五保户、低保户等优惠政策,彻底解决了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谈论起民乐人的出行,老百姓们更是说不尽道不完。70年来,逢山就开路,遇水就架桥。227国道纵贯南北,南达青海,北通张掖,乃至辽阔的新疆,民乐至西宁段已被沿路县区打造成了最美国道。县乡道路深入偏远山区,四通八达,畅通无阻。柏油马路、水泥路面已通到了村村寨寨,乃至家家户户的家门口。家家户户普及了自行车、摩托车,还有的家里购置了小轿车。学生上学,老人进城,青壮年外出务工、长途跋涉,有的是豪华大巴和高速客车。**年冬季,兰新高铁纵贯民乐全境,使民乐人一步跨入了动车时代。一个半小时就奔到西宁,3小时飞驰兰州,6小时直达西安,简直就快捷舒适得没说头。难怪有人说:早晨坐高铁到兰州吃碗正宗的牛肉面,然后到黄河两岸看看风景,晚上坐高铁又回到家里呼呼睡大觉啦。偏远的民乐一步跨越了高铁时代,立马就缩短了民乐与世界的距离。盛夏七八月份,旅客们坐上动车就能观赏到扁都口连片数十万亩的油菜花海,游客们都在大呼小叫地赞叹着金色田园魅力民乐的金字招牌,越扮越亮豁啦。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