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人本教育路径构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人本教育路径构建

时间:2020-06-30 02:50:00    下载该word文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人本教育路径构建

  摘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省思人本教育路径遭遇的形式内容陈旧、实践模块缺失和评价体系落后的现实困境,着力探索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素养为指标、以维护学生权益为基础的人本教育路径。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人为本;路径

  一、高校“基础”课的人本教育路径内涵解读

  高校“基础”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开展思想引领、道德培养和价值塑造的重要手段。“基础”课与其他专业课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相比,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基础”课的人本教育路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学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基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一是教学理念是以人为本。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基础”课的教学理念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处在不成熟阶段,需要高校通过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举措进行思想引领、道德培养和价值塑造;二是“基础”课应关照学生的现实需要。教学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又要对学生进行现实关照。保障“基础”课“接地气”;三是教学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基础”课的落脚点在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不是“基础”课本身的建设成效,应严防本末倒置。

  (二)学生是参与者和主导者。“基础”课的人本育人内涵决定了学生的课程主体地位。一是课程环节设置和内容形式制定要以学生需要为参照。“基础”课的人本育人路径要求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的地位,课程的内容设置要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根据青年学生的开放、猎奇、敏感、活跃等身心发展特点,着力围绕青年学生热心关注的身边新鲜事例进行课堂理论讲授;二是课程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要创新课程讲授模式,充分运用青年学生喜欢的新媒体平台开展教学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寓教于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是“基础”课要突破时空限制延伸教育手臂。“基础”课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延伸教育手臂到课外区域。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新媒体平台加强师生的课外交流与联系,实现教育的线上线下联动,既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三)学生是评价者和推动者。“基础”课的人本教育路径内涵决定了学生是课程的评价者和推动者。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并且提供合理的意见建议,推动“基础”课教育模式改革和教育质量提升。一是学生是“基础”课教学形式内容改革的评价推进者。学生通过課程教学环节的评价,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这样才能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提升“基础”课教学的互动成效;二是学生遇到的现实困难推动教学内容方式的创新发展。要求“基础”课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创新教学内容形式;三是教师要根据现实需要加强理论素养提升。教师是“基础”课的引导者,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提升专业业务水准,助推“基础”课人本教育模式收获成效。

  二、高校“基础”课的人本教育路径省思

  (一)“基础”课的形式内容陈旧。“基础”课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成效决定于课程的开展情况。“基础”课的内容与形式尤为重要,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形式与内容依然陈旧不堪。一是内容的陈旧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二是“基础”课的形式保守缺乏创新。三是“基础”课的课堂教学缺乏新媒体手段的运用。

  (二)“基础”课的实践模块缺失。“基础”课的课程教育设置中包含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块。目的在于丰富“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开放课程教学情境、提升教学效果和影响力等。但在现实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基础”课的实践模式内容依然缺失,没有起到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一是“基础”课的实践模块缺失受课堂教学时间的影响。高校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师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固有的课程教学时间安排无法满足实践模块教学的需要,教师忙于教学事务,学生忙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导致实践教学时间的局限性;二是“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境的缺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模块的实施需要与之相契合的实践教学环境,诸如实践教学场所、校园文化特色以及专业老师的指导等软件与硬件条件,条件的缺失导致“基础”课实践育人模块的缺位;三是“基础”课的实践模块缺乏完善制度的保障。“基础”课的实践模块教学的开展过程与成效缺乏学校完善制度的保障,这就导致了“基础”课的实践模块教学缺失得不到及时规范与补充。

  (三)“基础”课的评价体系落后。“基础”课的评价体系是课堂教学成效的信息反馈与评价机制,对于“基础”课的改革与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但在现实中的“基础”课评价体系由于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窒碍了评价体系的功能发挥。一是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受制于成绩的考核评定。“基础”课的评价主体是学生的网络评教,学生通过线上的学校评价体系对课程教学成效进行评价,学生因为教师对其成绩的评定顾虑,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学生的评价责任意识缺失导致评价体系的滞后。学生评课缺乏主动担当意识,责任意识淡薄,将评教作为学校安排的任务完成。所以学生主体的真实诉求意愿无法真实表达,“基础”课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反馈与改进;三是学校的评价体系形式过于单一导致评价机制力量薄弱。学校的评价体系局限于学生群体的评价,过于单一。虽然安排课堂现场检查,但是例行检查缺乏广度、深度和力度。

  所以,高校“基础”课的科学人本路径探索应着力创新课程的育人形式与内容、架设多元多样的实践育人模块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助推“基础”课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彰显。

  三、高校“基础”课的人本教育路径探索

  “基础”课的人本教育路径遭遇现实困境,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创新形式与内容、以提升学生素养为指标搭建实践平台和以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为基础完善评价模式,探索“基础”课的科学人本教育路径。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