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第6单元第14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第6单元第14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

时间:2019-04-24 01:43:44    下载该word文档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时空坐标 单元概览]

考点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与曲折历程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新中国的成立

(1)背景

军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政治:1949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基本政策和总任务。

(2)筹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召开:1949年在北平。

中心议题:筹建新中国。

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成立:1949101日,开国大典。

(4)意义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的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建立了前所未有的人民民主政权。

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标志:1954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易误警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而政治协商会议不是,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但无决策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中共八大的探索

(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内容:在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2文化大革命

(1)原因: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领导者的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

(2)结果:民主与法制遭践踏。

[易误辨析] 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及教训,“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中国要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3.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里,党和国家的工作一直在徘徊中前进。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2)内容

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经济上: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3)意义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4.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

(2)修订宪法:1982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加快步伐

①1997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②1999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4)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易误警示]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1 联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2 区别:依法治国是运用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将国家事务的决策与公民的行为纳入法律轨道;以德治国是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法律意识,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制度。

●[选修融会]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选修4)

1.主要活动

(1)民主革命时期:参加中共一大;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领导长征;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亲赴重庆谈判;领导三大战役;建立新中国。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建成;晚年错误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2.评价

(1)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2)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毫无争议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史料二 19564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还说: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就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中国当代史》

史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

(2)史料二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特点,说明了该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3)史料三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大代表城乡的比例。解读史料注意关键信息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人大代表农村与城市的比例为14,从此时的选举法对农村和城市选举代表的规定可以看出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工业化发展方向。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特点。

[提示] 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 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我国多党合作的实质是团结合作,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促进史料三中选举比例规定的时代背景。

[提示]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建设;工人阶级居于主导地位。

[史论归纳]

1.《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区别

2.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2)特点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团结在一起。

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A [材料中这个划时代的会议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会议,民族资产阶级参加讨论成立新中国的事宜,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故A项正确;B项是1956年提出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C项是1953年开展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D项发生在1954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

2.世界银行前驻华代表皮特·鲍泰利教授说:多党制并非民主的精髓,民主的要义是能够对人民负责”……基于这点认识,鲍泰利断言,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鲍泰利断言的中国政治制度是(  ) 【导学号:61600062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与材料中多党制”“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相符,故D项正确。]

3.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到2010年,“……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农村经济的发展  B.民主政治的发展

C.城市化水平提高 D.城乡人口的变化

B [从材料中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城乡代表名额由1953年的14变成2010年的11,这说明民主范围的扩大,反映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B项正确。]

4.下表中事件和意义的对应关系准确的是(  )

C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故A项错误;1949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错误;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故C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法制建设方针并不能体现中国的特色,故D项错误。]

考点2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形成过程

2.含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

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

[轻巧识记]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二、香港、澳门回归

[易误警示] 有关一国两制的两点特别说明

1 “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2 “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打破坚冰

(1)1979年元旦,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坚冰逐步被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2.重大进展

(1)1992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2)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3)1995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3.统一展望

(1)条件: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

(2)障碍: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3)原则: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

[概念阐释] 九二共识

1992年底,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1993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交流、对话、搁置争议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7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史料二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写信者的诚挚愿望。解读史料的关键是对三次合作,大责难谢的理解,可以看出写信者渴望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史料二反映了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采取的政策。解读史料注意结合关键信息平等原则”“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来分析归纳,表明中国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

[史料运用]

(1)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根据史料一,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

[提示] 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复兴。

(2)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提示] 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九二共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等。

(3)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共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采取了怎样的政策。请简析这一政策产生的影响。

[提示] 政策:一国两制。影响: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史论归纳]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压舱石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  ) 【导学号:61600063

A.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

C.原殖民国家势力必须退出特区

D.特区享有司法、行政等权力

A [“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故A项正确;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是一国两制内容的具体体现,而非前提,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不存在殖民国家势力退出特区的前提,故C项错误;在一国两制下,特区享有司法、行政等权力,这是一国两制内容的具体体现,而非前提,故D项错误。]

2.《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意味着(  )

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建立

C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

D.中国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

D [材料并未提及两种社会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故B项错误;香港自治必须要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之下,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一个中国原则,故D项正确。]

319791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美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方针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

A.首次宣布争取和平统一台湾

B.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统一

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直接推动达成九二共识

B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首次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A项错误;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说明一国两制强调的是和平统一但并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故B项正确;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的是中英、中葡《联合声明》,故C项错误;九二共识的达成是在1992年,与此事件相隔太久,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42016海峡两岸暨港澳侨界圆桌峰会上,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在圆桌峰会上指出,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材料中九二共识界定的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  )

A一个中国   B和平统一

C一国两制 D.平等协商

A [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A项正确;把武力统一改成和平统一是在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提出的,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九二共识没有涉及一国两制,故C项错误;平等协商是处理两岸关系采取的方法,不是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故D项错误。]

(对应学生用书第123)

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情分析 近几年全国卷高考未命题,但应注意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等热点问题。

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

1.下幅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 [漫画反映的时间是1949年,《大旗招展全球》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世界的影响,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1945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在1954年,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C [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能体现广泛的代表性,故A项错误;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是苏联首创的,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就有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故C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但材料体现不出来,故D项错误。]

3“‘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十年文革遭遇磨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恢复发展,十八大以来制度日趋完善。如今您正充满生机活力,肩负着为人民当家做主的重托,迈着矫健步伐豪迈向前。该诗赞颂的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文革时期受到冲击,但并未中断,故AB两项错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出现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的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文革时期中断,新时期得以发展完善,故D项正确。]

4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出台了《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C [材料中体现的是政府颁布法律法规,不能体现出人民的法律意识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法律法规增多,只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体现不出修订宪法,出台《刑法》《民法》《行政法》的特点,故B项错误;从国家修订宪法、完善各领域的法律法规可知,反映了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完备,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法制建设的步伐加快,故D项错误。]

51982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针对港澳问题说: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这里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意为(  )

A.英国彻底结束殖民统治是顺应世界潮流之举

B.中国在香港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必须收回

C.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权收回香港

D.中国具备了收回香港的实力并提出了适宜的方针

D [香港回归并不是英国彻底结束殖民统治的标志,故A项错误;B项说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不是原因,错误;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与收复香港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香港回归主要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结果,故D项正确。]

继承与发展中的史实研究[历史解释]

[理论阐释]

1.历史解释的基本内涵

(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2)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2.历史解释体现叙述历史的能力

(1)历史解释是历史核心素养的能力表现。它偏重于对历史史实和历史理解的外在表达,既包含对史实的描述,也包含了自己的认知观念和所坚持的历史史观。

(2)历史解释既能够客观表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又能够使自己的表述符合历史的真实。

3.史学研究的步骤及原则

(1)步骤: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

(2)原则:历史主义原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

[运用点拨]

1.明确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由它的内容和社会功能所决定的,具有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过去性、具体性、阶段特征性、因果性、借鉴性、综合性的特点。

2.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突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围绕这一问题,可供收集的资料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的法律文献,依法治国的法律制度的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通过史料整理认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理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了光明的前景。

4(对接高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是社会热点问题,理论性较强,高考涉及的较少,对这部分内容要注意史学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公正性。

[针对训练]

1.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见下表)。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

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尚未召开,1954年宪法尚未制定,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参阅的文件看,既有苏联的社会主义宪法,又有中华民国和法国等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故B项正确;由于当时宪法尚在制定阶段,所以不能断定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故C项错误;1954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但未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故D项错误。]

2.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阶级本质出发,意识形态色彩较浓。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制度分析上较80年代都有很大进步。史学研究出现此种变化是(  )

A.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则的需要

B.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需要

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需要

D.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D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与材料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符,故A项错误;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与材料中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不符,故B项错误;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材料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相符。]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