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 - 徐通锵)详细复习资料 - 课堂讲义笔记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 - 徐通锵)详细复习资料 - 课堂讲义笔记

时间:2013-12-24 09:31:34    下载该word文档

语言学纲要讲义笔记

导言

一、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由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二、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要把语言学跟语文学区分开来

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
小学是我国古代语文学的统称,由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部分组成。

在古印度,公元前4世纪,著名学者潘尼尼在整理、注释婆罗门教经典《吠陀》时,写了一本《梵语语法》,提出3996条规则,被人们称为最完备的语法书。

在古希腊,伯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他们讨论了词为什么具有意义等内容。

三、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1、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联系
语言研究的成果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社会学、民族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所必须利用的,可见语言研究在这些社会科学中已占重要地位。

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相交叉产生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生物语言学、模糊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如: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对这一具体过程的解释需要结合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
总体上,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语言学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
(一)理论语言学可分为:
1、一般/普通语言学

2、个别/具体语言学

具体语言学

1)历时语言学

2)共时语言学

(二)应用语言学

1、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集团的关系。如地域方言、社会方言、语言的接触、语言规划等。

2、心理语言学:研究儿童语言习得、语言的接收和发生过程,等。

3、神经语言学

最近二十年才从心理语言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新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和大脑结构的关系,中心是大脑如何生成语言。

此外,还有数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

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

第一节 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信息传递功能是语言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人类还借助语言之外的其他形式传递信息,它们是文字,旗语,信号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等。

身势等伴随动作等是非语言的信息传递形式。

身势等非语言的形式多半是辅助语言来传递信息;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的再编码形式;

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或文字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二、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这就是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互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另一方面这些又对受话者施加了影响,得到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从而达到某种实际效果。

第二节 语言的思维功能

一、语言的起源

早先曾经盛行所谓神授说。《圣经·创世纪》第二章中说:

耶和华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指亚当——引者)面前看他叫甚么,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那就是他的名字。那人便给一切牲畜和空中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

语言的起源应该具备三方面的条件。

1、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至少是

必须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

括,并具有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2、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发出清晰

的声音。

3、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已经到了彼此

间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

这三方面的条件缺一不可。

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思维和思想不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语言和思维问题是一个重大的语言学理论问题,也是哲学、心理学、病理学等多种学科的重大理论问题

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的问题上,历来有几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1、语言和思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语言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

2、语言和思维没有必然的联系,甚至认为语言参与思维过程是一种干扰。

3、认为语言是重要的思维工具,但不是唯一的思维工具。人类先有思维,后有语言。

现在一般从三个方面来探索语言和思维的问题:

1、从人类的系统发生学,也就是从整个人类发展

史来探索语言和思维产生的先后;

2、从人类的个体发生学,也就是从儿童掌握思维

和语言的过程来推测人类发展史上的情况;

3、从大脑受到损伤,丧失了语言能力或思维能力

的病理现象来推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先天聋

哑人的问题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一个特例。

总之,人类是先有思维后有语言。

语言和思维在大脑中有不同的控制中枢,因而不是绝对不能分离的。

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唯一自然物质的观点至少是不够全面、不完全符合客观事实的。

尽管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但语言肯定是思维的重要工具,人类思维的高度发展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的语言活动是受大脑支配的。人类接收有声语言依靠听觉器官,接受书面语言依靠视觉器官(盲人则依靠触觉器官),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把接收到的语言信息传给大脑,由大脑加工处理,然后支配发音器官和人的肢体作出反应。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智过程。目前我们对这个过程所知不多。照道理讲,人的大脑里应该有一个贮存语言知识的部位。这些知识是怎样摆放的?那些能操多种语言的人,不同语言的知识是怎样贮存的,是单独存贮还是共同存贮?根据研究,人在两岁到青春期到来之前是语言习得的黄金时期,过了这个时期语言习得的效率就会降低。这又是为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可以说才刚刚开始。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随着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人类一定会逐步认识语言的奥秘的。

三、儿童语言习得与思维的发展

儿童学话过程:从咿呀的声音,到一周岁左右说一些单个词的句子,发展到会说两个词的句子。从独词句到双词句是孩子学话中的关键的两步,因为语言的基本奥秘已开始渗入这些简单的学习之中了。独词句体现了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双词句体现了造句的基本原理,就是选择需要的词,按照学会的格式把它们组合在一起。

孩子从大人那里学来的不光是一些词和现成的句子,更重要的是语言中的规则。

儿童语言的习得一定具有先天生理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但也离不开外界的社会条件。

科学实验证明,语言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的密切关联是有生理基础的。初生婴儿的大脑的两半球没有专业的分工。十二三岁的孩子大脑左右两半球已有明确分工。

儿童语言的习得和心智的发展是同步的,并且有所谓的临界期,这一临界期和大脑的分工时间是一致的。

四、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人类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都一样。

但是,各民族想问题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语言和说话(言语)

一种语言的句子是无限的 。说出来的一个个具体的句子索绪尔叫做言语(parole),而把这些具体句子抽象得到的词汇和语法就是语言(language

思考题: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

2、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

3、语言是现成的,言语是临时的;

4、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

5、语言是稳定的,言语是多变的。

二、语言与符号

语言是符号系统,这是语言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符号:就是用甲事物简单地来代表乙事物。符号都由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组成,如:

形式:红灯

红绿灯(符号)

意义:禁止通行

词这样的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

声音(能指):shū

意义(所指):装订成册的著作

符号的形式和意义跟符号所代表的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见教材23页。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语言符号的两个基本特性)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是指语言符号中的形式(语音)和意义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言符号的任意性具体表现在:

1)不同的语音形式可以表示相同的意义,代表相同的现实现象,如等义词,再如:

的意义是装订成册的著作,但语音形式可以不同:

汉语:shū

英语:[buk]

俄语:[kniga]

日语:[hon]

2)相同的语音形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如同音词、多义词。再如,有个汉族老太太责怪外国人说话怪:

汉语的,美国人说是窝头,汉语的五个,法国人说是三个cinq),即:

窝头(汉语) 五个(法语)

water cinq

水(英语) 三个(汉语)

问题思考:

语言符号(包括词、短语、句子)是否都是任意的?

需要注意的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就单个符号最初产生的情况说的,一旦进入交际,就不是任意的了。因此,它又具有强制性。个人不能随意或者自由更改。

有些词,如night(马叫),bleat(羊叫),hoot(猫头鹰叫),tinkle(钟表声),模仿了它们所代表的东西的声音,被称为象声词。又如汉语的风(《离骚》作飞廉)、猫、鹅、鸡、鸭轰隆隆、叮叮当当、叽叽喳喳等也是拟声词。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陆续产生的新词多半是在已有的词和概念的基础是形成的,如:毛笔、钢笔、粉笔,青菜、油菜,汽车、电车,茶杯、酒杯,这些词我们通过它们所构成的语素就可以猜出它们所表示的意义。

因而这些词的音义之间的关系就不全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联系、有道理可言的,我们把这种联系叫做词的理据词的内部形式

2、语言符号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线条性。

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二、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的符号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语言的系统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很复杂,语言学家在不断地探索。多数学者的看法可以概括成: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这种装置靠组合和替换来运转。这里先讲语言的分层情况。

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一种语言的音位的数目虽然只有几十个,却能构成数目众多的组合。这些组合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的部分。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为若干级。

底层:音位(几十个) →音节

语言系统

上层:语素(几千个)短语句子

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语言链条上由符号组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卸下来,换上另一个环节,组成新的链条。例如:

  

  

   小王

   老师 文章

   人们 欢呼 胜利

   …… …… ……

所以每个符号都处在既可以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这样两种关系当中。

1、组合关系

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称为符号的组合关系,是一种横向的结构关系,它存在于实际的话语中。符号的组合关系是有条件的。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

2、聚合关系

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是纵向的类聚关系,它存在于我们大脑中。比如:

线

脸蛋

房子

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不但语言符号(词、语素)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而且构成符号的音位和意义也都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

第三节 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一、语言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掌握语言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只有人类才有。

二、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人类语言和其他动物的交际方式如叫喊、舞蹈等,有本质的区别:

1.单位的明晰性

2.任意性

3.结构的二层性

4.开放性

5.传授性

6.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第三章 语音和音系

第一节 语音和音系的区别与联系

一、语音学和音系学

语音与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也同也不同。

语音的自然属性——语音学的研究

语音的社会属性——音系学的研究

语音的自然属性还可以细分为不同的方面:

发音——传递——感知

生理——物理——心理

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言学

二、语音和音系的最小线性单位——音素与音位

最小的语音单位是从成串的话语中切分、归纳出来的。

音素。

音位

三、国际音标

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叫做音标。最通行的是国际音标。国际音标是国际上通用的记录人类语音的符号系统,国际音标最初由斯威特(H.sweet)设计出草案,1888年由国际语音协会公布使用。

国际音标的制定原则:

1)音素和标写符号一一对应,不会出现混淆或两可的现象。

2)国际音标所用的符号大多数采用拉丁字母,拉丁字母不够用的时候再补充采用希腊字母。

3)为了与一般的字母相区别,通常把国际音标所用的标写符号放在方括号[ ]里。

国际音标所代表的音是全世界一致的,我们不要把它和具体语言中形状相同的字母的读音混为一谈。

音标是音素的标写符号,字母是文字的书写符号。

国际音标记音有宽式和严式两种。
严式记音要求只要音素不同就要使用不同的符号,叫音素标音法;宽式记音记录的是音位,叫音位标音法。
比如汉语普通话音节aibagao中的音素a,都是不同的音素,按宽式记音要求用一个a就够了;但按严式记音要求,这三个a要分别用三个元音表示ai[a]ba[A]gao[ ]

第二节 从声学看语音

语音四要素
从物理属性角度看,语音具有四要素:音高、音重、音长、音质。

1、音高:指声音的高低
ma 妈麻马骂

2、音重(音强):指声音的强弱

汉语中的莲子帘子

英语中的conduct重音在前是名词,行为举止义,重音在后是动词,引导传导义。

3、音长——声音的长短

英语itit]和eati:t]音长不同,词义也不同;

广东话也有类似现象,同是[sam],同是55调值,读得稍长,是;读得稍短,是

 4、音质(音色)——声音的品质和个性
语音中的音质决定于:发音体、发音方法、共鸣器的形状

第三节 从发音生理看语音
一、发音器官

要熟悉发音器官各个部分的构成及功能。发音器官分三大部分:
1)动力部分(肺);
2)发音体(声带);
3)共鸣器(口腔、鼻腔、咽腔)。
(见书P.52图)

二、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可从三个方面考察:

1)声带是否振动。

2)发音器官各部分是否均衡紧张。

3)气流是否受阻。

1 元音
元音是呼出气流不受口腔部位器官阻碍而发出的音。

2、辅音

辅音的共同特点是气流在一定部位受到阻碍,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而发出音来。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形成和冲破阻碍的方式就是发音方法。

1)发音部位
人类语言所能构成阻碍的部位有10多种。

2)发音方法

第四节 音位与音系

一、音位的对立和互补
1、音位是在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单位。

例如: 英语sport

但在普通话里,”[pu]” [p‘u]

注意:
音位本身并不表示任何意义,但却能区别两个词的不同意义。音位总是某个具体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跨语言或跨方言的音位。

2、音位和音素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音素和音位的区别:

1)二者的划分角度不同

2)二者划分的目的不同

3、对立和互补是划分音位的重要原则。

1)对立原则分立音位
[pin][b][t][d]等音素替换[p] ,可得到bin(仓)、tin(罐头)、din(喧闹声)等不同词的不同语音形式。

2)互补原则归并音位

所谓互补,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而是彼此处于互补关系中。

处在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如果不能起区别词的意义的作用,这就有可能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

如普通话里的六个词的语音形式,用汉语拼音方案写出来是这样的:
                       
  ai     an     a      ia     ao    ang
实际上六个音素中的“a”,有三个不同的“a”,”“中的“a”是前的“a”,”“ [a]是央 [A]中的“a”是后 [α]。三个“a”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是互相补充的,不会有对立现象。

注意:

处于互补关系中的若干音素,只有在语音相似的条件下才可归并为一个音位。如语音上相差太远,听起来完全是不同的音,那么几个音素即使是互补的,也不能归并为一个音位。

二、音位变体

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叫做音位变体Allophones)。 音位变体可分为条件变体自由变体两种。

1、条件变体

处在互补关系中的相似的音素彼此不对立,即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这样,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音素,就是这个音位的条件变体。

英语里的[p][p‘]处于互补关系当中,是同一个音位的两个变体。这个音位写成/p/或者写成/p‘/都无不可,不过一般总是选择比较常用的音标,写作/p/。这个/p/就包含[p][p‘]两个变体。

再如普通话里:
[ ] :出现在“z”、“c”、“s”之后:资、次、思;
[ ] :出现在“zh”、“ch”、“sh”、“r”之后:知、吃、 诗、日。
[i]:出现在除“z”、“c”、“s”和“zh”、“ch”、“sh”、“r”以外的其他位置:你、提、记。

因此可把它们归入同一个/i/音位。

i b g o

n ng

[a] [A] [ ]

同理,我们可以把普通话里的[a][A][ɑ]归成音位/a

2、自由变体
音位的自由变体是指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可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几个音素。

自由变体各音素的音质虽有不同,但说这种语言或方言的人感觉不到它们是不同的音,而把它们当作同一个语音单位来使用。
如西南方言里的[n][l]可自由变读,不会引起意义的改变。

注意

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是类别和成员的关系。音位是从具体音素中概括出来抽象的语音类别,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各种语音环境里的实际发音或具体代表。

三、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1、音质音位

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的角度分析出来的音位,叫做音质音位。

2、非音质音位
由音高、音重、音长构成的音位叫做非音质音位。分别叫做调位(音高)、重位(音重)、时位(音长)

1)调位
都是“wu”,只是由于音位声调的不同而区别意义的。
这种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就是调位。

2)重位
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轻重音就是重位
如:莲子帘子
Content,重音在前,是名词,意思是内容;重音在后,是形容词,意思是满足、满意。

3)时位
英语中用元音的长短来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如:beat/bi:t/(打)和bit/bit/(少许),这在语言学中叫做时位。广州话的[ka:i](街)和[kai](鸡)、[ka:u](教)和[kau](救)是靠长短音区别意义的。

第五节 音位的聚合

一、音位的区别特征(重点掌握)
音质音位是时间维向上线性切分的最小音系单位。如果不限于线性切分,则音位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为一个或几个发音特征的区别。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叫区别特征

p    双唇   不送气      塞音
p‘   双唇     送气        塞音
如果拿/p/与别的音位比较,对立项有几个,就有几个区别特征,如:
   p    双唇     不送气      塞音
   t   舌尖前    不送气      塞音
   k   舌面后    不送气      塞音

ts  舌尖前   不送气      塞擦音
   n    舌尖前                鼻音
   m    双唇                  鼻音

音位的区别特征和具体的音位系统的关系
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区别特征是由特定的音位系统决定的。

英语音位系统不同于普通话的音位系统。

二、聚合群
有同一区别特征的各个音位构成一个聚合群。
A       B       C        
    1   p        t       k    

2   p    t     k  

3   m      n       ŋ

聚合群分为双向聚合和单向聚合。

1、双向聚合
上面这个矩阵中,ABC三行音位间呈现出平行、对称的关系,称为双向聚合。
同一个聚合群中的几个音位往往有共同的语音组合规则。

2、单向聚合
和双向聚合群的音位结构相比,像“r ”这样的音位就显得很孤单,只能与“zh”、“ch”、“sh”构成舌尖后聚合群,因而将它称为单向聚合。  

聚合群之间有平行、对称的结构特点,是分析语音系统的基础。也有利于说明语音的演变。一般说来,处于双向聚合中的音位发生演变时会引起同一聚合群中其他音位的演变 ,例如giü前变成j,那么处于同一聚合群的kh在同样的条件下变成qx

第六节 音位的组合
一、音节及汉语音节的构成(重点掌握)
1.音节

2 .四呼

汉语音节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声母和四呼的配合有很强的规律性。

books的复数词尾s/s/是清音,可是dogs由于其中/g/是浊音,/s/受其影响也变成了浊音/z/。这种叫顺同化。
如普通话联盟”:lian35meng35—liam35meng35,这种叫逆同化。

2、异化
异化和同化作用相反,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变得跟它不同。
如北京话两个上声相连,如领导第一个上声要变成阳平,这是调位的异化。 3、弱化
在语流中,有些发音可能变弱,不那么清晰,这种现象叫做弱化。
如:汉语的轻音(声)就是弱化音节,其中的元音往往发生变化。
木头”/mu t‘ou/弱化成/mu t‘o/,把韵尾“u”弱化了。妈妈”/ma m /

弱化的音往往会进一步脱落。
如北京话的你们”/ni m n/常发成/nim/豆腐” /toufu/说成/touf/

别的原因也可能引起语音的脱落。        
英语中有较多语音脱落现象,如:
I am——I’mShe is——She’s
I shall——I’llI have been——I’ve been
英语的所谓失去爆破的现象也是一种脱落,如fast train(快车)、great deal(许多)、white goose(白鹅)里形容词的“t”常常不发声

4、增音
语流中有时加进原来没有的音,这种现象叫增音。
普通话中的语气词跟前面音节连读时,会增加一个和音节尾音同部位的辅音。
如:忙啊mangnga
  谁啊shuiya(呀)(实际是i
       难啊nanna(哪)
  好啊haowa(哇)(实际是u
英语冠词a用在元音之前要变成an,如an apple(一个苹果)。

第四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单位
一、什么是语法
  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

语法规则包括词法与句法。

二、语法规则

1、语法规则的特性

1)语法规则具有概括性
2)语法规则具有重复性

3)语法规则具有系统性

2、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聚合规则是潜在的,组合规则是现实的(显性的)。
1)语法的组合规则
语法的组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一个接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

2、语法的聚合规则
语法的聚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的归类和变化的规则。
几个语法单位(主要指词),互相在同一位置可替换,替换后结构类型和功能都没有变化,这样的几个语法单位,就形成了一种聚合关系。

       报纸
画报
房子
汽车
新娘

*

*慢慢

3、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互相依存

三、语法单位
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断都是语法单位。

语素、词、词组和句子是不同结构层面上的语法结构单位。

构词语素   词根:teachvoicepossible

   词缀:erlessim、子、儿、

头、化、第、老

语素  

变词语素(词尾)-ing-ed-s、着、了、

词: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词组:

思考题:

说明语素、字、词之间的关系。

实词与虚词在意义和语法功能上的差别。

第2节 组合规则
学习目标
弄清楚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及相互关系
认识组合的递归性及其意义
一、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构词法
构词法。分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
1、单纯词
单纯词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

2、合成词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构词语素构成的词。合成词有派生式、复合式、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

复合式的合成词也有这五种结构类型:

1、主谓型(陈述式)堤防 心得 沟通 体贴 神往

2、动宾式(支配式)主席 将军 立春 举重 结果

3、补充式 证实 纠正 震动 充满 推广 降低

4、偏正式

定中关系: 公园 地铁 奇迹 小说 气功 热心

状中关系:热爱 前进 广播 回顾 遥控

5、联合型 人民 朋友 功劳 语言 老小 今昔 表里 口齿 血汗

二、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

主谓结构:李老师/走了 ,桃子/吃了,这部电影

/真好看

述宾结构:保卫/边疆(对象),丢了/鸡(消

失),抽/烟斗(工具),喝/两盅(量),

/楷书(方式),担心/学不会 (原因),蹲

/狗(存在), (外面)/ 风了(出现)

述补结构:吓/倒了(表示结果程度) ,冲/上去

(表示 趋向),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表示

方式、手段),读了/两遍(表示数量)

偏正结构:集体/经济    五朵/金花    祖国的/

怀;积极/发展    努力/开拓   愉快地/

联合结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但雄伟而且壮观

五种基本语法结构是从语法意义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名称已提示了每种结构所概括的意义。

汉语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一致。(朱德熙)词组中通常分出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这些结构成分,其名目、性质和作用也都相当于句子里的句法结构成分的有关项。

思考题:

1、句子跟词组有哪些不同?

2、下面这些复合词的构词方式,除了上述基本的五种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式,请指出下面复合词的构词方式。

贩卖、报考、割让

三、语法意义、语法形式、语法手段
1、语法意义:它与词汇意义相对而言,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关系意义。(教材定义)

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关系、组合功能和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是组合关系,名词、动词等是组合功能等,陈述、疑问等是反映词语的表述功能的。

2.语法形式:语法形式相对于语法意义而言,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形式标志。

语法形式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的语法形式可以直接感知,如重叠、虚词、词缀、词尾等;隐性的语法形式不能直接感知,如汉语的名词、动词的语法类别,又如鸭蛋大

3.语法手段:语法手段是对语法形式的进一步概括归类。

常见的语法手段主要有选词、词序、虚词、词形变化。词序和虚词是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1)选词
词在语法上的类也要相配。
基本结构的各个项都要求一定词类里的词来充当。例如,和、吗、因为之类的虚词不能充当任何结构的项;水、火、月亮之类的名词,很少能充当主谓结构里的谓语

2)词序

各种语言里述宾结构两项的位置是句子语法结构的重要标志。
如:汉、英、法、德等语言属于宾语在后的类型(SVO),
日语等语言属于宾语在前的类型(SOV),写字在日语里的词序是字写
有的语言,偏正结构的词序和汉语相反,红酒快跑弟弟的书,在法语里的词序是酒红跑快书的弟弟

2)词序

各种语言里述宾结构两项的位置是句子语法结构的重要标志。
如:汉、英、法、德等语言属于宾语在后的类型(SVO),
日语等语言属于宾语在前的类型(SOV),写字在日语里的词序是字写
有的语言,偏正结构的词序和汉语相反,红酒快跑弟弟的书,在法语里的词序是酒红跑快书的弟弟

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里,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做词形变化,或者叫做形态。例如:

The report was good .

   The reports were good .

形态变化较典型的是俄语。

词形变化是个广义的概念,主要有附加词尾、内部屈折、异根、重叠等几方面。
1、附加词尾(附加法)(外部屈折)
附加词尾是最常见的词形变化。
如英语名词加上“s”表复数。

2、内部屈折
内部屈折也叫语音交替,指通过词内部的语音的变化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Woman—women

foot—feet

begin—began

3、异根
指用不同的词根表同一个词不同的语法意义。
I—me we—us

good—better—best

4、重叠

形容词的重叠:漂漂亮亮、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动词的重叠:试试、看看、尝尝、打扫打扫、学习

学习   

四、组合的层次性
句子就是各种结构类型层层组合起来的,具有层次性。
每一层次中直接组合起来的语法单位叫做直接成分

语法分析应该把句子的层次反映出来。这就是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可以分化因分段不明确或结构关系不同而产生歧义的句子。

1、剪短一点、放大一点

2、烤白薯、出租汽车、学习文件

五、组合的递归性
结构中某个单位(如词)可不断地被一个同功能的词组去替换,结果可使基本结构里的项扩展成非常复杂的结构,但作用仍等于原先的那个项。
例如,花开了是主谓结构,可把主语扩展成牡丹花”“院子里的牡丹花等。

这种语法结构的层层嵌套、扩展,就是结构规则的递归性。

第三节 聚合规则

学习目标
认识词类划分的依据并能给词分类
认识形态及其在组合结构关系中的作用
理解语法范畴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

一、词类

语法的聚合规则就是语法单位的分类和变化的规则。

具有相同语法特征的单位总是聚合成类,供组合选择。语法的聚合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遍的是词类和词形变化。

两大类词:实词、虚词。

每种语言都有兼类词:一个词可以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
fire    Most animals are afraid of fire.
             The officer ordered his men to fire.
homeShe leaves home at 7 every day.()
             home life(家庭的)home movies(家用的)
             Come on, its time to go home.(到家、向家)

深入(动词、形容词) :深入敌军后方;
                         工作作风深入细致

代表(名词、动词):  

老王当选为人民代表;
             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精神(名词、形容词):

学习他们的精神;
              他显得格外精神 

4、划分词类对句法描写的意义
词类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语法聚合,划分词类是概括句法格式、发现组合规则的基础。
      小王看报纸      
      弟弟写对联
      姐姐买股票
      我们欢呼成功
这些句子可得出抽象的句子结构格式: 名词+动词+名词

二、形态

词形变化综合反映词的句法功能,因此完全可以作为划分词类的依据。具有相同词形变化的词形成一个聚合,可以划分为同一词类。这些就是一般所说的划分词类的形态原则。

划分词类应该注意的问题

英语等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可以根据词形变化确定词类;而汉语缺少词形变化,词类划分时主要依据词的句法功能。

功能标准既适用于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也适用于形态丰富的语言。

如形态不充分,或和句法功能发生矛盾,词类还得按句法功能来定。例如俄语有少数名词没有数和格的变化,大部分专有名词的变化和形容词一样,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归入名词一类


3、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分类概括。同类的语法意义与一定的语法范畴相对应,包含在一定的语法范畴中。
如:    语法意义            语法范畴
           A、单  
           B、双  
          A、普通体
          B、进行体

C、完成体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
1、性(gender
如:俄语和德语的名词与形容词都有阳性、中性和阴性三种,不同性的词有不同的变格方式;法语有阳性和阴性,英语的名词不分阳性、阴性与中性,只是在代词中有“性”的残余。汉语没有性的范畴(“他、她、它”只是写法上的区别,不属于性的语法范畴)。

Красный чемодан(红皮箱) 阳性

красное знамя(红旗) 中性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红军) 阴性

注意:“性”是一个语法的概念,它和生物学的性的概念不同。语法范畴的性,与事物的性别属性没有任何关系。
如:“太阳”在法语里是阳性,在德语里是阴性,在俄语里是中性。

2、数(number
英语的名词、俄语的名词和形容词都有单数和复数的变化。
汉语有没有数的范畴,有不同的看法
1)汉语中表数的名词仅限于具体的表人名词,通常加“们”,而“们”的功能不同于“s”。
2)”们”前面不能再使用表示具体数目的数量词组,而英语中没有这一限制。

3、格(case
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他词的关系。
俄语的名词、代词的格有六种形式,修饰它们的形容词、数词也有相应的格的变化。
英语的名词只有通格和所有格两个格;代词有三个格:主格如“I”,属格如“my”,宾格如“me”。
汉语没有格的范畴

4、体(aspect
体表示行为动作进行的方式,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教材定义)

体表示动作的各种阶段和状态。

不同语言的体的范畴的表现各不一样。
英语动词有普通体、进行体和完成体。

汉语有完成体、持续体、经历体、进行体、起始体、继续体、短时体等。

5、时(time)
它也是动词的语法范畴,表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
这时间往往以说话的时刻为准,分现在、过去、未来。
如: I write ~”(我写~ ,现在时)
         I wrote ~”(我写过~ ,过去时)
         I shall write ~”(我将写~ ,将来时)

I lvoe ~”(我爱~ ,现在时)
     I lvoed ~”(我爱过~ ,过去时)
     I shall lvoe ~”(我将爱~ ,将来时)
注意:英语语法中通常说的“现在进行时”实际上包括时和体两个方面:现在时,进行体;“过去完成时”则是:过去时,完成体。
汉语无时的范畴。

6、人称
不少语言的动词随着主语的人称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
俄语、法语都有三种人称。

英语动词只在现在时单数时有第三人称和其他人称的对立。
如:          Heshewrites        

7、态(voice)

(voice)表示动作和主体的关系,是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一般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
如:John is writing a letter
          A letter is being written by John

 与汉语被动态进行比较:

杯子被他打碎了。

8、级(degree)
级是表示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形容词、副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把这三个级的意义概括为一类,叫做“级。

汉语没有严格的级的范畴,但可用“更”、“最”等词汇手段表示,如“美丽”、“更美丽”、“最美丽”。

9、式
式又称语式、语气、情态,是表示句子的语气或情态的语法范畴。英语一般用动词词形变化来表示,汉语通常用语气词等来表示。
英语动词有三种式:陈述式、祈使式、虚拟式。如:

He will come(一般式)

Come in(祈使式)

I wish he would come(虚拟式)

选词

语序 附加词尾

语法形式 语法手段 虚词 内部屈折

词形变化: 异根

重叠

语法意义 语法范畴:性、数、格、人称、时、

体、态、级、式

语法范畴的共同特点:

第一:有共同的意义领域。

第二: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排斥的。在组合时,选择甲就排斥乙或丙。有的选择决定于意义,有的决定于结构内部的相互制约。

第三:同一语法范畴中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他项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某个项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其他项的意义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

第四节 变换

学习目标
认识句式变换的重要作用
认识变换与句法同义、多义的关系
理解变换在辨别句意中的作用

一、句式的变换

(一)句子的分类
不同句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相互变换。

将“他打破了杯子”变换为“把”字句、被动句、否定句、疑问句。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是歧义句,试进行分化。

句式的变换和歧义的分化都要用到变换分析法。

(二)句式变换常用的手段
  1、成分移位。

2、增添成分。

3、省略成分。

4、改变语调

二、变换和句法同义的关系

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称为句法同义。如:        

1)他打破了碗。
   2)碗被他打破了。
3)碗他打破了。
   4)他把碗打破了。

变换把结构意义相同的句式联系在一起,显示出它们间互相沟通的关系。

三、变换和句法多义

句法多义是指同一个句法组合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如:

(1)关心的是他的母亲。
    2)这个人谁也不认识。

汉语中“动词++名词”这样的偏正结构有两小类,一类是单义的(如“采购的东西还没有来”),另一类有施事或受事的歧义(如“通知的人还没有来”)。
原因在动词:
     1)通知、培养、关心、请、约、要、骂……
     2)采购、设计、编辑、买、卖、煮……

(1)类动词的特点是可用同一个名词性词语作它的主语和宾语(如:他请,请他);(2)类动词则不能。

变换不仅能有效地用来分析句法结构中的歧义现象,而且也有助于辨析句法意义间的细微差别。           
               1)台上坐着主席团。
               2)台上唱着戏。
               3)台上摆着酒席。
上面三个句子都是“名1+++2”,语法结构的格式完全相同。但句法意义却不同。为什么?

1)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 *台上正在坐主席团

2)台上唱着戏→ *戏唱在台上→ 台上正在唱戏

3)台上摆着酒席→酒席摆在台上→台上正在摆酒席

  这三种情况跟动词的选择有关,能出现在这种句式里的动词也相应分三类。
1)类的动词有:躺(着病人)、结(着果实)、 挂(着画儿)、点(着红灯)、盖(着被子)、裹(着(头巾)、贴(着邮票)、写(着地址);

2)类的动词有:开(着会)、下(着雨)、想(着孩子)、吃(着东西);
3)类的动词有:架(着炮)、生(着火)。

语法结构间的变换也是反映意义的一种形式。

用变换方法区分下列句法多义的句子
1)咬死了猎人的猎狗:
       A、猎狗咬死猎人;(“猎狗”是施事)
       B、猎人的猎狗被咬死。(“猎狗”是受事)
2)三个少数民族学生:
       A、三位少数民族的学生;
       B、来自三个少数民族的学生。

1)看见的是他(变成单义句)
         A、我看见的人是他;(“他”是受事)
         B、是他看见的。(“他”是施事)
2)我喜欢煎鸡蛋(变成单义句)
         A、要说做菜,我喜欢煎鸡蛋;
         B、我最喜欢吃煎鸡蛋。

第五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一、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
根据语法结构特点,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和复综语四类。

1、孤立语(汉语)
孤立语也叫词根语,指缺少词形变化的语言。
以汉语为突出代表,另有彝语、壮语、苗语。

 孤立语的主要特点:          
1)词序严格
如“你打我”和“我打你”,词序不一样,意思就不一样。

abc cba bac

acb cab bca

俄语便是如此。

2)虚词十分重要
如“我把你打了”和“我被你打了”,只是介词不一样,意思就刚好相反。

3)复合词多,派生词少
大部分合成词是由词根构成的复合词,词的结构较简单,往往是一个孤立的词干。

2、屈折语(俄语)

它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以印欧语系诸语言为代表。
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是:
1)有较丰富的词形变化

2)一个变词语素可同时表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一种语法意义,也可用不同的词形变化表示。

3)词尾和词干或词根结合十分紧密,脱离词尾,句子中词根就不能独立存在。

3、粘着语(日语)
它也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以土耳其语、日语、维吾尔语、芬兰语、朝鲜语是这种类型的代表。
特点有:
1)粘着语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内部屈折,

2)每一个变词语素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而每种语法意义也总是由一个变词语素表示。

3)词根与变词语素结合不很紧密,两者有很大的独立性,只是在用时临时贴附在词根上,故名粘着语。

例如土耳其语动词词根“sev-”表示“爱”,变词语素“-dir”表示第三人称,“-1er”表示复数,“-mis-”表示过去时,“-ere”表示将来时,那么,“sev-mis-dir-1er”就是“他们从前爱”, sev-erek-dir-1er”就是“他们将要爱”。

4、复综语(印第安语)
又叫编插语、多式综合语,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例如:

美诺米尼语的“akuapiinam”是一个词,意思是“他从水里拿出来”,包含以下语素:词根“akua”(挪开),后缀“-epii-”(液体),后缀“-en-”(用手),后缀“-am”(第三人称施事)。

二、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

语言的结构类型是就结构的基本面貌来说的,不是说屈折语中没有其他结构类型的成分,或者孤立语中没有任何粘着、屈折的成分。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纯粹属于某一种结构类型。

俄语是一种典型的屈折语,它也用词序和虚词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汉语也有粘着和屈折成分。例如附在动词后面的“了、着、过”其实就是粘着成分;有些词通过内部屈折改变词类,例如,“好(hǎo)球”——“好(hào)打球”,“长(cháng)短”——“生长(zhǎng)”,“作恶(è)——可恶(wù)”。

过去有人在结构类型里面分优劣。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屈折语比粘着语进步,粘着语比孤立语进步。这么说来,汉语属于最落后的语言之列。也有人看到好多种屈折语,特别是英语,在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减少屈折变化,扩大词序和虚词的作用,就宣称孤立语是最经济、最合理的语言。这么说来,汉语又属于最先进的语言之列。

三、语言的普遍特征

1、一切语言都至少有由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句子;(青蛙跳)

2、一切语言都有形容词性词语修饰名词性词语(小狗儿),副词性词语修饰形容词性词语(很高)。

3、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动词性词语全部或一部分转成名词性词语(调查[农村]—农村[调查]),盖盖的,画(动词)画的、所画的);把动词性词语转成形容词性词语(团结人很团结)。

4、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几个名词性词语连在一起(北京和上海),把几个动词性词语连在一起(想想,讨论并通过)。

5、一切语言都有否定句(青蛙不跳了)和疑问句(青蛙还能跳吗?),都能把某些句子变成祈使句(快跳吧!)。

6、一切语言的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都至少有两种发生关系的方式(青蛙跳[自动]—不带宾语,青蛙吃虫子[他动]—带宾语)。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词?举例说明其内涵。
2、为什么说组合规则是现实的,而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3、语法形式主要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
4、举例说明孤立语的主要特点。
5、名词解释:词尾  后缀  复合词  语法范畴
                   内部屈折

 第五章 词义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学习目标
认识词汇的构成系统
认识基本词汇的特点
理解词的词汇意义
弄清词义概括性的表现形式

一、词汇及其构成(重点掌握)
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是该语言的词汇。(p126

根据词的重要程度,可以把词汇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大类。

基本词汇里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 p126

1、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是人们从古至今常用的,用来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并成为构成新词基础的那部分词。

天、地、日、月、雷、电、水、火、山、湖、海、人、马、牛、羊;

父母、叔怕、丈夫、妻子、儿子、女儿、兄弟、姊妹;

眼、耳、鼻、舌、手、脚、心、肺、肠、胃;

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春、夏、秋、冬;

一、二、三、四……十、百、千、万;

刀、斧、犁、锄、车;

生、死、长、吃、说、走、跑、见、想、问、听、看、跳、飞;

大、小、多、少、长、短、红、白;

基本词汇有三个显著的特点(p127):
1)全民常用性。
2)稳固性。
3)构词能力强。

 第一、全民常用性
使用十分普遍,具有全民性,而且不分地域,不分阶层、阶级、男女老幼,全民普遍使用。
如:自然现象、家畜名称、人的肢体和器官、亲属、方位、时令、数目、劳动工具,及与日常言行有关的现象等。

第二、稳固性
基本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基本词汇中的词大多是自古就有的。
如甲骨文中就有了“牛、羊、马、鸡”等词

第三、构词能力强/能产性
基本词有非常强的构成新词的能力,一些常用的基本词,往往能同别的成分一起构成数十,数百个词。它大多由一个词根构成,所表示的词义在语言的语义系统中一般都是重要的、核心的,因此这些词根很易成为构造新词的基干。
但需注意的是:基本词汇中的词在参与构词(合成词)时一般要由词降格为语素。

如:
生菜、生产、生成、生辰、生词、生存、
生死、生根、生性、生机、生前、生怕、
生气、生日、生活、生育、生涯、生意、
安生、陌生、产生、超生、投生、出生、
先生、丛生、诞生、花生、后生、放生、

 轻生、派生、书生、学生……。

英语的基本词“live”(生活)可构成“livelihood”(生计)、“livelong”(整个的)、“lively”(活泼的)、“liveliness”(活泼)、“living”(活着的)等几十个词。

基本词汇里面的词虽然稳固,在语言的发展中也有被逐渐替换的。例如现代汉语的“脚”在古代是“足”,“眼”在古代是“目”,“看”在古代是“视”。这类被替换的古词不再作为独立的词使用,但大多数仍然以词根的身分参与后起词语的构成。所以尽管词汇中的新旧交替,新陈代谢在经常进行,但词汇的核心,构词的材料是非常稳固的,这就保证了交际的连续进行。

2、一般词的构成
一般词是语汇中除基本词以外的那部分词。(p128
同基本词相比,它的范围要大得多,而且常处于变化中;它所包含的词,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会在一般词汇中得到反映。
包括新词、古语词、外来词、行业词、科技术语、方言词等。

A、新词:知识经济、纳米;
B、古词:兹、之;
C、外来词:肯德基、热狗;
D、行业词:印张、开本;
E、方言词:弄堂、靓仔
F、科技术语:函数、微分

英语里近年来的新词更多,如带“E”的就有
E-government”(电子市政府)
E-bank”(电子银行)
E-Business”(电子商务)
E-café”(电子休闲)
E-commerce”(电子商务)
E-consumer”(电子消费)

E-home”(电子家庭)
E-information”(电子信息中心)
E-mail”(电子邮件)
E-money”(电子货币)等。

不过,基本词汇里面的词也是语言词汇中最难掌握的部分。打开词典,凡是意义最多,用例最多的,差不多都是这批词。汉语的“打”、“开”、“发”、“红”、“一”……,英语的make1ookdotakeget都是意义复杂,用法灵活,不容易掌握的词。对于这类词,看来只能一个意义一种用法地分次学习,才能把它学透

二、词的词汇意义

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加以概括,成为概念,同时用一定的语音形式将它固定下来,从而形成了词义。“语音——意义——现实现象”三者关系的公式(参看p28)。

理性意义:以现实现象作基础,不涉及人们的主观态

词义 度。

色彩意义:人们的主观评价。“致哀”、“悼念”;“诱

导”和“诱惑”,“宏大”与“庞大”,“鼓励”与“怂恿”

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下面讨论的主要是词的理性意义。

3、词义的概括性
1、概括性。词义人是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的反映。词或名称是用来标志一类事物的符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有一个所指的范围,一方面是它所指称的东西有共同特征。
在分类过程中,人们所着眼的是一类事物内部所有的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征,把具体的一个一个的事物所有的特殊性和个性忽略掉了。

比如学生,有男学生、女学生,有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有中国学生、外国学生,总之有种种差别。但是“学生”这个词在反映这类事物时,把一些具体的、个别的特点舍弃掉了,只留下本质的、共同的特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学校读书的人。”即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

2、模糊性。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叙述过这么一件事:由于工人强烈地反对资本家把每天劳动时间延长到12小时以上,英国议会不得不通过一项议案,规定“夜间”一词应该理解为晚上六时到早晨六时这一段时间。原来,英国的法律规定禁止做夜工,但是什么是“夜间”,从几点到几点算“夜间”,却是模糊的

特别是那些反映程度差别的词语,意义的模糊性就更大,如“高”,人的身高达到多少才可开始算高,如身高18米可算高,那么179米呢?178米呢?177米呢?……人们对身高的“高”只有大致的标准,说不清楚高与不高的绝对分界处在什么位置。
类似的词语如“大、小”,“长、短”,“粗、细”,“多、少”,“远、近”,“胖、瘦”,“美、丑”,“好、坏”,“冷、热”等也是如此

3、全民性(p132
词义是全民性的,词义反映的现实现象是全社会成员共同认知的,没有阶级性。“人、军队、监狱”有阶级性,但它们的词义没有阶级性。
词义的全民性是由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社会职能决定的。语言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成员服务,词义作为语言要素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可能有阶级性。

谁见过“人”?只能见到张三李四。可见“人”这个词概括反映的仅仅是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人,而不是指张三、李四等一个个具体的、分属于不同阶级的人。

第二节 词义的聚合

一、单义和多义

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只概括反映某一类现实现象,也可以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前者在语言中表现为单义词,后者表现为多义词。

单义词,顾名思义,只有一个意义。像“猫”、“羊”等都是单义词。科学术语都是单义的,并且没有各种附带色彩,例如“原于”“分子”“元音”“辅音”等。

一个词在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大多是单义的,在使用中,有关的意义也逐渐用它来表达,它就变成了多义词。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总是在不断增多的,让一个词兼表几个意义而不必另造新词,符合经济的原则。语言的这个要求由于词义的模糊性而得到满足,因为一般词的意义不像科学术语那样界限明确,它具有一定的弹性而能够向外延伸,这使它能够兼表有关的事物。

1、多义词中最初产生的那项意义叫本义,在本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义。(p134

如“火”有以下一些义项:
1)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点火、着火;
2)指枪炮弹药:火器、火力、开火;
3)形容红色的:火狐、火鸡;
4)比喻紧急:火速、火急;
5)怒气:心头起火、好大的火儿;
6)发怒、生气:他火了、惹火了我;
7)中医指引起发炎等症状的病因:上火、败火。

2、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p135

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可分为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p135
1)隐喻:它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某种相似的基础上。例如,汉语“习”的本义是“数飞”(《说文》),也就是鸟反复地飞的意思:“鹰乃学习”(《礼记·月令》),意思就是小鹰学习反复地飞。从这个意义派生出“反复练习、复习、温习”的意义:“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意思就是

“学了要按时反复温习”。这是因为“复习”“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和反复地飞有相类似的地方。

针的窟窿像人眼,因而“眼”可以通过隐喻指针的窟窿(英语的“eye”也有同样的引申)。

“迷雾”本义是“浓厚的雾” ,因而比喻“使人迷失方向、脱离实际的事物”。

2)换喻(现在一般叫转喻)(p135-136

它的基础不是现实现象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即借代引申)

如“干戈”本义是古代的两种兵器,由于战争都要使用兵器,于是后来就用“干戈”指代战争。

英语的“pen”本来是“羽毛”的意思,由于古代用羽毛蘸墨水写字,羽毛和书写工具经常联系,于是“pen”增加了“笔”的意思。

China”是“中国”的意思,由于瓷器是中国去的,因而可以用“china”指瓷器。

法语“bureau”的意义是“毛布”,后来指铺毛布的“办公桌”,进一步指有“办公桌”的“办公室”。最后又指办公的机构“厅”、“局”。

英语的glass(玻璃)可指“玻璃杯”,这是用制造的材料来指所制造的产品。

3、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 p136-137
同音词的意义间没有联系,多义词的各个意义间有内在联系。
同音词是不同的词,与词义的聚合无关,多义词是一个词兼有几个相互有联系的意义,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
如“一把刀” 、“把灯点上”; “一匹白布” 、“白吃白喝” 。“把”、“白” 都是同音词(同形同音词)。

二、同义词(p138-142
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
同义词的各个意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必须是相同的,或基本上是相同的。

等义词 近义词

教室——课堂 鼓励——怂恿

鸡蛋——鸡子儿 成果——后果

西红柿——番茄 坚固——坚强

公尺—— 瓜子——头颅

扩音器——麦克风 愤慨——愤怒

等义词是一种特殊的同义词。它大多是借用方言或外语词的结果。

需要把词义的“同义关系”与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或“包含关系”区别开来。

“上下位关系”由指称大类事物的词和指称大类事物中某一小类的词来反映 ,例如英语的“man”和“boy”,汉语的“蔬菜”和“白菜”;

“包含关系”由指称整体的词和指称整体中一部分的词来反映 ,例如汉语的“房子”和“屋子”,都不是同义词。

1、同义词意义差别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词义所指范围有大小之分,程度上有轻重之别:如“事情——事故”、“批评——批判”;

第二、附加色彩意义不同,或感情色彩不同,有褒贬之分,如“团结——勾结”、“成果——后果”;或语体色彩不同,有书面语与口语的分别,如“父亲——爸爸”、“聊天——谈话”;

第三、搭配功能不同:如“发扬”与“风格、作风”搭配,“发挥”与“作用、优势”搭配。

2、产生同义词的原因
A、若干个同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现象虽一致,或基本一致,但强调的重点和方面可有所不同,因而在理性意义上表现出细微的差别。(p139
城:内城 郭:外城

  疾:一般的病 病:重病(“疾甚曰病”)

  皮:有毛的兽皮 革:去毛的兽皮

  饥:粮荒 馑:菜荒

朋:“同师曰朋” 友:“同志曰友”

B、由于词是被人们在交际中运用着的,所以往往渗透着人们对词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因此,对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能不一样,有褒有贬。(p140)如:

A B C

老汉 老头子 老头儿

老太太 老婆子 老大娘

行为 行径

企图 妄图

C、不同的交际场合要求使用不同色彩的词,或正式庄重,或通俗随便。(p141
故词在运用的范围方面有些多用于书面语和庄严的场合,有些多用于口语。
如“父亲”“母亲”和“爸爸”“妈妈”,前者多用于书面语,后者多用于口语。这些都可使同义词具有不同的附加色彩。再如“诞辰”和“生日”,“逝世”、“去世”和“死亡”,“悲痛”、“悲伤”和“难受”,这几组的词都有风格色彩的不同。

三、反义词(p142)

A、相对反义词:它所反映的对立中间留下空白,可插进别的成员,如“高”“低”可插入“中”,“反对”和“拥护”可插进“弃权”。

B、绝对反义词:它所反映的对立属于非此即彼的性质,如“生”和“死”,无第三者。“动”和“静”也如此。

一个词往往同时有好几个反义词。例如“失败”有“胜利”和“成功”两个反义词。

我们可以利用反义词来理解某些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如“平常”和“平凡”,前者的反义词是“突出”,后者的反义词是“伟大”;“讨厌”和“厌恶”,前者的反义词是“喜欢”,后者的反义词是“喜爱”。

词义所概括的现实现象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同义是重叠关系,反义是对立关系,它们是各种关系中最值得注意的两种。同义和反义中的“同”和“反”是对立的统一。反义词必须以共同的意义领域为前提,没有“同”就无所谓“反。另一方面,同义词中也往往包含着反义的因素。因为同义词要在基本意义相同的条件下显示出意义、色彩、用法上的细微的差别。

4、义素
1、义素:它是词义的构成单位,是词义的最小的语义构成成分,又叫语义特征。
如“男子”是由“人”+“男性”+“成年”等义素构成的,这些义素合起来,是“成年男性”,这就是“男子”这个词的意义。
义素分析的要点
义素分析,一般须先确定对比词群,且对比词群须有共同义项,这样才能进行比较,如“女孩”与“女子”比较;“女子”与“男子”比较。

分析过程:
     电灯:用具,发光,用电能。
     油灯:用具,发光,用油作燃料。
     椅子:家具,供人坐,有腿,有靠背,一人坐。
     长凳:家具,供人坐,有腿,无靠背,几人坐。

5、义场
即语义场,一批意义上有共同特征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聚合体。
如“青菜、萝卜、西红柿、马铃薯、芋艿……”聚合在一起,可建立一个表示“蔬菜”的语义场。
“汉语、日语、俄语、英语、法语……”可建立一个“语言”的语义场。

按逻辑学中概念的分析,概念可分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即属概念和种概念,词也可分上义词和下义词,词义相应地也分上位意义和下位意义,因此语义场也可据此层层建立,形成层次,把词汇系统有层次地展现出来。
如“水果”语义场包括很多种水果,每种水果下面又包括很多具体种类。

第3节 词义的组合
一、词语的搭配(重点掌握)
词义的概括性是把特殊的、复杂的现象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使之成为人们认识现实现象的一种工具,用来指称现实中个别的、特殊的现象。(P145)
即:个别——一般——个别
如:“苹果”;苹果脸、苹果绿

1、词义的组合
如果说词义的形成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复杂到简单,那么词义的运用就是从一般回到特殊,从简单回到复杂。
这种运用会因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经历、文化素养等的差异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使言语的运用千变万化,兴味无穷。
如:相声《字谜》“一竖,一边一点”。
这说明,交际中的词义千变万化,说话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词语表达。

2、词语的搭配规则(P145-147)
(1)词语的搭配要受到语法规则的支配(见语法章的分析);
(2)词语的搭配也要受到语义条件的限制;
(3)词语的搭配要考虑社会使用习惯
如“侵犯”同“主权、利益、领空、人权”搭配;
“侵占”同“土地、领土、财产、公款”搭配。
英语里,女孩子用“pretty”来形容,妇女用“beautiful”来形容,男人用“handsome”来形容。

(4)词语的搭配还涉及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修辞效果
如带有褒义的词不能用于贬义,常用于口语的词不大和书面语词搀和,庄重的文章钻进轻佻或诙谐的字眼就会破坏全文的格调。
可见,词的个性是很强的,词义方面多义、同义、反义、色彩等的每一个聚合,范围都很小,组合中可选择的余地也小。

二、词义和环境

在交际中除了上述由词义的组合表现出来的意义以外,还有一部分意义是由环境补充的、确定的。同样是“我去上课”,教师说是去讲课,学生说是去听课。同理,大夫说“我去看病”是给人看病,病人说就是让人给他看病;“我的书”可以是我买的,也可以是我写的。不结合具体的语境,有些话就听不懂。

语境:狭义,指前言后语或上下文,以及说话时间、地点、场合。广义,包括指社会文化历史背景。

三、言内意外现象

用一般性、概括性的词语表达特殊性的事物的时候总会有一些“难言之状”,需要听话人自己去补充。这就造成了“言不尽意”、“言内意外”的现象。

“言不尽意”的现象,是指要表达的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意思之间的矛盾。《庄子·天道》:“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言不尽意”的现象实际上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中说过,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最有效的依托,但不是唯一的依托。

言内意外现象。从言语交际的角度考察,语义借助语音这物质外壳组成话语,充当思想内容的表达形式,有时是直接通过语义去体现思想的,这时便出现语义和言语所表达的思想一致的情况;有时则要依赖语境而转义去表达思想,这时便出现语义和思想内容相离异的情况即所谓“意”在“言”外,例如:

唐朝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历来被人津津乐道,认为是朱庆余在考试之前向主考官张籍试探的文字。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冯梦龙编的《古今潭概》中有一则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凤翼刻文选纂注,一士大夫诘之曰:“既云文选,何故有诗?”张曰:“昭明太子著作,于仆何与?”曰:“昭明太子安在?”张曰:“已死。”曰:“既已死,不必究他。”张曰:“便不死,亦难究。”曰:“何故?”张答曰:“他读书读得多。”

运用语言的道路崎岖不平,“过往行人,小心在意”。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补充)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一、词汇及其构成

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是该语言的词汇。

根据词的重要程度,可以把词汇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大类。

1、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是人们从古至今常用的,用来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并成为构成新词基础的那部分词。

基本词汇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1)全民常用性。
2)稳固性。
3)构词能力强。

基本词汇里面的词虽然稳固,在语言的发展中也有被逐渐替换的。例如:

古代的“足”, “目”,“视”。

2、一般词的构成
一般词是语汇中除基本词以外的那部分词。
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会在一般词汇中得到反映。
包括新词、古语词、外来词、行业词、科技术语、方言词等。

A、新词:知识经济、纳米;
B、古词:兹、之;
C、外来词:肯德基、热狗;
D、行业词:印张、开本;
E、方言词:弄堂、靓仔
F、科技术语:函数、微分。

三、词义的概括性
词义是人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的反映。词义概括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一般性:把一些具体的、个别的、差异的特点舍弃掉了,只留下本质的、共同的特点。

2)模糊性:是指词所指称的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3)全民性:词义反映的现实现象是全社会成员共同认知的,没有阶级性

第二节 词义的各种关系

一、一词多义

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只概括反映某一类现实现象,也可以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前者在语言中表现为单义词,后者表现为多义词。

单义词,顾名思义,只有一个意义。常用的名词、专有名词和科学术语都是单义的。

义项:

在词典编纂中,多义词列为一个词条,不同的意义列于同一词条下,每一个意义就是一个义项。

1、多义词中最初产生的那项意义叫本义,在本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义。

如“火”有以下一些义项:
1)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点火、着火;
2)指枪炮弹药:火器、火力、开火;
3)形容红色的:火狐、火鸡;
4)比喻紧急:火速、火急;
5)怒气:心头起火、好大的火儿;
6)发怒、生气:他火了、惹火了我;
7)中医指引起发炎等症状的病因:上火、败火。

2、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p135

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可分为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
1)隐喻:它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某种相似的基础上。如:

迷雾

2)转喻

它的基础不是现实现象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即借代引申)

如:“干戈”

英语的“pen

China

Glass

3、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
同音词的意义间没有联系。多义词的各个意义间有内在联系,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
如“一把刀” 、“把灯点上”; “一匹白布” 、“白吃白喝” 。“把”、“白” 都是同音词(同形同音词)。

语言中更多的是文字上不同形的同音词,例如汉语读gōng

二、同义关系
同义词的各个意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必须是相同的,或基本上是相同的。

等义词 近义词

教室——课堂 鼓励——怂恿

鸡蛋——鸡子儿 成果——后果

西红柿——番茄 坚固——坚强

公尺—— 脑瓜子——头颅

扩音器——麦克风 愤慨——愤怒

1、同义词意义差别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词义所概括反映的侧面和重点有所不同。

如古代汉语的“城”和“郭”,“疾”和“病”,“皮”和“革”。

由于古代汉语的这些词强调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所以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常常把它们并举而统指整类事物,逐渐凝固为复合词。这是现代汉语中的并列式复合词的一个重要来源。

第二、搭配习惯不同。

如英语的many muchfewlittle。再如汉语的“采取”和“采用”。

第三、附加色彩意义不同,或感情色彩不同,有褒贬之分。

如“团结——勾结”、“成果——后果”,“行为行径”,“企图妄图” 。英语的little有指小和爱称的感情色彩,small则不带感情色彩。

第四、语体色彩不同,有书面语与口语的分别。

如“父亲——爸爸”,“聊天——谈话”,“诞辰”和“生日”,“逝世”、“去世”和“死亡”,“悲痛”、“悲伤”和“难受”。

三、反义词关系

A、相对反义词,如“高”“低”可插入“中”,“反对”和“拥护”可插进“弃权”。

B、绝对反义词:它所反映的对立属于非此即彼的性质,如“生”和“死”,无第三者。“动”和“静”也如此。

一个词往往同时有好几个反义词。例如“失败”有“胜利”和“成功”两个反义词。

我们可以利用反义词来理解某些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如:

平常 →突出

平凡 →伟大

讨厌 →喜欢

厌恶 →喜爱

四、词义的上下位关系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指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水果

苹果 梨子 桃子 香蕉

国光 红玉 富士

五、词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场

语义特征

语义特征,也叫义素,是词义的最小的语义构成成分。词义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因此,其间有着各种联系。语义特征就是各种有相互联系的词义的共同特点。如“茶”“咖啡”“果汁儿”都有“饮用的”“液态的”“食品”共同的特征。

语义特征(义素)分析

如“男子”是由“人”+“男性”+“成年”等义素构成的,这些义素合起来,是“成年男性”,就是“男子”这个词的意义。
义素分析的要点
义素分析,一般须先确定对比词群,且对比词群须有共同义项,这样才能进行比较,如“女孩”与“女子”比较;“女子”与“男子”比较。

分析过程:
     电灯:用具,发光,用电能。
     油灯:用具,发光,用油作燃料。
     椅子:家具,供人坐,有腿,有靠背,一人坐。
     长凳:家具,供人坐,有腿,无靠背,几人坐。

义场
即语义场,一批意义上有共同特征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聚合体。
如“青菜、萝卜、西红柿、马铃薯、芋艿……”聚合在一起,可建立一个表示“蔬菜”的语义场。
“汉语、日语、俄语、英语、法语……”可建立一个“语言”的语义场。

第三节 句义
一、词语的搭配和词义在句义中的实现
词语的搭配规则

(1)词语的搭配要受到语法规则的支配;
(2)词语的搭配也要受到语义条件的限制;
(3)词语的搭配要考虑社会使用习惯

如“侵犯”同“主权、利益、领空、人权”搭配;
“侵占”同“土地、领土、财产、公款”搭配。
英语里,女孩子用“pretty”来形容,妇女用“beautiful”来形容,男人用“handsome”来形容。

(4)词语的搭配还涉及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修辞效果。

如带有褒义的词不能用于贬义,常用于口语的词不大和书面语词搀和,庄重的文章钻进轻佻或诙谐的字眼就会破坏全文的格调。

5)词义在搭配组合中还会凸显一些语义特征,隐去一些语义特征。

如“苹果绿”“苹果脸”等组合中,“苹果”一词凸显的是颜色、形状等特征,而苹果的滋味、营养等特征则是隐去的。如果说词义的形成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复杂到简单,那么词义的组合就是从一般回到特殊,从简单回到复杂,组合中的词义往往会突出语义特征中的某一方面。

二、句子的语义结构和人类经验的映像

语言中的词是把连续的现实世界切分开来认知的结果,现实世界被抽象为离散的物体、性质、状态、动作等个体映像。现实世界往往是由动作过程组成的网络,参与动作过程的有动作者、动作作用的物体、时间场景等。人们对这些动作过程的认知形成经验。句子的语义结构就是动程与物体之间的抽象关系。

参与“动程”的“物体”往往与“动程”形成多种多样具体关系,人们对这些关系进行模式化抽象,就形成不同的语义角色,因此,“语义角色”是根据句中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而抽象出来的。

“动程”可分为如下最基本的大类:

1)猴子玩苹果。他跑了。我送了小李一本书。(动作)

2)花很红。花开了。(性质/状态)

3)惨案震惊了世界。(使动)

与动程相配,“物体”则有如下常见的大类:

施事:猴子玩苹果

受事:猴子玩苹果

与事:给她一本书

主事:花很红/ 小树死了

致事:惨案震惊了世界

语义角色在参与动程时还要有一定的时空环境,这就需要一定的外围语义角色。外围语义角色是句子可以选择但不是必须具有的成分。主要包括:

工具 方所 时间

句子的谓语动词和与之相配合的语义角色构成了句子的语义结构。句子的语义结构与语法结构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

1)猴子吃了香蕉。

2)香蕉被猴子吃了。

主语一般由施事充任,宾语一般由受事充任。

句子中可能出现哪些语义角色是根据谓语动词的类决定的,在实际说的句子中有时可能省略某个角色,但根据上下文或语境都可以补充还原。如:

小王已经送了。

语法范畴有:

人称、时、指示、语气、情态等

指示 是与“说话者位置”挂钩的范畴,许多语言中都用专门的指示代词来表示。

情态 情态是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态度”的范畴,主要由情态助动词、情态副词或“我认为/我相信/我肯定/我确信”等小句来体现。例如:

火车开走了。

火车一定开走了。

火车可能开走了。

我认为火车开走了。

语气词也表现情态,如普通话的句末表确定、肯定语气词“的”和疑问语气词“吧”。

四、句子的真值和句义的蕴涵、预设关系

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词义表达的是“概念”,句义表达的则是说话者对真实世界中某个现象或事件的“判断”。句子所表达的“判断”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真实的现象或事件,语义学中看作是“句子真假”或“句子的真值”问题。

语义学关心句子的真值,但是要发现语义上有联系的句子、短语、词汇的真值是否存在可推导的关系。蕴含和预设是句义之间真值的两种重要关系。

蕴含

句子真值的蕴涵关系就是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

a b

李明买了猕猴桃 李明买了水果

李明感冒了 李明病了

李明批评了张三 张三挨批评了

预设

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个句子是该句的预设。

a. 他哥哥昨天回来了/ 没回来

b. 他有哥哥

第四节 语用

我们说话还要考虑语言的使用场合,即语言形式与语境,以及与语境中的说话者的关系。

一、语境与语境义

在交际中除了前面谈到的词义和句义外,还有一部分意义是由环境补充的、确定的。

语境

语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物理语境,又叫“言谈现场”,指话语的说话者、受话者、说话当时的时空及其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说话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准确地表达、传递。

2、话语语境,指一个连贯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如交谈双方前面说过的话,小说中的上下文)。

3、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包括生活常识和社会文化历史知识。

对话语和篇章的理解需要足够的生活常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不理解中国古人的孝道就难以理解《孔雀东南飞》和《钗头凤》,不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家庭关系,读《红楼梦》就有困难。

二、话题和说明

进入言语交际的句子还必须符合语篇组织的需要。这就涉及话题、说明,焦点和预设两对概念。

话题和说明的定义与话题的有定性

话题:一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就是“话题”(信息的基点)。

说明:句子中针对话题作展开的其他部分是“说明”。

话题的有定性:话题往往是有定的、已知的信息。所谓“有定”是指“确定的、有具体所指的实体”。说明往往是新信息。如“客人来了”,“来了客人”。

话题的意义:选择不同的句子成分做话题则所传递的信息也不同。如:

大象鼻子长。

鼻子,大象的最长。

话题与施事:一般来说话题就是施事,但也有相反的情况:

小王昨天去了北京。

昨天,小王去了北京。

话题与主语:话题通常就是主语:

这场火幸亏消防队来得早。

但话题有时不一定是主语:

明年,他要出国。

三、焦点和预设

焦点

焦点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的、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信息,是说话者的重点所在。

预设

预设是说话者设定的听说双方共同的知识背景。

有些语言中,焦点用专门的句法虚化成分来标示。如索马里语中,表示焦点的虚词baa放在名词后面,这个名词就是句子传递的信息焦点。

Amina baa wargeyskii keentay

阿米娜 焦点标记 报纸

四、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言内意外

用一般性、概括性的词语表达特殊性的事物的时候总会有一些“难言之状”,需要听话人依赖语境自己去补充。这就造成了“言不尽意”、“言内意外”的现象。即语义和思想内容不一致的情况。

日常生活中的言内意外

冯梦龙编的《古今潭概》中有一则故事:

张凤翼刻文选纂注,一士大夫诘之曰:“既云文选,何故有诗?”张曰:“昭明太子著作,于仆何与?”曰:“昭明太子安在?”张曰:“已死。”曰:“既已死,不必究他。”张曰:“便不死,亦难究。”曰:“何故?”张答曰:“他读书读得多。”

文学作品的言内意外现象

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吕叔湘:运用语言的道路崎岖不平,“过往行人,小心在意”。

五、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指说话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

言外行为是指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

言后行为是说话人说出话语后达到的结果。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课说“请同学们翻到第8页”

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阐述、命令、请求、询问、感谢、道歉、祝愿、承诺、宣告等。一般语言中所具有的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是最基本的言语行为类型。

在语言形式上,一些特殊动词在言语行为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一些动词如“建议”、“提议”、“命令”、“承诺”、“宣布”等等,这样的动词叫施为动词,这样的句子称为施为句。如:

我提议他担任主席。

直接言语行为:

由基本句型或施为句明确体现出来的言语行为,称为直接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

非字面意义具有的行为功能。比如:

能把糖递给我吗?——请把糖递给我。

我想知道你迟到的原因。——你为什么迟到了?

我希望你安静点儿。——请安静。

请允许我向您表达歉意。——对不起,很抱歉。

睡个好觉。——祝你睡个好觉。

听话者能够领会间接言语行为的表达,除了要对各种言语行为的语境条件的综合把握外,还要贯彻会话中的合作原则。如“能把糖递给我吗”,会话者基于合作的会话原则,知道说话者不可能做无意义的询问,从而推断出这是个请求的行为,而不是字面上显露的询问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符合会话中的礼貌原则,使说话者语气委婉。

第六章 文字

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的性质

“文字”一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个的字,一是指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的体系。这一章所讲的文字,指的是后面一个意思。

语言没有阶级性,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也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的,没有阶级性。

二、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文字和语言不是一回事情,用什么形体去记录语言,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形式(如英、法、德、西班牙等语言都采用拉丁字母),而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文字形式,像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文有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两种拼写法,朝、越等国家原来采用汉字,后来经过文字改革,实现了拼音化。

三、文字的类型

文字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人类文字的发展历史来看,根据文字的来源,文字可以分为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根据文字符号与语言的音义关系,可以将文字体系分为意音文字和表音文字两类。

1、意音文字

意音文字的字符既有表意符号,又有表音符号。一个字一般代表一个词或一个语素。有些字只代表一个音节。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和我国的汉字都是这种类型的文字。

由于词和语素都既有语音又有语义,所以表示词或语素的字一般都有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要素。如“日、本、休、波、父、打(12个)”。只代表音节的字没有字义,只有字形和字音。如“荒唐、犹豫、坦克、爱尔兰”。

根据字形与字音、字义的联系,可以把意音文字的字分成表意字、意音字和表音字三类。表意字的字形和字义相关。从造字法的角度看,包括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意音字的字形一部分跟字义相关,一部分跟字音相关,从造字法的角度看,就是形式字。表音字的字形与字音相关,一般是借用表意字或意音字的字形和字音,表示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一个语言单位。有少数的音译字、连绵字是专门造的字,而不是借用原有的字,如“葡萄、玻璃、蝴蝶、垃圾”,这些字从造字法的角度看,应该算形声字,但从它们对应的语言单位来看,只能算表音字

2、表音文字

表音文字的字符一般称为字母,一个字母一般代表一个语音单位:音素(音位)或音节。一个字的拼写反映出语言中的一个符号的读音。所以表音文字也叫拼音文字。表音文字一般又分为音素(音位)文字和音节文字两类。日文的假名就是音节文字。音素文字的一个字母一般表示一个音素(音位),也称音位文字。

表音文字的优点在于它能够用少量的字符来拼写语言中所有的词语。

拼音文字是人们按照字母的拼写阅读,所以写与读的距离不会太远,语音变了,拼写法也得跟着变。例如古代的拉丁语发展到现代的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等语言,记录拉丁语的拉丁文的拼写法也随之改变。汉字的情况与此不同,字形不限于和一种读音挂钩,读音尽管变了,字形可以不变。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语音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方块汉字没有变(一个字从篆书到隶书、到楷书,是书写形体本身的变化,还是同一个字)。所以同一个汉字,各地的人都认识,但读音可以很不一样。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发展和传播

一、文字的起源

关于文字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在我国,相传汉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造的。文字从无到有的创造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决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功劳。

原始社会没有文字。经过长期的摸索,终于找到了记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实物记事,一种是用图画记事。

云南陇川县的景颇族有一种以实物代替信息的习惯。假如小伙子爱上了一个姑娘,他就用树叶包上树根、大蒜、火柴梗、辣椒,再用线精巧地包扎好送给女方。树根表示想念,大蒜表示要姑娘考虑两人的事,辣椒代表炽烈的爱,火柴梗表示男方态度坚决,叶子代表有好多话要说。女方收到以后,如果同意,即将原物退回。如果不同意,便在原物上附加火炭,表示反感。如果还要考虑,便加上奶浆菜

用图画记事、交流思想,可以用印第安人奥基布娃(Ojibwa)部落的一个女子的情书来说明(p159)。

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都是帮助人们记忆的一种办法,但是实物记事与文字的产生没有什么关系,而记事的图画却是文字的前身。如果把图形简化,一个图形记录语言中的一个语素或词,那就产生了真正的文字。文字起源于图画,所以有人把记事的图画叫做“图画文字”。

二、文字的发展

文字的发展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一是文字记录语言的完备程度,一是造字的方法。早期的文字是原始文字,它不能全面地完整地记录语言。原始文字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变成能够全面地、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

从造字的方法考察,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三个阶段。

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都是表意字表意字,是古代意音文字的基础。但是靠表意字来记录语言有很多困难:有些现象很难表意(例如“成”“长”之类),造不出字来;而且如果事事表意,那就得一事一个字,造不胜造,给记忆造成极大的负担。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人们想出了借字表音的办法,于是出现了假借字。例如代词“其”无法造表意字,于是借用“簸箕”的“箕”(原写为像箕形的)。语气词“唯”借用像鸟形的“佳”

假借方法的运用使一个字可以代表几个同音的或音近的词。为了避免混淆,人们就在同音字的旁边加上表示意义类别的标志,即通常所说的“形旁”或“意符”。另一方面,为了识别表意字,也可以在它旁边加注跟它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即一般所说的“声旁”或“声符”。这样,把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产生了形声字。

从表意到表音位是文字造字方法发展的总趋向。可以苏美尔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为例。

在公元前40世纪中期,苏美尔人已经有了较成熟的文字。初期的苏美尔文字以象形为主,有少数会意字,如“家牛”的符号和“山”的符号组合起来表示“野牛”;“鸟”加“卵”表示“生产”。稍后图画文字逐步消失。

到公元前30世纪,苏美尔文字中出现表示音节的符号,如用“箭”的符号(读如[ti])表示“生命”这个词,因为二者同音,类似汉字的假借字。后来,音符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苏美尔语言以单音节词为主,有大量同音词,因此需要用意符来减少歧义,这样就形成了形声字。

三、文字系统的传播

世界上的纯表音文字,都是通过借用或借鉴的方式形成的。最早的音素文字是各种闪米特文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腓尼基文字,尽管腓尼基文字的具体起源情况尚有争议,但腓尼基文字受到古埃及文字的影响是公认的。腓尼基人和其他闪米特人在古埃及文字的辅音字母的影响下,创立了纯辅音文字。

腓尼基文字形成之后,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成为后来所有音素文字以及一部分音节文字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腓尼基音素文字主要朝着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在东方,首先在腓尼基文字基础上产生了阿拉米文字。阿拉米文字又传播给前亚和小亚细亚各国,形成四个主要分支:希伯来文字、叙利亚文字、伊朗文字和阿拉伯文字。

在西方,首先在腓尼基文字基础上形成希腊文字。此后,希腊人将希腊字母广泛传播,后来,西方几乎所有音素文字都源于希腊字母,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

纯音节文字,也是通过借用借鉴形成的。如古波斯文字是在苏美尔楔形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古印度文字、埃塞俄比亚文字都是在闪米特辅音文字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这些音节文字的产生都是征战、贸易、文化交流等传播的结果。

第三节 书面语

口语和书面语

书面语是用文字写成的。但书面语不是文字问题,而是语言问题。我们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放在这里一并讨论。

文字出现以前,语言只有凭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即所谓口语。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书面语。简单地说,书面语就是用文字记载下来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文字是书面语的书写工具,是体现书面语的一种物质形式,正像语音是体现口语的物质形式一样。所以文字和书面语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文字本身不是书面语。没有文字,也就没有书面语。

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是口语的加工形式,所以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口语是听的,书面语是看的。听和说连在一起,要求快,因而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看和写连在一起,可以从容推敲,仔细琢磨。这就给口语和书面语带来一些不同的特点,使两者不可能完全一致。

汉字的特点给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还带来一些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点。在以拼音文字为书写工具的语言中,拼写要反映现代的读音,古今的分野比较分明,书面语不容易直接引用古代的说法。所以书面语和口语的一致性比较强,谁如果套用几世纪以前的说法,就会闹笑话。汉语的情况有些不同。词语的读音虽然古今有别,但文字的写法却是一样的,这在客观上便于沟通古今。加以人们崇尚古代的典籍,古代的句式和词语用法通过师生传授,代代相传,一直沿用下来。

其次,在以拼音文字为书写工具的语言中,文字反映的是共同语的发音,书面语可以通过教育、阅读等途径对口语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书面语中的词语穿着共同语的语音外衣进入方言区,起着推广共同语的作用。汉语的情况有些不同。由于汉字不与统一的读音相联系,汉语书面语就不容易把共同语的语音形式推广到方言区。书面语的词语不是通过“读”的方式,而是直接通过“看”的方式进入不同的方言区,与当地的方音挂钩,它的读音在不同的地区可以各不相同。

二、书面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改革

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因而和口语基本一致。但是,口语容易变,书面语比较保守,因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书面语会落后于口语的发展,产生言文脱节的局面。

书面语的保守性是怎么来的呢?人们只能听到同时代的人说话,听不到早一时期的人说话,这种情况促进口语的演变。可是人们不仅能看到同时代的书面语,也能看到早一时期的书面语,能够模仿早一时期的书面语写文章,因而口语中已经消失的词语和句式,往往在书面语里继续保留。宗教经典,法律条文,它们的权威性叫人们不敢轻易改动其中的字句,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历史、哲学的名著也起着类似的作用。因此在书面语的保守力量特别强的条件下,往往会形成书面语和口语的脱节。中国、印度、阿拉伯国家、古代罗马,都曾出现过这种情况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在先秦时期,它与当时的口语基本一致,《论语》《孟子》中记录的对话,大体上就是当时的口语。后来口语发生变化,而书面语还停留在原来的状态,造成书面语与口语严重脱节。这除了一般的原因以外,还有它的特殊原因。第一,“孔孟之道”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记载儒家经典的语言自然也成了不得更改的万世楷模,是读书人必须模仿的榜样。第二,上面提到的汉字对书面语的特殊影响。这两种情况都加强了书面语的保守性,使它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直至完全脱节。

据有关的文字记载,两汉时期,口语和书面语已有相当的距离,到了宋朝,书面语已与口语完全脱节。宋吕居仁《轩渠录》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记载:·

族婶陈氏顷寓岩州,诸子宦游未归。偶族侄大琮过岩州,陈婶令作代书寄其子,因口授云:“孩儿要劣妳子,又阋阋(音吸)霍霍地,且买一把小剪子来,要剪脚上骨出(上声))儿肐(音胖)胝(音肢)儿也。”大琮迟疑不能下笔。婶笑云:“元来这厮儿也不识字!”闻者哂之。因说昔时京师有营妇,其夫出戍,尝以数十钱托一教学秀才写书寄夫云:

“窟赖儿娘传语窟赖儿爷,窟赖儿自爷去后,直是忔(音肝)憎,每日恨(入声)转转地笑,勃腾腾地跳,天色汪(去声)囊,不要吃温吞(入声)蠖托底物事。”秀才沉思久之,却以钱还云:“你且别处倩人写去!”(引文据《说郛》)

可见受过书面语训练的秀才无法对付当时的一些口语。拉丁文在中世纪的欧洲也是许多国家共同使用的书面语,它脱离口语的情况与汉语的文言文类似

第六章 文字(补充)

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的性质

“文字”一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个的字,一是指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的体系。这一章所讲的文字,指的是后面一个意思。

二、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文字和语言不是一回事情,用什么形体去记录语言,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文字的类型

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

意音文字和表音文字。

1、意音文字

意音文字的字符既有表意符号,又有表音符号。一个字一般代表一个词或一个语素。有些字只代表一个音节。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

由于词和语素都既有语音又有语义,所以表示词或语素的字一般都有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要素。如“日、本、休、波、父、打(12个)”。只代表音节的字没有字义,只有字形和字音。如“荒唐、犹豫、坦克、爱尔兰”。

根据字形与字音、字义的联系,可以把意音文字的字分成表意字、意音字和表音字三类。

有少数的音译字、连绵字是专门造的字,如“葡萄、玻璃、蝴蝶、垃圾”,这些字从造字法的角度看,应该算形声字,但从它们对应的语言单位来看,只能算表音字。

2、表音文字

表音文字的字符一般称为字母,一个字母一般代表一个语音单位:音素(音位)或音节。相应地,表音文字分为音素(音位)文字和音节文字两类。

表音文字的优点在于它能够用少量的字符来拼写语言中所有的词语。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发展和传播

一、文字的起源

文字起源于图画,所以有人把记事的图画叫做“图画文字”。

二、文字的发展

文字的发展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一是文字记录语言的完备程度,一是造字的方法。早期的文字是原始文字,它不能全面地完整地记录语言。原始文字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变成能够全面地、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

从造字的方法考察,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三个阶段。

从表意到表音位是文字造字方法发展的总趋向。可以苏美尔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为例。

在公元前40世纪中期,苏美尔人已经有了较成熟的文字。初期的苏美尔文字以象形为主,有少数会意字,如“家牛”的符号和“山”的符号组合起来表示“野牛”;“鸟”加“卵”表示“生产”。稍后图画文字逐步消失

到公元前30世纪,苏美尔文字中出现表示音节的符号,如用“箭”的符号(读如[ti])表示“生命”这个词,因为二者同音,类似汉字的假借字。后来,音符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苏美尔语言以单音节词为主,有大量同音词,因此需要用意符来减少歧义,这样就形成了形声字。

三、文字系统的传播

世界上的纯表音文字,都是通过借用或借鉴的方式形成的。最早的音素文字是各种闪米特文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腓尼基文字。腓尼基人和其他闪米特人在古埃及文字的辅音字母的影响下,创立了纯辅音文字。

腓尼基音素文字主要朝着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在东方,首先在腓尼基文字基础上产生了阿拉米文字。阿拉米文字又传播给前亚和小亚细亚各国,形成四个主要分支:希伯来文字、叙利亚文字、伊朗文字和阿拉伯文字。

在西方,首先在腓尼基文字基础上形成希腊文字。此后,希腊人将希腊字母广泛传播,后来,西方几乎所有音素文字都源于希腊字母,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

纯音节文字,也是通过借用借鉴形成的。如古波斯文字是在苏美尔楔形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古印度文字、埃塞俄比亚文字都是在闪米特辅音文字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这些音节文字的产生都是征战、贸易、文化交流等传播的结果。

第七章 语言的发展

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一、语言发展的原因

1、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2、语言中各种因素的互相影响和语言的演变

二、语言发展的特点

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1、渐变性。稳固和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都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2、不平衡性。

词汇发展演变最快,其次是语音,语法发展演变最慢。

语言词汇的变化虽然灵敏,但它的基础仍然非常稳固。这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词汇中的基本词汇部分很不容易起变化的。第二,绝大部分新词都是原有材料按原有格式的重新组合。

在一个部门内部,同样的语言现象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语言变化的不平衡行还体现在地域方面。同一语言现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地区也不相同。如在/i y/前的/k ts/,在北京变成/t /,在广州不变,在江苏的苏州是/k/变成/t /,而/ts/不变(/ts/后的撮口变齐齿)。

一般说来,语言系统中的所谓不规则现象、种种例外以及某些惯用法等等,都是古代语言保留在今天语言系统中的历史层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见证。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

社会方言:

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阶层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

地域方言:

由地域上的不完全分化而形成,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方言”是一个总的概念,在它下面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在“次方言”下面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语”。

在确定方言身分的时候,要同时考虑两方面的因素:统一的社会和语言本身的差异。

听得懂、听不懂不能作为划分方言的标准。像操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波兰语、捷克语、塞尔维亚语的人相互间可以通话,但这些却是不同的语言。

不过也确有两个或几个民族说同一种语言的情况,例如美国和英国都说英语,西班牙和巴西以外的南美洲其他国家都说西班牙语。

亲属语言:

方言形成以后,如果社会完全分裂成几个各自独立的社会,那么各方言就可能失去约束,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特点,并进一步发展成独立的语言。例如拉丁语随着古罗马帝国的解体,它的各个方言就发展成今天的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独立的语言。这些语言有同源关系。

四、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亲属语言:

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

语言的谱系:

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把语言的分化关系类比为人类的亲缘关系的谱系。把象拉丁语这样的语言叫做“母语”或“原始语”、“原始共同语”;相对应的,从拉丁语里分化出来的语言,比如法语、西班牙语等就叫做“子语”或“后代语”,直接来源于同一母语的几个后代语言则称为“姊妹语言”。

谱系分类:

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语系→语族→语支或语群→语言。

例如原始印欧语分化出印度-伊朗语族、斯拉夫语族、波罗的语族、日耳曼语族、拉丁语族(又称罗曼语族)、希腊语、阿尔巴尼亚语、阿尔明尼亚语等。

亲属语言既然有共同的历史来源,是从同一个语言分化发展而来的,那么,尽管历史久远,它们之间还会或多或少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

日耳曼语族   罗曼语族    斯拉夫语族
“冬天”
英语 winter   法语 hiver     俄语 zima
荷兰语winter   意大利语inverno   波兰语zima
德语 winter   西班牙语invierno   波希米亚语zima
丹麦语vinter   瑞典语vinter 塞尔维亚语 zima

世界上的各种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大致可以分为:

汉藏语系 印欧语系

乌拉尔语系 阿尔泰语系

-含语系 高加索语系

达罗毘荼语系 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

南亚语系以及其他一些语群和语言

有些语言,如朝鲜语、日语等,至今还没有弄清它们的亲属关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

2、我国境内的语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境内各民族语言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马来-玻利尼西亚和印欧等语系。

(一)汉藏语系

1)汉语

2)侗台语族: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水语、仫佬语、毛难语、黎语。

3)苗瑶语族:苗语、瑶语。

4)藏缅语族的有藏语、彝语、白语、傈僳语、纳西语、拉祜语、哈尼语、景颇语、土家语等。

汉语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他语言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和西南地区。

(二)阿尔泰语系:有十六种语言

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塔塔尔语、柯尔克孜语、撒拉语、裕固语、蒙古语、达斡尔语、东乡语、保安语、土族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满语、锡伯语、赫哲语,约有六百多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西北、内蒙古、东北等地区。

(3)南亚语系有三种语言,即佤语、布朗语、崩龙语,约有二十多万人使用,分布在云南。

(四)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有台湾的高山语,约有二十多万人使用。

(五)印欧语系有两种语言,即塔克克语和俄语,约有两万多人使用,主要分布在新疆。

此外,朝鲜语约有一百二十多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京语约有四千人使用,分布在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沿海地区。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词语的借用。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洋泾浜”语和“混合语”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一、借词

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借词和意译词不同。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只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

语种 原语 借词 意译词

  英 telephone 德律风 电话

  英 microphone 麦克风 扩音器

  英 bank 版克 银行

  英 cement 士敏土,水门汀 水泥

  英 piano 披亚诺 钢琴

  英 ink 因克 墨水

  俄 катюша 喀秋莎 火箭炮

хдеб 裂巴 面包

仿译词:意译词里面还有一种仿译词,它的特点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如:

黑板 blackboard 足球 football

牛津 Oxford 鸡尾(酒)cocktail

机关枪 machine gun 铁路 railway

成语的借用也往往采用仿造的方式,例如“鳄鱼眼泪”“泥足巨人”“走钢丝绳”‘施加压力”“鸵鸟政策”‘替罪羊”等。

我国自古从其他民族借入词语:

汉代从西域借入的词:

葡萄、石榴、苜蓿、菠萝、狮子、玻璃

汉代以后从印度借入的佛教用词:

佛、菩萨、罗汉、阎罗、魔、僧、尼、和尚、塔

元代时借入的蒙古语词:

胡同、站、蘑菇

在词的借用过程中,还可能有借出去再借回来的情况。这种情况大量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

思想 具体 资本 政治 政府 侵略 劳动 想象 垄断 自由 选举 助教 学士 硕士 博士 封建 革命

哲学 主观 归纳 观念 经验 政党 谈判 领土 地质 分子 原子 反应 资料 学位 体操 批评 反动

第三节 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一、语言联盟与社会

“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它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

汉语,我国南部的侗台、苗瑶语族诸语言,藏缅语族的部分语言和境外东南亚地区属于南亚语系的越南语,属于侗台语族的老挝语、泰语等等,在语音、语法的结构类型方面十分类似,据研究这也是语言接触造成的语言联盟。

二、系统感染

“系统感染”是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

比如声调,历史上常与汉语居住在同一区域的彝、缅等民族语言有声调,而藏语却有许多方言至今仍没有声调。

比如语法规则,水语等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把原来的“主语+宾语+谓语”的结构次序改变为和汉语相同的结构规则“主语+谓语+宾语”。壮语和侗语的修饰语和中心语的次序也变得跟汉语一样了。

汉语的复数标记产生于唐代,元代以前都只用在人称代词和指人名词之后,元代的文献里则出现了用在指物名词之后的情况。现代个别方言仍有“树们”、“衣裳们”、“房子们”、“猪们”(兰州话),“小鸡们”、“树们”、“衣服们”(藁城话)等说法,这可能是受蒙汉对译影响在汉语中留下的痕迹。

语法规则的借用使得这一区域的语言结构类型变得更为相像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一、语言替换

是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语言替换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

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经济、文化上是否占优势,是决定哪种语言在替换中取胜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语言替换还需要一个客观条件,这就是几个民族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3、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

四、语言替换的过程

语言融合的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重语言现象,最后导致一种语言排挤、替代另一种语言而完成语言的统一。

双语现象形成后最后是否导致语言的替换,这决定于社会历史条件: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其中某一个民族就会放弃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的替换。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在双语现象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底层一个常见的表现是地名,地名容易留下被替代语言的痕迹。

例如东北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富拉尔基”等等是满语的残留,其中“哈尔”是满语“江”的意思,“哈尔滨”就是“江滨”。

第五节 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一、通用书面语与地方语

语言接触还有一种重要的类型,就是一国国家中通用书面语对各地方言或语言的影响。(指通过读书识字的途径传播。)我国古代的“雅言”、“通语”、“四方之通语”,以及后来的“官话”,都是当时人给这种通用语起的名称。

通用书面语可以指同一个民族内使用的,也可以指不同民族使用的同一种语言。

二、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

文白异读指一个方言中不少汉字有两个或多个有文雅/俗白风格读法的语音形式。如宿松方言的“水”,“水平”;“学”,“学生”。

从语言历时变化的角度看,这是通用书面语或外来的强势方言对当地方言影响的结果。

三、外族书面语的层次

不少语言在历史上曾经以其他民族的语言作为通用书面语。(学生自己阅读)

四、共同语

共同语包括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是更高形式的通用语,有具体音值标准、涵盖了书面语和口语。

决定一种方言成为共同语的基础的因素

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方言我们叫它“基础方言”。

究竟哪种方言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取决于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

伦敦方言成为英吉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由于经济的原因。

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由于文化的原因。

第六节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

一、“洋泾浜”

洋泾浜原是上海外滩的一段。后来洋泾浜成了破碎外语的中国名称。

“洋泾浜”是出现在世界好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不是中国所特有。国外语言学界根据中国人发英语business这个词的讹音,给这种语言现象起了一个学名,叫pidgin

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项目比较少。

语音方面,往往用I代替r,比方room说成loomall right说成all light。以辅音收尾的词被加上元音,如make变成makeemuch变成muchee。这些发音特点反映了汉语音系的影响。

洋泾浜英语可以说只用词干来造句,英语中数、格、人称、时、体、态等变化都消失了。

词汇成分基本来自英语。词汇成分少。

由于词汇成分少,不少事物要用比喻或拐弯抹角的办法来指称。现在保存下来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把“双烟囱三桅汽船”描绘成 Thlee piecee bambootwo piecee puff-puffwalk along insideno can see (三根竹竿,两个吐烟管,走路的家伙在里面,看不见)。

世界上现存最有活力的“洋泾浜”是广泛使用于新几内亚的Tok Pisin

Tok Pisin的实词的形态变化已大大简化,因而词序严格

二、混合语

洋泾浜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作为母语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克里奥耳语(Creole,混血儿)。

三、国际辅助语

从十七世纪起,不断有人设计国际辅助语的方案。比较成功的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L.L.Zamenhof)在1887年创造的“世界语”(Esperanto)。

世界语的词汇材料取自欧洲绝大部分国家语言中比较通用的词, 基本词汇则来自拉丁语族、日耳曼语族和希腊语族。

世界语的语法规则有16条,没有一条规则有例外。名词和形容词都区分单复数,区分主格、宾格。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

一、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

语音演变的所用的材料:1、方言和亲属语言,2、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

现代人最容易觉察到语音变化的莫过于读古诗。拿《诗经》的第一篇《关雎》来说。这首诗的第一章今天读起来仍然押韵,第二、三章就不行了: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2章后四句的韵脚“得、服、侧”,第三章的韵脚“采、友”,“芼、乐”现代读音的差别很大,不能相互押韵了。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

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李白《越女词五首》之一

今天读起来,也不押韵。

其次,汉字的造字法里用得最多的是形声法,可是有许多字按现代的读音来看是不可理解的。如以下诸字:

提题 待诗 忙芒妄忘亡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古人未能建立起语音是发展变化的观念。明代的音韵学家陈第第一个用明确的语言说出了这样的道理: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毛诗古音考·序》

韵母

今天北京话能够作韵尾的辅音只有n, ng两个,历史上曾有bdgnngm六个,今天的广州话仍然这样。北京话“立、力、栗”三字同音,广州话却不同音:

leb lig lêd

再如“新、心”两个字,北京话同音,广州话却不同音:

sen sem

声母

古代汉语有一套所谓“全浊声母”。讲汉语音韵的学者把浊音声母分为两类:mnlr等叫“次浊声母”,[b][d][g]等叫“全浊声母”。今天的北京话有次浊声母,全浊声母都消失了,但有的方言(如吴语)保留有全浊声母。北京话“布、步”同音,苏州话不同音:“布”的声母是[p],“步”的声母是[b] 北京话“到、道”同音,苏州话不同音:“到”的声母是[t] ,“道”的声母是[d]

声调

汉语声调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有所谓“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的说法。古汉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声调。

古音还可以从古代的借词去探索。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了大量经文。很多词语都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我们可以从梵语拼写中知道相应汉字的古代读音。

例如佛经中“佛陀”是梵语buddha的译音,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在当初翻译的时候,“佛”大致念“bud”,“陀”大致念“dha”。梵文 namas,汉语音译作“南无”,用“无”字对译原词的“ma

另一方面,外语从古汉语借去的词同样也能提供音变的线索。隋唐时期,汉民族的文化对日、朝、越等国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从汉语借去大量词语。例如“鸡”“饥”两字,  

   日译吴音 日译汉音 朝鲜译音 越南译音

kai kei kiei ke

 饥 ki ki k i ki   

这说明“鸡”“饥”两字在隋唐时韵母不同,不是同音词,它们的声母是[k],还没有腭化成现在的[t ]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语音的变化很齐整,可以用“规律”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演变的规律性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语音演变的条件性。

比方/ts/k/两组腭化为/t /组的条件就是在齐、撮二呼的前面。“精”、 “见”。

全浊声母清化

全浊塞音、塞擦音清化

平声清化为送气清音

例如:同童(定母) 齐(从母)

仄声清化为不送气清音

例如:办抱伴(并母)

凡符合条件的一律都变,没有例外。

2、语言演变的时间性。

比方宁波话,古代的/k/在齐、撮二呼的条件下腭化而成/t /(如“基”、“鸡”等),所以在语音系统中应该不再有像/ki//ki/这样的音位组合。但是,而实际的语言中却有/ki/(甘、干、敢)等音位组合。这个音位组合是在腭化规律起作用的时期以后产生的语音现象,所以不受这一规律的支配。

3、语音演变地区性。

语言的演变是像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语音的发展有严整的规律性,这就使得从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例如上海话和北京话的双唇塞音有如下对应:

   1.上海话的p相当于北京话的p

   2.上海话的P‘相当于北京话的p

   3.上海话的b相当于北京话的pp‘;条件是: 仄声字相当于p, 平声字相当于p‘。

有的方言随着社会的分化可以变成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之间也存在着语音对应关系。根据这种有规律的语音对应关系来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的。

历史比较法。

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通过方言的比较,我们就能为古代的音类提供拟测的音值。例如汉语的“纳”、“擦”、“百”三字是入声字 P252)。

第二节 语法的演变

语法的演变可以从演变结果和演变方式与途径两个方面来考察。从演变结果看,可以分为组合规则的演变、聚合类的演变两个互有联系的方面。从演变方式和途径看,则主要有类推、结构重新分析和语法化等。

一、组合规则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君美甚。

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句: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莫余毒也已”(《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大名+小名”

在甲骨卜辞里可以找到不少大名冠小名的地名,如“丘商”、“丘雷”等,《左传》中 有“丘舆”(成公二年)、“丘获”(昭公四年)、“城颖”、“城濮”、“城隶”、“草芥”。

(二)聚合类的演变

主要是形态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语法范畴的变化。原始印欧语富于形态变化,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这些形态变化在现代英语中基本上消失了,只有一些留存的遗迹。

拿现代汉语和古代比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特有的量词;二是开始出现构词词缀(-子,-儿,-头等等)和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构形语素(一了,-着,- 过)。

语法中的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的变化往往引起另一方面的变化。例如拉丁语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词与词的关系可以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词序不占重要地位。比方“女孩儿爱母亲”这样一句话可以有各种词序(matrem—母亲,宾格;puel1a—女孩儿,主格;amat—爱):

  1Matrem puella amat

  2Matrem amat puella

3Amat puella matrem

  4Amat matrem puellh

5Puella matrem amat

  6Puella amat matrem

由于音变的结果,拉丁语中原来由聚合规则表示的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在法语里改由词序、虚词等组合手段来表示。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在现代法语中的词序只有一种:

   La fille aime la mere

三、类推

所谓类推就是以语言中某些词和形式为标准,使另一些词和形式向它们看齐,从而构成新的词或新的形式,使语法呈现出整齐划一的趋势。人都有类推的倾向。类推是通过心理上的联想把本来相似的东西变得更加接近。

英语swell(膨胀)的过去分词原先是swollen。由于绝大多数过去分词的形式是在词干后加-ed,这就形成了一股力量,把不规则的swollen也拉到合规则的行列里来。 

当然,这种类推首先应发生在使用频率不太高的语言形式中。如英语形容词比较级的形式是在词干后面加-er,最高级加-est。现在有人运用这条规则去改变一些不规则的强式,比方出现了littlerlittlest,以代替原来的lessleast。但是这个类推还没有被大家接受,因为lessleast使用频繁,抗拒类推的力量比swollen强得多。 

前面讲过的汉语代词宾语从前置变到后置,也是类推作用的结果。在古汉语中,“动-宾”是占优势的结构格式,“宾-动”只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在发展的过程中,“动-宾”替代了“宾-动”。

我们平时根据语法格式构词、造句,其实也是进行类推。

四、结构的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的是表层结构相同,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关系出现了变化。

重新分析是语法演变中比较常见的现象。结构的重新分析,一定会经过三个历史阶段:

无把铫推耨之劳 。(《战国策·秦策》)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诗)

莫言鲁国书生懦,莫把杭州刺史欺。(白居易诗)

五、语法化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 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跟语法化相类似的概念,在中国叫做“实词虚化”。

语法化的等级系列为:

实词﹥语法词﹥黏附成分﹥屈折成分

一、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语替换

1、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原因:

1)社会生活的发展,主要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

2)词汇系统的变动,认识的变化也可能引起旧词的消亡。

表示白的颜色也因所表示的事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月白为“皎”,日白为“晓”,人白为“晰”,霜雪白为“皑”,草花白为“皅”,玉石白为“皦”,等等。

2、词语替换指现实现象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了一种说法而已。

如“首”、“领”、“面”、“目”、“口”、“齿”、 “足”、“肌”、“肤”等。

被替换下来的成分大都成了构词语素。

词语替换的原因:

社会生活、文化、心理方面:

俸禄-薪水-工资,戏子-演员,马夫-司机。

世-代,死-走,箸-筷子,猪肝-猪润、猪红。

聊天侃大山

二、词汇演变与语言系统

词语替换要受到词汇聚合关系的制约。创制新词,还与语音、句法等其他子系统有关系。

“口”、“肤”、“肌” →人

“嘴”、“皮”、“肉” →兽

“毛” →人、兽

“羽” →鸟

“口”、“肤”、“肌”、“羽”被替换下来,成了构词语素。

再如,足-脚,脚-腿,股-大腿。

汉语创制新词的方法主要有两个阶段:南北朝之前,以词形内部交替的单音孳生法为主;南北朝开始,两个单音词根的复合法逐渐占优势。

内部交替的单音孳生法包括:

音近义通的同源词:半班判别辩片

声符相同的一组词:贱钱浅笺栈

“四声别义”的同族词:张帐胀涨

古印欧语言里也用元辅音交替来造词,如英语的sit-setlong-lengthgive-gift.

汉代开始,用复合构造的双音词开始增多,复合双音词占优势的原因之一是:魏晋之后汉语的语音系统大大简化,许多原来不同音的词魏晋以后变得同音了。语言中同音词过多会给交际带来一些麻烦,例如《现代汉语词典》中读jiàn这个音的词(包括语素)有30个, “见”还是“建”、“剑”、“箭”、“践”、“渐”……汉语在发展过程中用复音词来替换单音词。

语言表达的精密化也会引起大量双音词的产生:同一个动词“保”,古代可以表达很多意思,不已区分,现在分别说成“保护”、“保卫”、“保存”、“保养”、“保持”、“担保”。

三、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词义演变可以从演变结果、演变的原因、演变的方式和途径等方面来讨论。

词义演变的结果

扩大:一个词的意义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大。江、河、墨水。英语的“to arrive”原来是“靠岸”的意思,现在泛指“到达”,不管是经由水道、陆路或航空路线的到达。“place”原来只指“大街”、“广场”,现在泛指一切“地方”。

缩小:瓦、丈人、臭、谷。英语的“meat”原来指“食品”,现在只指“肉”。“deer”最初的意义是动物,现在只指鹿。

转移:一个词原来的意义和现在的意义之间没有关联。闻、涕、脚、走。

英语的book原来是一种树木的名称,即山毛榉,它的皮在古代曾经用作书写的材料,现在就用来表示写成的书了。英语的pen,俄语的перо,法语的plume,德语的Feder原指“羽毛”,因为人们用它来作为书写工具,因而后来就用来指钢笔。这些新义往往是通过转喻引申而来的。

词义转移后如果原来的意义仍然保留,则形成多义词。如“快”。

词义演变的原因

1)现实现象的变化引起的。“坐” 、“钟”、“皂”

2)人们主观认识发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如,“心之官则思”,因此,以“心”为意符的“想、思、念、忖、忆、愁、虑”等多与思维活动有关。师傅、小姐。

3)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指聚合关系之间)

从词义系统内部看,词的意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词的意义的变化可能引起和它有联系的词的意义的变化。

→迅速→ 锋利

→速度慢→钝。

冷(温度)——冷静(较早就有此义)

热(温度)——头脑发热(出现较晚)

另一方面,一个词的意义在反映现实现象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大致范围,如果词汇中增加了表示同一范围的现实现象的词,那就会引起这个词的意义发生变化。英语的“meat”原指任何种类的菜肴,后来由于“food”(食物)、dish(盘菜)的介入,就缩小了意义范围,只指肉类荤菜。

再如:“吃”

4)组合关系的变化也会引起词义的改变。

例如“赴”的古代的基本意义是“奔赴”或“趋向”(凶险之地),如“赴汤蹈火”、“舍身赴国难”等。后来和“赴”组合的不限于表示凶险之地的词语,因而扩大了“赴”这个词所指的实际意义的范围。到现在,“赴京”“赴宴”都可以说了,说明“赴”的意义从古到今由于词义组合关系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

词义演变的途径:

转喻和隐喻

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或需要更多相关的资料可以和我沟通扣 一二四三9017六三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