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时间:2019-07-25 17:31:24    下载该word文档

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

方朝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方朝晖,安徽枞阳县人,哲学博士。曾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担任韩国首尔大学、台湾佛光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多年热心国学的传播,10余年来一直担任清华大学学生社团西麓学社指导老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等。

主要著作:《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学统与迷失与再造:儒学与当代中国学统研究》、《“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儒家修身九讲》、《春秋左传人物谱》等9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网站等发表论文近百篇。

方朝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方朝晖,安徽枞阳县人,哲学博士。曾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担任韩国首尔大学、台湾佛光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多年热心国学的传播,10余年来一直担任清华大学学生社团西麓学社指导老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等。

主要著作:《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学统与迷失与再造:儒学与当代中国学统研究》、《“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儒家修身九讲》、《春秋左传人物谱》等9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网站等发表论文近百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再次闪耀光芒。本课程首先由汤因比对中华文明的预言着手,引出如何从文化角度看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个命题。然后讲解了什么是文化,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接着详细解读了中华民族文化三个基本特征中的此岸取向、关系本位这两个特征。

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

方朝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方朝晖,安徽枞阳县人,哲学博士。曾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担任韩国首尔大学、台湾佛光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多年热心国学的传播,10余年来一直担任清华大学学生社团西麓学社指导老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等。

主要著作:《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学统与迷失与再造:儒学与当代中国学统研究》、《“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儒家修身九讲》、《春秋左传人物谱》等9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网站等发表论文近百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再次闪耀光芒。本课程首先由汤因比对中华文明的预言着手,引出如何从文化角度看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个命题。然后讲解了什么是文化,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接着详细解读了中华民族文化三个基本特征中的此岸取向、关系本位这两个特征。

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

方朝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各位学员朋友大家好,我叫方朝晖,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的。我们今天课程的题目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题目跟我们今天社会现实关系比较紧密。

一、引言

(一)汤因比对未来中国文明的预言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在1974年所曾经写下过的几段话,这几段话专门是针对中国文化或者是中国文明的未来而写的。

汤因比先生是这样说的,他说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恐怕可以说正是中国肩负着不止给半个世界,而且给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的命运。在过去的21个世纪中,中国始终保持了迈向全世界的帝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地区性国家的榜样。实际上中国从公元前221年以来,几乎在所有时代都成为影响半个世界的中心,西欧在人类历史的最近阶段掌握了主导权,扮演了支配的角色,在人类历史的下一个阶段,西欧将把其主导权交给东亚。

这是汤因比先生在1974年也就是说中国的文革还远远没有结束的迹象,明显的迹象的情况下,对中国文明在未来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作用,所做的一种极高的评价。那么汤因比先生是一个历史学家,他曾经对人类历史六千多年来所出现的所有重要的文明,主要有20多个重要的文明的兴衰、起落做过比较全面的宏观的研究,堪称是20世纪西方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那么汤因比先生做出这样一种预言和判断应当不是出于自己一时的直观判断,不是一种直觉,而是基于自己对人类几千年文明历史的研究。

(二)从世界文明的样式展望未来中国文明

汤因比先生曾经把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所有重要的文明做过一些大致的分类。那么我们把汤因比先生对人类历史上所有重要的文明,这样一种分类与美国哈佛大学杰出的政治哲学家亨廷顿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对人类重要文明的分类结合到一起。可以发现他们大体上认为,今天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文明体系不外如下几种,第一是西方文明,第二是中国文明。汤因比所讲的中国文明并不仅限于中国,而是把日本、越南、朝鲜也通通包括在内,那么西方文明也是包括古代的犹太文明和的犹太文明,还有就是印度文明,这个印度文明也包括今天南亚一些接受了印度佛教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另外就是阿拉伯文明,所有的伊斯兰教国家在内。还有就是东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是包括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还有就是拉美和非洲。那么所有这些文明加起来总共是七大文明。

那么他们认为未来主导世界的文明不外这样七种。并且汤因比先生认为,在公元755年,也就是中国唐朝中叶前后的那个时期,世界上不同社会的数目和今天这个世界上不同社会的数量大体相当。也就是说在1300年前,世界上的文明的样式和今天这个世界上文明的样式大体是一样的,没有大的变化,尽管这1300多年中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文明的整体格局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按照同样的道理,我们甚至可以推想也许在未来的1000年中,人类历史上几大文明体系的整体格局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还是应当有这几大文明体系为主所构成的。按照这样一种对人类文明体系的划分,我们也可以大致理解中国文明在未来世界文明发展格局当中的这个地位,那就是中国文明还是会保持自身和西方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人类其他一些重要的文明不一样的,一种自己的文明体系。这个文明体系有它的历史延续性,有它自身的特点。汤因比先生只是对中国文明在未来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期待和评价,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因为他认为这个人类要想避免集体自杀,唯一的出路是走向政治上的统一。而要想走上政治上的统一,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中国人在走向大一统方面这个历史经验可以说是极为丰富,在全世界所有的文明当中无人能及。这是汤因比对中国文化给予极高的期望非常重要的原因。

(三)构成伟大文明的要素

当然我们在这里仅仅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汤因比先生的有关观点,那么按照汤因比先生的说法任何一个文明要想构成一个伟大的文明,它需要具备若干条件。其间第一个条件是有一套成熟进步的智慧制度,第二个重要条件是要形成自成一体的价值观念体系,第三个条件是具有普世意义的伟大宗教。

那么比如说在唐朝的时候中国就形成了像大成佛教这样的普世意义的伟大宗教,尽管是从印度接收过来的。另外中国人以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等等为代表的一套价值观念体系对吧,还有中国在社会制度上形成了以科举制度,郡县制度和文官制度等等为代表的一套社会制度体系,成为整个东南亚国家的这个样板。所以在那个时候中国具备了构成一个伟大文明的基本要素,但是你要从汤因比先生这个观点来看,今天的中国应当说还没有达到汤因比所说的构成伟大文明的这三大要素,至少这三大要素都还不能够说已经非常地成熟和稳定。无论是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讲,还是在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念,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匹配的那些价值观念体系,可以说也是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各种各样的思潮,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都是在激烈的冲撞之中,并没有最后定型和成熟。那么至于说普世意义的伟大宗教,我们更是莫衷一是,究竟什么样的宗教才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未来最最重要的宗教,具有普世意义的宗教,我们今天还不好做出一个明确的判断。

所有这些就是什么意思呢?虽然汤因比先生对中国文明或者是中国文化在未来世界发展当中的作用做了极高的评价,但是按照他对于一个伟大文明的基本要素的这种界定的话,那么中国要想真正做到像汤因比先生说的那样,在未来世界统一进程当中发挥那么强大的作用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可以说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这是我们今天讲这个题目一个开场白,我们就是提供这么一个框架。

(四)如何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接下来我主要是想从如下的几个方面来看,如何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问题,从而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回应汤因比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未来所做的这种预估,所提出来的这些问题。那么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我想涉及到这么几个问题,第一究竟怎样理解文化,什么是文化。第二如何来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应当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第三就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现实的影响。那么第四涉及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对我们的社会制度,对我们的价值观念,对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自我整合和发展,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那么最后中国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究竟有哪些事情要做。

二、文化与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何为文化?

这是我们今天大体上想要讲的几个重要方面,那么首先我们一起看看文化这个概念,究竟什么是文化,实际上文化这个词含义是非常丰富复杂的。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有两位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曾经对当时欧美世界,各种流行的文化定义做了全面的统计,总结出了总共164种不同的文化定义,这还是在1953年有两个人类学家所统计出来的。到今天我想文化的不同的定义可能远远不止160几种,甚至可能会更多是吧。

但是文化这个词虽然含义是纷繁多样的,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并没有因为它的多样性和多异性,而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谈论文化,而认为自己对文化是一无所知的,其实并不是这样子的。那么我想今天我们这个报告在讲中国文化的时候,主要是想选择一个方面来谈,那就是说我们并不想从精英文化这个角度来谈,我们也并不想从所谓的小传统民间文化的角度来谈中国文化,我们是想从中国人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一套生活方式这个角度来谈文化。那么这样一种谈论文化的角度,在西方学术史上一般是文化人类学这个学科谈的比较多,你要从精英文化的角度来谈文化,那就涉及到儒家、道家、佛家、诸子百家是吧,这些所谓的大传统。你要从民间文化的角度来谈,那就是所谓的民间信仰的问题,民间生活方式的问题是吧。但是要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谈,它更多的涉及到中国人几千年一贯的思维方式对吧,还有文化心理结构。

所谓文化心理结构是指一个民族过去几千年所逐渐养成的一种看世界的方法。那么文化心理结构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语法,是不是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就好比那些一个农村的老大妈虽然是文盲,没有接受过教育,但是她的汉语可以讲得非常的流利,只要她会讲汉语,那么她就已经遵守了汉语的这个语法规则。我们说这个语法规则不管她意识到了还是没有意识到,对于任何一个讲汉语的人来说都在发挥实际的支配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语法结构对于所有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所构成的支配效应。那么她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但是不能够因此而忽视这个语法结构的作用和力量。

那么我在这里讲中国文化的时候,更多的是从文化的生存心理结构的角度来讲,这个文化的生存心理结构是讲一个民族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背后所隐藏的一些东西,很可能是几千年一贯的一种东西,这个东西就像语言当中的语法结构一样,它是文化生存背后的一种结构。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心理结构,这是我们今天在讲中国文化的时候,想要提出来我们所讲的这个角度。

(二)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那么文化研究的这个理论和方法,实际上在学术界也是争论很长一段时间,一百多年来对于文化怎么来看,包括我今天在这里讲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偏重于文化心理结构的这种文化概念。

1.文化进化论

那么这种文化怎么来研究它,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那么从上世纪初叶开始在美国以博厄斯等人为代表的历史批评学派提出了一种对文化新的理解,那就是说坚决反对在他们之前以泰勒、斯宾塞、摩尔根等人为代表的理解文化,那么把人类所有的文化都看成是统一的现行进化的这么一个历史不同的阶段,认为人类所有的文化都是按照统一普遍的规律来发展的。并且是不断向前进步的,这么一种文化进化论的这么一个文化观。

2.对文化进化论的批评

这种文化观在博厄斯学派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忽略了人类不同文化的特殊性,那么文化相对论者和那些历史批评学派用大量的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的材料和证据,推翻了以斯宾塞、摩尔根和泰勒等人为代表的文化进化论。被文化普遍统一规律的这种理解方法,认为不同的文化有自身不同的逻辑,不同的文化可能包含着自己不同的生存无意识机制。所以不要轻而易举地用自己文化的标准来衡量其他的文化,我们对任何一种人类不同的文化,都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它自身的规律,尊重它自身内在的逻辑机制,从而理解这个文化发展和变化的法则,否则我们很可能成为文化的沙文主义者或者说欧洲中心论者。这是博厄斯学派所倡导的一种理解文化的角度,并且在他的影响之下,出现了像本尼迪克特、克罗伯、沙皮尔等人为代表的一些文化人类学者,那么这些学者提出不同的文化可能有不同的模式。

3.文化模式学说

我们在理解任何一个文化的时候,要抓住不同文化的模式。所谓文化的模式,当然这些人类学家也没有给出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但是我想大体可以理解为一个文化当中处于主导地位的那些因素。这些主导地位的因素把一个文化和其他的文化区别开来,那么这些主导因素也是在一个文化体系当中,对这个文化体系当中的其他因素有一定的决定和影响力,可以让这个主导性的因素来解释这个文化当中其他一系列因素的这个发展和变化,甚至解释整个这个文化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那么这样一套文化模式学说,也是在文化人类学界颇有影响,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产生了非常强大的这个作用。

4.文化无意识

另外这些文化人类学家还提出文化无意识的问题,特别是法国结构人类学的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提出不同的文化可能有不同的无意识机制。

所谓无意识机制就是好比对于一个文盲来讲,语言的语法结构是他没有意识到的,但是依然对他发挥强大的作用。所谓文化的无意识就是一个文化背后的生存结构,生存的心理,可能是人们所没有意识到,但是对人们的实际生活有强大的影响力,这是我们讲理解文化的一些基本的理论和背景。我们就想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解开中国文化的这个纽扣,让我们一起透视一下中国文化它有哪些非常重要的特征。我们今天的这个中国学者可能都很熟悉。

三、中国文化的特征

关于中国文化特点的研究,早在上世纪初叶像什么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柏杨梁漱溟一大批学者都曾经对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和人类其他文化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做过很多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中国文化应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

那么我在这里提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过去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它的基本特点,也可以说它是建立在什么样的一个文化模式的基础之上,或者说过去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心理结构有什么特点。那么我基于过去一百多年来关于中国文化一系列的研究,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叶以来,比利时学者霍夫斯泰德,美国学者特里安德斯,还有美国另外一位心理学家叫尼斯伯特,以这些人为代表的对于东亚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这样一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我想我们可以对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性格或者说中国文化的心理结构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那么我今天主要是讲中国文化的三个基本特点,我们想以这三个特点作为一个框架来看,所谓的中华民族未来的道路问题,中华民族的复兴问题究竟应当从什么角度来理解,有没有一个更好的切入角度。中国文化的特点主要想从这三个方面来讲。第一个方面是所谓的此岸取向,第二个方面我称之为是关系本位,第三个方面我称之为团体主义。那么此岸取向、关系本位和团体主义是我今天重点想要跟大家交流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或者说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现代性,中华民族的复兴来讲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突破口。

(一)此岸取向

首先我想说一下中国文化的第一个重要特点,我称之为是此岸取向,所谓此岸取向这里所讲的此岸这个词,在英文当中表达为this world,那么this world就是可以翻译成中文就是这个世界。

什么是此岸什么是这个世界,就是你放眼望去看到窗户外面的大地山河,天空日月所有的一切的一切所构成的世界,我们可以说就是此岸,也可以说就是this world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在中国古人的表述当中,一般把它称之为是天地,也可以称之为宇宙,也可以称之为是六合,六合这个词在《庄子》是指上下四方的意思,就是你走到外面去你看到上下四方所有的一切一切所构成的整体就是此岸。那么中国文化所谓的此岸取向是说中国人倾向认为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可靠的,而且是唯一的,是唯一的世界,所有人活着或者死了都是来源于这个世界,要回归到这个世界,都不能够脱离这个世界。那么这样一种对于世界的理解,其实和人类其他文明体系当中对于世界的理解之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1.与其他文明体系的比较

(1)与古希腊对比

首先,在这个古希腊这个文化当中,我们可以说在希腊哲学当中,我们能够非常明显的看到希腊人对于这个世界是持一种怀疑的,甚至是否定的态度。我们中国人认为非常真实的世界,在希腊人哲学当中把它称之为现象世界。那么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希腊哲学家,都认为这个现象世界本身是飘忽不定变幻莫测的,而哲学家永恒的任务就是寻找到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所以有所谓的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的划分,也有所谓的形式与资料的划分。那么亚里士多德把这个我们所有感官所感知的这个世界称之为是感性的杂都称之为是资料,因为这个资料是受到形式的支配的,所以哲学的任务在于找到这个形式,找到支配这些资料的永恒不变的东西。那么这样一种希腊哲学家的观念,自然会导致在希腊人看来,如果追求天人合一,如果追求合理的感官所感知的这个世界总体和谐相处,很可能是一种没有出息的行为。因为这个世界本身是变幻莫测飘忽不定的东西对吧,如果你要跟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飘忽不定的世界和谐一致,那你究竟想干什么,显然你没有认识到你真正重要的任务是超越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找到这个世界背后永恒不变的本质。所以希腊哲学对于我们的经验世界,对我们感官所感知的此岸世界不是非常信任的。

(2)与犹太教对比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来看看,对于今天的西方文化和人类很多的其他文化,产生的强大影响的犹太教,因为今天在西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几大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还有东正教。那么在阿拉伯文化当中产生强大影响的伊斯兰教,所有这些重要的宗教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来源于以色列人的祖先所发明的犹太教。

在这个犹太教当中认为我们感官所感知的这个天地也罢,六合也罢,只不过是上帝在几天时间内一次性地创造出来的,既然是上帝一次性地把它创造出来的。上帝当然也有能力随时一次性地把它收回去,而且在《圣经》当中已经做了明确的预言,那就是这个世界的末日迟早是要到来的,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什么时候世界末日会到来呢,就在耶稣下次降临这个世界的时候。耶稣下次降临世界将宣布这个世界的末日的来临,当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大地也罢山河也罢,日月星辰也罢,所有的一切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都将被上帝收回去,只剩下一个一个孤独的灵魂。那么每一个生命的灵魂在上帝面前颤栗发抖接受上帝的审判,那么你可能问这个世界已经被收回去了,那么这些灵魂存在于什么地方,这样一个问题在犹太教看来可能就是一个假问题。因为这个时间和空间只是对这个世界而言才是有效的,当世界已经消失了剩下的灵魂你不能够问他是在哪个时间哪个地点存在。既然我们感官所感知的这个世界迟早有一天会被上帝所收回去,而且世界的末日并不是一个不好的事情,它意味着一种新的开端,意味着人类终于可以从总体上摆脱这样一个充满了罪恶和堕落的世界走向新生,所以世界末日是我们奔向的未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如果按照《圣经》上的这样一种预言或者判断的话,那么对这个世界从总体上是持否定的态度,既然这个世界迟早有一天是要消亡的,从总体上化为乌有的。那么你要追求跟这个世界天人合一,追求跟这个世界和谐相处干什么,不是非常没出息吗。显然你要把自己牢牢地捆绑在这样一个堕落的,充满了罪恶的世界之上,说明你是一个非常没有抱负和理想的人。那么也可以说从基督教的或者犹太教的眼光来看,中国人这样一种理解世界的眼光不是很有抱负和理想,不是一个很好的很有出息的做法。尽管西方人也可能会认为和平和谐天人合一是一种具有正面意义的价值,但是只是天人合一没有在西方文化在犹太文化,或者说在伊斯兰教文化当中成为最高的或者说核心的价值之一,可能与他们的宗教信仰对于世界的理解有一定的关系。这是我们讲从这个犹太教的角度来看问题,因为犹太教分划为这个基督教、天主教还有东正教,在今天的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依然盛行的是吧。另外还分划为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实际上是从犹太教里面接收了很多东西,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也完全接受犹太教里面的这样一种世界观,相信这个世界迟早有一天是会消亡,所以在这一点上人类的其他重要文明,都已经表现出共性,而且和中国文明是非常不一样的。

(3)与印度文明对比

另外一个文明就是所谓的印度文明,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国人讲的接受的这个佛教也罢,还有今天在印度依然盛行的依然存在的像印度教像耆那教,那么这些宗教其实都是从当初古印度社会里的婆罗门教当中分划出来,在婆罗门教当中已经假设了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是虚幻和不真实的。那么婆罗门教认为只有凡天才是唯一真实的,我们感官所感知的这个上下四方这个天地六合,从总体上来讲就像你晚上做梦的时候梦见的幻影一样,是非常虚幻的东西,是根本不可靠不可信的东西。那么《金刚经》上有一个说法就是说我们感官所感知的这个世界是什么呢,与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像梦幻一样泡影一样的虚幻不实,像露珠和电光一样的稍纵即逝,既然这个世界是如此的虚幻不实稍纵即逝,你要追求跟它天人合一干什么,你要追求跟他和谐相处干什么有什么意义吗,你干吗要把自己牢牢捆绑在这样一个虚幻而不真实的世界之上呢。

那么印度人的世界想象跟我们中国人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只是无数个可能的世界当中的一个,所以在佛教里面有所谓的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不是说只有三千个世界,严格说来是有十一个世界。那么在佛教或者印度文化的一些经典里面也说,有像恒河沙粒一样多的世界,恒河里有多少个沙粒就有多少个可能的世界。那么我们感官所感知的这样一个以天地为框架,以六合为范围的这个世界,只是无数个天地无数个六合当中的一个而已。而且所有这些不同的世界都是按照六道轮回的方式分成等级排列,但是不管是有多少个世界,这些世界都同样是虚幻而不真实的,都同样是邪恶和有罪的。从生命的目标和意义的角度来讲,都是每一个生命需要逃离的,所以人活在世界上最崇高最神圣的使命就是逃离六道轮回,逃离这个六合,从这个世界当中彻底地摆脱出来,不受他的限制。那么你想佛教里面讲佛教头这个涅槃,涅槃以后你说他到了什么地方呢?如果是一个成功的涅槃,那么你就不能够问他到了什么地方,因为他彻底地摆脱了这个世界,彻底地摆脱了所有可能意义上的世界的束缚,不在任何一个可能的世界之上存在。只有对于我们感官所感知的这个世界和其他可能意义上的世界而言,才有时间和空间,才可以问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存在。既然他涅槃了已经摆脱了一切可能的世界,你就不能问他在什么时间存在在什么地点存在,所以涅槃以后就不要问他时间和地点的问题。所以印度人的这个想象力比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是要丰富,他们也并不认为我们感官所感知的这个世界是可以依赖的,是可以高度地去信任的。

2.关于生与死的理解

无论是西方文化、犹太文化、伊斯兰教文化还是印度文化,都有另外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认为生命是永远也不会消亡的。就是说人的肉体是可以消亡的,但是肉体消亡以后并不意味着生命就随之终结。比如说我有一个学生当时我在美国见到他的时候,他就跟我讲他说方老师你还是跟我们一起信仰基督教吧。我说为什么一定要信仰基督教呢?他说我信仰了基督教以后就觉得活得更加心安理得,为什么呢?从此以后出门再也不怕车祸了,另外一个从此以后再也不需要太担心自己的父母,远在成都的老家,因为我在美国照顾不了自己的父母家人,老是担心他们生病。但是我信仰了基督教以后,我知道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永远也不会结束的。如果他今天死亡了,那只不过是上帝认为他应当在这个时候结束他的肉体生命,而在基督教的这个传统看来,肉体生命的结束意味着人的灵魂终于成功地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得到了一次解放,从而也使生命得到了一次再生的契机。所以我也不怕车祸,如果车祸让我的肉体生命结束这也没有什么。

那么我们中国人可能也很难理解这个恐怖分子,现在这个恐怖分子非常的猖獗,昨天发生了恐怖袭击把整个法国彻底地搅翻,让法国人没有安全感,没有人认为恐怖分子的这个做法是好的。但是恐怖分子站在他自身的角度来讲,他也可能为自己做出辩护。他怎么辩护呢?他说我所消灭的仅仅是你的肉体,并没有消灭你的灵魂,你的灵魂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不是任何其他人能够消灭得了的,不是任何人能够消灭的。所以我仅仅消灭了你的生命当中有罪的那部分,堕落的邪恶的那一部分那就是你的肉体。而且我在进行恐怖袭击的时候,同时让我自己的肉体生命同归于尽了,我让我的肉体也一起消亡。那么我这样一种行为这样一种做法,是为了让我们所有这些人的灵魂的拯救找到一次新生的机会,我们通过主动地结束自己的肉体,让自己的灵魂得到解放,积极地去奔向上帝奔向神的国度,所以恐怖分子他可能并不认为自己是多么地反人道,是多么地有罪。如果他真地认识到这一点的话,也许他就不会做恐怖分子了。那么我想这里面也涉及到伊斯兰教对人的灵魂的理解,在这一点上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这几种对于今天世界上很大一部分文明来说,有影响力的这些宗教几乎都认为人的生命是永远不会结束的,人的灵魂是永远不会死亡的。

另外一个就是像印度文化,像婆罗门教、耆那教、佛教、印度教那么这些宗教他们其实也认为人的生命是永远不会结束的。在古印度人们就已经相信人死了以后会投胎转世,死了以后会变成鸡变成鸭,变成飞鹅或者变成其他什么东西,所以人的生命是永远不会结束的。我也曾经到北京的一个庙里跟一些法师们一起座谈,当时就有法师像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很难理解就像你们这些非出家人,其实就是俗人,你们并不是真的相信人的生命是无限的,那么过去几十年来你是靠什么力量支撑自己的,你是怎么活到今天的?那么因为这些法师他是真心信仰佛教,他真心相信人死后会投胎转世,所以保证自己死后投胎转世的时候能够活得更好一点,是他们最最重要的行为的一个约束。在这个佛教里面,在印度文化里面和在阿拉伯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犹太文化里面其实都认为人活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死后更好地活着。这样一种思维方法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但是他们确实是真心这样相信的。在这些法师们看来,一个人并不是真地相信自己死后会投胎转世,那么他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就会相信自己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寿命,那么生命如此地短暂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所以他们会感到不能够理解我们这些人。

但是中国人对于这个死后生命的理解,其实是基于一种阴阳世界观。所谓阴阳世界观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合和而成的,首先天地天是代表阳地是代表阴,这个阴和阳是缺一不可的,缺少了天只有地那就没有生命是吧,如果只有天没有地也同样是没有办法有生命。那么人间任何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男女的组合也不能够成为家庭,所以也同样是阴和阳的组合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那么中国人相信每一个个体生命同样是由阴阳结合而成的,这个阴代表肉体,阳就是人的灵魂或者说是魂。我们过去讲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魂和魄这两部分构成的,魂就是阳魄就是阴,那么魂可以理解为是一团云气,这个魄可以理解为就是人的肉体。死亡在中国文化当中是被理解为是阴和阳的分离所构成的,这个阴阳一旦分离了,生命它就不成其为生命,就像夫妻两个一旦分离了这个家就拆散了一样。所以死亡在中国文化当中是不信的,因为生命已经结束了,不是西方人理解或者印度人理解死了以后你的灵魂还会继续存在,而灵魂代表生命的精华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反而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解放,一种新生。中国人讲死了以后就是魂和魄离散了,生命就结束了死亡当然是一个悲剧。

我前些年接到了一位台湾朋友发来的大量的照片,他利用春节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印度从南到北走访了很多城市和乡村,拍了很多精彩的照片。那么这些照片里面有一些让人很难理解的现象,这位朋友把这些照片做成了PPT,在PPT里就大肆强调,说这个印度人非常不讲卫生脏得一塌糊涂,很多人家里根本就没有自来水。那么在恒河是印度最大的一条河流,相当于中国人讲的长江黄河,恒河两岸的很多居民每天早上起来就到河边去洗漱。洗漱的时候往往在他们身边就飘着一具人的尸体,人的尸骨,然后在印度的山野间行走的时候,也经常能够看到一堆人的尸骨,能够把人给吓的半死,吓出一身冷汗来。那么就觉得很难理解,说你们这个印度人你就是家境再怎么样的不好是吧,家人去世了你买不起棺材你至少可以用草席或者一块破布把它给裹起来,也要给它安葬,怎么忍心看着自己亲人的尸体被野狗叼去被老鹰吃掉,被水里的鱼去咬,怎么忍心这样。这实际上就是说印度人对于生命的理解和中国人不一样,跟他是否贫穷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因为印度人认为人死了以后会投胎转世,那么他投胎转世以后,留在人间我们所能看到的那堆尸骨就好比是这个蛇每年都会定期脱皮一样,脱下来的皮,那么这个蛇脱皮以后能够代表蛇的生命当然是那个新的生命,而它脱下来的皮就是垃圾,是可以拿去焚烧的。所以像火葬这样一种传统,在印度在西方文化当中都是存在着的,也就是说在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基于对死后生命的一种不同的理解,认为人死了以后所留下来的尸体尸骨就相当于是垃圾,那么这个生命已经获得了新的形式,新的存在方式。而旧的方式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尸骨没有必要继续把它当成是这个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中国人就不这么理解,所以中国人几千年来所盛行的是土葬而不是火葬。那么土葬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说,虽然这个亲人是已经死了,但是他的肉体作为阴的部分,作为魄的部分那也是他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我们中国人讲阴和阳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阴和阳虽然有尊卑上下之别,但是每一个部分都是非常重要,都是他生命当中我们留恋不舍的东西,所以我们中国人说亲人死了以后你不要对他动刀子,死要完尸。死了以后要给他穿衣服,要把他生前所喜欢的东西跟他一起下葬,要给他安葬在棺椁里面,要找一个好的地方安葬,让他的尸体继续受到一个良好的待遇,这就是显然一种阴阳世界观。那么这样一种阴阳世界观对于生命的理解,不仅导致中国人非常重视土葬,而且自古以来这个丧事办得非常得隆重,葬礼当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礼仪来加以锤炼加以操练。

而且导致中国人认为人的生命很可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因为死亡以后你生命就没了,阴阳就离散了。那么死了以后即使他可能魂还在天上,是魂气我们要招魂什么的,但是那也是一团云气在山野间飘荡那就是孤魂野鬼是吧,所以没有人认为这个死后生命是一个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那么中国人对死后生命发明的一个词叫做鬼,这个鬼跟鬼有关所有的词汇全部都是消极的负面的,什么鬼头鬼脑,鬼鬼祟祟,鬼话连篇,见鬼了,所以没有人去认为活在这个世界上主要目的就是变成鬼,把成为鬼当成活在这个世界上最主要的动力。活着的主要目的就是成为鬼以后能够更好地活着,这是不可能这么想问题的,总是千方百计地避免成为了鬼。那么这是中国人对死后生命的这种理解,这种理解导致中国人异常地珍惜有限的生命。那么我们也可以说由于中国文化对于生命的理解和人类其他几大文化体系的差别,导致中国人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最怕死的民族,他们不希望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认为人一旦死了以后就什么也没有了,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3.关于饮食养生之道的理解

另外一个中国人珍惜生命的方式还表现为,比如说非常地重视饮食,非常地重视养生之道。像最近这个国学兴起,我们就看到很多的企业家很多的有钱人在发家致富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怎样长寿,怎样的养生,他们都不希望自己过早地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样一种养生之道就是基于害怕生命结束,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一种深深地恐惧和担忧。

那么非常地重视饮食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说我们中国人认为肉体感官这种需求的满足也是生命意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既然你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你要最大限度地享受感官世界给人带来的满足。那么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就是因为饮食可以满足这种感官的需求,中国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所有民族当中最讲究吃的,在烹调艺术方面可以说是最发达的。

我有几个德国学生他们学习期末的时候写论文,在论文里面我让他们比较中国文化和德国文化之间的差别。有一些德国学生在文章里就这样开玩笑,所以他们德国学生经常在一起议论到中国人的时候,就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好吃的一个民族。天上飞的除了飞机之外没有中国人不能吃的,地上跑的除了车子之外没有中国人不能够想办法去吃的,这个水里游的除了轮船之外没有中国人不能够吃的,所以中国人是无所不吃,到哪里去都要想办法满足自己感官需求的满足需求。那么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第一次到中国来发现中国人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招待他们吃上面,把他们给吃的嘴巴都吃歪了,什么好吃的都吃了正式工作还没有开展,他们心里就觉得有点莫名其妙。说我到你们国家来是来工作的不是来吃的,你怎么把吃看得比工作还要重要,你这不是颠倒了主次吗,虽然他们吃了以后也是不断地thank youthank you,但是从内心深处感到匪夷所思。比如说我们到欧洲开会到美国开会或者办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对方的接待方很多情况下是不提供吃的,不邀请你跟他共进晚餐,即使要求你跟他共进晚餐也是非常简便的,快餐式的工作餐,简单地吃一吃,十来个美金甚至几个美金就可以打发。

那么我有一个非常好的美国朋友是个美国白人,我到美国去的时候住在他家里,因为帮助他搞翻译,他要把论语翻译成英文。那么我这个好朋友因为我给他很多帮助,他也是千方百计地想要盛情地挽留我在他家多住几天,所以自己开车带我到他们家乡周边到处转到处玩,把我介绍给他的好朋友。但是唯独不知道在吃方面做的好一点,吃的时候总是吃地非常得简单,他们家吃饭美国一般的家庭厨房都全部是开放式的,吃的很多菜大部分菜都是从超市里买回来的半成品,自己家里吃饭的时候就煮点大米饭,煮成这种糊状然后把超市里买回来的半成品在微波炉里一转,倒在饭里头一搅和就是稀烂稀烂的,看上去就跟猫的肚子里吐出来的东西一样,那种稀糊状的东西,闻起来倒是香喷喷的。吃的东西非常得简单,我当然并不是说每一个美国家庭都像我这个朋友家里这样吃饭,当然不是这样子的,但是总体上来讲美国人在饮食方面比中国人要简单得多,所花费的时间也远远少于中国人所花费的做饭和吃饭上面的时间那么多。那我也曾经问一些美国朋友,不好意思直接问间接地旁敲侧击地问,说你们怎么就不知道在吃方面讲究一点,你们到中国去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把你们的嘴巴都吃歪了是吧,多少好吃的东西我们自己舍不得吃给你们吃了,你们怎么就不知道招待我们吃好一点呢是吧。那么有一个美国朋友就这样告诉我说,在基督教、新教文化当中过分地追求吃是有罪的,这其实非常可以理解。

因为在西方文化当中认为肉体和灵魂是处在一种张力当中,肉体是代表一种堕落的方向,而灵魂代表一种生命的精华,代表一种超越的方向。所以人虽然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要满足肉体一系列的需求,但是不能够把肉体的需求当成生命追求的方向,不能够过分地讲究这个吃或者说满足肉体的需要感官的需求。那么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恰恰和西洋文化不一样,因为中国人认为阴和阳同样是重要的,如果说肉体是代表阴的话,那么这个阴的部分所给我们带来的满足也是我们生命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既然我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那么如果不好好地吃一吃,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是吧。

所以我刚才主要就是想讲一下这个中国文化和人类其他的几个文化,包括印度文化、西洋文化、东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犹太文化之间的一些重要的区别。那么这些区别导致另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后果,就是在中国文化当中盛行的一种关系本位,那么我称之为关系本位这样一个文化习性,或者说中国文化这样一个重要的特点。

(二)关系本位

第二个重要的特点。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前面所讲的此岸取向的一个重要产物,那就是说中国人并不认为人和神,人和上帝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人和死后那个世界之间的关系是最最重要的,或者说主导自己今生今世的日常生活的法则的来源。那么就把最最重要的这个关系理解为是自己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和物,所有一切可能意义上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以中国文化就变成了以经营培植人和人,人和对象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所构成的一个文化。

1.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

这就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曾经提出中国文化是差序格局的文化,西洋文化是团体格局的文化这样一个说法。那么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既然是以人和对象之间的这样一种非常实用的关系为基础来理解自己,理解自己人生的安全感。所有这些关系又不可能是完全同样的关系,所有这些关系跟我之间是有亲疏远近的距离之分的,比如说我跟我的家人亲人的关系是最好,那么我除此之外跟我距离稍微远一点比较好的关系,包括我的自由对吧,包括我的亲戚六眷。那么比这个更加疏远一点的关系可能包括我的同事,包括我的那些普通的朋友和同学。那么还有更加疏远的关系就是一些陌生人,我虽然知道他他也可能会知道我,但是我们彼此之间算不上朋友和熟人,那么还有更加疏远的关系。所以就会根据与自己关系亲疏远近的距离,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对待,这就是所谓的差序格局。

那么我在黑板上用这样一个同心圆所构成的水波纹这个结构,来形容费孝通先生所讲的中国人的关系网。那么这种关系网一个非常重要的含义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区别对待,关系越近所采取的方法就越不同。

2伦理本位和个人本位

那么换言之梁漱溟先生的观点来讲就是中国人这样一种以关系为本位,也可以说成是人伦本位的文化,导致中国人没有西洋文化当中,那样一种独立的人权产权的概念。在西方人看来即使是家庭成员之间,也要每个人有独立的产权,但是在中国人看来感情越好关系越亲近,就越没有独立的产权,我们之间是一家人我们不需要把钱财分得太清楚。所以梁漱溟先生的观点就认为中国人人权这个概念,以及独立个人自由这种概念在西洋文化当中是有根深蒂固的基础的,而在中国文化当中未必有这样根深蒂固的基础。

比如说我可以举这么一个例子,我以前在国外的时候长期跟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们住在一起,而且周末我们经常一起去看电影看展览去旅游,大家就是在一起有很多集体活动。那么发现海外的这些中国留学生们每一次集体活动吃饭的时候都是采取AA制,比如说我们今天13个人一起出去,总共吃了100块钱,那么就是100除以13落实到每个人是多少钱,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一位或者两位数字。我觉得这样一种AA制的吃饭方式非常好,首先每个人都付费,每个人付费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是吧。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就是可以避免浪费,比如说有的学生他不希望花太多的钱吃饭,如果有人点过于丰富的菜肴,根本就吃不掉点的太多,那么有的同学就会反对,这样可以避免大吃大喝。所以我回国以后在我的学生当中,极力推行AA制,当然在我的亲友当中也是极力推行。结果一开始学生们碍于老师这个强烈的要求也不好意思,只好采取AA制,但是再这么吃了几次下去以后,我就深深地意识到如果再继续推行AA制的话,那我在我的学生当中可能就不是人了,就没有办法再被他们所接纳,他们就会认为我太小气。其实我现在意识到我们中国人在一起吃饭,之所以都是一个人买单或者说通常情况下都是一个人买单,它就是体现出中国人一定要营造一个家的气氛,营造大家都是一家人,要有一个大家长为所有人负责任,通过这种方式来加深相互的情感,培植相互之间的信任。而西方人可能并不认为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的加深和信任的培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做,所以他们更加倾向于AA制。而我们中国人可能觉得你这样做是冷漠无情六亲不认,那么这就是中国文化当中的这种关系本位,就是说以家庭关系为基础,逐渐扩充到对社会关系和其他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构造。

那么即使是社会关系普通的没有任何亲情的关系,也要尽可能地通过塑造一种家庭关系的氛围或者特点的方式来建立起一种基础和信任。比如说我们现在到商场买东西,你会发现那些商场的小姐们,那些商人们见到你就亲啊亲的哥姐叫个不停,其实他根本就不是你的哥也不是你的姐,而你也不是他的哥和姐是吧,你们之间谈不上任何家庭亲情或者血缘关系。但是一定要通过这种方式,好像大家之间才会有信任,大家之间才能够有感情,那么这都是体现出中国文化对人的理解,以亲情关系以家庭关系作为基础,所以这是一种关系本位。

3.中国的关系主义

那么台湾有一位学者叫黄光国先生,他是一位心理学家,他就曾经提出中国文化当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在权利游戏当中的时候,是以人情和面子为的。那么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人情的因素,在相互处理的时候人情的因素越重,那么公正的因素可能就越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越是冷漠或者疏远的话,那么公正的原则发挥的作用就越大,所以人情和面子的问题在中国人,人和人的关系当中会直接影响到权利关系,在一切权利关系当中人们都会考虑到人情的因素,人情是深还是浅,是重还是轻,会直接影响到当权者对于其他人的这个态度和处理方法。

4.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心理学分析实验

(1)尼斯伯特的实验

那么也有美国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叫尼斯伯特。那么,我们接下来想给大家讲这么两个实验,就是这个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系的一位杰出的东亚文化研究的这个专家,提到的这么一个实验。那么就是说这个给一批日本京都大学生和密歇根大学的大学生共同播放一个视频,这个视频是关于海底的,里面有植物、有大鱼、小鱼、有石块、泡沫,各种各样的东西。当视频开始播放的时候,会有一两条最大的鱼游到视频的中间,并且这两条最大的鱼,这个闪闪发亮。那么播放两次每次只播放20秒,播放完了以后,日本的大学生和美国的大学生,都回答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您刚才看到了什么?

那么通过多次测试以后发现,这个日本学生和美国学生提到中间那一两条最大的鱼的次数几乎是一样多,但是日本学生是提到了有关的背景性的东西,比如说那些背后的那些植物,那些小鱼、泡沫、石块,或者其它一些模糊不清的一些东西。那么日本的学生提到这一些东西的次数,比美国学生多了60%。也就是说同样的一段视频,这个美国学生和日本学生所看到的东西是有所不同的,日本学生比美国学生看到了更多的东西,特别是一些背景性的东西,那么这样一种差异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所以这个他认为,可能是不是因为东亚人在思维方式上,更加倾向于把任何一个事物和它的背景联系到一起,来进行考察,而不是孤立的仅仅是看这个事物本身。

为了检验这样一个说法是否,这样一个观点是否正确,他紧接着又做了另外一个实验,那就是找来96种不同的物体,给每一个物体各拍两张照片,要保证这两张照片的背景完全不同,就像黑板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两条鱼,下面这两条鱼,实际上是同一条鱼的两张照片。但是这两张照片当中的背景,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大的变化。然后把这96种物体的这些照片分成两组,要保证每一个物体在两组当中各有一张照片,也就是说这两组照片当中,同样物体的数量正好是96个。但是他们并不告诉所有参加实验的同学,这两种物体当中的照片当中,同样物体的数量是96个,而只是告诉他们,就这两组照片当中有一些物体,在甲组当中有一些物体的照片,在乙组当中会看到同一个物体的其他照片,所以要你们找出这两组照片当中同样物体的数量。结果发现美国学生所能够找到的同样物体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日本学生。那什么意思呢?就是有很多东亚的学生,在同一个物体的两张照片进行比较的时候,仅仅是由于背景发生了变化,就拒绝承认还是原来的物体。就像我们在黑板上看到的这两张照片,是吧?那么这两张照片虽然是同一条鱼的两张照片,但是在很多东亚学生看来,由于这两条鱼的背景已经完全不一样,他们拒绝承认是同一条鱼的两张照片。也就是一些东亚的学生,在看对象的时候比美国学生更多的受到了背景的干扰,背景因素的干扰。而美国学生在抗拒背景因素干扰方面的能力,强于东亚学生。那么这样一个实验,是不是也进一步验证了东亚人在思考问题或者一些观看对象的时候,那种关系化的或者一些背景化的思维方法。

(2)其他实验

另外就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有一些西方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是说让一批中国学生和一批美国学生,在一项实验当中共同把自己当成是一家企业的负责人,那么现在他们接到了一笔奖金,让他们把这笔奖金设计成一个分配方案,分发到本公司所有员工头上。那么每个员工的绩效,每个员工的表现、社会评价、成绩,各方面贡献大小都是不一样的。结果发现这个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在设计奖金分配方案的时候,都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了公正原则,那就是说,哪个员工的贡献大,表现好,评价高,他拿到的奖金应当是更多。在这一点上中美学生应该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差别就出在中国学生所设计的奖金分配方案,总体上比美国学生更加显得平均化,虽然都遵守了一定程度的,都在一定程度上遵守了公正原则,但是奖金分配方案的平均化程度,也就是说钱多和钱少之间的这种差距,那么美国学生远远大于中国学生,也就是说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加严格的遵守了公正原则。而中国学生在遵守公正原则分配奖金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遵守了平均原则。这就是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之间的差别。

那么究竟为什么中国学生在设计奖金分配方案的时候,表现出更大的平均原则?那么他们考虑是不是因为中国学生更多的受到了人际关系因素的干扰。为了验证这样一个假设是否正确,他们把实验的方法做了一定的调整,调整成所有参与实验的同学,都跟这家公司没有任何关系,他们仅仅是这家公司的过客,并且他们被告知,将来他们一辈子都可能见不到这家公司的这些员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让中美大学生再来设计一个奖金分配方案,结果发现中国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所设计出来的奖金分配方案比美国学生还要更加公正,而相比之下,美国学生似乎比中国学生的奖金分配方案要平均化程度高一点。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对于这个美国学生来说,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在这两种情况下,他们所设计的奖金分配方案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可是中国学生是这家公司的员工还是不是这家公司的员工,认识自己奖金分配的对象,还是不认识奖金分配的对象。这两种情况下的奖金分配方案差别极大,所以他们认为这个实验方法的调整,进一步说明中国学生在奖金分配方案的设计上,比美国学生更多的受到了人际关系因素的干扰。那么这些就是现在我们讲到的中国文化的关系本位的特点。

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下)

方朝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方朝晖,安徽枞阳县人,哲学博士。曾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担任韩国首尔大学、台湾佛光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多年热心国学的传播,10余年来一直担任清华大学学生社团西麓学社指导老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等。

主要著作:《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学统与迷失与再造:儒学与当代中国学统研究》、《“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儒家修身九讲》、《春秋左传人物谱》等9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网站等发表论文近百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再次闪耀光芒。本课程接着详细解读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三个特征之一——团体主义,然后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这三个基本特征的现实表现做了重点讲解。最后从政府公信力下降、行业不能自治等六个方面,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面临的障碍。

方朝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方朝晖,安徽枞阳县人,哲学博士。曾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担任韩国首尔大学、台湾佛光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多年热心国学的传播,10余年来一直担任清华大学学生社团西麓学社指导老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等。

主要著作:《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学统与迷失与再造:儒学与当代中国学统研究》、《“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儒家修身九讲》、《春秋左传人物谱》等9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网站等发表论文近百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再次闪耀光芒。本课程接着详细解读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三个特征之一——团体主义,然后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这三个基本特征的现实表现做了重点讲解。最后从政府公信力下降、行业不能自治等六个方面,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面临的障碍。

方朝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三、中国文化的特征

(三)团体主义

另外一个以关系本位为基础,形成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我称之为团体主义。这个团体主义在英文当中表达为collectivism。所谓团体主义这个有很多西方心理学家也已经下了定义,我想这个团体主义指的就是人把自己理解为是一个集体的一份子,并且通过自己所在的团体或者集体,来构造自己的人身安全感。也就是说他们把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团体,这个集体,当成个人安全的一个屏障。

那么团体主义跟个人主义可以说是相互对立的,比如说这个有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更加倾向于在大型的公司,跨国公司,巨型集团,不可能会倒闭的,那样的大企业工作。而这个美国大学生比中国大学生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在小型企业,小公司,谋求个人的发展。那么中国人为什么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在大企业工作?他们觉得大企业是自己个人的一种安全感的保障,它有一定的稳定性。而美国人他们可能觉得在小企业工作,陈规陋矩会比较少。对于个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甚至扮演一定程度的领导角色,可能会有更大的这个机会,和更多的这个挑战,他们愿意接受这种挑战。所以,这个中国文化的这个团体主义的成分,就比美国文化要高很多。

另外还有这样一项实验,就是让一批韩国学生和一批美国学生,共同去参与的这么一个实验,这些所有参与实验的同学,需要通过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自己要不要喝一种很苦的饮料。味道非常苦,大家都不想喝,那么有两种方法让所有参与实验的同学来选择,第一种方法是每个同学抽四次签,通过抽签,抽四次,每一个签上都有一个阿拉伯数字,最后有这四个签上的阿拉伯数字的总和,来决定你要不要喝这个饮料。比如说如果是奇数的话,那你就非喝不可,如果是偶数的话你可以不喝。那么另外一种方案同样是抽签,但是你跟另外四个人一起来抽签,这四个人是你所不认识的,将来你也不一定能见到他们。那么四个人独立的各抽一支签,同样是有四次签上的阿拉伯数字的总和,来决定你要不要喝这个饮料。结果韩国学生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四个人一起来抽签,而美国学生更多地选择一个人单独抽四次签。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究竟是一个人抽签成功的机率高,还是四个人抽签成功的机率高,究竟怎样抽签,才能够避免喝这个饮料,就是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说哪一种抽法就能够取胜的可能性大。可是,韩国人和美国人在抽签的方法的选择上,就表现出这样一种重要的区别。

这也说明东亚文化的团体主义,这个团体主义,这个它有一种正面的表现,比如说今天我们讲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在东亚文化当中都是非常盛行的。把自己所在的集体,这个当成自己的家里人,强调祖国的重要性,祖国的神圣不可侵犯。这个所谓的这个我们今天讲的这些东西,那么这个就是把自己生存于其中的集体说的非常好。

那么在东亚所有这些国家,都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在历史教育的时候,都把自己的国家说成是全世界最热爱和平的国家。都把自己的民族过去几千年来,所遭受的这些战争,说成是被别人欺压。然后都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么的优秀,多么的伟大。我们是自古最热爱和平的民族,几乎都是这样来塑造自己民族的历史的。从而,夸大自己被别人侵略的这种或者欺压的这样一些东西。至于自己曾经欺压过别人,或者侵略过他人,那是不怎么去宣传的。这就是现在这个文化团体主义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塑造自己祖国的神圣性的一种神话,来强化全民族所有人的安全感。但是这种团体主义还可以表现为帮派主义、山头主义和地方主义,那么帮派主义、山头主义和地方主义,也是在同一个国家这个背景下,构造一种新型的团体,只不过是比民族更小的一个团体,来塑造自己个人的安全感,这里把自己所经营和维护或者塑造出来的这个新型的集体,或者是帮派,或者是山头,或者是地方,当上个人安全感的屏障,这些是所谓的文化团体主义。

那么无论是正面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还是负面的帮派主义、山头主义和地方主义,其实都可以理解为是文化团体主义的一种表现方式。那么现在心理学的研究有大量的数据证明,东亚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是属于团体主义的指数非常高的国家。然而欧美国家,包括像美国、法国、英国等一些国家,是属于个体主义的,个人主义的指数非常高的国家。这个是我们讲的中国文化前面这三个特点,此岸取向、关系本位和团体主义。

四、中国文化三个特征的现实表现和后果

那么这样三个特点,它所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它在社会现实当中究竟产生了怎样的效应?那么我认为至少有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三个特征的现实表现

第一,导致中国人在自我认同的时候,比较倾向于从自己和身边人相互比较的角度来定位出,对于自己在他人心目当中的形象和位置表现地非常在意。

第二,导致关系网成为每个人人生及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关系是每个人最最重要的社会资本,建立关系也成为一门技术,所以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关系学在中国文化当中是长盛不衰的。

第三,导致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非常激烈。嫉妒是中国文化当中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上,可以说人性当中最阴暗的层面,往往都是来自于人和人之间的斗争,表现地非常得残酷。

第四,导致社会风气非常得流行,因为人和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模仿。这样一种关系本位,导致跟风在中国文化当中是非常兴盛的,每个人都担心自己落伍,都担心自己跟不上潮流。就像文革当中那么多红卫兵参与打砸抢,未必是趋于亲情和理智的思考,而在很大程度上是趋于一种跟风效应。担心自己落伍于时代的潮流,同样今天那么多人,争着出国,那么多人下海经商,在90年代初的时候,都在一定程度上与这种跟风效应有一定的关系。所以社会风气在中国文化当中,往往都是社会治理非常重要的切入点,我们接下来还会讲这个问题。那么在中国文化当中,当官做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理顺人际关系的才能的一种表现。一个成功的好的领导,往往都是理顺人际关系的高手,处理和驾驭人际关系方面,比常人要更加得优秀。特别懂得和理解下属的心里,往往这样的人更容易当,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

第五,导致中国文化当中重人情而轻制度,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一种信念。就认为一切制度都是死的,而人是活的。那么中国人对于没有人情味的制度,冷冰冰的一刀切的,这种社会制度。总是倾向于通过变通的方式,凡是他们觉得不合情合理的地方,他们总是觉得制度是可以变通的,所以在中国文化当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制度,实行了几十年以后,或者更长的时间以后,往往都是百孔千疮。钱穆先生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那么他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发现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当中,有很多朝代设计了非常好的,几乎没有比它更好更加完美的,这个税收制度和其他的经济制度。但是即使是再好的制度,在一个再好的王朝里,往往运行了几十年以后,就要作废,就已经是百孔千疮。因为什么呢?因为你即使是再好的制度,它都要来牺牲一部分人作为代价,因为制度它是讲究一刀切,它是不考虑每个人的个人的特殊处境的。那么中国人觉得不符合自己特殊处境的东西,它就千方百计地去说情,去找人,去变通。所以过了一些年以后,往往这个制度就必须要改革,制度就必须要重建。所以中国人是重人情轻制度。

第六,导致重私德轻公德。所谓重私德轻公德,这个私德是从人和人之间私人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一个事情的好与坏,所谓公德是从共同体的整体利益和需要的角度,来理解一件事情的好与坏。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也曾经跟外地的一些朋友关系挺好的,那么我们每一次在一起交流的,在手机上、微信上交流的时候,对于一些社会现实当中不合理的情形,比如说贪污腐败行为,和其他一些社会上一些不好的事情。提到这些行为的时候,大家都是义愤填膺。大家都是这个大家批判,好象是很慷慨激昂的,那么我的这些朋友和我自己,在这些问题上是没有任何分歧,那么这样一种对社会不满,不合理现象的批评,体现出一种公德意识。可是等到后来我的朋友私人有事情找我帮忙,而我自己感到他找我帮忙的事情,可能跟国家政策,或者说跟我自己所涉及到这个领域的这个做事情的规矩不符的时候,没有办法帮忙,他就会非常不高兴。你有什么了不起嘛,你不就是一个大学教授吗,一个大学教授又怎么样。是吧?人家就觉得我这个人六亲不认,觉得我这个人太自以为是,是吧?或者说觉得我这个人太不照顾别人的人情和面子。从此以后我们的关系就越来越疏远了。他平时在骂这个社会不合理现状的时候,比我骂的还来劲,更加具有公德意识。为什么在他找我帮忙没有帮成的情况下,他甚至对我呢?就换了一种眼光,他就对我非常得生气。那也就是一些中国人虽然表面上各个都有公德意识,而实际上骨子里真正在意的还是私德。是你对我好还是不好。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说这个中国古代这个四书五经,儒家经典,所讲的90%都是私德,这些中国文化当中,你发明一个公德,发明一个社会公正的合理的这种秩序或者这一份价值,强加给老百姓,让大家接受大家是不会接受的。那么在中国文化当中,要想让大家变好,让社会变得有秩序,就要从塑造和规范私德入手,只有把私人关系,私德规范好,管理好了,这个公德才能够形成。所以私德才是中国文化当中最有力量的东西。那么我们讲了这个梁启超先生这个观点,实际上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他说明了中国文化当中这种关系本位所导致的后果。

那么像法家思想,它和这个儒家思想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说法家是从那个真正从公德的角度,更多的从公德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秩序,而儒家是讲了你尽忠也罢,尽孝也罢。你是忠你所忠的时候,那个对象那个个人,你尽忠中的是这个帝王本人,你的领导他对你有栽培之恩,所以你对他有这个,有一种感激之情,这种感激之情导致你对他百依百顺,你对你的父母尽孝,不是为了国家也不是为了社会,也不是为了你的村庄,甚至不一定是为了你的家族,是因为你的父母对你有恩,所以这个完全是一种私德,那么儒家讲的忠也罢,孝也罢,其实骨子里讲的都是私人情感,都是私德。所以,这个中国文化在这一点上这个也表现出跟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区别,而法家只所以在中国文化当中,最后被抛弃,没有真正地被人们广泛的接收,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它不符合中国人的人情观,不符合中国文化的关系本位,有一定的关系。

(二)中国文化三个特征的后果

总结出的这个中国文化的这样一些特点,它导致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后果,就是在社会制度方面,或者现在社会治理方面,这样一系列重要的这个影响。那么我想有这么几个重要方面。

1.礼大于法

我们都知道,儒家是非常倡导礼大于法,儒家并不是反对法,中国历代统治者也不会反对法,但是他们认为法不与礼那么有效,那么所谓礼是什么意思呢?礼呢实际上说穿了就是人和人之间行为的一些规矩,一些不成文的,但是大家心里都能够认可的行为的规范。这个礼和法之间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礼是可以根据人情,根据具体的场景,根据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地进行变通和调整。那么礼和法之间,再一个区别就是法是通过强制性的方式来约束别人,而礼主要是通过道德的力量,人心的力量,心里的这个力量,来约束和影响人。礼的这样一系列的特点,导致礼比法在中国社会制度建设当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孔子也明确地强调,"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明确的认为礼比法在中国文化当中发挥的作用应当是更大,对社会秩序的重建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有效。

2.风化效应

那么另外一个中国文化当中有效的社会整合方式,就是这个风气的问题,我们研究西方这个政治学,西方社会学,法学的这些经典巨作。可以发现几乎没有哪一位西方社会科学家,把社会风气当成社会改变治理一个社会最最重要的变量来对待。但是你要研究中国古代的这些经典,你往往就会发现,古人认为改造一个社会,改变一个社会,最最重要的突破口之一就是移风易俗,只有改造风气,只有引导人心向一个新的方向去看,才能够真正的改造一个社会,一直到今天为止,我们讲一个单位,一个社会的整顿,往往还是这个是要从社会风气开始入手,我们讲要整顿党风,整顿学风,是吧?那我们说要移风易俗,要改变社会风气。所以这个社会风气的作用在中国文化当中特别明显,特别强大,不是觉得其他文化当中就没有风气,而是说现在社会整合当中发挥的作用,没有在中国社会当中那么强大。

3.贤能政治

那么还有一个就是贤能政治,也就是古人讲的任贤使能的问题。那么中国人虽然千百年来也发明了很多制度,你如果看什么三通,什么施通,你看这些古人所编的这些中国历代王朝那些典章制度,你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是非常丰富和发达的。可以说在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跟其他任何一个文化相比,都不逊色。但是中国人历来不认为社会制度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根源,这个社会活力的真正的根源,在于那些品德端正,又能干的人能够被提上领导岗位,也就是说古人认为,中国这个社会的活力的根源在于人,在于那些好人能不能够被提拔上来。如果好人得不到提拔,这个社会就可能会衰退,就可能会腐败,所以有所谓的贤能政治,贤能政治也可以说是一种德治,非常重视人品,非常重视人的这种这个榜样,或者说这个示范效应,特别是领导的示范效应。

4.三纲五常

这个三纲五常当然新文化运动以来,被批的非常得激烈,往往被当成中国古代文化当中的最大的糟粕来对待。但是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古人关于三纲五常的一系列的表述,我们可以发现,古人讲的三纲五常并不是像我们今人所理解的那样,主张无条件的绝对服从。主张一种单一相度的义务,那么古人讲的三纲五常,实际上说穿了就是整合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父亲该怎么做父亲,儿子该怎么做儿子,领导该怎么做领导,下属该怎么做下属,就是各行各业的人,每个人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做好自己的本分,扮演好自己应当扮演的角色。所以三纲五常的思想实际上跟孔子讲的政明思想是完全一致的,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你也可以发现,古人认为,天下之大治,就取决于人们关系是否被治理好了。

在先秦时期,那么讲所谓的五论,五论就是五种最重要的,最典型的人伦关系。有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朋友关系等一些关系。那么古人认为只要把这些关系都全部规范好了,这些关系都全部走上了良性的轨道,社会就基本上安定了。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一种思想呢?其实这种思想就是因为古人也窥破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秘密,那就是中国文化从本质上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之上。在中国文化当中,任何制度无论是多么的牢固,都可以被人际关系的网络所冲破,人际关系的力量比任何制度和法律的力量都要强大,所以怎么样把人和人的关系规范好,在古人看来是治国平天下首要的课题,也是最大的难题。是决定一个社会能否长治久安的要素之一。

5.大一统

这个大一统我指的是什么意思呢?我指的意思是说,在中国文化当中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着分与合的张力,所谓合就是中央集权,所谓分就是地方主义,对吧?那么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永恒的矛盾。几乎所有王朝的衰落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地方的兴起有一定的关系,有很多重要的王朝也是由于地方势力,地方诸侯的这个叛乱所导致的。那么中国文化它也有一个特点就是什么呢?到了这个天下分裂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一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占统治地位,这个古希腊和西欧,在一个大的中央帝国崩溃以后,大大小小几十个、上百个、甚至上千个城邦或者小国之间,能够长期的分而不合,还是不一样的。中国文化往往是分到最后必然会合,为什么呢?因为中国这个社会一旦分崩离析以后,就开始勾心斗角。每个地方势力之间是相互窥视着对方,大家都没有安全感,所以大家最后还是认识到这个国家越是强大,越是统一,个人的安全感就越有保障。最后还是表现出以合为主的这样一种历史现象,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历史上,可以说虽然也有分,但是分的潮流不与合的潮流那么强大,这是我们讲中国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整合这么五个重要的这个特点。

五、实现中国梦的主要障碍

那么我现在就想说,这个基于这样一种判断,我们怎么来理解今天所讲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本人一直是这么一种看法,就是说只要中国人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了,把我们这个社会的秩序安顿好了,把人心安顿好了,我们就会成为这个世界上一种崭新的文明。我们就能够为世界的和平作出巨大的贡献,我们这个民族就会实现它自己的所有重要的梦想,也就是所谓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好比是一个人有病,你不把他的病治好了,你空谈什么高尚的理想,空谈怎么登山登月,你讲那么多有什么意义。换言之,如果你的病都全部治好了,那么你自然可以去登山,自然可以去登月,那么我认为就是这个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或者说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好好地去研究和理解一下,今天我们这个社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依据我们前面所讲的,中国这个社会在整合方式上的特点,中国文化的这种关系本位,此岸取向和团体主义,决定了我们怎样做,才能够更好地治病,才能够更好地解决我们这个社会当中一系列根深蒂固的问题。那么我认为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所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有如下的几个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决定中华民族能否复兴,中国梦能否实现的最最重要的若干要素。

(一)“文革”的遗产

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就是文革留下的遗产,我们今天说文化大革命早就已经过去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比文革时期宽容自由得多的社会当中,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文革留下的后遗症已经彻底的被清去。那么文革留下的后遗症主要有哪些呢?

我觉得文革留下的后遗症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人心给搞乱了,让社会的正气得不到伸张,让人心缺乏这种正义感。那么在文革当中,这个一个最典型的现象,实际上我认为就是在极左路线盛行时期,人们争相说谎,尽管国家和政府没有鼓励或者要求大家去说谎,也不可能要求人家去说谎,但实际上在一种高压的政治气氛之下,人们学着去说谎,说谎说得越好,越动听,往往越能够升官发财。那么你想在政治原则压倒一切的情况下,任何人不能够对大政方针有丝毫半点的异议。而人心本身是复杂的,人不可能一下子把你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路线方针或者政策,消化透。人心产生了异议,产生了怀疑,甚至产生了不满,本来是非常正常的合乎人性的舆论现象。但是如果你不允许他们怀疑,不允许他们批评,不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那么大家发现,那些越是能够说谎的人,那些越是能够迎合的人,越是能够升官发财,越是争相去说谎。让人的良知被埋没,这是我们这个社会人心变坏最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另外一个就是现在这个文革导致伪善的盛行,什么叫做伪善?就是明明大家都认为那个东西并不存在,但是偏偏要绞尽脑汁说它存在,而且谁是能够说得惟妙惟肖,天花乱坠,谁就能够得到提拔和欣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够昧着良心说话,昧着良心做事,谁得到的好处可能就更多。久而久之,那么这个社会的正气就遭到打压,那些有正义感的人,就只能够禁口不语,这是导致一个社会开始变质,开始变坏,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我想这个文革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后遗症,一直到今天为止,可能还没有完全消除,就是在文革当中所养成的说谎,昧着良心说话做事,争相表演,只为了迎合。这样一种这个恶劣的习惯,这样一种这个让人的良知埋没和泯灭的风气,是今天这个社会道德伦理信仰失落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极大地败坏了这个国家制度的这个基础。这是我想今天实现中国梦的第一个重要的障碍。

(二)政府公信力丧失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障碍,就是政府的公信力丧失。所谓政府的公信力丧失就是说政府它本身给别人所建立起来的这种信任感,这个丧失了。那么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这个很多人都认为林彪的去世,林彪的摔死是很多人开始反省文革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那么可是在50年代初的时候,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可以说是非常高,从来也不会轻易地去怀疑党和政府,即使党和政府的政策可能有问题,有偏差,但人们对于政府这种信任发生了一些真情,还是非常强烈的。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坚决响应号召,参与那样大规模的这个政治运动,最后发现党和政府的政策一变再变,让自己不知所从。虽然举国上下是千方百计,真心诚意地想拥护和紧跟,但是最后可能导致了自己被排挤和打击,甚至连身家性命都不能够自保。所以这个文革到后期的时候,人们对于政府的信任程度开始发生了动摇,而政府的信任程度,人们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一旦发生了动摇,政府所说的话,人们就采取一种怀疑的眼光,这种怀疑的眼光意味着国家大政方针在社会现实当中落实的社会基础不再像过去那么强大,那么稳固。那么这个社会人们既然连政府都已经产生了怀疑,当然对于身边所有大大小小的权威也可能会产生怀疑,于是整个社会陷入到一个人和人之间,相互怀疑,相互猜忌,相互不信任,这样一个局面。

那你想一想,那千百万知识青年,他们当初是满腔热血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上山下乡,支援落后地区,贫困地区。等到文革结束以后,他们突然发现过去的十年就是一场梦,自己的人生还要回到十年前的那个起点重新开始,跟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后生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重新开启人生的航道,展开相互竞争,而自己已经被荒废了那么多宝贵的青春岁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内心深处对于国家,对于政府的信任度,可以说是产生了极大的这个折扣的。

那么另外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很多政府的官员和老百姓争夺利益,对吧?所谓的权钱交易。利用这个特权去办公司,办企业,垄断大笔的利润。那么你想这些老百姓他在和这些有特权的这些人,在进行市场经济的竞争当中,非常清楚自己是不可能和这些有权有势的人竞争的,是不可能在竞争当中战胜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是吧?那么既然我这一辈子无权无势,通过正常合法的渠道永远都不能够和这些特权阶层相互竞争,那怎么办呢?那当然只能够铤而走险,通过违法犯罪的方式来竞争,你们希望我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但是我可能会认为,你们就是打着这样的幌子来剥削我们,来剥夺我们生存的权利。那么甚至会认为,国家的法律只不过是维护特权阶层的一张遮羞布。既然法律只不过是特权阶层脸上的一张遮羞布,那么遵纪守法又有什么道德的神圣感和崇高感,遵纪守法又有什么光荣可言,是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违法犯罪坑蒙拐骗的行为就会层出不穷,这是我们理解今天这个社会一系列现实问题非常重要的一个视角,那么这个都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社会风气会败坏,那么儒家讲贤能政治,为什么要讲贤能政治呢?所谓贤能就是自己身正的人,就是自己屁股干净的人。这些人如果能够做到位子上去,掌握权力的话,那么当然对整个社会的风气产生的影响就不一样。对于这个强化国家的公信力,政府的公信力,就会产生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三)政策导向失误的功利思维

第三个导致今天这个社会风气败坏,道德伦理秩序这个不健全的重要因素,我觉得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政方针上的功利化的思维,什么叫做功利化思维呢?就是改革开放在当时特定的情况下,我们主张这个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主张通过放权让利的方式,激活人们的创造力。通过经济利益的方式,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我们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那么这样一种思维导向和政策这个导向。确实就是创造了奇迹,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它的积极的作用,我们丝毫也不会小看,但是也会产生很多的消极后果,那就是导致整个社会一切向钱看的风气,一切神圣和崇高的东西,都被金钱的污泥浊水所淹没。所以这个会让整个社会产生笑贫不笑娼。这样一种极其恶劣的风气。

其实我们研究古人的经典,可以发现古人对这个问题看得非常得清楚,比如说孔子就曾经说过,放余力而行,多冤。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如果让大家都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即使最后大家都得到了好处,但是还是会怨声载道。比如说我们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改进,是吧?但是为什么现在比50年代、70年代,那时候中国人非常贫穷的时候,牢骚还要多,冤气还要重呢?这不就是孔子讲的,放余力而行,多冤吗?又比如说孟子曾经说,上下交争力而郭为矣,儒家经典《大学》当中讲,郭不以利益为利益,以义为利益。那么儒家讲义利之辨,这个义利之辨这个义指的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社会的公正合理,公平合理,正义。那么它是一个社会真正的指导原则,不应当把经济利益当成这个社会的指导原则,也就是不能够GDP主义,是吧?

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的这个学者们,西方思想家们,也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比如说马克思.韦伯,是20世纪德国最杰出的社会学家之一,那么他曾经研究了欧洲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当中,那些市场经济最活跃,最繁荣的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发现那些经济越有活力市场越是繁荣的地区,反而是信教能力最兴盛的地区。那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宗教信仰所扮演的角色还是非常重要的。那些杰出的成功的企业家,有很多都是虔诚的清教徒,这些人这个经商赚钱,并不是向我们想象的那样,完全都是那样这个无耻的剥削、欺诈,而在很大程度上把它视为一种神圣的活动,视为在上帝的召唤面前,展示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魅力,这样一种过程和方式,所以经商是通过让自己生命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上帝面前证明自己的存在,为自己灵魂的拯救创造条件。

比如说像像美国这个居民开国元勋富兰克林,那就是一个典型的清教徒,同时又是一位成功的实业家和商人。那么他是把他这个清教的信仰,和自己的这个商业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写下了大量的名言,一直流传至今。又比如美国钢铁大王勒克菲勒,那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在美国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大企业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清教徒。

所以我想这个我们在这里需要改变一种观念,就以为只要是经商,只要是发展经济,就要鼓励大家把钱当作衡量一切的标准,一切都是唯利是图。而应当在国家大政方针的导向上,从根本上,改变一种观念,那就是说指望通过经济利益来调动这个社会全部的活力,应当把让人们追求公正合理正义的秩序,当成这个最主要的这个引导原则,国家真正在这个问题上下大工夫,纠正各行各业目前所盛行的以经济利益主导一切的这样一种恶劣的风气,让整个社会这个在导向上能够明确下来。那么这一点我想是这个我们今天这个社会,需要做的实现民族复兴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使命。

那么长期以来,我们在思维方式上有一个重大的误区,就要么是文革当中那种激进的共产主义,让大家都去大公无私,无私奉献,让大家都去为集体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不切实际的。对吧?也是过于极端的集体主义的思想,那么要么就去让大家去追逐自己的利益,用经济利益,用个人利益,作为整个社会发展主要的杠杆和动力。其实这个古人讲得很好,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儒家和中国古代的这个很多学者们,都从来不反对追求经济利益,但是主张人们过一种合理的生活,一种合理的生活就是说,他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合乎正义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样才能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生活,无论是对他个人来讲,还是对整个社会来讲,是一种健康的健全的生活。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物质至上,物质决定一切,拜金主义盛行,我个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在大政方针上的偏颇有一定的关系。一直到今天为止,虽然我们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GDP主义的局限性,而且做了很多的努力想要改正,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国家的大政方针还没有彻底地摆脱。功利主义取向的这种思维方法,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大的改进,将来我们还会遭到更多的惩罚,像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环境污染,食品污染,以及一系列跟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跟每个人的个人安全息息相关的,这样一些有急功近利的改革思路所导致的恶果,还可能在短期内得不到纠正,这是我觉得我们从这个,从古人的这个思想当中能够得到的一个启发吧!

(四)行业不能够自治

第四个方面,我想要说的就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障碍,就是行业不能够自治。什么叫做行业不能够自治呢?最近每一个社会都是由很多不同的行业所构成的,我们古人讲士农工商,士农工商就是四个不同的行业,那么我们今天比古人有更多的行业可以选择,但是我们很少有人充分的认识到,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立的价值,人们从事一个行业,是因为这个行业本身的价值在召唤着他,对于他个人的人性的自我发展是有益的,但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把所有的行业的价值都理解为视为这个行业之外的一种政治需要,或者一些国家利益服务的工具,或者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对于这个行业自身的独立价值忽略了,并不是说社会的需要、政治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不重要,而是说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是以行业自身的自治作为前提才能够做到的,如果行业自身不能够自治的话,那么后面这些需要可能最终也会受到损害。

比如说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这个我看到一个数据,说这个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投入到基础科学研究当中的经费,是德国、法国等一些欧洲强国每一个国家的好几倍,但是在二战结束以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日本所培养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远远少于这些国家,当然最近一两年日本这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但是总体上来讲,跟欧美这些国家,特别是欧洲这些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他们分析是因为日本人,和这些整个东方人在理解科学的时候,一种强大的的思维方法,那就是说,把科学理解为是振兴这个民族,增强这个国家的实力的工具和手段,是为国争光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这个科学研究都是为这样一种社会的、国家的、民族的需要服务,当然不是说这些需要不好,不应当为这些需要服务,而是说科学本身有自己独立的价值,人们在科学上进行探索。他内在的动力是在他的人性深处,

那么科学在西方人看来,它真正的精神力量和魅力在于满足人们好奇心,满足人无限探索的欲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你不能够说爱因斯坦是为了给德国人民争光而成为爱因斯坦。你也不能说牛顿是为了提高英国的生产力,促进英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发明了牛顿力学。虽然是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确实为德国人民争光了。牛顿发明这个牛顿力学,确实对于英国的发展,对于英国的工业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是最终产生了无与伦比的积极作用的,但是牛顿当时从事科学研究的主要精神动力不在于此,而是因为他对于未知世界无限探索的好奇心在支配着他。爱因斯坦当初进行相对论研究的主要动力也不是为了给德国人民争光,尽管他最终是争了光,但是他主要的精神动力在于他自己灵魂深处那种强大的,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驱使着他。

所以这种世界级的科学大家,科学大师,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级的大师,是因为他们遵从了科学自身的这种规律,科学自身的这种行业价值,他首先是要遵守自己的行业价值,然后才能够实现他的社会价值,民族价值,国家价值,甚至政治价值。那么我们如果颠倒了主次,把后者当成前者,那么把历史上所有的科学家,中国历史上所有优秀的科学家们都打扮成是由于爱国才成为科学家的,由于爱国才做出了那么巨大的贡献的。那么这样一来,就会蒙蔽很多人的双眼,让无数的莘莘学子在走进科学大门的时候,出于一种非常功利的目的。那么这样一种功利的目的,可能会遮蔽他们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进行无限探索的这种欲望。所以这个行业价值自身的不张,也会导致这个中国的科学进步事业会受到阻碍,你越是想为国争光最后越是争不了光。那么除了科学这个领域之外,其他所有重要的领域都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用心去研究,可以发现世界上所有的行业都有这个行业自身的价值,只有先遵从这个行业自身的价值,才能够让各行各业繁荣灿烂。那么各行各业繁荣灿烂了,就能够为国争光也罢,或者说这个国家社会的进步,科学的这个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可以会逐渐地得到满足。

那么我觉得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让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对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让行业走向自治,尊重各行各业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去议论政治愿望,一厢情愿地把一种这个行业之外的这种需要或者利益,强加给这个行业本身,解构掉行业自身的自治和独立。

(五)道德教育的滞后

那么还有一个我们今天这个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这个道德教育的滞后。那么我们这个滞后我觉得主要是表现在什么地方?表现在我们这个道德理想教育和社会现实需要严重脱节,我们今天是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每个人都要在市场当中实现他自我的价值,对吧?但是我们现在在道德教育当中所关心的爱国主义也罢,集体主义也罢,在理论上是非常好的,但是它的很多表述,它的很多内容,还是和50年代、60年代,甚至70年代的时候,我们所推行的那套理论没有什么太大的根本性的改变。那么一方面我们在理论上宣传大公无私,自我奉献,小我服从大我。但是另外一方面在现实生活当中,在市场经济当中,人们首先考虑的就是个人自身的利益,这样一种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脱节,导致人们把所有的道德教育都当成是虚伪的说教,对道德这个词采取一种全面抵制的逆反心理,逆反的态度。从而导致整个社会道德上的这个滑坡,是吧?那么所以我想我们这个道德教育是要好好地去改进的。

道德教育的一个最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认识道德教育自身的规律,道德教育是要有道德家通过社会力量来推行的,是不能够通过政府官员,通过行政管理的方式,来推行的。那么只有那些在道德方面有崇高的境界,有卓越的成就的道德家们,宗教家们,他们才是推行社会道德建设最最重要的这个人物,而不是政府官员。

那么道德教育不应当是政治教育的手段,不应当是仅仅服务于政治教育,好的道德教育最终一定能够给政治和政治教育带来正能量,但是道德教育有它自己独立于政治需要的自身的逻辑,自身的需要。那就是说,道德教育应当基于人性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追求,所以我想这个我们的这个长期以来,不探索道德教育的人性论基础,把国家需要集体需要和社会需要,作为一个道德教育最终带来的这个理想后果,当成一开始就要遵守的目标,结果也往往容易使道德教育变成一种教条式的灌输,造成的后果是适得其反的。这是我想我们今天面对的第五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六)宗教组织全面的破坏

那么第六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觉得就是宗教组织全面的破坏,其实这个我们今天已经开始对宗教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过去我们倾向于把宗教当成是人民精神的鸦片,对宗教全面采取否定的态度。但是今天我想这个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在世界上所有的重要的国家,宗教在社会道德教育,社会秩序的维系,特别是基层民众人心的安顿方面,都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尽管不同国家不同的民族,基于其自身的历史传统的差异,在推行道德教育的时候,或者说这个宗教走出去建设方面,扮演主要作用的这些宗教组织和机构有所不同。但是宗教在这些宗教国家所发挥的作用之大之强,是没有人敢忽视的。

我想今天中国面对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宗教组织不是被邪教所绑架,而是走向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宗教的复兴不是泥沙居下,让那些伪和尚、假和尚,以挣钱和盈利为目标的那些宗教组织和机构,扮演主导的角色,而是能够让这些好的宗教家们脱颖而出,让那种好的宗教组织和机构,真正地对于社会秩序的健康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经过文革中国的这个宗教组织和机构已经是全面地破坏,最近几十年来虽然有非常重要的恢复,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问题是比较多的。我相信宗教组织的恢复和重新理性化的合理的发展,也是中国社会将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我这个从前面这六个方面,总结了今天实现中国梦的一些主要的障碍,或者说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些主要的障碍,那么这六个方面,其实大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只不过就是我把前面所讲的中国文化的模式,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所决定的中国社会当中有效的整合方式,我讲的那五个方面,有效的社会整合方式,包括礼大于法、风化效应、贤能政治、三纲五常和大一统,这样一些规律,应用到来解释今天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根源,而说明这个中华民族复兴的这个道路。

谢谢大家。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