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案例研究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案例研究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案例研究
由于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往来日益增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合作及国际商务活动也日趋频繁,增强文化理解、克服文化冲突、增强文化沟通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与科技的蓬勃发展,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据我国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总数首次突破了20万。越来越多的各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以便尽快的实现与中国人的交际进而实现与中国人在各个领域实现交流、沟通、合作、共赢。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交流之后即使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但仍然常常在交际中遇到难题,有时候甚至搞出很多笑话和严重的文化上的不妥行为,究其根源,是因为留学生们或多或少地存在跨文化交际障碍。其实,对于学习汉语的外留学生来讲,学习汉语不光是只要明白发音,认识汉字,语法等。如果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能对于中国的历史,价值观,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有适当的了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学习好汉语并应用于交际。因此,必须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研究。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一、文化和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才可以是跨文化交流。不同的文化显然是有差异的,即文化差异的存在。于是,我们应当首先理解“文化”和“文化差异”的意义何在。“文化”一词源远流长,古往

今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文化进行定义和阐述,反映了文化涵盖内容的广泛和深入,以及人类对于文化研究的重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BurnettTylor)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这样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这主要是从思想和行为层面对文化进行定义,不少学者认为,文化除了精神文化、方式文化外,还包括物质文化。文化的冰山比喻有助于对文化的全面理解。文化是由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组成的,显性部分即冰山浮出水面的可视部分,是外在直观的事物,隐性部分即冰山水下的不可视部分,例如社会规范、价值观、信念等。本人认为,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特定群体所表现的具有显隐双重性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及行为方式的总和。显性文化反映和体现了隐性文化,隐性文化驱动和支配着显性文化,两者相互联系和影响,构成有机的统一体。
所谓文化差异,简要地说,即不同国家、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别。文化差异是复杂多样的,我认为应当从文化显隐性的特点出发,将文化差异分为显性差异与隐性差异。显性差异通过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物质成果表现出来。需要说明的是,语言的不同亦属于显性差异。语言不可视、不可触,却可以听到,它是一个客观存在。隐性差异通过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行为方式、创造的精神成果表现出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避免不了文化差异的问题,而文化差异的更深层次会导致文化冲突。

二、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交际实例
正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跨文化交流就显得与众不同起来。跨文化的交流很容易遇到障碍出现令双方尴尬的情况,甚至是严重的观念上的矛盾冲突。
举个很尴尬的例子:一个法国女孩在中国读书。有一天她在一个中国餐馆用餐,吃过饭临走时背后传来老板的声音:“你要不要喝饺子汤?”原来老板在和另一个顾客打招呼。女孩想:饺子汤味道一定鲜美,要不老板怎么会强调一番呢?
过了一段时间是中国的春节,中华儿女普天同庆。这个异国的女孩也为自己能在中国欢渡春节而感到无比高兴。她到餐馆买了半斤饺子,回去自己做饺子汤!临走请教老板怎样做,老板说水开以后把饺子下到锅里煮五分钟即可。
回到家女孩按老板说的去做了,可时间到了水面上还浮动着饺子,女孩想老板骗了她。这女孩脑子也挺好使,饺子汤一定是要把饺子煮烂,要煮烂就得时间再长一点才可以,耐心等着吧!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女孩已是饥肠辘辘,这时锅内的饺子早已不见踪影,女孩端着尽是饺子馇的汤喝得有滋有味,女孩边喝边想;中国的饮食文化值得学习,等回到法国自己一定露一小手!OK!中国的饺子汤真棒!
“饺子汤”事件只是众多在华留学生跨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这种尴尬事件在他们初入中国时会充斥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例如上面的例子,这种事甚至影响他们以后回国的生活,从而造成了文化误解。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文化差异带来的这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这种差异是指在认知过程中,由于不同民族生活的地域、自然环境以及信仰、生活方式、习俗等的不同,使得不同民族的人对于自身情感、思想、行为等的表达具有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形成了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图式认知结构。比如说,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红色”在汉语中象征着喜庆、欢快,而英语中,“红色”则为血腥和暴力的象征。
这样的差异反映在语言上,类似我们受到儒家思想、家庭观念的影响,体现在称谓语言上我们会把亲属称谓(叔叔、阿姨、奶奶等)用在非亲属的人的身上。留学生(特别是欧美留学生)需要去适应和接受这样的做法,而不是觉得不好意思,觉得奇怪。有学者认为应该摆脱留学生对于这些称谓的固有的认识,而把对于非亲属的这种称呼当成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加以学习。
对于“老”字的看法亦然。有的外国学者因为在中国称为“某老”而愤怒不已,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既然身在中国,如果想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应该对“老”字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某老”的用法也应该同“年龄长”的义项加以区别。此类例子甚多,也不再一一枚举。
其实,有很多来华留学生最终并没有选择回国,而是继续留在中国发展他们的事业。此时的他们经历了四年甚至更长的学习时间,得不承认,他们选择留在中国发展是因为外国人喜欢挑战和自信的个性。“饺子汤”那种事件或许已经不会在他们身上发生。下面就是个

很好的成功案例。
安妮来自希腊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父母都是教师。来自众神之乡的她,从小就爱胡思乱想,喜欢到处玩耍。希腊人大都比较温和,保守,性子也比较慢,最常见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别着急,慢慢来”安妮在家里算是一个小小的“异类”,她性子急,也喜欢了解各种新奇的东西。“我小时候的朋友一般都愿意留在当地,好多人目前都做了母亲,而我从小就想着要到外面去看看,好几次回国,她们看见我在中国的照片都很羡慕。”安妮有些骄傲地说。
她对中国的认识竟然起源于一部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动画片。妮小时候很凑巧地看见了《大闹天宫》的动画片,一下子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只猴子居然让整个神的世界都害怕,而这个猴子又十分可爱,在她的眼中一切是如此的神奇,产生这只猴子的国家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正是这个幼时埋下的种子使她在高中毕业后,毅然决定到中国留学,由于喜欢到处看看走走,她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她说:“希腊和中国都是很美丽的国家,都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在这两个国家,旅游业都会发展得很好。学旅游又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又能到处去玩,我很喜欢。”和大部分留学生一样,安妮在国内经历了四年的学习生活。从新奇到不适应,再到熟悉、适应,安妮一步步克服了语言关、生活关和文化关,逐渐融入到中国的学习生活中。
2006年,安妮在中国一家涉外酒店从事管理工作。在酒店的工作让安妮学会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但是她也觉得:“酒店的管理只是旅游业中的一部分,如果要对旅游业有个全面的认识,还必须去

旅行社等别的单位工作一下。2008年,她辞掉了薪水优厚的工作,来到了重庆,在一个旅行社找到了工作。在很多中国朋友的眼中,安妮的选择不太明智。当初有人问他为什么会放弃一份在北京的好工作呢?安妮说,自己喜欢到处走走,喜欢接触新的东西。在酒店的工作虽然很好也学到很多,但这不是我最终想要的东西。我一直想开一个旅行社,介绍中国的朋友去希腊,把希腊的朋友带到中国旅游,现在的工作对我会很有帮助的。
三、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表现分类
跨文化交际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融合,或者说是一种为文化交流。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体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其差异性主要通过语言、历史、宗教、价值观等核心文化要素表现出来。语言、生活方面的显性差异,宗教信仰、价值观方面的隐性差异,对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1、语言障碍问题。语言是文化交流的载体。对于进入新文化环境的外国留学生来说,在中国的学习生活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问题。初学汉语者在传达信息、表达感情方面有很多障碍,即使是经过短期的汉语培训,在使用汉语学习和交际时,往往会因为文化差异的干扰,造成误读与误解,导致言语交际的失败。除了有声的言语交际,无声的非言语交际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同样困难。通过手势语、面部表情、眼色、服饰语等传递信息能加强和补充语言的交际功能,但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相同的非言语交际符号象征的意义可能是不同

的。语言障碍限制了外国留学生接触、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各方面造成了不利影响。
2、生活适应问题。有研究指出,留学生主要关心的是住宿、饮食、睡眠、排泄、健康、安全、金钱、卫生、气候、学业困难以及交流。由此可见,生活的适应性是外国留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虽然我国大多数高校为留学生的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无法满足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所需。在面临具体的生活问题时,留学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一旦解决不好、处理不当,他们可能会对生活中的琐事缺乏宽容的态度,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住宿、饮食方面的差异,出行、医疗方面的不便,与室友在生活习惯上的不同,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易引发外国留学生的生活不适感,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思想。
3、历史因素使然。提到影响跨文化交流的历史,我不得不提到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跨文化交流代表人物——玄奘和马可波罗。以及国人不堪回首的在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特殊时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前者二人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地位自不必说,现有唐朝玄奘法师西行求取真经,一路西行历尽艰难万险。向沿途国家传播了中国文化;马可波罗则在元世祖时期远渡重洋来华,其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把当时的中国完整的介绍给欧洲各国。
然而,当中国真正的敞开国门与外国交流却是在500多年以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扣开国门。一时间,西方的饮食、文化、宗教等在中国不断的渗透开来。于是才有了那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

于是大批的中国学生走向东洋、走向欧洲。至此,历史最大规模的跨文化交流由此展开。
这种交流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几乎都是在缓慢的推进直到30前,某人在大街上看见个外国人回家都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别提在人家外国人身后的品头论足了。时至今日,在中国的任何城市会见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他们或者在此学习、工作也有可能作为志愿者支持贫困地区的医疗和教育事业。
4、宗教信仰不同。宗教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而且积淀在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潜在并长久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习俗和教义,体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质。外国留学生大多有宗教信仰,在跨文化交流中,不论是外国留学生还是国人都应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避免冒犯他们的宗教禁忌,引起他们的敌视情绪。同时,应当关注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的交流碰撞,并积极发现苗头,采取措施是刚性的碰撞变的柔性更理性一些。因为在不同的宗教思想影响下,留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可能截然不同。教文化的和睦相处对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起着积极的作用。
5、价值观不一致。价值观是人们在作出抉择和解决争端时作为依据的一种习得的规则体系。作为特定群体所公认的判断事物的标准,价值观因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荷兰管理学者郝夫斯特Hofstede1980年提出文化维度理论,他的验证研究表明有中华文化背景的

群体在个体主义维度上的得分很低。中国传统价值观不突出个人和个性,而强调集体的作用。这与西方追求个人独立,推崇个人荣誉和成就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来自异国他乡的外国留学生,在新的文化环境下习惯性地以自身的文化价值观为标准,去衡量周围的事物和他人的行为,自然会产生疑惑、无法理解、甚至觉得生气、愤怒的现象。价值观差异正是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实施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
跨文化交际策略是以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为目标,通过树立相似乃至共同的价值观,促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以实现观念层面的共通与融合,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就是在认识和分析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多元文化融合式的协调,达成留学生群体间和外部环境、人员的和谐共处,促成文化融合,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作出贡献。具体来说,如以下几点:
1.以尊重他国文化,寻求超常目标为前提。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文化的差异并非说明文化有优劣之分,而是文化的个性造成了差别。我们没有权力抹杀不同文化的个性,也正是因为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丰富多彩。只有在相互尊重和包容对方文化的基础上,外国留学生与本地间的跨文化交流才得以进行,外国留学生才会接纳中华文化。这就要求在跨文化交流之前应对对方的文化习惯有一定的了解,至少是略知一些对方在生活中因价值观或者宗教信仰所避讳的话题,如果不能提前预判可以避免提及不确定因素,抓好跨文化交际的“预

备”环节,主动将自身调节至跨文化交际的最佳状态,既理解文化的显性差异,又理解文化的隐性差异,能从不同文化的角度全面地考虑问题,准确找出矛盾冲突的文化根源,做到有的放矢。尊重他国文化、倾听文化差异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寻求超常目标,作为从事与外国留学生管理交流者和留学生共同努力的方向。超常目标,双方关注高于自身文化群体的目标,这个超常目标就是留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虽然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原因多种多样,个人的目标期望不尽相同,但留学生受教育都是以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为最终目的。主动了解留学生的需求,留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制定阶段性目标,营造积极乐观地解决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种种问题的氛围。
2.以积极的跨文化适应为方法。贝雷(BerryJW)从是否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和是否愿意接触异族文化两个文化维度将跨文化适应分为四种方式:融合、同化、隔离、边缘化。研究表明,在这四种适应方式中,融合是最健康理想的方式。融合的发生须建立在对自己的文化和异族文化都有相当深度的了解的基础上,学习新文化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文化,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然后作出调整、妥协,最终形成新的为双方文化所接受的文化准则。在具体的日常交际中,可根据文化的显/隐性差异,根据求同存异、相互理解的原则,采用如下两种方式促进文化融合。
1)同化融合策略。文化的显性差异易察觉、可改变。该策略主要针对文化的显性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采用弥合差异和化异

为同的方式,促进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例如通过对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的帮助,帮助留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跨文化适应的开端,通过举办汉语角,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提高汉语水平,减少语言障碍。同化融合策略可有效解决留学生的语言障碍和生活适应等问题。
2)协同融合策略。文化的隐性差异是潜在、不易改变的,且容易在交际的过程中产生文化冲突。该策略主要针对文化的隐性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模糊这种差异,淡化最易导致冲突的主体部分,保留较缓和部分。这样,即使在某一方面存有不同看法和意见,也可借助有效的沟通、合理的处理而协调解决。例如我们尊重外国留学生的宗教信仰和不同的价值观,同时通过深入的沟通,协同融合策略的灵活运用能解决由于宗教信仰不同、价值观不一致等引发的问题。
随着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不断攀升,会有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出现,跨文化交际是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是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同时,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近些年来,一些西方高校开设了汉语相关的课程甚至设立了孔子学院专门从事汉语言以及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教育。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有一部分曾是在西方高校的留学取得学位和授课资格后留下任教;也有一部分来自中国国内,他们大都在中国有过教授外国留学生的经历,有着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表明中国文化在逐渐的渗透进西方主流文化界,并得到认可在逐渐与当地文化形成融合;另一方面随着有丰富跨文化交流经验的中国教

师被派往西方高校任教,使得外国留学生在来华之前能有机会提前学习和了解到一些中国的文化背景,这样在外国留学生在中国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即有所准备避免了一些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
五、结论
综上,基于普遍存在的文化差异,通过分析留学生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关注交际中的深层次文化问题,结合多元文化环境,促进文化融合,积极、主动地为超常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并针对交际中出现的不同状况,思考和改进交流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跨文化交际的措施并不存在统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在这一动态的研究框架内,跨文化交流应采用因“实”而变的观点指导实践,根据多变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有效交际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无障碍的跨文化交际。参考文献:
[1]华琴,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探析,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商务印书馆,20094[3]王荣莲,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内容,职业教育
[4]孙亚玲,跨文化交际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研究,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69
[5]陈晓萍.跨文化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8-17,217-224.[6]Rokeach,M.Beliefs,AttitudesandValues.SanFrancisco:Jossey-Bass,1968161.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