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时间:2014-12-22 07:53:16    下载该word文档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如康斯坦丁诺普尔Constantinople曾对20世纪70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后来定义为"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 .

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

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表达性角色: 女性 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工具性角色:男性 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

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

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青少年很小就接受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虽然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不必然地决定他们自身的性格特征、职业和行为等方面的性别角色认同,但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男性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印象更为刻板。在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家庭内性别分工越传统刻板,青少年持越刻板的性别印象。

1.进化理论

进化心理学家 巴斯,道格拉斯肯里克,鲁斯(David M.Buss Douglas T.Kenrick&Luce)

观点:男性和女性在人类历史上承受着不同的进化压力,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导致了男性和女性的根本差异并从而决定了他们在劳动上的分工。

例如:女性为了成功养育孩子,朝着慈爱,温和,善于照顾他人(表达性特征)的方向进化。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关爱自己,能够提供资源,食物和保护,保证孩子存活的男性。男性必须比女性更有竞争性,具有进攻性(工具性特征),这样才能提高获取食物、赢得伴侣的可能性。

这种解释只适应与在不同文化间的具有一致性的性别差异,却忽视了那些具有文化特异性,或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差异。

2.生物社会理论

玛尼和恩哈特(Marni Earnhardt

观点:一系列关键性的经历或事件会影响到个体最终形成的男性或女性角色偏好。

这种理论也强调了早期生物因素怎样影响人们对待儿童的方式,并且提出社会反应方式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

赫尔本(Diane Halpern提出了一种“心理-生物-社会模型”,用以解释先天和后天因素如何交互影响性别特征的发展。“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正如一堆有着共同心脏的连体婴儿,不可分离。”---赫尔本

影响性别角色发展的生物因素

遗传影响:基因决定生理性别,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性别特征的形成,但是男性化与女性化自我概念的变异至少有一半归因于环境的影响。“青春期时间”效应,成熟较晚的个体比早熟的个体在一些视觉空间任务上有更好的表现。

激素的影响:睾丸女性综合征,男性化女性。

社会标签效应的影响:早期的社会标签和性别角色社会化对个体的性别认同和角色偏好具有最为关键的影响。

文化影响:米德(1935)对巴布亚岛新几内亚的三个部落的经典研究。阿拉佩什,男性和女性被教导要乐于合作、不侵犯他人、能敏感察觉他人的需要。蒙杜鲁古,男性和女性都被期望成为坚强、好胜、对人际关系目不关心的人。楚加蒙布拉部落,男性是被动的、情感以来的和敏感的,而女性是支配的、独立和坚强的。

3.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观点:儿童以认同他们同性别父母的方式实现性别特征形成。并解决俄狄浦斯情结,伊莱克特情结。

未得到研究支持

4.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观点:儿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性别认同、形成性别角色偏好。

第一,通过直接教导(不同的强化),当儿童进行适合性别的行为就受到奖励,而如果进行另外一种性别的活动就会受到惩罚。

第二,通过观察学习,儿童接受同性别榜样的态度和行为特点。

不足:儿童被描述为性别角色发展过程的被动承受着,忽略了儿童自身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贡献。

5.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L.Kohlberg

观点:儿童是自我社会化者,(儿童)必须在建立基本性别认同,获得对性别稳定性的理解之后才能实现对性别恒长性的理解。获得性别恒长性的理解是儿童选择关注同性榜样和形成性别典型特征的开始。

但是,研究显示儿童性别特征形成的时间更早,性别恒长性不能预测性别典型特征的强度。

6.性别图式理论

马丁和哈弗森(Carol MartionCharles Halverson

一种新的关于性别特征形成的认知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加工理论)

首先,儿童获得了一个人在群体内或者群体外的简单图式,这个图式分为部分对男性有用,部分对女性有用。

接着,寻找更多关于他们自己性别角色的精确信息,从而构建自己的图式。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